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上)整理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上)整理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上)整理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上)整理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上)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史(上)考点一、填空题仰韶文化典型遗址有半坡遗址等,约相当干母系氏族公社发展阶段,从事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的多种经济活动,最有特色的手工业是一制陶业(彩陶)。商代的文字主要是甲骨文,又称契文(不辞)。周代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战国时期社会牛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汉高祖时期帮助刘邦制定朝仪的是叔孙通:汉文帝时期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是贾谊(写了治安策);汉景帝时期提出“削藩”的是晁错。东汉章帝干建初四年主持了白虎观会议讨论五经异同,讨论结果由班固撰成白虎通义。为保障世家豪族的利益,东吴政权推行复客制和世袭领兵制度。“前四史”中有两部成于魏晋南北朝,

2、一部是由晋代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另一部是范晔撰写的后汉书。前秦是由氐族所建立的北方政权,在苻坚当政时任用汉人王猛进行改革,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形式是对偶婚,随着父系氏族社会的确立,婚姻形式转变为一夫一妻制。学界一般认为夏代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开端,禹传启家天下,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开始了王位世袭制度。周武王伐商,决战于牧野。灭商后建立西周,定都镐京。孟子在政治上主张仁政,在人性论上提出性善论。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颁布“使黔首自实田”,这说明土地私有制得到国家的正式确认。公元前208年,项羽率领起义兵解救赵军,打败秦军主力,这场战争史称巨鹿之战。北魏孝文帝时,把都城由平城

3、迁到洛阳:北魏末年六镇起义的首领是匈奴人破六韩拔陵。玄学经典“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周易。玄学最为早的代表人物是曹魏正始间的何晏与王弼。在我国古代文化遗存中,相当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的有河南裴李岗-磁山文化,相当于父系氏族社会的有山东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汤武革命”是指中国古代史上两次改朝换代,分别是商汤灭夏、武王伐纣。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是韩非子,其主要思想是汇、人、旦三者并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定都咸阳。西汉初建,朝内将相多数出身于社会底层,后称此布衣将相之局。西汉守卫皇宫和京师的南军和北军,分别由中尉和卫巍统领。东汉末年,原是道教的主要流派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赤壁之战后逐渐形成的魏、

4、蜀、吴三足鼎立的形式,知道吴蜀之间的夷陵之战后,才完全建立。东晋不断有大族发起以光复故土为目的的军事行动,其中以初期祖逖和中期桓温领导的北伐最为有名。北魏太和间推行封建化改革时,在实行均田制时,还推行三长制和新租调至。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分别是世界上粟作农业和稻作农业的起源。传说记载商民族以燕子(玄鸟)为其图腾,其始祖是契。到商王盘庚时期将都城迁到了徑,即今天的佳阳(河南)。春秋时期,齐桓公为号令诸侯,在管仲的扶持下,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做了中原霸主。汉初成秦旧制,选官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按军功爵位的高低,二是选自郎官(任字/资选)。王莽托古改制时,意在冻结土地和奴婢买卖的政策称为王田、

5、私属制。刘秀在统一过程中曾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和囚徒,显著缓和了社会矛盾。东晋实际是由门阀氏族掌控政权,王氏、庾氏、桓氏和谢氏几家先后轮流执政。南朝萧齐时,朝廷推行“检籍”,触发了唐寓之领导的起义。北魏“太和改制”前期实际由冯太后主持。我国古人(早期智人)阶段的人类化石,一般以丁村人/北京人为代表,新人(晚期智人)阶段则以山顶洞人为代表。西周在今天曲阜建都的诸侯国是丑,在商丘建国的是_宋,在临淄建都的是丄。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规定无论是公田还是私田,一律按田亩收税:公元前543年,郑国丘赋等,即按百姓的居住单位“丘”来征收军赋。为解除匈奴人的威胁,秦始皇派蒙恬率大军征讨,一举收复河南

6、地(内蒙古河套地区),秦朝在该地设三十四县,重设九原郡。汉武帝时把全国划分为13个检杳区域,并设刺史检杳地方官吏。绿林军发动起义后,一支南下江陵,称下江兵,另一支由王匡、王凤率领北夫南阳,称新市兵,另有陈牧等人响应,称平林兵。东汉沿袭西汉的任官制度,实行察举制、征辟制、和任子制度。王莽当政时为托古改制的需要,曾为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周官经等古文经立博士。曹操选拔人才实行唯才是举的方针;曹丕接受大臣陈群的建议,选拔人才实行九品中正制。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匈奴人刘聪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司炽。围攻长安灭亡西晋的是刘曜。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著名人物有东晋的葛洪、刘宋的陆修静、齐梁的陶

