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课设糕点切片机说明书_第1页
机械原理课设糕点切片机说明书_第2页
机械原理课设糕点切片机说明书_第3页
机械原理课设糕点切片机说明书_第4页
机械原理课设糕点切片机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z.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 糕 点 切 片 机 课题成员: 指导教师: 2014-07-18-. z.目录第一章 设计题目与运动方案及工程分工2第二章 机构的尺寸综合7第三章 机构的运动分析9 3.1 图解法9 3.1.1位置分析9 3.1.2速度和加速度分析10 3.2 解析法14 3.3运动仿真 24 3.3.1模型的建立24 3.3.2运动循环图24 3.4结果分析与比拟25速度分析25加速度分析25第四章 机构的受力分析26心得体会27第六章 参考文献30附录:五连杆机构的matlab源代码-. z.第一章 设计题目及传动方案1.1设计题目目前糕点种类繁多,质地不同,人工切片有

2、诸多不便且工作效率比拟低,糕点美观程度也不高,制作出经济而又实用的糕点切片机极为重要。糕点切片机使用构造灵活,可充分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有助于对根底知识的稳固和所学构造的实践应用。具体要求:1、糕点厚度:1020mm2、糕点切片长度切片的高:580mm要求刀的行程为20mm3、切刀工作节拍:40次/min 4、电机输出转速600r/min1.2传动方案 方案一图1-1特点:切片局部采用齿轮四连杆机构。传动局部采用皮带与齿轮传动结合。送料局部采用棘轮履带间歇进给。 缺乏之处:棘轮传动机构传动不平稳,存在刚性冲击。轮系较为复杂,装配精度要求较高。方案二图1-2 特点:切片局部采用多连杆机构。传动局部

3、采用齿轮机构。间歇进给运动采用棘轮机构。 缺点:整体为齿轮减速传动,传动精度高。但长距离不适合齿轮传动。齿轮装配要求精度较高。 方案三 图1-3糕点切片机的整体机构简图特点: 切片局部采用连杆机构实现刀架往复运动。传动局部采用齿轮与皮带传动结合。间歇进给运动采用槽轮机构。 改良之处: 槽轮构造传动平稳可靠。皮带长距离传动与准确传动比结合。 最终确定方案为方案三 图1-3为糕点切片机的整体机构简图,运动循环过程为:1传动局部:1号齿轮经变速箱变速后与电机相连,输入600r/min的转速,1号齿轮与2号齿轮以传动比15:4啮合进展一级减速,2号齿轮与3号齿轮、4号皮带轮同轴共速,3号齿轮与5号齿轮

4、以传动比4:1啮合进展二级减速,输出40r/min的转速,之后通过连杆实现刀具的切割运动。4号皮带轮与6号皮带轮经皮带连接以传动比20:9进展减速,通过拨杆与槽轮连接实现间歇运动。 2切刀运动局部:由机架7、曲柄8、连杆9、摇杆10、滑块11组成五连杆机构,摆杆做摆角为77度的往复运动。由5号轮输入40r/min的转速,使滑块即切刀一分钟往复运动40次,进展40次切片。送料运动局部:由皮带轮6输入40r/min的转,通过槽轮的间歇运动带每次前进的距离,可实现切片10mm、15mm、20mm的需求。 通过由以上三局部配合运动,以实现糕点切片机的循环切片运动。1.3 工程分工 王盼然:主要负责资料

5、收集及数据处理 李 静:主要负责说明书的撰写 李浩杰:主要负责三维模型设计及程序编写局部 * 畅:主要负责画图局部及PPT制作 第二章 机构的尺寸综合2.1总体尺寸 图2-1糕点切片机机架长度为 1000 mm,高度为 820 mm,宽度为 560 mm。2.2齿轮传动及其运动参数:齿轮型号齿轮编号模数/mm齿数/mm分度圆/mm14208024753003425100441004002、刀具局部 连杆机构中,机架为162.8mm,连杆依次为50mm,150mm,80mm,140mm,切刀高度为25mm,宽度为200mm,该机构可保证刀具100mm的行程,并有急回运动。3、送料局部 槽轮为6齿

6、,直径为125mm;第三章 机构的运动分析3.1 图解法 落刀局部五连杆机构位置分析 图示位置、分别为曲柄与连杆拉直共线、重叠共线的两个极限位置,极位夹角=3,行程速比系数,最大摆角=77,图三曲柄与机架重叠共线的位置,此时有最小传动角,即=47。对于传递较小外力的机构,可允许传动角小些。 3.1.2行程速度分析与加速度分析 图3-1 连杆任意位置构造简图1、速度分析 该曲柄摇杆机构中,机构位置、各构件长度和曲柄AB的角速度均,位置如图3-2所示。其中=50mm,=150mm,=80mm,=162.8mm,=4/3rad/s 图 3-2 图3-3 速度图解 以连杆BC为研究对象,点C的速度矢量

