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_第1页
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_第2页
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_第3页
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_第4页
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与技巧解读一、论述类文本常见错误类型1、以偏概全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以个别替代一般,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解题对策: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重点关注: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一切、一些、有些、几乎、左右、只、仅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非常、很、极其、最、一般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2、偷换概念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解题对策:同学们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

2、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戈IJ、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此外还要留心文中的代词的指代。“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3、无中生有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有效信息句中推断出来。4、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三是一果多因,选项转述时故意漏掉一个原因。重点关注:因为、因此、由于、因而等词语。5

3、、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6、混淆时态解题对策: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了、现在、目前、正在、在、着、将要、即将、将来、尚未、之前、之后、成为、过。7、混淆是非解题对策: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勾画那些标志肯定与否定的词语,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可能、大概、大约、也许、一定、肯定、必、必然、估计、未必等二、方法指导第一步:速读文本,整体感知,联想相关知

4、识。在这一步中,我们要高效阅读文本,把握其基本观点和内容,为下一步选项的阅读与分析打好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步中,不能仅仅关注文本,在阅读的同时,要画出一、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二、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三、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四、是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如文眼句、中心句、过渡句等),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个别语句不能够读懂,可以跳过不管,一般来说,个别词语对整篇的文章理解关系不大。第二步:审清审干,明确要求。这一步虽简单,却必需。一般而言,三个选项有一定的规律一一第一题是内容分析,现在常常让选择正确的一项,第二题是论证分析,让先出错误项,第三题是推断,让选出错误项。但命题是活的,

5、不能形成惯性而忽视题干。做题前,一定要先浏览各题题干,看是否合乎常规,若合乎常规,当然就按常规去做就是了,若问法有变,就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的应对方法。第三步:精读选项,准确认知选项内容,进行初步推断。精读选项,一定要注意综合运用阅读选项的各种手法,并根据选项的特点加以灵活变通。读选项时,一般按如下程序进行阅读分析先看是否有敏感词,若有,要根据敏感词对选项的内容与逻辑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合理。若无敏感词或者通过敏感词不能发现问题,再进行结构和内容分析。进行结构内容分析时,首先看对象,其次看层次,提炼其内容要点,然后再看修饰部分。如果能发现结构、意义上的疑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出初步判断。如果选项

6、有因果或推论的过程,就要进行逻辑分析,如果逻辑上存在问题可以做出初步判断。如果读完一个选项不能发现疑问,不要急于去与原文对比,继续按上面程序读下一选项,直至能找到疑点。这样才能节省时间,避免无效阅读和时间的浪费。如果四个选项读完以后,仍然无法找到疑点,那么回头对每个选项确定对比点,然后到原文验证分析。特别提醒在阅读分析选项时,一定要同时思考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是否有敏感词?这些词语的指向是否合理?选项在结构上是否存在搭配不当等问题?选项的内容是否合乎题干的要求?是否符合常识常理?选项的逻辑能否成立?因果能否读通?推理是否严密?修饰部分的限定是否合理?当找不到疑点,需要确定对比点时,一定要在结构

7、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几个具体的问题到文中一一加以验证:女口:陈述的是不是这个对象?这个修饰语的限定是否正确?这个意思是否正确?这种手法是否正确?这种关系是否正确?第四步:回归原文,对比验证,做出结论。有些选项可以直接推断做出结论,如不合常识常理,不合逻辑,搭配有问题等。但当我们心中存疑时,就要回归原文加以验证。此时,首先用速读扫瞄法找到对就区间,然后结合对选项中的疑点进行验证。如果对于选项没有找到疑点或疑点没有问题,就要将对从选项中提炼出的对比点一一加以验证,此时对对应区间的阅读属于精读,此时要运用读选项时的方法对区间内容深入阅读和分析,尤其是要注意以下几点:上下文语境对于内容的限定。对应

8、区间中的敏感词。对应区间所表达的基本内容和逻辑。对应区间内的修饰部分。二、巩固练习选项表述(2017新课标全国卷n)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原文表述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比对分析【答案】“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错误。原文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此处扩大了范围。“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

9、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的说法无中生有。选项表述(2017全国III卷)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原文表述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比对分析【答案】该选项属以偏概全,“必须完好保存”以偏概全。由原文第二段中“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进行综合甄选”可知,乡村记忆中有一些是不值得保留的,所以乡村记忆不必“完好保存下来”。选项表述(2017-山东卷)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

