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国惠民千秋师范_第1页
忠国惠民千秋师范_第2页
忠国惠民千秋师范_第3页
忠国惠民千秋师范_第4页
忠国惠民千秋师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忠国惠民千秋师范蔡忠惠公在历史上的贡献蔡明森壬辰龙年二月十二日是蔡氏先祖蔡襄公千年华诞吉日,全球蔡氏宗亲无不喜跃抃舞,额手称庆。自宋代以来,任何史书无不对蔡襄为官为人,思想品德与学问能力, 口碑载道, 众口齐颂。 襄公集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桥梁建筑家、农学家、大孝子于一身;他为人心正,刚直正派,信义照人,温顺至孝;为官行正,忠国惠民,清明廉洁,政绩卓著;对下关心民瘼,忠厚宽和;为文笔正, 学识渊博, 多才多艺, 能诗善文, 精通造桥农艺,书法更誉蔡、苏、米、黄宋四大家,至今仍留存许多著作、史料、遗址和墨迹,这在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襄公的诗文著作和墨迹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百花园中永不磨灭

2、之瑰宝;襄公对“宋学”的开山功不可没;襄公为官时的政绩遗址如惠安洛阳桥至今仍岿然不动地屹立在泉州湾的海面上,福州晋安河成了当今闽都一大风景线;襄公的荔枝谱 被誉为世界第一部关于 “荔枝” 的农学专著, 茶录开了中国茶文化之先河。宋史蔡襄传说:“襄工于书,为当时第一,仁宗尤爱之。”襄公书法还得到同朝欧阳修和苏东坡等后辈高度评价,赞为“本朝第一”;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称赞蔡襄是: 前无贬词, 后无异议; 芳名不朽,万古受知。襄公之思想、品德、文化不愧为世间典范。襄公名蔡襄,字君谟,是蔡氏入闽的第六世,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 年农历二月十二日)生于兴化(今福建仙游),卒于英宗治平四年(1097

3、 年),享年56 岁。襄公于天圣八年(1030 年)进士,年仅18 岁,次年授漳州军事判官。为官三十七年,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 知谏院、 直史馆、 知制诰。 景祐元年 ( 1034 年),任西京留守推官,后改著作左郎馆阁校勘。庆历三年(1043年)升任秘书丞集贤校理、知谏院兼修起居注,当时与欧阳修等称为“四谏”。庆历五年( 1045 年),他 34 岁以替右正言直使馆出知福州, 后改任福建路转运使。 皇祐三年( 1051 年)历右正言判三司盐铁勾院等官职。 至和元年(1054 年),以礼部郎中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包公前一任)。次年,以枢密直学士起居舍人知泉州军事。

4、后徙知福州。嘉祐三年( 1058 年),复知泉州。嘉祐五年( 1060 年)拜翰林学士、 尚书吏部郎中、 知制诰权三司使 (与宰相、枢密使并列,掌管盐铁、度支、户部三司财政)。英宗治平二年( 1066 年),以端明殿学士尚书吏部郎知杭州。治平四年( 1068 年),蔡襄 56 岁,病卒于莆田城南家中。卒赠礼部侍郎,谥 “忠惠 ”。襄公作为政治家,他终其一生都抱着忠国惠民、革除旧弊、修明政治、 经世致用的理想,主张以民为本, 改革时弊,减轻赋敛,体恤百姓,至今仍具现实意义。襄公刚正不阿立殿前,清明廉洁反贪腐;关心民瘼施仁政,为民请命减税赋;开河挖塘兴水利,洛阳天堑变通途;重教兴学揽人才,提倡科学