7、弘景和北魏的寇谦之。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群有华夏、东夷和苗蛮三大集团。考古发掘的商代前期的都城是_亳,后期的都城是渥荀子在政治上主张隆礼重法,在人性论上提出性恶论。汉武帝时,全国设立十三个检查区,称十三州部。主官刺史的职责范围称六条问事。后又于三辅、三河及弘农七郡设司隶校尉,职能与刺史相当。新语一一陆贾,新论,论衡一一王充,春秋繁露,说文解字许慎。东汉两次党锢之祸分别发生在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记载东汉田庄经济的基本史料是四民月令。董卓之乱后,各地军阀割据。势力最大的是袁绍,据有宴、出、直三州;而曹操势力发展最快,拥有虽、豫二州。西晋土地制度实行占田制。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政权和氐族

8、苻氏在关中建立的前秦政权,对各自地区的发展和稳定皆有贡献。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后,恢复牛产,减轻剥削,南方社会出现东晋以来少有的安定,史家称为元嘉之治。商王朝的极盛阶段是商王武丁在位时期。秦代三公九卿制度的“三公”分别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董仲舒在天人关系上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在伦理规范上提出三纲五常,其代表作是春秋繁露。王莽末年农民起义运动中,刘秀与当地豪强李通等组成私人武装于河南南阳起兵,他所统帅的舂陵军后来成为绿林军的主力之一。东汉在京师外围部署两支军队,一支为雍营,一支为阴营。曹操统一北方的决定性战役是公元200年发动的官渡之战魏晋南北朝南方规模最大的人民起义军是东晋末年孙思和

9、卢循领导的起义。公元383年,爆发了著名的淝水之战(统帅北府兵的大将是刘牢之),从而进一步确立了北方分裂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绝圣弃智“观点的是老子:”五德终始说“的创立者是邹衍。三国中屯田成就最大的是曹魏,为统一北方打下坚实的基础。公元280年,晋将王濬率军东下至建业,孙吴灭亡,全国统一。梁武帝后期,因招降纳叛而导致了侯景之乱。北朝后期,宇文泰改革鲜卑族旧时兵制,创立了府兵制。其子宇文邕(周武帝)在位时,继续推行改革,北周终于统一了北方。西周时期,被国人流放到外地的国君是周厉王。东汉末年,张角发动农民起义所利用的宗教是太平道。周代奴隶制法典为吕刑。传说中黄炎集团与蚩尤集团的部落大战发生在

10、涿鹿。在上周青铜器中,鼎是属于炊煮器。东汉时期把国有土地租给流民耕种的办法叫假民公田。”太康之治“出现在西晋。夏建国不久,消灭有扈氏的战争是甘之战。春秋时期长期做中原霸主的是晋国。汉元帝时,与中原政权和亲的匈奴首领是呼韩邪单于。战国时,导致魏国霸业衰落的关键战役是马陵之战。商民族的发祥地,一般认为是河南。东汉前期,率军大举反击北匈奴并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将领是宪。东汉中期,占据西域匈奴故地并迅速强盛起来的北方少数民族是鲜卑族。二、判断正误提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主张的是法家。X不是法家,是墨家。墨家主张尚贤,选拔贤能之人来管理国家。曹操首创屯田,三国中只有曹魏实行了屯田。X吴国也实行

11、了屯田制。韩非子主张既“隆礼”又“重法”,二者相辅相成。X“隆礼重法”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三、名词解释牧野之战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及同盟军在商朝统治中心朝歌郊外的牧野,与商朝军队进行的决战。商朝军队的人数虽然比对手多,但都是临时凑起来的乌合之众。其中很多人对商纣王的倒行逆施十分痛恨,便在阵前倒戈,带领着周武王的军队冲向商都朝歌。牧野之战仅经过一个早晨就以商朝军队的迅速溃败而结束。随后,纣王在鹿台上自焚而死。牧野之战标志着商王朝的覆灭。第二天周王朝建立。中朝与外朝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相权,划分了中朝与外朝。中朝是以尚书这样一个固定机构为主,加上侍中等皇帝的亲信之臣,

12、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在宫中组成的一个军政决策集团。外朝是以丞相为首的公卿大臣,只负责执行和处理一般的行政事务,一定程度上架空了外朝的决策权力。外朝的人员组成无大变化,只是丞相权利被削弱,其权利逐渐转归中朝尚书。中外朝的形成,是皇权得到强化。约法三章刘邦入咸阳之后,听从部下的建议,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接管秦的户籍、地图、和档案文书,让秦的一些地方官留任原职,并废除所有秦法,封存秦的珍宝府库,退军灞上。此举得到关中人民的欢迎和支持,与项羽入咸阳杀秦王子婴,焚阿房宫形成对比,刘邦自此大获民心。度田东汉刘秀想对私有土地设限,抑制豪门大族土地兼并和奴役人口的数量,并掌握确

