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建让生命之花更灿烂_第1页
家校共建让生命之花更灿烂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家校共建,让生命之花更灿烂 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孔子诗礼传家,孟母三迁,几千年来一直是家教典范。家庭教育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同时,也严重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的效果。只有家庭和学校互相配合,家长和老师携起手来,密切沟通,家校共建,才能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如何与家长携手共建,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是实现家校共建的基石。 在教师眼里,孩子千差万别,素质参差不齐,但在家长的眼里,孩子就是他们的一切,哪怕是最差的孩子,也是家长的掌上明珠。每一个家长的内心深处

2、都对自己的孩子有着很多美好的期待。得到老师的关爱和表扬,是每个家长都引以为自豪和荣耀的事。老师怎样对待学生,最终都会通过学生反馈给家长。老师的关爱会逐渐温暖到家长的心田,拉近老师和家长的距离,改善家校关系,促进学校和班级的工作。同样,老师的冷言恶语,厚此薄彼的做法,也会让家长逐渐心生怨言,对学校和老师不满,恶化家校关系,为学校和班级工作埋下隐患。 二、与家长密切沟通是优化家校关系、实现家校共建的关键。 与家长交流沟通,是老师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优化家校关系、实现家校共建的良好时机。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时机,融洽家校关系,形成家校合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家校共建的目的。主要应从以

3、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开好家长会。家长会是老师和家长沟通交流的重要契机。教师不但要全面反馈每一位学生的在校表现,还要借此机会了解孩子在家情况,同家长互动交流、互通信息;还可以借此机会,表彰优秀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经验交流,针对焦点问题展开讨论,在集思广益中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这些做法既能转变多数家长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的教育方法,又能达到以点带面、优秀引领的效果。家庭教育水平提高了,对于学校教育是极大的助力。 (二)充分利用各种活动的机会,促进家校共建。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如专家讲座、家长开放日活动、校园庆祝活动、研学活动等等,都要尽量邀请更多的家长参与。家长们在看看、听听、谈谈等亲身体验中,

4、感受学校的教育氛围,既看到自己孩子的特长,又欣赏到别的孩子的才艺,既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文化素养,又拉近了亲子关系,调动了其教育子女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校教育的顺利进行。 (三)及时进行个别家访。对于个别情况、个别同学,有条件就进行家访。家访既能掌握学生家庭的第一手资料,又能进一步拉近老师与学生和家长的距离,对学生的教育转化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重视日常联系。家长们平时工作都比较忙,不可能事事都往学校跑,电话、短信、飞信、微信、等都是比较便捷的沟通方式。老师要通过各种方式经常把孩子的进步和闪光点反馈给家长,让家长感受到学校教育的成果,从而对学校工作更加支持。 (五)善于抓住其它时机,见缝插

5、针,加强沟通交流。上学放学、接送孩子、校外偶遇等场合,也是老师和家长沟通的好机会。此外,孩子请假,老师亲自送孩子到校门口,趁机同家长交流,既体现校方的责任心,又防止安全意外。对生病的孩子,要家访或派班级代表进行探望,表达全班师生的关心。总之,和家长接触的每一个机会,都能成为家校沟通的良机。 三、妥善处理家校矛盾,融洽相处是家校共建的保障 由于种种原因,老师与家长发生误会或矛盾冲突,也是在所难免的。当这种情况出现时,老师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信任家长,做到开诚布公,胸襟开阔。家长与教师一样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都肩负着教育好孩子的重任,双方目的是相同的,教师要以真诚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家长,取得他们的信任,争取他们的配合,不能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尤其是不能把孩子的错都怪罪到家长的头上,要与家长共同分析孩子犯错的根源,积极与家长达成共识,互相配合,研究出最好的解决办法。 (二)学会换位思考。家长的素质虽然千差万别,但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这与老师的努力方向是一致的。孩子不争气,做家长的比谁都痛苦。教师要体谅家长,肯定孩子的优点,激发他们教育孩子的信心,和老师同心同德育人教子。 (三)积极听取家长意见,共商育人良策。 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要虚心听取家长对老师或学校工作提出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真诚邀请家长监督学校工作。 家校沟通,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