5、废旧俗;种植榕松保环境,与民同乐开洲园;计相职上竭己任,改革立制勤理财。用现代的话说,他是一个具有高尚品德、严格操守、干实事、干好事的良官、清官。襄公之官德与政绩,史书皆有记载,民间多有流传,甚至于今仍有遗址、墨迹以资佐证。苟利国家岂顾后患襄公嫉恶如仇, 持正不阿, 以敢直谏而闻名朝野。他说:“臣力指奸佞,世人以臣不思后患,为臣寒心,笑臣愚鲁,臣自知甚明。苟利国家,岂顾后患哉?臣不爱身,惟忧朝廷不即施行耳。”“苟利国家,岂顾后患哉”,这样的精神境界是多么崇高啊!这就是蔡襄为官之主导思想。虽说“臣事君以忠”是封建社会的三纲之一,然而,襄公并非那种愚忠,一旦朝廷有违正义行为时,他就会上书直谏。如庆

6、历年间,时有旱蝗等自然灾害,他上疏直言:“灾变之来,实由人事”,“致灾之本,由君臣上下之阙失也。阙失之事,臣等敢次第而言之。陛下不专听断,不揽威权,使号令不信于人,恩泽不及于下,此陛下之失也” 。以至于奏疏一出,“闻者皆悚然”。蔡襄如此不惧触犯君上,敢于批评皇权的精神与胆魄在古今都是难能可贵的!襄公当谏官不久就上书朝廷:“若以才谋人望,则仲淹出韩琦之右,处内者谋之,而处外者行之。故仲淹宜来,琦当留边。”后来又连上乞罢王举正用范仲淹、乞用韩琦范仲淹,建议朝廷任用贤才,以匡时弊,召回范仲淹,让韩琦守边。当欧阳修、余靖、王素被任命为谏官时,蔡襄以热情洋溢之诗表示祝贺,同时向仁宗上书言纳谏之难,希望皇

7、帝能够“无使天下之人谓朝廷有好谏之名,而无好谏之实。”有力地推动了“庆历新政”的展开。襄公积极支持范仲淹、韩琦和富弼联名上奏答手招条陈十事疏,居言尽谏,不避权贵。在范仲淹、欧阳修、余靖因坚持正义被贬官,而支持他们的太子中允尹洙也一起被贬,对此,襄公甚为愤怒,作长诗四贤一不肖,歌颂范仲淹等四贤,抨击不肖高若讷谄害忠良。四贤一不肖很快在京都朝野争相传颂,一时洛阳纸贵。他撰写的国论要目、论兵十事等施政建议,虽未得英宗采纳,甚至遭受一场政治危机,但不气馁。奸佞吕夷简罢相后,仍以司徒预议军国大事,襄公上书列举吕氏七大过失,请皇帝彻底罢免吕氏。逼吕氏只得请老告退,但朝廷仍以太尉致士,享受最高荣誉。襄公觉得

8、皇帝如此处理奸佞过于就轻,便上书曰:“臣切以吕夷简立性奸佞,欺君卖国。出入政府二十年,二虏凌凭,百姓穷困,贤愚失序,赏罚不明,一无功劳,以病罢退。陛下未能诛戮,劝厉后人,岂当滥推恩礼,纵取笑天下。”他还与欧阳修等交章论述夏氏不宜任枢密使,被仁宗采纳。以后罢晏殊相,弹劾李淑、梁适等人均被仁宗接受。无疑蔡襄与欧阳修等人打击保守之举极利于改革派的新政推行。襄公不仅支持范仲淹新政改革主张,他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改革思想。他针对时弊,作黼扆箴并别疏,提出改革十四条意见,“丕显元圣,上奉天时。跻俗于礼,任材以宜。肃治家政,大隆本支。好闻益广,去邪勿迟。利急思困,兵连虑危。 法令必信, 恩赏无私。 威福是守,

9、听断不疑。 ” 他认为“驭邦之大,莫大于建官”。同时他还对科举制度、军事、财用等提出许多很好的意见。在比襄公小九岁的王安石于仁宗嘉祐四年 ( 1059 )写万言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指出朝廷内部潜伏种种矛盾危机,并提出改革对策。两年后擢升知制诰与襄公共事,二人私交甚好, 思想相同。 而襄公的国论要目 和论兵十事 ,为以后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理论和事实的依据。显然,襄公是从仁宗新政到王安石变法的历史链条上的重要环结,应该在中国古代变革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位。襄公在反贪渎腐败和顺民意重民生方面有许多例子可证,如:吕夷简长子吕公绰在任同判太常寺时,该寺丢失编钟四百余枚,为寺中执役之人自盗,此事不但未受追究,吕

