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练习-人教版(2019)必修二高中地理_第1页
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练习-人教版(2019)必修二高中地理_第2页
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练习-人教版(2019)必修二高中地理_第3页
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练习-人教版(2019)必修二高中地理_第4页
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练习-人教版(2019)必修二高中地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节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同步练习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1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A逆温现象B水土流失C热岛效应 D臭氧层空洞2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应该()A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B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C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解析:1.C2.A第1题,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明显的地区,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人口、工业密集,释放大量的人为热,且城市建筑物密集,不易散热导致城市气温比郊区高,易出现“热岛效应”。第2题,城市热岛的出现,使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易对城市大气环境带

2、来污染,为避免该问题出现,应将卫星城或工业区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3.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有()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地域文化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如有人称东亚文化为“稻米文化”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与其重要性呈正相关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A.B.C.D.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我国古代南方行船、北方骑马是地域文化B.内蒙古地区的蒙古包属于地域文化C.用手抓饭是印度的地域文化之一D.我国古代徽州人的保守心理不是地域文化解析:3.A不同

3、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域文化既有物质文化方面的体现,也有精神文化方面的体现,但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方面,错误;东亚是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水稻也是该区域的主要粮食作物,因此亚洲逐渐形成了“稻米文化”,正确;地域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地域范围与其重要性没有关系,错误;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其变化是渐进的,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正确。B、C、D错误,故选A。4.D我国古代南方行船、北方骑马,内蒙古地区的蒙古包,均属于地域文化,用手抓饭是印度的地域文化之一,A、B、C叙述正确。徽州人长期生活在盆地,盆地地形封闭,对外联系少,所

4、以我国古代徽州人心理较保守,其保守心理属于地域文化。D叙述错误,故选D。3.A由材料可知,横纹多彩是该服饰的特点,结合图片可知,该服饰有宽腰、长袖、大襟,应是藏族服饰,故该服饰所在地域的地域文化是青藏高原文化,A正确。故选A。篁岭是位于江西婺源的古村落。该村落坐落在海拔500米的山崖上,当地居民自祖辈起就在屋顶上用竹匾(一种器具)晾晒作物。每当日上山头,老式民居与晒架上的丰收成果就会组成一幅古村秋画,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篁岭晒秋”。据此完成5-6题。5.形成“篁岭晒秋”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地()A.光照充足B.地形崎岖C.河网密布D.动植物资源丰富6.每年春季,婺源漫山遍野花团锦簇,美不胜收。此时

5、到这里旅游,游客最需要准备的物品是()A.防寒衣物B.防晒物品C.防雨物品D.薄衣短衫解析:5.B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山区,地形崎岖,平地面积小,晾晒作物较为不便,从而使当地居民在屋顶上用竹匾晾晒作物,故选B。6.C春季江西降水开始增多,故最需要准备的是防雨物品。故选C。左图为伦敦大本钟景观图,右图为北京故宫景观图,读图完成7-8题。7.造成两地建筑风格差异的因素最可能是()A.气候B.地形C.地域文化D.经济8.美国大城市中心摩天大楼高耸入云,而欧洲西部城市中心一般很少见到现代化大楼,其原因是()A.美国技术先进、经济发达B.美国城市用地紧张C.欧洲西部城市发展历史悠久D.欧洲西部地质条件差

6、解析:7.C伦敦大本钟和北京故宫都是城市的文化景观,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特点,C项正确。8.C欧洲西部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心多古建筑,出于对城市古建筑的保护及建筑风格的统一,工业革命后建起的高层建筑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外围。全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南甜北咸,东酸西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等地居民多喜辣,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这种食俗与当地气候有直接关系。据此完成910题。9由材料分析,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A自然环境是文化现象产生的基础B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产生的文化现象

7、是完全不同的C某地文化的形成只与自然环境有关与人文社会环境无关D自然环境影响文化,但文化不会影响自然环境10下列关于材料中提到的湖南等地居民喜辣的原因,错误的是()A这些地区是我国的高温地区,居民吃辣可以帮助消化,增强食欲,增加体内发热量B有助于防止高湿期间人们常有的消化液分泌少、肠胃蠕动减弱现象C有助于防止凉季高湿期间人们易患风湿病、腰肌痛等D主要由于这些地区的气候适宜辣椒生长,辣椒的生产量大解析:9.A10.D文化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人文社会环境在文化形成中也具有作用,即使在不同的环境下产生的文化现象也有相似之处。环境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的,某一地区的习俗,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

8、的。湖南气候热的时候潮湿,冷的时候涩寒,吃辣椒可祛湿气,助消化,能缓解胸腹冷痛,增强食欲等。民居建筑的材料、样式和风格等都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读某地传统民居图,完成1112题。11民居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中的()A北面B南面C东面 D西面12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图示民居所在文化区特征的是()A天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B种植春小麦、棉花,属于旱作农业C属于汉族聚居区,饮食多面食D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解析:11.A12.B第11题,这是我国典型的北方民居,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首先,由于正午太阳在南面,为了获得充足的光照,正房位于庭

9、院的北面。其次还受当地文化的影响。第12题,华北地区属于旱作农业,但是不种植春小麦,而种植冬小麦。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城市空间分布示意图。材料二城市生态廊道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线状或带状生态景观要素,城市中的道路、河流、各种绿化带等都属于生态廊道。(1)P处的城市功能区最可能是,判断的理由是。(2)该城市建成区相对分散,评价该布局模式的利弊。(4分)(3)该城市规划建设一个化工园区,四处最适合的位置是处,主要理由是。(4)该城市拟沿附近河道修建生态廊道。你是否同意这种做法?说说你的理由。解析(1)图中显示,P处位于城市建成区的中心,交通通达度高,因此P处最可能是商

10、业区。(2)该城市建成区相对分散,从该布局模式的有利方面来看,城市建成区相对分散,建成区之间绿地多,对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小,因此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从不利方面来看,城市建成区分散,可能会增加居民上班、购物等活动的出行距离和时间;因为建成区分散,每个建成区均需要投资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使基础设施投资及城市建设成本提高。(3)该城市规划建设一个化工园区,按照常识可知,化工园区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排放量相对较大,因此应远离居住区,位于河流下游、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从而减小对城区环境的污染;同时化工园区占地广,因此最好位于城市外围地价较低的地区,图中显示,四处中,处位于河流下游、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11、且位于城区外围,故为最适合的位置。(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一定要先表明观点,切忌模棱两可,然后说出理由。该城市拟沿附近河道修建生态廊道,如果同意这种做法,则理由主要从生态廊道的生态效益方面分析:读图可知,该城市东北风和东南风频率较高,附近河道大致呈东南西北走向,因此沿此修建生态廊道与主导风向基本一致,有利于空气流通,缓解热岛效应;生态廊道与主导风向基本一致,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从而提高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如果不同意这种做法,则理由主要从必要性和成本角度分析:图中显示,该城市林地面积占比较大,生态环境较好,没有必要修建生态廊道;图中显示,沿河修建的生态廊道经过市中心,占地面积较大,可能导致城市用地紧张,且用地成本较高。答案(1)商业区位于市中心(2)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弊:增加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