10、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原文表述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比对分析【答案】偷换概念,将“审美主体替体验的是自我的情感和自我本身”偷换为审美体验是主体“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意思发生明显变化,与原文不符。选项表述(2017山东卷T7-B项)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

11、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原文表述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比对分析【答案】作者对于谷鲁斯等人的观点可信与否并没有明确说明,属于无中生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和政治领域改革的推进,释放了社会活力,使开放和创造成为时代的主题。西方文化思潮相继涌入,在各个领域跃跃欲试,意图开疆拓土。寻根与西化,个体经验的回归与

12、对现实关注的恋恋不舍,知识分子的昂扬与失落,构成了内涵繁杂的时代情绪图景。在这样情绪氤氤中,流行音乐甫一露面便显示出略显怪异的整体风格,温婉低回的柔情絮语,沧桑慷慨的西北豪情,悔恨煽情的囚中悲歌,广博深沉的大爱情怀,高亢苍凉的莫名绝望,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复杂凌乱的开篇,正是新时期流行音乐元气旺盛的表现。在看似分裂的局面背后,表达着流行音乐面向普通人的情欲,在普通人的情绪体验中创立门户的诚恳愿望。另一方面,文以载道的正统观念,对无所指涉的个体情怀浅唱低吟和反复玩味,还不能完全接受。而年轻人又往往过于心急,迫不及待地弃旧扬新。新旧冲突持续升温,现在看来那些过于古典化的表现形式都被视为禁忌,为主

13、流所压制。原本温和亲切的流行音乐被迫蒙上“反抗”的特质,带着摇滚音乐的精神气质,几乎成为年轻人的专属标签。局面一经铺开,在缤纷繁杂的90年代,市场经济的趋势已不可扭转,人们在日益浓厚的商业化氛围中变得精明、世故,对个体的关注多于对外界的关心,对宏大叙事、深沉情感渐渐失去了兴趣。加之主流和意识形态对流行音乐逐步放松了掌控,流行音乐逐渐忘记反抗与顺从,模糊了主流与叛逆,专注在自己的领地里深耕细作。对主题挖掘得更加深刻细致,情绪抒发得更加淋漓尽致。禁锢的闸门突然敞开,意气风发之下难免把各种情绪想象得过于浓烈,一切都追求极致,难免有过度演绎的嫌疑。似乎不到十二分饱满不足以填平人们过于强劲的情感黑洞。戏

14、剧化、类型化是这一时期流行音乐的一致倾向,眼泪、痴情、背叛、伤害、寂寞、柔情蜜意等响亮字眼随处可见;追求饱满情绪、完整叙事和充分抒情,对流行音乐的表达带着“玩赏”的意味。21世纪流行音乐不可避免地卷入文化工业的洪流中。商业化运营模式与生俱来带着媚俗和悦众的逻辑,与缺乏深刻追求的时代情绪一拍即合。人们对叙述、抒情已经失去了耐心,开始满足于文化工业提供浅淡轻松的情绪片段。年轻听众成为支撑流行音乐发展的主力,他们在商业化、娱乐化的缝隙里,随遇而安地寻找碎片化的情感慰藉,从中汲取营养,生长经验。流行音乐对他们而言不再是消遣,更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触及生活的各个角落。流行音乐与这一时代年轻人的体验和情

15、感想象相互依存,互相渗透,变得精致、琐碎、亲切而浅薄。过度娱乐化的商业模式将流行音乐浅薄的一面推向极致,甚至成为恶作剧式的游戏。但流行音乐被年轻听众垄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它已成为各阶层如影随形的情绪映照,沉淀可以算是丰厚渊博。如果不过分挑剔,它几乎可以涵盖普通人情感体验的方方面面。所以当年轻人过分放纵的音乐习惯不能抚平所有人的挑剔时,有人开始转向繁芜丛杂的存货里,寻找可用的题材和情绪,加上时代的花边和点缀,改头换面推向听众。一些埋藏已久的流行歌曲在各类选秀节目中被重新传唱,退居幕后的歌手们也频频亮相,部分老歌经过重新演绎后获得新的生命。在人人参与、人人歌唱的民主氛围里,听众和流行音乐实