10、公绰反而提升为纠察在京刑狱。襄公愤然上书,建议罢吕公绰官职。章拱之是宰相章得象之侄,任福建晋江县令的时候贪赃枉法,襄公就以“赃罪”处罚,革职为民。魏兼安任淮南路转运使时,杭、越、苏、秀等州连年旱涝,饿殍横路,哭声载道。而魏依仗自己是宰相章得象、晏殊的亲戚,依旧贪赃敛财,花天酒地。百姓叫苦不迭,上诉无门。襄公得知此事,即上书奏请诛杀魏某,以谢吴人。襄公任三司使掌管国家钱、粮、盐、铁的时候,襄公面对国家财务制度极其混乱,国库空虚,管理人员多系大臣子弟,凭恃权势,贪渎偷盗,心如刀割。于是上任伊始便马上审查各种开支,清查库场,整治库务,并上疏建议由三司制定制度,推荐外任无赃污之人担任监司。知福州、泉州

11、和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关心民瘼,襄公看到百姓税赋过重,许多无法缴纳身丁米的人生子不举,甚至逃亡他乡,深感同情,便奏请朝廷减免福、泉、漳、兴化军的丁口赋。襄公不但敢于向皇帝进谏,不畏权贵秉公执法,而且还能从善如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福州自古有“陈烈闹灯”和“蔡君谟罢灯”的掌故。说是蔡君谟(即蔡襄)知福州时,上元日,令民间一家门前点灯七盏。此事惹得当地文人陈烈恼怒。晁氏客语写道:陈烈作大灯长丈余,大书云: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 父子相对哭。 风流太守知不知, 犹恨笙歌无妙曲。襄公看了陈烈的诗后,不但没有生气,而是对自己的决策反躬自省,并收回成命, “还舆罢灯”不点灯了。这样的从善如流

12、和勇于改正错误的雅量,在一州之主的太守身上确是难能可贵。陈烈与陈襄、周希孟、郑穆并称“海滨四先生” 。蔡襄“备礼招延,诲诸生以经学” 。传说,陈烈“少与蔡襄同砚席”,有同学之谊。据尧山堂外纪记载:襄公初到福州任太守,陈烈乘船来看他,途中听说蔡太守“政颇严刻” ,便令船停靠码头,在亭子题诗一首:溪山龙虎蟠,溪水鼓角喧。中宵乡梦破,六月夜衾寒。风雨生残木,蛟螭喜怒澜。殷勤祝舟子, 移棹过前滩。 意思是说, 福州这地方管治严刻,人们乘船经过不敢下,只好绕过前滩再停靠。当地官员把陈烈的诗抄给蔡襄看, 襄公不但不恼, 反而说:“陈君教我矣。 ” 他立即派人前去追赶陈烈,但已赶不上了。不过从此后,蔡襄治理

13、福州的政策就放宽了许多。这些掌故与传说,都说明当时百姓对蔡襄的虚心与善于听取民意给予肯定。关心民瘼造福百姓襄公的“民为邦本”与“清正廉洁”理念始终是其为官之主导思想。他说:“臣详观古之遣使,皆务恤穷民,除恶吏,举才能,收滞逸而已”,“凭恃官威,因缘为奸,求取赃赂,以曲为直,上负朝廷之用,下为百姓之害,是其心岂复有所为哉?古之圣明之主所深恶之也!”极力主张“贪赃者废之,清廉者奖之,则廉耻兴矣”。襄公几次离开京城外放福建为官期间,除了奏减赋税之外,还为福建乡亲父老办了许多许多实实在在至今还脍炙人口的事实、好事。古今中外无不知晓的九百多年前中国(宋代)蔡襄在两知泉州时,倡导建起中国第一座海湾大石桥洛