13、实的名籍和垦田数量,以增加赋税收入。建武十五年(39),刘秀下令“度田”,由“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普查天下土地占有和人口户籍状况。但是遭到了豪强地主的强烈反抗,此举还加重了农民负担,引起了社会不满,度田不了了之。这反映了东汉王朝在日益强大的豪强势力面前,从一开始就处于软弱无力的境地,这也是刘秀不得不大倡“柔道”的原因。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与任用的制度。延康元年(220),曹丕即位后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制定了该法。到西晋时逐渐完善,主要内容有设置中正;确定资品;划分官品;按品授官。九品中正制是曹操选举政策的制度化,它是对汉代察举征辟制的继承和发

14、展,使东汉以来在野的名士月旦变成了在朝的中正品第,从而将选举权收归中央,体现了皇权对大族势力控制,但后期成为了维护门阀士族政治权利的主要工具。井田制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基层土地占有与耕作制度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的村舍制度演化而来,早在夏商周时代就已产生,西周时是其最完备的形态。所谓“井田”是指将方里九百亩土地,划为九块,每块一百亩为一“田”,八家共耕中间的一百亩公田,每家都有一百亩私田这种土地的划分使用方式,其形犹如“井”字。井田制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则贵族土地所有制。西周后期随着土地私有现象的日益普遍,各诸侯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

15、解。至战国商鞅变法时,井田制从法律上被正式废除,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代之而起。李悝战国初期法家的始祖,战国名相。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任用李悝为相,主持在经济、政治、法律等领域的变法(揭开了战国变法运动的序幕)。他主张“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国家实施宏观调控,颁布法经,以法治国,推行“食有劳而禄有功”的任官制度。他的变法使魏国在战国初期首先强大起来,成为最早称王中原的国家,直接否定周王的共主地位,“自是以后,天下争于战国”。此外,他的变法还为其他国家提供给了借鉴,使法家理论在新型国家体制的简历中得到丰富和贯彻。党锢之祸东汉后期,清议盛行,对时政有很大影响。由于宦官专权垄断了仕途,严重

16、侵夺了士人的上进之路,大批太学生和儒生们上进无门,就与官僚士大夫结合,在朝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对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被宦官集团成为党人。他们以清流自命,视宦官人物为浊流,对宦官进行猛烈地抨击,其手段是上奏书,揭露宦官罪恶,或利用职权直接惩治贪桩枉法的宦官及其党羽,兴起清议之风。太学生们推崇李膺,陈蕃,王畅等人为其领袖和楷模。桓帝时延熹九年(166),逮捕了李膺等200余人,后虽赦免回归田里,但却禁锢终身,此为第一次“党锢”之祸。灵帝时,又起用了李膺等一些被禁锢的名士,建宁二年(169)由于他们谋除宦官集团之事泄露,宦官集团再次以“党”罪名逮捕了李膺等百余人,使这些人皆死于狱中

17、,宦官集团又对他们五服以内的亲属免官禁锢,此为第二次“党锢”之祸。二长制(北魏)三长制是北魏中期为控制户籍,及取代宗主督护制(大量荫庇人口)而实行的基层政权组织。孝文帝采纳李冲的建议,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为邻,设邻长;五邻为里,设里长;五里为党,设党长。其职责是检查户口、户口数量、征收租调、征发兵役和徭役。废除宗主督护制和实行三长制,使北魏的著户籍有了很大的增加,沉重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三长制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左官律、附益法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规定在诸侯国任职官员为“左官”,地位低于中央官,并且不能到中央任职,从而限制了诸侯网罗人

18、才。附益法,规定诸侯不得招纳宾客,结党营私。通过左官律和附益法,诸侯仅得衣食租税,较远支脉,与一般富室无异。轮台罪己诏轮台罪己诏是汉武帝晚年时的一份自我反省罪过的诏书。西汉到汉武帝统治后期时由于长期战争导致国库空虚、赋税徭役繁重,大量自耕农破产,社会矛盾尖锐。汉武帝统治的中后期接连爆发起义,并且愈演愈烈。同时汉武帝迷信鬼神,年老多疑,在朝内酿成“巫蛊之祸”。公元前89年(征和四年),桑弘羊等人上书汉武帝,建议在轮台戍兵以备匈奴,汉武帝驳回桑等人的建议,并下诏反思自己“深陈既往之悔”,称“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政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史称“轮台罪己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内容

19、丰富、保存完整的“罪已诏”。谶纬“谶”是预卜吉凶的隐语,把一些自然界的偶然现象作为天命的征兆,而编造出来的隐语或寓言,一般有文有图,成“图谶”。“纬”是相对“经”而言的,是假托孔子用诡秘的语言对儒家经典进行神学化解释。西汉末期的政治危机,各种势力为夺取政权而厮杀,谶纬迷信成为工具,广泛流传。王莽、刘秀都曾利用谶纬神学宣扬自己当皇帝乃“天命”所归,是神的意志。公元56年,刘秀“宣布图谶于天下”,正式确定谶纬神学为统治思想,谶纬迷信一时充斥政治思想领域。东汉今文经、古文经、谶纬三足鼎立,汉章帝于建初四年主持了白虎观会议讨论五经异同,讨论结果由班固撰成白虎通义,成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山越两汉之际,百越