7、方程为 : = + 3-1 方向: CDAB BC 大小: ? 式3-1各项中只有V和V的大小两个未知量,故可图解该矢量方程求出。 如图3-3所示,选取适当速度比例尺20/3mm/s)/cm。任选作图起点p。由点p作有向线段垂直于AB代表V,其长度=V/(cm);再过点b作垂直于BC的直线BC代表V的方向线,过点p作垂直于CD的直线pc代表V的方向线,此二方向线交于点c,则代表V,而代表V,其大小分别为 V=190.6mm/s V=58.6mm/s构件2、3的角速度则分别为=0.4rad/s =2.4rad/s = + 方向 CD CE大小 ? 190.6mm/s =27.2mm/s =196

8、.9mm/s2、加速度分析图3-4 加速度图解为常数,所以点B的法向加速度为=,其方向为B指向A。同样以构件2为研究对象,点C的加速度矢量方程为= + = + + + 方向:CD CD BA AB CB BC 大小: ? 0 图 3-4该方程只有两个未知量,故可求解该方程。=80/9(mm/cm)。任选作图起点,由点作有向线段代表,其长度=/(cm);由点b作有向线段代表,其长度 =/(cm);由点作垂直于BC的直线代表的方向线。再由点作有向线段代表,其长度=/(cm);由点作垂直于CD的直线代表的方向线,两直线交于点c,代表,代表,连接,代表,其大小分别为图 3-4=;=;=构件2、3的角加

9、速度分别为=代入数据计算得=2.5rad/,=4.2rad/,、的方向由、确定,即将、分别平移至机构图上点C,它们的指向即、的转向。 = + + 方向 ? C EC CE大小 ? =263.2 mm/3.2解析法 分析得到以下曲线: 图3-5 刀具的速度图 图3-6刀具的加速度图-. z.3.3 运动仿真3.3.1 模型的建立 下列图为三维建模 图3-7 运动循环图 图3-83.4 结果分析与比拟3.4.1 速度分析由图解法得出的结果=196.9mm/s,由解析法求出 =190mm/s与解析法、仿真法的结果近似相等。误差来源于作图不准确。3.4.2 加速度分析由解析法得五连机构输出杆的角加速度

10、为,=3.9rad/,与图解法、仿真法的结果近似相等。误差主要来源作图过程不准确。 第四章 机构受力分析 图4-1 图4-2 图4-3 第五章 心得体会王盼然: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让我充分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分工协作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有条不紊,另外在课程设计设计中,当我们碰到不明白的问题时,教师总是给我们耐心的讲解.给我们的设计极大的帮助,使我们获益匪浅,因此非常感谢教师的教诲以及同学们的帮助,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了解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学会了坚持,耐心,和努力.这将为我今后自己的学习好工作作出最好的典范,我觉得作为一个机械专业的学生,每个人都要有这么一次能

11、将自己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时机。李静: 经过紧*而辛苦的一周的课程设计终于要完毕了,当我快要完成任务时,我的心中顿时有一股自豪感,因为我终于不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学生了,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只是迈进社会的第一步,我们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机械行业的精英还有很多路要走.说实话,这次课程设计对我和我的同学来说都是一次考验,而我认为我们合格的通过了考验。李浩杰: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们对五连杆的知识及应用,以及对间歇传动的知识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我们四个人分工合理,团结协作,有条不紊的进展我们的工作,在这种相互协调的过程中,口角的斗争

12、在所难免,关键是我们如何处理遇到的分歧,而不是一味的计较和埋怨,这不仅仅是在类似于这样的协调当中,面对分歧我们互相沟通从而统一意见,最后设计出了我们的最优方案,最优方案设计的成功离不开我们对知识的掌握度,但也离不开我们的团结协作和沟通.总之,这次课程设计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提升,也告诉了我沟通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畅: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接近尾声,经过一周的奋战我们的课程设计终于完成了.课程设计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例如:五连杆机构中压力角的计算,如何用三维立体图正确的表示我们的机构,虽然它只是一个简单的蛋糕切片机,但是当它的设计图样完成的时候我们的心中

13、成就感油然而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分析和概念设计,经过多天的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了它的设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时机将所学知识系统应用,同时加深了我们队所学专业的兴趣性,真的很珍惜这次付出并希望我们的成绩能够被教师认可。第六章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安子军.机械原理.国防工业.2011-12.22-37.72-80.2邹慧君.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手册.高等教育.1998-6.3郭仁生.机械工程设计分析和MATLAB应用.机械工业.2006-8.44-48.附录:五连杆机构的matlab源代码function perfect (jiao1)jiao1=jiao1/180*pi;%预定数据