14、阳桥( 万安桥 ) 的故事。洛阳桥 有 1200 米长, 5米宽, 有 44 座桥墩。桥上两边有扶栏。如今石桥只剩下31 座桥墩、 1188米长了。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著名跨海梁式石构桥。因建桥处海潮汹涌,江宽流急,建桥工程非常艰巨。洛阳桥在建筑上有许多创新,它采用“筏型桥基”,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条垒成桥墩。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就会被大水冲走。他们等待风平浪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竹筏,把它们同时填进江里。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 米、宽 25米的桥基,长长的桥基宛如一条水下长龙,静卧江底。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 10 米多长、又厚又大的石

15、板,据估测,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怎样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襄公与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采用浮运法。工匠们等到涨潮时,把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洛阳桥上的 300 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古代没有水泥钢筋,如何将桥基、桥墩的石条、 石块坚固地黏合在一起, 成了当时施工一大难题。 惠安沿海盛产牡蛎,海上牡蛎处处可见,而且繁殖能力很强,无孔不入,一旦跟石头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难以铲下来。生长在兴化、惠安沿海的襄公经过民间调查后与造桥的工匠们研究商量,最后决定利用海上牡蛎壳,一个壳附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

16、相交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黏合之方法,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石块凝结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于是襄公即令工匠们在桥基上广种牡蛎。果然,一段时间后,牡蛎把松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一个整体,还把冲散的石头也胶合在一起。洛阳桥基历时 900 余年经受无数次台风巨浪袭击而不垮、不散,可以说是世界建桥史的一大创造。洛阳桥的建筑技术成为现代桥梁工程中“筏形基础”的先驱。这种技术,直到十九世纪,欧洲人才开始采用。洛阳桥在中国桥梁史上与赵州桥齐名,有“南洛阳,北赵州”之称,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之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也对它做了很高的评价。洛阳桥建后千年以来,对福建的

17、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都发挥了极其巨大的作用。襄公一贯认为一个好的地方官,对百姓要能“察其土风井闾,而别其善恶强弱、贫富勤惰,怨隐疾苦,以条辨而均之,使咸得其平焉” 。深知“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的道理。他每到一个地方,都深入民间,洞察民情,了解民众疾苦,为百姓排忧解难。在第一次知福州时,了解当地旱涝灾害严重,又亲见数十里溪涧无所归宿,每逢淫雨则淹为泽国,偶遇亢旱,则涓滴无资。当年闹旱灾就与东湖淤塞有关,于是就发动乡民在东湖地修复古五塘,让大片农田受益。襄公又以枢密直学士、礼部郎中再次出知福州,见西湖部分湮塞,本想浚治,但因财力不足,后改为开挖河、渠、浦。次年,他又命侯官、闽县、怀安三县兴修

18、水利。蔡襄为扩大闽县东边护城壕,在“乐游桥” (即今晋安桥)向南北垂直方面挖河,沿城外河抵汤门、琴亭、湖心,至北岭下去思桥,南经水部东边而抵象园,通向闽江,成了如今的晋安河。 此外,襄公又令闽县等地负责疏通护城河、浦等百七十六条。他也令侯官挖渠浦六十九条。此后,蔡襄还发动民众疏浚原有的城内河道。蔡襄二知福州开挖和疏浚的许多河、塘、渠、浦,竣工后它们都能相通,并设有水闸可以调节水量,形成四通八达的城内运河, 这是后人对这宏大的内河系统工程总结的功能之一;其二,水流有法,让城东北水从北岭、新店溪等流进闽江;其三,灌溉农田;其四,便利水路交通运输和商品贸易发展;其五,福州城内多木板房,利于防火;其六

19、,冲刷污物,保持城内与河浦清洁;其七,沿河民众可增加淡水鱼虾等水产收入;其八,便于市内民众生活用水;其九,夏天提高城内空气湿度,起降温作用。襄公在福州兴修水利,挖河开渠,大大发展了福州农业生产,促进了福州城的繁荣和发展。襄公以民为本思想还体现在开州园,与民同乐。见牙门之西州园长闭不让民众入内,认为不妥,便决定每逢二月,开启园锁,“纵民观赏, 常阅一月, 与民同乐也” 。淳熙三山志记载,蔡襄有开州园诗二首,其一云:风物朝来好,园林雨后清。鱼游知水乐,蝶戏见春晴。草软迷行迹,花深隐笑声。观民聊自适,不用管弦迎。襄公的开州园与民同乐,或许又成为古代公园之创举了。普种松榕重视环保襄公是福建造林绿化的先