20、中有一支主要居于山中,以采集狩猎为生,民风剽悍,作战勇猛。三国时期孙吴为巩固统治,加强国力,采用各种手段,迫使山越居民由山区转移到平原居住,将青壮年征入军中,妇孺老幼耕种,缴纳赋税。山越居民虽有不同程度的反抗,但都被武力镇压。孙吴政权对山越居民的政策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及封建化,促进江南地区的局部统一和民族融合。侯景之乱南朝萧梁时发生的军事叛乱。侯景原为东魏降将,梁武帝不顾群臣反对,接受侯景。584年,侯景举兵造反。549年,侯景攻占建康,软禁梁武帝于台城。梁武帝饿死后,侯景立太子萧纲为帝,后杀萧纲立萧栋,不久又杀萧栋,自立为帝,国号汉。552年,萧绎(梁元帝)派大将王僧辩和陈霸先攻下建康,侯景

21、兵败被杀,叛乱终于被平定。侯景之乱是南方的一次空前浩劫。侯景军烧杀抢掠,是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士族门阀在战乱中受到沉重打击。战后,东魏、北齐占据了长江下游以北,西魏占据了益州和襄阳,南朝的版图大大缩小,北强南弱的局面难以扭转。区田法西汉成帝时,汜胜之在关中地区总结和推广的耕作方法,也叫区种法。区田法分两种类型,一个是宽幅点播法,适用于平原地区;另一个是方形点播法,适用于丘陵地区。区田法是一种园艺式的耕作技术,把土地划分成许多小区,集中使用水肥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区田法的出现说明西汉农业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五斗米道东汉末年兴起的道教流派之一,又称天师道,主要流行于巴蜀。东汉顺帝时,张陵

22、创五斗米道奉道家老聃为教祖,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后张陵传子张衡,张衡传子张鲁。张鲁自称师君,以符水治病来传教,入道的信徒需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张鲁曾任益州牧刘焉的督义司马,领兵夺取汉中和巴郡,在此依靠五斗米道的力量,建立了政、教、军合一的政权。五斗米道以老子为主要经典。下置教职“祭酒”以治民。张鲁在这样一个战乱年代的汉中,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权30余年,成为一支很有实力的割据势力,后被曹操所灭。曹魏屯田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土地荒芜,人口流亡,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为了解决军粮问题,曹操招募流民开垦无主的土地,实行了屯田制,以民屯为主,另有军屯,都由大司农统一管理。屯田民是政府的佃农,不承担赋役

23、,只交纳地租,既解决了军粮问题,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又解决了流民问题,使农业恢复生产。但随着社会安定,生产发展,这一制度也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魏咸熙元年(264)和晋泰始二年(266)司马炎先后两次下令罢屯田。少康中兴少康是夏朝第六世君王。寒浞杀了夏后相死的时候,其妻缗逃到娘家有仍氏,生下遗腹子少康。少康长大之后当了有仍氏的牧正。后为寒浞及其子浇所迫,又逃到有虞氏。有虞氏首领把自己的两个女儿“二姚”嫁给少康,并将纶地给少康做采邑。后来少康在靡及有鬲氏的帮助下,少康终于攻灭了寒浞,重新夺回了政权。少康即位后吸取太康失国的教训,对内施行德政,对外积极改善与四周夷狄族的关系,原来敌对的夷族也对他表

24、示臣服。夏王朝的统治由此得到巩固,并日益强大。这一段历史被称作“少康中兴”。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的主张。孟子认为,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都是与生俱来的,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源头,他称之为“四端”,这是人的本性。出现丑恶的事是因为人们受到了外界的诱惑。要把“四端”发展为“四德”,必须善于“养心”,即面对外界事物的诱惑要做到“不动心”和“寡欲”,使“浩然正气充斥于天地之间”。孟子扩充善端的思想是对早期儒家反躬自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王景东汉明帝时的水利专家。东汉永平十二年(69),明帝命王景主持修治黄河,对黄河下游河道进行全面的整治。王景治河使得改道后的黄河河床固

25、定,摆脱了原来的地上河,使黄河洪灾相应缓解。这使黄河下游在此后800年河道相对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王景在治理黄河的同时,又修整了汴渠,发展了水门技术。白虎观会议东汉初期,今文经、古文经、谶纬三足鼎立,经说繁杂不一。汉章帝于建初四年79)在宫中白虎观召集各地儒生,讨论五经异同。会议由皇帝主持,魏应秉承意旨发问,淳于恭代表诸儒作答,章帝裁决,连月始罢。会议讨论记录由班固整理成白虎通义,成为官方钦定的经典。白虎通基本上是一部经学名词汇编,所编列的43条名词都是关于古代等级制度的阐释和规定,大部分又都是为了神化君权。白虎通把儒家经典与谶纬迷信糅合为一,使儒学进一步神学化,已经失去了学术的公信力,只能逐