14、g=10;sudu1=1;L1=50;L2=150;L3=80;L4=162.7;L5=140;G1=5;G3=5;%角度3A=-2*L1*L3*sin(jiao1);B=-2*L3*(L1*cos(jiao1)+L4);C=L1*L1-L2*L2+L3*L3+L4*L4+2*L1*L4*cos(jiao1);M1=A*A+B*B-C*C;M1=sqrt(M1);M1=A-M1;M2=B-C;M1=M1/M2;m=atan(M1);m=2*m;jiao3=m;jiao3du=jiao3/pi*180;%角度2F=L4*L4+L1*L1+L2*L2-L3*L3+2*L4*L1*cos(jiao1

15、);D=2*L1*L2*sin(jiao1);E=-2*L2*(L1*cos(jiao1)+L4);M=D*D+E*E-F*F;M=sqrt(M);M1=D-M;M2=E-F;M=M1/M2;jiao2=atan(M);jiao2=jiao2*2;jiao2du=jiao2/pi*180;%角度5M1=L3*sin(jiao3);M2=L5;M=M1/M2;jiao5=asin(M);jiao5du=jiao5/pi*180;%速度2M1=L1*sin(jiao1-jiao3);M2=L2*sin(-jiao2-jiao3);sudu2=M1/M2;sudu2=sudu2*sudu1;%速度3

16、M1=L1*sin(jiao1+jiao2);M2=L3*sin(jiao2+jiao3);sudu3=M1/M2;sudu3=sudu1*sudu3;%速度5M1=L3*cos(jiao3);M2=L5*cos(jiao5);sudu5=M1/M2;sudu5=sudu5*sudu3;%加速度2M1=-L1*sudu1*sudu1*cos(jiao1-jiao3)+L3*sudu3*sudu3+L2*sudu2*sudu2*cos(jiao2+jiao3);M2=L2*sin(-jiao2-jiao3);jia2=M1/M2;%加速度3M1=L1*sudu1*sudu1*cos(jiao1+

17、jiao2)-L3*sudu3*sudu3*cos(jiao2+jiao3)-L2*sudu2*sudu2;M2=L3*sin(jiao3+jiao2);jia3=M1/M2;%加速度5M1=sudu3*sudu3*L3-sudu5*sudu5*L5*cos(jiao5-jiao3);M2=L5*sin(jiao5-jiao3);jia5=M1/M2;%速度v1=sudu3*L3*sin(jiao3)/100;v2=sudu5*L5*sin(jiao5)/100;sudu=v1-v2;%滑块加速度c*=sudu3*sudu3*L3;cq*=jia3*L3;e*=sudu5*sudu5*L5;e

18、q*=jia5*L5;jia=c*cos(jiao3)+cq*sin(jiao3)-eq*sin(jiao5)-e*cos(jiao5);jia=jia/100;p=jia*G3/g;%质心加速度z*=sudu5*sudu5*L5/2;zq*=jia5*L5/2;a=cq*cos(jiao3)-c*sin(jiao3)+z*sin(jiao5)-zq*cos(jiao5);b=cq*sin(jiao3)+c*cos(jiao3)-z*cos(jiao5)-zq*sin(jiao5);jiao=atan(a/b);jia6=a*a+b*b;jia6=jia6/100;%计算力量A=1,0,cos

19、(jiao3),-cos(jiao2); 0,1,sin(jiao3),sin(jiao2); -L5*sin(jiao5)/2,cos(jiao5)*L5/2,-sin(jiao3-jiao5)*L5/2,-L5*sin(jiao2+jiao5)/2; 1,0,0,0;B=-jia6*G1*cos(jiao)/g;jia6*G1*sin(jiao)-G1;0;G3*jia/g;C=AB;M=C(4)*sin(jiao1+jiao2)*L1;M=M/100;%画图figure(1)*1=L1*cos(jiao1)+50;y1=L1*sin(jiao1);*=50;y=0;line(*,*1,y

20、,y1);title(机构瞬间位置图像);hold on;*3=0;y3=0;*2=L3*cos(jiao3);y2=L3*sin(jiao3);line(*3,*2,y3,y2);line(*2,*1,y2,y1);*4=L5*cos(jiao5)-*2;*4=-*4;y4=0;line(*4,*2,y4,y2);e=-60:0.1:60;plot(e,0);hold off;weiyi=-10-*4;ceshi1=L5*sin(jiao5);ceshi2=L3*sin(jiao3);%输出结果fprintf(构件2的角度=,num2str(jiao2du);fprintf(n);fprin