20、行者,福州普种榕树的倡导者。他第二次知福州时,下令十二县(闽县、侯官、怀安、连江、长溪、长乐、福清、古田、永福、闽清、宁德、罗源)在大道两旁空地遍栽“松树” (这里要说明的是,福州、莆田等地自古都将榕树称为松树,笔者儿时听长辈亦是指着大榕树叫“松树” 。故史书文献记载蔡襄种“松树”可以断定即是榕树) 。当襄公改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宋代无设省级建制, 福建路转运使即是中央派到福建专管各州经济财政的朝廷官员) ,更将种植榕树、改善生态环境、造福人民的想法,从福州推广至兴化、泉州、漳州,他令当地官民在官道两旁栽种榕树。榕树长大成荫,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调节空气,防台风,还可以遮盖道路,使过往行人, 免

21、受夏日骄阳暴晒之苦。 后人诗赞: 夹道松(榕),夹道松(榕) ,问谁栽植,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历史上福州号召种榕树还有一人,时任太守张伯玉。他晚襄公二十年知福州,在蔡襄种榕绿化基础上,进一步绿化城区,与治平四年( 1067 年),通令衢编户,浚沟 6 尺,外植榕树,与以前种植长大的榕树相映成辉,才使福州城内外绿树成荫,暑不张盖。以后,福州种植榕树茂然成风,之所以被称之为“榕城” 。著荔枝谱世界首创襄公外放回省为官时,十分重视农果业发展。闽中盛产荔枝、龙眼,比巴蜀、南海尤为殊绝。蔡襄亲自研究荔枝龙眼的生产过程,总结了果农保存荔枝、龙眼的方法,加以推广。并于嘉祐四年(1059

22、年)知泉州时,撰写了世界第一篇关于荔枝的科学论文荔枝谱 。该书对福建的荔枝种植、 保鲜、产品加工提供了宝贵经验, 促进了福州、兴化、泉州、漳州的果业发展。此后闽中荔枝出口远销北戎、西夏,东南舟行日本、琉球等地。茶录开启茶文化之门襄公精于园艺,善于制茶,被誉为“中国第一位品茶家”。品茗过程就是品味一种文化过程,现代喜称作“茶文化”。襄公根据长年生活在产茶的福建,又负责监制贡茶,经常出入位于建宁府建安(即现建瓯)北苑御茶园,从采摘开始朝夕与茶农、茶师相处, 成功研制出 “小龙团” ,这使本就因“龙凤团茶”而闻名于世的建安,更加名声大噪。有文证: “团茶为茶之精,二小团又团茶之精者。”蔡襄早就将种茶

23、、制茶、品茶当成一种文化活动,在他的北苑十事诗中已经生动地体现出来。在茶垄中诗曰:造化曾无私,亦有意所加。夜雨作春力,朝云护日华。千万碧玉枝,戢戢抽灵芽。(多么诗意的茶园呀!)在采茶中诗曰:春衫逐红旗,散入青林下。阴崖喜先至,新苗渐盈把。竟携筠笼归,更带山云写。(这哪里像茶农在进行采茶劳作?)屑玉寸阴间,抟金新范里。规呈月正圆,势动龙初起。焙出色香全,争夸火候是。(看,连焙制也饱含着一种文化)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雪冻作成花,云闲未垂缕。愿尔池中波,去作人间雨。(他把试茶的过程完全诗化,其中深含着浓郁的文化)襄公依据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文人气质,常年喜好品茶经验,并有心对茶生产、制作、保存、品赏