26、步走向衰败。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考古学文化。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大体介于河南龙山文化与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之间。主要分布于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由于两地遗存的文化面貌有一些差异,前者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后者被称为“东下冯类型”。狭义的二里头文化应专指二里头第一、二期遗存。部分学者则认为郑州商城是亳都,二里头遗址应是夏都,所以它的四期遗存均为夏代遗物。二里头文化以及其它相关考古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不仅使夏王朝的政治中心所在地明确起来,还确立了它的起始和终止年代。至此可以说,夏王朝的信史地位不可动摇。法经法经由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在总结各国法律的基础上,为魏国编订

27、的法典。法经共有六篇,分别是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和具法。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所以将盗法、贼法列于首。接着在囚法、捕法中分别对如何断狱和如何追捕犯罪作出规定。其他的“轻狡、越城、博戏、假借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最后一篇具律,是根据犯罪者的具体情况(老小、特殊身份等),规定加重或减轻刑罚的条例。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成文法典,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秦律汉律都是以其为基础。由于法典的编撰,李悝成为战国法家学派的开山祖。租调制(曹魏、北魏)三国时期,曹魏为稳定自耕农经济,于建安九年(204),颁布了较轻的田租户调令,田租亩4升,户调绢2匹、绵2斤

28、,此外,地方官不得征收苛捐杂税,豪强地主不得转嫁赋税。这对减轻自耕农的负担,让自耕农安心生产起到了一定作用。北魏时,为了配合三长制的实施,制订了新的租调制,规定均田民除丁男负担征戍、杂役外,一夫一妻出帛或布一匹(四丈)、粟二石,这恢复和发展了农业,增加了政府的赋役征发。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所著,共12卷。卷1至卷4,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的历史,详述各地的山川、交通、风土、特产、民俗、文化等;卷5至卷7记叙公孙述、刘焉、刘璋、刘备、刘禅事迹;卷8记载晋平蜀以后的蜀事。卷9记李氏成汉政权的历史;卷10至卷11,记载西汉以来贤人的生平事迹。卷12为本书的序言。是一部著名的地方史志。河姆渡文化河姆渡

29、文化于1973年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首先发现,因而得名。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以南的宁绍平原以及舟山群岛一代,为新石器时代繁荣时期的文化,距今70005000年。河姆渡居民已大量种植水稻,考古发掘时发现有很多稻谷、稻壳、稻茎的遗存,证明了当时的农业已相当发展,除此之外还种植乐豆科植物。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是骨耜,并且出现采集和渔猎。此外,还发现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可证当时的居地近水低湿,建筑技术已相当进步。遗址中还发现了木浆,说明当时已经发明了船。国人暴动周厉王继位后革典,推行“专利”,将天下山林川泽的渔猎之利统统收归王有。这一政策的推行激起了国人的反对,成为了国人(平民和中小贵

30、族一一维护统治的社会基础)暴动的导火索。厉王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国人在高压政策下,道路以目。召穆公规谏厉王,但监谤更甚,国人忍无可忍,公元前841年,国人发动大规模的武装暴动。周厉王仓皇逃跑到彘。国人想处死太子静,召公便把自己的儿子交出去冒充太子静做了牺牲品。宗周无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掌,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国人暴动对于西周王朝的统治产生了巨大冲击,导致周人中上层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分裂,极大地削弱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基础。这个事件对于神化周王的传统天命观念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弭兵之会倡导国:宋原因:宋国位于晋、楚两个大国之间,长期饱受兵祸。思想基础:宋国在春秋中

31、前期,或争霸、或争盟、或干涉别国内政,国力损耗及大,于是宋国的一些有识之士逐渐形成了“和平邦交”的思想。重要条件:晋楚两国势均力敌,战争加剧了国内新旧势力的矛盾,内部问题更突出。第一次:公元前579年,宋国大夫华元约晋、楚两国在宋国都城的西门外订立和平盟约,约定双方不再交兵,还强调如果一方受到侵犯,另一方有义务予以支持。这次弭兵之会维持了三年,因楚国发动鄢陵之战“而破产。后因晋国势力强大,吴国崛起,楚国不得不参加第二次弭兵之会。第二次: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倡议休战,得到大小诸侯的积极响应。晋、楚、齐、秦、鲁、卫、郑、宋、陈、蔡、许、曹、邾、滕等国会于宋都之蒙门,会议确定晋楚两国同为霸主