21、tf(构件3的角度=,num2str(jiao3du);fprintf(n);fprintf(构件5的角度=,num2str(jiao5du);fprintf(n);fprintf(构件2的角速度=,num2str(sudu2);fprintf(n);fprintf(构件3的角速度=,num2str(sudu3);fprintf(n);fprintf(构件5的角速度=,num2str(sudu5);fprintf(n);fprintf(滑块速度=,num2str(sudu);fprintf(n);fprintf(构件2的角加速度=,num2str(jia2);fprintf(n);fprint

22、f(构件3的角加速度=,num2str(jia3);fprintf(n);fprintf(构件5的角加速度=,num2str(jia5);fprintf(n);fprintf(滑块加速度=,num2str(jia);fprintf(n);fprintf(平衡力矩=,num2str(M);fprintf(n);fprintf(滑块的1位移=,num2str(weiyi);fprintf(n);%做出速度变化曲线for i=1:1:100; %角度变换 jiao1=i/100*2*pi;%角度3A=-2*L1*L3*sin(jiao1);B=-2*L3*(L1*cos(jiao1)+L4);C=L

23、1*L1-L2*L2+L3*L3+L4*L4+2*L1*L4*cos(jiao1);M1=A*A+B*B-C*C;M1=sqrt(M1);M1=A-M1;M2=B-C;M1=M1/M2;m=atan(M1);m=2*m;jiao3=m;%角度2F=L4*L4+L1*L1+L2*L2-L3*L3+2*L4*L1*cos(jiao1);D=2*L1*L2*sin(jiao1);E=-2*L2*(L1*cos(jiao1)+L4);M=D*D+E*E-F*F;M=sqrt(M);M1=D-M;M2=E-F;M=M1/M2;jiao2=atan(M);jiao2=jiao2*2;%角度5M1=L3*s

24、in(jiao3);M2=L5;M=M1/M2;jiao5=asin(M);%速度2M1=L1*sin(jiao1-jiao3);M2=L2*sin(-jiao2-jiao3);sudu2=M1/M2;sudu2=sudu2*sudu1;sudu2z(i)=sudu2;%速度3M1=L1*sin(jiao1+jiao2);M2=L3*sin(jiao2+jiao3);sudu3=M1/M2;sudu3=sudu1*sudu3;sudu3z(i)=sudu3;%速度5M1=L3*cos(jiao3);M2=L5*cos(jiao5);sudu5=M1/M2;sudu5=sudu5*sudu3;s

25、udu5z(i)=sudu5;%加速度2M1=-L1*sudu1*sudu1*cos(jiao1-jiao3)+L3*sudu3*sudu3+L2*sudu2*sudu2*cos(jiao2+jiao3);M2=L2*sin(-jiao2-jiao3);jia2=M1/M2;jia2z(i)=jia2;%加速度3M1=L1*sudu1*sudu1*cos(jiao1+jiao2)-L3*sudu3*sudu3*cos(jiao2+jiao3)-L2*sudu2*sudu2;M2=L3*sin(jiao3+jiao2);jia3=M1/M2;jia3z(i)=jia3;%加速度5M1=sudu3

26、*sudu3*L3-sudu5*sudu5*L5*cos(jiao5-jiao3);M2=L5*sin(jiao5-jiao3);jia5=M1/M2;jia5z(i)=jia5;%速度v1=sudu3*L3*sin(jiao3)/100;v2=sudu5*L5*sin(jiao5)/100;sudu=v1-v2;suduz(i)=sudu;%滑块加速度c*=sudu3*sudu3*L3;cq*=jia3*L3;e*=sudu5*sudu5*L5;eq*=jia5*L5;jia=c*cos(jiao3)+cq*sin(jiao3)-eq*sin(jiao5)-e*cos(jiao5);jia=

27、jia/100;p=jia*G3/g;jiaz(i)=jia;%质心加速度z*=sudu5*sudu5*L5/2;zq*=jia5*L5/2;a=cq*cos(jiao3)-c*sin(jiao3)+z*sin(jiao5)-zq*cos(jiao5);b=cq*sin(jiao3)+c*cos(jiao3)-z*cos(jiao5)-zq*sin(jiao5);jiao=atan(a/b);jia6=a*a+b*b;jia6=jia6/100;%计算力量A=1,0,cos(jiao3),-cos(jiao2); 0,1,sin(jiao3),sin(jiao2); -L5*sin(jiao5)/2,cos(jiao5)*L5/2,-sin(jiao3-jiao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