16、现了前所未有的亲密交流,听众的选择促使流行音乐回归到叙述和抒情的轨道里。一种复古的潮流在21世纪最初十年暗流涌动。这是流行音乐应对创造力衰退的便捷手段,也预示着听众在流行音乐审美上逐步走向成熟。(摘编自夏建平当谈流行音乐时我们在谈什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80年代,改革开放之际,经济、文化、政治改革在各个领域不同程度推进,释放出社会活力,开放和创造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旋律。在繁杂的时代情绪氤氤中,流行音乐刚一露面,便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这种凌乱的开篇,正是新时期流行音乐元气旺盛的表现。流行音乐对无所指涉的个体情怀浅唱低吟和反复玩味,表达着面向普通人的情欲,诚恳希望在

17、普通人的情绪体验中创立门户。流行音乐不被正统观念完全接受,年轻人弃旧扬新,新旧冲突持续高温,过于古典化的表现形式被视为禁忌,流行音乐被迫蒙上“反抗”的特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一段从西方文化传入和青年人的特点来论证新时期中国的流行音乐元气旺盛。B第二段由90年代的现实状况来论证年轻人对流行音乐的表达带着“玩赏”意味。C第三段用21世纪相关文化工业的发展来论证流行音乐更像是年轻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D第四段以流行音乐创造力衰退来论证部分老歌经过重新演绎后获得新的生命。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90年代的流行音乐逐渐忘记了反抗与顺从,模糊了主流

18、与叛逆,专注在自己的领地里深耕细作,一切都追求极致,显得有点过度演绎。在商业化、娱乐化的缝隙里,年轻人随遇而安地寻找碎片化的情感慰藉,从中汲取营养,生长经验,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媚俗和悦众的商业化运营模式和缺乏深刻追求的时代情绪下,21世纪的流行音乐失去对叙述、抒情的耐心,而满足于文化工业提供的浅淡轻松的情绪片段。纵观80年代以来的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时代的发展影响着音乐的风格和情绪的表达,音乐不会独立于社会物质之外。答案:1.【答案】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解析】A项,扩大范围。改革开放中,在不同领域推进的是政治和经济,不包括文化。

19、B项,偷换概念。“每一首音乐凌乱的开篇”错误,原文说的是“复杂凌乱的开篇”指20世纪80年代略显怪异的整体风格。D项,曲解文意。“流行音乐反抗的特质彰显”分析错误,原文只是说“被迫蒙上”。【答案】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解析】结合原文“一些埋藏已久的流行歌曲在各类选秀节目中被重新传唱,退居幕后的歌手们也频频亮相,部分老歌经过重新演绎后获得新的生命”,论证的是流行音乐应对创造力衰退的手段,听众在流行音乐审美上逐步走向成熟。【答案】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以及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解析】张冠李戴。对叙述,抒情失去的耐心的是人们,而不是流行音乐。

20、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商人服饰作出限制性规定,其中肯定包含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意思。明代后世皇帝不能更改祖制,并未删除该项法规,但实践中并不严格推行。清代沿用明朝的基本法律,在其基础上另制种种则例,当作法律来行使。其中,乾隆二十六年至四一年(1761-1776年)间编制的钦定户部则例涉及商事尤多。明清时代,商人不得穿着绸缎绫罗之类条款,一直存在于法律文本之中。但是,大明律中许多条款在明中期以后就已经不再构成社会行为法则。明中叶迄于清末,商人服饰实际上毫无限制,炫耀奢华反而是常见的现象。有学者对明清商人的法权地位进行总体考察,认为商人在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中地位归属于庶民

21、,并非被歧视或被排斥的地位;清朝对商业于帝制统治关系之重要性的了解超过明朝,商人与权贵的关联也更为深切,商人的法权地位更非低于庶民。明清两代政府皆曾推行大量旨在维系平稳市场秩序的政策。如皆规定牙行评估物价必须公允,如明初规定有“凡买卖诸物,两不和同,而把持行市,专取其利,及贩鬻之徒通同牙行,共为奸计,卖物以贱为贵,买物以贵为贱者,杖八十”。康熙五年(1666年),令各地将应征商税额数刊于直省商贾往来的关口孔道木榜上,“遍行晓谕”,防止官员自行加征。雍正时期曾对这些政策加以重申。其后历朝也曾屡次申明对官吏敲诈商人的惩罚措施。明清政府承认商人合伙经营的权利及商人经营目的而结为社团的合法性。从明中晚