32、。除齐秦之外,所有小国都要向晋楚两国同时纳贡,承担双重义务。这次弭兵之会虽然以牺牲小国的利益实现了和平,但晋楚两国40年未战,其他国家战争也大大减少,这对恢复经济和安定人民生活有正面意义。宗法制宗法制是按照规定宗族关系的一种制度。它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权力分配制度。(周公“致政成王”是西周嫡长子继承制度得以确定的重要标志。)宗法制规定由嫡长子传位继统,并且世代都由嫡长子继承,其所传下来的这个族系就是大宗。拥有传宗、继祖权力的嫡长子,就是宗子(宗主),是族人共同尊奉的对象。小宗相对于大宗而言,指非嫡长子的其他儿子所建立的族系。宗法制是按照等级原则建立起

33、来的一种宗族组织制度是文明社会对于原始的氏族血缘组织的利用与改造。通过在宗族内部区分出大宗与小宗以及对大宗宗子地位的维护,调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西周王朝有效地建立了强调等级秩序的政体。三桓专鲁春秋时期,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支公族,史称“三桓”。三桓专权始于鲁宣公时期(杀嫡立庶),三桓趁乱罚站势力,操持国政。随后鲁成公、鲁襄公年幼即位,三桓便利用执政卿的身份在政治上控制公室,经济上削弱公室。后来鲁昭公于公元前517年联合一些公族攻打季氏,结果季节、叔、孟“三家共伐公”,把昭公驱逐,由季氏代行军权。到鲁悼公时,以三桓为代表的卿大夫阶层完全控制了鲁国政权。马陵之战战国时齐国大败魏国的战役

34、。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2),魏攻韩,韩向齐求救。次年,齐威王在魏、韩两败俱伤之后,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师,率兵救韩,直走大梁,引魏军远道回救。孙膑以“减灶诱敌”之计,制造齐军大量逃亡假象,迷惑魏军。魏太子申、庞涓以为齐军怯,率少数精锐轻装兼程追赶。齐军在马陵险要处设伏。待魏军进入包围圈,万弩齐发,大败魏师,虏魏太子申,庞涓自杀。此战齐歼魏军十万,随后魏惠王和齐威王“徐州相王”,从此魏国霸业衰败。世袭领兵制世袭领兵制是孙吴统治政治中一种特别的政治现象,指统兵的将领死后,其子或兄弟、部属等袭领其生前所辖的军队,并担任军中将领。孙吴通过世袭领兵制扩大了军队,培养了领兵将领,巩固了孙吴对地方的统

35、治。世袭领兵制对孙吴政治产生了深刻和深远的影响。桓温桓温所在的桓氏是掌握东晋政权的五大门阀家族之一的谯国桓氏,穆、哀、废、简文四帝时期,桓温执政。他长期任荆州刺史,多次北伐,东晋的北伐中期以桓温领导的最为有名。晚年有篡位的野心,但由于其他门阀势力联合反对,没有成功。在第三次北伐不久后死去,此后谢安掌权。四、简答题秦始皇“使黔首自实田”的含义及其在古代土地制度史上的意义。含义:命令土地拥有者向官府呈报其占有土地的情况,然后官府根据其呈报的数额征收租税。意义:秦在全国范围内承认土地私有权,中国古代的土地私有制正式确立。孔子曰“仁者爱人”又曰“克己复礼”。试析这两个命题的基本含义,并说明其与孔子仁学

36、的关系。仁者爱人:仁为爱亲受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但不是兼爱,而是一种差等之爱。克己复礼:是指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孔子追求恢复西周尊卑有序的礼乐制度,这是“仁”思想的体现。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学,“仁”是古已有之的道德概念,基本含义是爱亲和守礼。孔子继承并加以发挥,构建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希望可以恢复周礼。简介两汉“州部”。元封五年(前106),汉武帝在全国设13州部(豫、冀、兖、徐、青、荆、扬、凉、益、并、幽、交趾、朔方),各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从京城出发,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年终回京汇报。征和四年(前89),汉武帝又设司隶校尉,负

37、责监察朝中百官和京畿三郡及河内、河东、河南、弘农四郡。“巫蛊之祸”后,改监察“三辅”、“三河”和弘农,职权与刺史相同。刺史隶属于御史中丞,是中央派出的代表,但不是行政机构,所以只有检举和弹劾权,没有处置权。东汉州部减掉了原来的朔方,改交趾为交州,加上司隶校尉,共13州。刺史有了固定治所,成为地方官。东汉的刺史权任逐渐提升,成为事实上郡国守相的上级,行政权和监察权混淆。东汉中后期,刺史监察全部地方官员,渐又获得选举和劾奏权。汉灵帝改刺史为州牧,州由监察区正式变为行政区,州牧成为地方军民行政长官,开启了军阀混战的局势。“元嘉之治”“元嘉之治”是指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在位的元嘉年间因其政治较为清明,又努

38、力推行繁荣经济文化的各项政策,从而出现了短期内经济终于有所恢复,人民生活较为安定的政治局面。宋武帝刘裕在位时对政治、经济的整顿,为元嘉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整顿吏治;重用寒人;继续实行“土断”,抑制兼并;整顿赋役制度。宋文帝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在东晋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又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453年,刘义隆被太子刘劭杀死。“官无长贵民无常贱”,“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这个主张是哪位思想家提出的?这代表了哪个社会阶层怎样的要求?意义?