24、的观察、研究和总结,终于皇祐三年(1051 年)写就了闻名于世的茶录。襄公撰写的著名茶录一书,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 ,所涉及内容包含茶叶品质、茶叶保存、品评方法、制茶工具、品茶器具,开了中国茶文化之先河,影响极为深远。尊师办学兴医灭巫襄公两知福州都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努力创办学舍,鼓励儿童、青少年读书学习。他聘请福州闻名经师陈襄、郑穆、陈烈、周希孟四位著名经师,为学生讲课。自己亦“亲至学舍执精讲问,为诸生率” 。襄公对陈襄等四贤尊以师礼,接见关怀。襄公在福州还改革乡试, 要求乡试先考策论后考墨义、诗赋,重视学子对时政了解,为选拔贤能打下基础。当时福州城乡巫医猖獗迷信风盛,许多患者不看

25、医生却听信巫觋鬼神之言而使病入膏肓,不治而亡。襄公珍惜百姓生命决心要兴医灭巫,破除迷信,改变这种不文明的愚昧现象。于是,他请高人从广集汉、唐以来名家方剂和民间医疗验方的医书太平圣惠方中择其有广泛性、实用性的六千零九十六方,一一录出,刻版列衙门左右,并立碑于虎节门东总门之西,供人采用。蔡襄还亲自为此作序。同时还举办“医学堂”,“择民之聪明,教以医药,使治疾病” 。“医学堂”设在虎节门西总门之东,与太平圣惠方石碑相对,这可算是福建历史上最早的一所“医学堂”。兴立民风剪除陋俗为了改变当时福州的不文明现象,襄公决心革除陋俗。首先下令禁止民间蓄蛊害人,“禁绝甚严,凡破数百家,自后稍息” 。解决了这个人命

26、关天的大事。接着,他针对福州一带盛行“重凶事”的社会风气和种种陋习,撰写并颁布了福州五戒。那时福州亲人死亡,为了表现孝行,举葬之时都要大办酒宴和山头斋筵;娶妻渴求嫁妆,大办酒席;穷人为此典卖田宅。福州五戒文中告诫大家对待父母亲人应“生则尽养, 死不妄费” ;对娶亲结婚苛索嫁妆、大操大办现象,五戒指出“此生民大弊” ;对社会“商贾欺谩”、“刻剥贫民”等现象,告诫说: “今欲为福,孰若减刻剥之心以宽平民,去欺谩之行以畏神理,为子孙之计则亦久远,居乡党之间则为良善。其议之明,不可不知。”不久,襄公又作教民十六事,教民监督和告发官吏不法行为,参与市场管理,告发、捉捕社会上诈骗者,禁赌博,禁重办丧事,僧

27、人禁宿民宅等等。襄公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各种制度。侯官刘奕与襄公同年进士,蔡公到京城为官时,刘是屯田员外郎,两人交好,互定姻亲,蔡之次子旬订娶刘之四女为妻。襄公知福州时,刘奕已死,家道中落,无力办嫁妆。于是,襄公替刘家做好嫁妆,派人送往刘家。旬婚后夫妻和睦,一时传为佳话。此后福州厚丧、奢侈、贪财、欺诈之风大减。同年,襄公在福州孔庙行春奠礼时告谕乡老诸生佐郡人才,发表的谕乡老诸生文演讲中,恩切期望“察禁邪滑,扶善阻恶,使强弱各安其份。然未免于刑罚,岂足为治哉?至于孝慈友弟、敦厚信让之风,将有望于诸老”。宋四大家当朝第一蔡襄书法,自宋以来多有名家赞誉。先看看宋代名家是如何评价蔡襄书法的。欧阳修赞“近

28、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 。苏东坡誉“独蔡君谟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印,变态无穷,遂本朝第一” 。黄庭坚说“君谟真行简扎甚秀丽,能入永兴之室。 , 渴墨帖仿佛似晋宋间人书” 、“苏子美,蔡君谟皆翰墨之豪杰也” 。米芾也赞“蔡襄勒字”似镌刻金石。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蔡襄“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意”。宋史蔡襄传说“襄工于书,为当时第一,仁宗尤爱称之, ”。宋宣和书谱曰:“文臣蔡襄, , 工字学,力将求配古人,大字巨数尺,小字如毫发,笔力位置大者不失结密,小者不失宽绰,襄游戏名事间,有前后茶录 ,复有