22、期开始出现商业性会所,到清代大批商业、手工业会所发展起来,其制度环境大致保持一致。明清政府权力在维系比较平衡的商业运行秩序的同时,也会发生干扰商业的作用。其突出表现,包括官方资本直接进入商业构成特权经营造成的市场不公平竞争,政府对食盐等生活必需品的严格控制,政府对矿业很长时期的垄断,政府对外贸过于严格的管控,税收标准公平性的欠缺,以及权力腐败造成的官吏对商人的敲诈与盘剥。所有这些,都没有使得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窒息,但市场也从来没有能够获得完全依照经济规律运行的环境,没有达到普遍公平的情况。在这种制度环境下,明清已然存在的商业契约精神,始终受到权势原则的挤压,并未成为支配商业运行的普遍价值体系。(

23、选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商人服饰作出限制性规定一一商人不得穿着绸缎绫罗,旨在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行为。虽然清代沿用了明朝基本的法律,在其基础上另制种种则例,当作法律来行使,但在实践中并不严格推行。C有学者认为明代商人在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中地位归属于庶民,并非被歧视或被排斥,清代商人法权地位绝不会低于庶民。D.直到雍正之后才出现的对官吏敲诈商人的行为要进行惩罚的措施,是清政府排行的旨在维系平稳市场秩序政策的体现。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遍行晓谕,防止官员自行加征的史实,表明清政府曾

24、推行过旨在维系平稳市场秩序的政策。文章第三段举出政府对食盐等生活必需品严格控制的事实,证明了明清政府权力有干扰商业的作用。C文章充分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明清两代政府权力对商业发展的作用。D文章语言简洁,结构严谨,层层推进地指出了商业与帝制统治相互推进又相互牵制的重要关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清朝比明朝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商业对于帝制统治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到清朝,商人与权贵的关系也更为深切,商人炫耀奢华才成为常见现象。B清朝政府为推动商业发展提供了制度环境,在当时出现了诸多资本雄厚的商帮以及大量的商业会所、手工业会所。清朝官方资本直接进入商

25、业构成特权经营造成的市场不公平竞争等原因,导致市场无法获得完全依照经济规律运行的环境。明清政府对商业的干扰使明清已有的商业契约精神,始终受到权势原则的挤压,无法成为支配商业运行的普遍价值体系。答案:1.C【解析】A项,“旨在”说法不对,一是原文“肯定包含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意思”中,虽说“肯定”,其实还是一种推测,说成“旨在”就变成事实了;二是原文中的“包含”一词,说明“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意思”也只是其中含有,并非全部含意,说成“旨在”,就变成全部的人;三是“旨在”表示目的,“压制商人炫耀财富”可能是其中的一个目的,但不见得是全部的目的。B项,“但在实践中并不严格推行”,指的是明朝后世皇帝执行明

26、初制定的大明律中对商人服饰作出限制性规定的条款的力度不够,并非清代统治者对其所制定的种种则例的执行力度不够。D项,“直到雍正之后才出现”理解错误,原文“其后历朝也曾屡次申明对官吏敲诈商人的惩罚措施”不代表这一措施直到雍正后才出现。D【解析】“层层推进”分析错误,文章第二、三段应该是并列关系,并非层层推进的关系。另外“相互”分析错误,本文主要论证的是明清两代政府权力对商业发展的维系和干扰作用。A【解析】混淆时间。早在明中叶,商人炫耀奢华已成了常见现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考纲解读2018年考试大纲和2017年考试大纲能力层次要求上有细微变化。版考试大纲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

27、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归纳整合相关现象和问题。版考试大纲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将“归纳整合”提出来,有强化的作用,在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可能表现的更突出。二、高考命题热点国一-hrd”*-.=U,Br*-95W/,;:殛蕊-:;.rlai9Z6*1、筛选提取有效信息,概括主要内容。2、分析、比较文本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写出探究结果。3、整合多种信息,得出结论。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命题特点主题一致化(相互补充,相

28、互干扰;选择题设错方式简单,信息相对比较散,信息量很大。)图文并存化(图表中的术语都有详细注释,文本长度在1000字左右。示意图选项代替文字选项,难度不大。)选文陌生化(都是选择现在社会中的一种现象为话题,有很强的时代感,但不强调时效性。紧扣“实用”两个字)思维多向化(图表使平面思维变成立体思维,阅读文字使形象思维在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评判后,发展为理性思维。主观题都是概括题,难度较小。)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技巧看标题,明话题(明确文本话题内容快速浏览,确定文本中心话题。找出多则文本的中心话题(或事件)。)析文本,概中心(通过分析文本,概括材料中心)单则略读,找出文本的侧重点。以抓关键词语