39、墨家墨翟。这体现了墨子反对贵族享有世袭特权的立场,反映了平民阶层(士)希望打破宗法等级制度,争取自身政治权力的要求。墨家反对家族本位的宗法制度,对封建社会形成巨大冲击(因而被抑制)。简述曹魏租调制的内容及其意义。建安九年(204),曹魏颁布了较轻的田租户调令,田租亩4升,户调绢2匹、绵2斤,此外,地方官不得征收苛捐杂税,豪强地主不得转嫁赋税。这对减轻自耕农的负担,让自耕农安心生产起到了一定作用,稳定了自耕农经济。简要归纳春秋战国士阶层兴起的原因。西周宗法等级制度的瓦解和世卿世禄制度的衰落。王官体系的崩解。学术下移,学在官府f学在民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加大。春秋诸侯争霸,战国转为兼并战争,各诸

40、侯国都需要招揽人才为自己出谋划策,并且为了防范亲贵,诸侯任用布衣。士成为一种关于个人才能和人格的称为,“从道不从势”。概述王莽改制的内容。“王田”“私属制颁布“五均”“六箢”。五均官负责市场物价,征收工商业税,按规定办理赊贷。六箢是五均赊贷加上官府专营盐、铁、酒、货币和征收山林川泽税。改革币值改官名、地名、行政区划改诸侯及蛮夷封号。降规格。改诸侯王为“公”,蛮夷附汉封王改“侯”。改匈奴单于为“降奴单于”,复改“恭奴单于”,改高句丽为“下句丽”。简介党锢之祸。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专权,朝廷黑暗。清议盛行,对时政有很大影响。由于宦官专权垄断了仕途,严重侵夺了士人的上进之路,大批太学生和儒生们上进无门

41、,就与官僚士大夫结合,在朝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对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对宦官进行猛烈地抨击,其手段是上奏书,揭露宦官罪恶,或利用职权直接惩治贪桩枉法的宦官及其党羽,兴起清议之风。宦官反称他们为党人,桓、灵两帝时双方矛盾激化,引发党锢之祸,有如下几个阶段:前后两“李杜”:李固、杜乔;李云、杜众。第一次“党锢”:太学生们推崇李膺陈蕃,王畅等人为其领袖和楷模。桓帝时延熹九年(166),逮捕了李膺等200余人,后虽赦免回归田里,但却禁锢终身,此为第一次“党锢”之祸。第二次“党锢”:灵帝时,又起用了李膺等一些被禁锢的名士,建宁二年(169)由于他们谋除宦官集团之事泄露,宦官集团再次以“党

42、”罪名逮捕了李膺等百余人,使这些人皆死于狱中,宦官集团又对他们五服以内的亲属免官禁锢,此为第二次“党锢”之祸。宦官专权的终结: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图谋诛杀擅权宦官,却被宦官诱入后宫杀害。为替何进报仇,袁绍领兵冲入皇宫,杀尽宦官。概述北魏“均田制”。背景:十六国至北魏前期,战争使人民战死或流亡,大量土地荒芜。战后,流民返乡土地被他人占有,引起长期土地争诉。豪强兼并土地也很严重。内容:授予男女、奴婢和耕牛40至20亩不等的露田,死后应归还国家;授予男女20至5亩的桑田或麻田,身死不用归还。影响:肯定了现实的土地关系,即当下耕作者对所耕土地的使用权,也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小块土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

43、地兼并,有利于荒地的开垦及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概述秦统一六国的原因。外因:当时社会经济地发展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统一。内因:秦国地力胜过六国中的任何一国。故地四塞险固,因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林、牧、商、手工业等都非常发达。秦国变法图强地改革比六国中的任何一国都深刻彻底。在兼并战中,秦国的基本实力从未受损,六国中没有任何一国能够做得到。秦国求贤任能切时务、合国情,而六国多所不能。秦国的内部矛盾造成的损失较小,六国各自的内部矛盾造成的损失大。秦坚定东进走向强大和统一,而六国却在不断地自相攻伐中走向衰败和灭亡。秦通过移民之策,达到了富国强兵、削弱六国的目的。简述魏晋玄学的发展历

