开发非常规物理实验(刘炳升)课件_第1页
开发非常规物理实验(刘炳升)课件_第2页
开发非常规物理实验(刘炳升)课件_第3页
开发非常规物理实验(刘炳升)课件_第4页
开发非常规物理实验(刘炳升)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把对学生的机械训练转向实践素质的培养开发非常规物理实验的素质教育功能刘炳昇NJ问题的提出习题和练习是物理教学的一部分,但现实中,它的地位已经胜过概念、规律教学,而且是一种大运动量的、几乎都是脱离实际的笔试训练。它使大多数学生厌学,是在糟蹋学生的青春。这种状况需要改变。解决实践问题的特点1.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需要通过自己的观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作为进一步思维的基础。3.学生能直接从实践中获得及时、准确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意识和评价能力。4.实践中蕴藏着极其活跃的因素,有益于活化知识和训练思维。5.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3040506

2、00100012001400800是否与管径有关?管直径1.5cmL /cm30.028.5 26.5 24.5 22.5 20.5 f /Hz990 1108 1291 1507 1765 2131 30405060010001200140080020d =2.5cmd =1.5cm 寻找经验规律频率与管长和管的截面积有关,管长越长,频率越低;截面积越大,频率越高。频率与这两个因素某种关系的乘积,可能与声速有关。因此这两个因素关系的量纲应当是m1.由此或猜想:逆风行舟给你一个带帆的小车和电风扇,你能使小车在略倾的斜面上逆风行进吗?试一试,你是怎样做到的?你能说明逆风行车的原理吗?能否用一把直

3、尺、三角板和铅笔做一个模拟实验并说明它的原理?说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小舟不能逆风而上。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少数同学开始转向画图分析;少数同学用直尺和三角板实验;然后回来做帆车的实验;再进行理论分析。分析中多把风向当成对帆施力的方向。航向风向帆向二轮滑板车的结构一脚踏滑板前部,另一脚踏滑板后部,使前后板绕纵轴往复扭转,滑板车就向前运动了。为什么滑板车会向前运动呢?滑车(后部)受力分析FF前方F1FF2俯视前方前视侧视评析:它们都是户外运动中的实际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但对运动的原理却想不通,似乎违背常理,不依靠划桨(或发动机)产生的动力,小船岂能逆流而上?没有链条带动车轮,也不蹬地,小车还能前进?因

4、此解决问题的动机很强。通过探究使问题得到解决,过程中也许没有公式的推导和计算,但需要有思想,会解释不亚于做一个复杂的计算题!案例:逆风行舟 常言道,乘长风破万里浪,顺风破浪。但你见过逆风破浪,而不靠人力拼搏吗?这似乎不可想象,但事实上,只要把握一定的航向和适当控制帆面的位置,最终是可以达到逆风目标的。案例:荡秋千的学问学生学了机械能守恒,就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来解决问题,但实际情况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想一想,你是怎样打秋千的?如果你站在秋千板上,在什么位置你要蹲下去?在什么位置你要站起来?回顾你学过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案例:荡秋千的学问按照你打秋千的经验,再来拉动摆球,试一试,你能使摆球的振

5、幅增大吗?为什么我们不能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来解决这个打秋千的问题?因为人在做功改变了系统的能量。通俗地解释一下原因(可以演示):一个在光滑水平面内被线牵着的小球作圆周运动,半径变小时,小球转动的线速度会变大。原因是它要保持转动的动能不变。人在秋千的最低点站起来时,半径变小,线速度就要变大。案例:静电散花静电飞花的解释案例:演示平行板电容的实验距离减小,指针张角变大。意味着电势差随距离减小而增大。根据可得:距离减小,电容也减小。为什么? 地带电案例:演示平行板电容的实验手持绝缘柄将金属盘接近静电计上的金属盘,指针张角几乎不减小。这是为什么?地让下板带电案例:演示平行板电容的实验手接触金属盘,将其接

6、近静电计上的金属盘,指针张角减小,移开上金属盘,指针张角变大。意味着距离减小时,电势差变小,电容变大。说明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随两极板间距离减小而变大。地让下板带电案例:探究奇异的饮水鸟饱和汽的特性课题:奇异的饮水鸟 有如图所示的玩具,称之为饮水鸟,在饮水鸟旁的小碗中注水近满,再把饮水鸟的头按低,使其嘴喙插入至水中,片刻后释放,仔细观察出现的现象。 课题:奇异的饮水鸟你见到哪些现象? 想象出它的内部结构,并分析饮水鸟连续动作的原因。你是怎样思考的?根据哪些现象提出假设的?请你说明饮水鸟重心变化的初始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引起重心变化?低头的力矩是怎样产生的? 课题:奇异的饮水鸟饮水鸟低头以后,为什

7、么又会抬起头来?你是否观察到抬头前饮水鸟内发生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与抬头有什么关系?能否用另一种方式的实验来验证你提出的假说? 请分析说明这种“机器”能否看成是一种永动机?为什么? 尝试用下面的模型解释模型1:乙醚尾泡头泡吸湿层汽室支点饮水鸟的奥秘探索伽里略气体温度计的启示:测温泡温度降低,泡内的饱和汽压减小,液柱上升。对模型1的改造乙醚尾泡汽室1头泡吸湿层汽室2支点饮水鸟的奥秘杯中水吸入头泡的吸湿层尾泡吸湿层汽室2乙醚汽室1头泡支点饮水鸟的奥秘吸湿层中水份蒸发,使头泡温度下降乙醚尾泡汽室1头泡吸湿层汽室2支点饮水鸟的奥秘头泡温度降低汽室2压强P2减小乙醚尾泡汽室1头泡吸湿层汽室2支点饮水鸟的

8、奥秘P2P1汽室尾泡中的乙醚沿管上升乙醚尾泡汽室1头泡吸湿层汽室2支点饮水鸟的奥秘重心前移低头,吸湿层与水接触乙醚尾泡吸湿层汽室2支点汽室1头泡乙醚尾泡吸湿层汽室2支点汽室1头泡对模型2的改造饮水鸟低头后怎样才能抬起头来?怎样使头泡内的汽压增大?让尾泡里的汽能进入到头泡内。尾泡内的乙醚液面必须低于尾管。尾泡乙醚吸湿层汽室2支点汽室1头泡饮水鸟的奥秘汽室1中的汽沿管上升汽室2中的汽压增大管中液体流回尾泡尾泡吸湿层汽室2乙醚汽室1头泡支点饮水鸟的奥秘饮水鸟重心后移抬头乙醚尾泡汽室1头泡吸湿层汽室2支点怎样验证上述分析是正确的?从黑箱到灰箱,再到白箱。评析把一个有趣的玩具当成黑箱来探索,根据观察得到

9、的信息,边猜想,边论证,边修改,再验证。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过程中才感悟到什么是探究。小结基础教育的性质是大众教育,高中也不例外,中学物理课程教给学生的应当是有思想的物理学,有生活的物理学,有文化的物理学,联系实际的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多少年来,许多大师和教师一直在呼唤以实验为基础,但现实却非常不理想。为什么会这样困难呢?轻视实践的观点和做法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但经历封建统治的时间很长,有一些封建的意识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要摆脱这些陈旧观点的束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最后,让我借用丁肇中先生在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的一段感言来结束我的讲座:“中国有一句古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