29、形式找出它们各自的侧重点(或角度、方面)。理关系,找异同(理清材料间的关系,比较材料的异同点。明确材料阐述的侧重点)关注出处,搜寻命题暗示信息。读文本出处信息,可大体判断其所属的文体类别及暗示信息。这一点绝不可忽视,女口2017年全国卷n第8题E项“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就是从材料二的出处“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得出来的。(一)4选1选择题1、会读文就是会读文(图表),会读选项。(1)读题干,定材料归属。考生可以通过审读题干,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快速确定答题的指向,把握题目要求,可准确判断答题涉及的

30、是哪则材料。(2)读图文,定材料重点。指能读出文本的陈述重点,读出文本的信息点;(3)读选项,定对应语句。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在材料中找到选项信息对应的语句或图表,并标画出来。2、细比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因为“4选1”这道客观选择题4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比较单一或明确,命题者命题时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重点理解圈定关键语句,涉及图表的选项,要先结合读图、析图、转换图表信息的方法,在充分理解原文和图表的意思,进行细心的比对。3、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

31、不一致的地方,进而确定答案。“细比对”和“严排查”是同步进行的,细对时就能发现选项与原文不一致的地方。(二)5选2”选择题解题步骤第一步,细读选项抓关键;此类题5个选项,答题区域涉及文本的各个角落,因此需要仔细阅读选项,把握选项中的部分关键词语,给第二步打好基础。第二步,精准定位找区间;根据选项中的关键性词语,迅速浏览文本,找与之匹配的关键词,从而确定选项的答题区间。第三步,两相比较问三问;“两相比较”就是把选项和相关区域的原文进行比较,在具体比较时可以“问三问”:选项有没有篡改内容,有没有混淆逻辑,有没有主观臆想。是否篡改了原文中表范围、程度、时间等的内容,是否混淆了原文中几个语句之间的逻辑

32、关系,是否原文没有此类信息,选项命制时加入了命题者的臆想,主观臆想的选项内容往往是无中生有的。(三)主观题1抓住关键部位,联系整体揣摩。对新闻的中心内容而言,新闻的导语、文中陈述的事实文字等,都是关键部位,同时要认真思考全文内容,概括时二者一定要有机结合。2归纳层次要点,综合各层层意。逐层地、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的提炼。3提取关键信息,重新加以整合。有些材料,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或重要句子,考生必须对每个独立句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互有关联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概括,由点到面,归纳概括出内容要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对于控制噪声污染都采取了不少措施,但不可否认,控

33、制嗓声污染还是个悬而未决的难题。相关报告显示,仅2015年国家、地方就颁布了9部环境嗓声相关标准规范,各省(区、市)制定印发了29部噪声污染防治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国家相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开展了功能区划调整、新生产机动车噪声检验、绿色护考、达标区创建等工作。还有一些地方探索更加有效的防治模式,诸如北京采取了加强噪声污染源的日常监控、完善地方标准等手段治理噪声污染;上海建立了约700平方公里的外环区域城市嗓声地图和数据库等,也取得了一些经验。(选自2016年9月6日经济日报材料二2016全li城市各类功倦区监测点次达标韋3类4a类4b类(Ab材料三:噪音不只是扰民,而且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

34、在各类环境嗓音的投诉中,建筑施工投诉高居榜首,占50.1%;排在其次的则是社会生活噪音,也就是酒吧、KTV商业、邻里等,占36.6%。对建筑施工产生的夜间噪音,有明确的施工规定,只要足够重视,严格执法,监督起来并不困难。更难的反而是社会生活噪音。一是城市音源复杂,噪音取证难。二是管理多头,投诉无门。噪音污染种类繁杂,其监督管理涉及环保、工商、城管、公安机关等多个部门,各个部门对于噪音的管理权限分工并不明确。还有的噪音问题,涉及邻里纠纷,公众既是噪音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噪音制造者,就更难厘清其中的责任。治理噪音污染,相关部门和公众都应该行动起来,尽快解决取证难、多头交叉管理等问题,明确监督执法的主

35、体和责任。无论如何,噪音污染不该成为城市环保的短板。(选自2017年6月12日广州日报)材料四:德国对于交通噪声实行“一气呵成”式治理,从控制噪声源,至U切断传播途径,再到保护受影响人群。相关部门首先规定公路交通噪声极限值,将车辆噪声监测列入每年车检,以此促使汽车厂家改进噪声设计;之后,对道路进行现代化改造,铺设低噪音路面,在道路两旁竖起噪声防护屏,削弱噪声传播能力。在保护受影响人群方面,政府坚持将“保护公众远离噪音”作为城市建设的义务,规定禁止在噪音超过75分贝的地区建造房屋。此外,人们可根据“噪声地图”一张可反映城市各区域声环境质量的地图,来选址安家落户。日本对于噪声的防治可谓“从根源解决