44、程。曹魏时期的正始玄学(约240249)以何晏、王弼为代表,认为名教是自然的体现。魏末晋初的竹林玄学(约255262)以嵇康、阮籍为代表,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西晋玄学(约263316)以裴?、郭象为代表,认为名教即自然。东晋玄学,玄儒双修,与佛教合流五、论述题试析西汉前叶到汉武帝统治时期思想的演变,并说明其历史影响。汉初总结秦亡的教训,认为其灭亡是因为法家学说过于刚性,所以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黄老并不是要统治者完全消极、无所事事,而是在合理的限度内有所作为,以静制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春秋大一统思想,得到重用。他是以儒家“公羊春秋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思想为框架

45、,融合法家、黄老、墨家、阴阳五行家等诸子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以“天人感应”为轴心的神学目的论体系,取代黄老而成为新的官方意识形态。这一转变使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正统思想,此后两千年一直得到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迎来了一个经学时代。试述北魏冯太后、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与主要作用,你对这次改革作何评价?背景: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矛盾一直存在,曾经一度激化(拓跋);没有俸禄制度,各级官吏贪赃枉法;战争频繁,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使人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社会矛盾尖锐,农民暴动常发。内容:冯太后: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孝文帝: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租调制;迁都洛阳(原在平城);推行汉化政策(官制、服

46、饰、语言、姓氏)。作用:吏治在一定时间得到改善;抑制了土地兼并,经济得到发展;国家财政增加;民族矛盾趋于缓和,民族进一步融合。评价:总体上,改革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门阀制度的引入和强化,加速了鲜卑贵族的腐朽。汉化政策的推行,抹杀了鲜卑民族特色。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评价。政治:设中朝作为决策机构,削弱相权。加强地方监察机构,设十三州部刺史和司隶校尉。改革军制,强化京师兵力(北军增设八校尉,南军增设羽林军,期门军)。立察举,兴大学。经济:垄断财力,统制经济。实行盐铁官营。颁布算缗(向商人、手工业者征收财产税)告缗令。实行均输法和平准法。改革币制,垄断铸币权。文化:罢黜百

47、家,独尊儒术。社会:打击削弱地方分割势力。继续削藩,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剥夺列侯爵位。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汉武帝一些列措施加强了皇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试述西晋占田制的内容、实质及其历史地位。内容:男子一人占田70亩,女子30亩;丁男课田50亩,次丁男减半,丁女20亩,田租8升;丁男立户的每年纳户调绢3匹、绵3斤,次丁男及丁女立户的减半;官僚按官品高低从第一品至第九品占田50顷至10顷,荫亲属九族至三世,荫衣食客3人至1人,荫佃客15户至1户。实质:加重人民负担和保障世家豪族特权的反动制度。历史地位:从法律上承认了农民占有的土地,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论述董仲舒新儒学的主

48、要内容,并进行评价。董仲舒以儒家“公羊春秋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思想为框架,融合法家、黄老、墨家、阴阳五行家等诸子思想,建立一个新的以“天人感应”为轴心的神学目的论体系,取代黄老成为新的官方意识形态。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至上,君权神授。阴阳分合,三纲五常。大一统,罢黜百家。评价:使儒学走向神学化,使皇权得到维护又得到约束,巩固了统治秩序,缓和了社会矛盾,提高了人民的道德水平,加强了思想专制,使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经学时代到来。分析“王与马,共天下”所反映的东晋权力结构的格局。背景: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使司马氏损失大批宗族和士人。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一方面是因为长江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另

49、一方面主要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其中琅邪大族王导起了很大作用。反映了门阀士族专政的局面。皇权衰微,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东汉前期,封建统治者采取哪些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退功臣而进文吏”,限制外戚、宗室的权力。封功臣360+为列侯,食邑最大的四个县,夺其兵权,不让担任重要官职。选拔任用文吏为三公、尚书等职。“虽置三公,事归阁台”。设尚书台,削弱三公的权力。东汉的三公很少有实权。而尚书台的职权,不但可以选举、任用、赏罚、质询和弹劾各级官吏,还可奉召责问公卿,成为实质上的中枢决策机构。加强监察制度。设御史台、司隶校尉、州刺史,

50、监察中央地方官吏。集军权于中央。废郡国都尉,废轻车、骑士、财官、楼船四支常备军。完善察举与征辟制度。贬抑诸侯王。削减诸侯王的封地(刘秀),限制租税(明帝),不能治国。外戚不得封侯与政。政治上遏制外戚势力,经济上给予优厚待遇。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原因:西晋建立后,分封宗室为王,罢州郡武备,而封国有军队,宗王“出镇入辅;重用宗室后,使宗王的势力逐渐强大,为了制衡宗室,司马氏放纵门阀外戚,使之相互牵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惠帝即位,贾后专权,任用自家外戚引起不满,赵王伦自立,诸王不满,纷纷起兵。影响:社会经济破坏严重,百姓大量死亡;宗室势力受损,社会动荡,政治败坏,西晋王朝统治处于崩溃边缘;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五胡乱华,致使政权南渡。试论秦汉史在整个中国古代发展史上的地位及特点。地位:秦汉是中国统一国家形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