29、荔枝谱 ,世人摹之石,自珍其书,以谓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而复推为本朝第一也。 ”又载“ , 皆与古作者并驱争衡,为一代法。 ”徽宗评曰: “蔡君谟书包藏法就,停蓄锋锐,宋之鲁公也。 ”高宗也说蔡襄字为“本朝诸臣之冠。 ”朱熹在跋蔡端明写老杜 中云: “蔡公大字多见之,其行笔结构往往不同,岂以年岁有早晚,功力有浅深故耶,岩豁老大见法书,笔法高妙,独称此为劲健奇作,当非虚言。 ”元、明、清对蔡襄书法亦多有好评。书如其人。襄公的人品、博学、多才以及素养,让他之书法,更罕有人能与其相媲美。襄公书论虽不多,但他认为“书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像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之论点,

30、仍然影响着历代书家的学书与书法创作。当然,数百年来书家书界对蔡襄的书法褒贬不一,褒多贬少。书法艺术也与其它艺术一样,由于书者的人品、学养及功力不同,各有千秋;也由于观者、赏者、品者、评者文化和审美情趣各异, 往往对一件作品的评价会各不相同。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就是这个道理。阅宋朝和元、明、清及当代史书、书论以及名家评鉴,观蔡襄遗存墨迹,无可置疑,皆可断定蔡襄书法在宋代书坛的领袖地位。诗文粹美永世流芳蔡襄诗、 词、赋四百多篇 (首),内容可分政治、怀古、赠答、题咏四大类。“宋室真行谁具胆?君谟诗表重前贤。 ” “君谟诗表人皆仰, 剩馥残膏沾丐多” 。这是明张丑在 清河书画舫 中两诗对蔡襄

31、诗的评价。 欧阳修赞蔡襄诗作 “公之为文,清遒粹美。 ” 王十朋赞同欧阳修对蔡襄诗的评价,说“后虽有善文辞好议论者,莫能改是评也。 ”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评蔡襄诗: “但从其诗的整体风貌考察,蔡襄诗在具备宋诗特质方面,与欧、梅、苏并无二致。蔡襄是在闽中最早确定宋调的诗人。 ”但历代人们对其研究、评价甚少。虽有欧阳修、苏轼、朱熹、刘克庄、宋珏等名家评论过蔡襄的诗歌,但多是吉光羽片,寥寥数语,尚缺少全面、完整的评论。为什么会造成对蔡襄在文学诗作评价和定位的“疏忽”与“遗漏”的现象?莆枫清籁集说其原因:“公赋类江、鲍,诗兼王、孟,文崇韩昌黎,奏疏似陆宣公,书法驾苏、米、黄之上,又精画理,谥不曰文,而曰

32、惠,岂为政事所掩耶?”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庆元教授说得好:“论在朝,他的诗名为其光明磊落的人格所掩;论为地方官,则为其政绩所掩;论艺术上成就,更为其书法的盛名所掩。 今天,我们应为诗人蔡襄恢复其本来的面目,给诗人蔡襄在福建文学发展史上以应有的地位。”崇儒重道孝诚之至襄公在历史上是一个忠孝之楷模。襄公崇儒重道,弘扬圣贤之德,对父母躬自孝敬,在他的 论忠孝 文中说:“事父母之道曰孝,天之性也;事君上之道曰忠,人之义也。”他十九岁步入仕途,始终对年近花甲的父母,事亲至孝,孜孜以奉。他经常利用政事之余回家探望,与父母共享天伦之乐;他多次撰写诗文颂念,充满对双亲思念感恩之情;他从政期间,