36、问题”。城市规划的合理布局保护了居民区的宁静环境,有效地减少了居民遭受噪声困扰的几率。日本环境基本法针对不同区域分别作出噪音限制的明文规定,各区域因互不干扰,落实和执行相关规定也相对容易。此外,装配式建筑在日本的普及也达到了控制建筑施工噪声的良好效果。在美国,不断升级的嗓声污染已成为环境治理的重大挑战。其中,生活噪声是最让美国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在人口集中生活的社区,邻里间噪声纠纷事件近年来有增无减。作为法制较完善的国家,美国对人们生活中遭遇的小麻烦也有相应的“皮毛法律”管制。上世纪60至70年代,政府开始着力控制噪音污染,设立了统一噪音标准,并对恶性制造噪声的行为定性,认为企图扰乱安宁的

37、一切喧闹声都是违法行为。(选自2017年6月16日中国网)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对于控制噪声污染都不够重视,因此虽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虽然噪音类别有很多种,但建筑工地的噪音最为厉害,它不仅扰民,并且在对人的身体健康影响方面还远超其他噪音。根据材料二中城市六大功能区的环境噪音监测对比图示,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区域白天与晚上的环境噪音的达标情况。我国对于某些类别噪音的管理权限分工不明确,有些噪音问题难以厘清其中的责任,目前难以很好解决噪音扰民的问题。德国、美国等国家采取

38、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防止噪音污染,且执行情况也很到位,这些国家再也没有出现噪音扰民的情况。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在防治城市噪音污染方面可以作哪些借鉴与改进?(4分)答:D(“使居民免受了噪音困扰”错。效果应是有效地减少了居民遭受噪音困扰的几率)CD(A“不够重视”分析有误。从文中“仅2015年国家、地方就颁布了9部环境噪音相关标准规范”等信息可以看出,从中央到地方对噪音污染都是很重视的,B文中只说噪音投诉中建筑工地最高,并未说建筑工地的噪音最为厉害;也并没有“在对人的身体健康影响方面还远甚其他噪音”这一信息。E“再也没有出现噪音扰民的情况”分析过于武断、绝对)明确监督执法的主体和责任,解决管理

39、多头的问题;实行“一气呵成”式治埋,从控制噪音源,至U切断传播途径,再到保护受影响人群;搞好城市区域规划;采取措施,号召社会参与,削弱甚至消除噪声传播能力。如促使汽车厂家改进噪音设计,对道路进行现代化改造,运用装配式建筑等;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健全法制建设,即使邻里之间产生的嗓音事件也有相应的法律管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材料一:随着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城市内涝防治成了汛期防灾减灾的“新课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185座城市受到城市内涝的威胁。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内涝问题就已经凸显,但当时内涝造成的损失相比江河洪水的损失要小,因而尚未

40、引起足够的关注。然而,自2010年以来,5年中有4年城市内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发生流域型大洪水的1998年。面对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大幅上升的趋势,人们开始对城市内涝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媒体报道也随之跟进。城市内涝的“病根”主要源于内外两个方面。从全球气候大环境来看,受气候变化影响,每年的极端性强降雨频次呈现上升趋势。加之往年受厄尔尼诺等各类极端天气现象影响,越来越大的降水量也带给城市更大的挑战。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来看,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山林湖泊等生态系统被肆意破坏。原本覆盖着植被的土地大范围地被柏油路、水泥路等硬化路面取代,用来蓄水的低洼地被填平,湿地和湖泊变成了住宅,下凹式立交桥

41、越建越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如地下车库、地铁等),种种做法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从而直接导致城市的雨水积存和渗透能力降低,仅依靠市政管网来排走雨水已是杯水车薪。(摘编自新华网雨季总“看海”,城市内涝之困如何解?)材料二:城市的排水设置只是内涝问题最下游的原因,解决城市排水系统仅是治标。建设一个“海绵城市”,让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才是解决内涝的根本办法。所谓海绵城市,即通过“渗、滞、蓄、用、排”等技术,使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示意图文章面对海绵城市须回归理性).下列对于材料信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