33、多次想把父母迎上奉养,但皆因路途遥远,双亲不愿远行。直到知福州如了心愿。当他把父母从兴化接到福州时,高兴地给好友写信说:“得请乡邦,以逢二亲,天恩之厚,私门之幸。”襄公为了奉亲之事先后几次得罪皇帝,一次是他荐举富弼代理宰相未被采纳,他即以尽奉亲之孝请求外任,引起仁宗生气。还有一次是母亲生病,请假回家服侍汤药,又引起英宗生气,甚至要罢他三司使给中之职。至今民间仍流传着歌颂襄公孝心的故事:在京师为官的蔡襄,襄之才能深得皇上赏识与厚爱。但蔡襄自幼孝顺,日夜思念年迈体弱的双亲,为自己未能亲奉父母而深感不安,多次请求调回福建,但均被皇帝拒绝。那时蔡襄任谏官,经常出入皇宫,陪侍皇帝。一日,趁进宫之机拐去御

34、花园,用事先带来的蜂蜜和毛笔,在一张大芭蕉树上,沾上蜜汁写上“蔡襄蔡襄,回乡做官” 。次日皇上又传蔡襄进宫,当蔡襄陪到御花园芭蕉树前,皇帝低头见芭蕉叶上有几个大字,便低声念出:“蔡襄蔡襄,回乡为官” 。蔡襄一听,马上跪地磕头,高呼“谢主隆恩”!皇帝不解回头问:“爱卿,朕恩在哪里?”蔡襄抬头答: “刚才皇上赐襄回乡为官呀!”皇帝笑了:“哪有此事。朕只是奇怪此芭蕉叶上怎么会写有蔡襄蔡襄,回乡为官, ”未等皇上话落音,蔡襄又一次“谢主隆恩”。皇帝说: “这是芭蕉叶上写的。”蔡襄答: “芭蕉叶有字,此乃天意呀!”皇帝这才认真起来了,说:“爱卿平身。朕并无此意。”蔡襄仍跪地不起,说:“君无戏言。刚才明明

35、是皇上亲口道出蔡襄蔡襄,回乡为官八个字啊!”皇上此时才感到自己上当了。但君无戏言,也只好认了。其实芭蕉叶上的“蔡襄蔡襄,回乡为官” ,是无数黑蚂蚁爬在蔡襄用蜂蜜书写的八个字上采食时显出来的。蔡襄知福州时还在福州五戒文上,告诫民众“人子之孝,本于养亲,以顺其志,死生不违以礼,是孝诚之至也” 。蔡襄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他的一生就是事亲至孝之一生,真乃仁孝之楷模也。经世致用宋学先锋众所周知,蔡襄是历史上十分了不起的多才多艺、经世致用的名臣。他亦官亦教,亦农亦工,还长于文学,工于书法,甚至广泛涉猎史、哲学科,理论根基深厚;且注重实践办实事,诸如修桥铺路,开河挖渠,兴教办学,除巫倡医,提倡植树,研究并总

36、结茶叶、荔枝的栽培、品赏技术及文化等,解决了许多当时的技术难题。当代有研究宋学和蔡襄的学者发现,蔡襄原来还是一位“宋学”的先锋人物。北宋前期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促进了“宋学”的形成。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时期,中国在经历五代十国的长期战乱而重新统一之后,在政治、经济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由于从三个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即收拢地方上的政权、财权(钱谷)、兵权,悉归中央,使北宋前期的政局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加之太祖、太宗制定的加强禁军制度、以文臣知州、建立通判制度和转运使制度等措施,几朝皇帝均忠实执行并有所发展。政治的稳定与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并迎来了我国文化史、学术史上的又一个巅峰时期。历史学家们认为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宋学”的形成。“宋学”形成初期阶段,襄公在废贪赃文中就说:“臣自少入仕, 于今三十年矣, 当时仕宦之人, 粗有节行者,皆以营利为耻。虽有逐锥刀之资者,莫不避人而为之,犹知耻也。”同时他更抨击了那些靠阿谀奉承、拍马溜须而大发横财的无耻小人, 并感叹士风日下, 人心不古: “今乃不然,纡朱怀金,专为商旅之业者有之。兴贩禁物茶盐香草之类,动以舟车贸迁往来,日取富足。夫贪人日富而居有田宅,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