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天一三国时期建筑_第1页
民办天一三国时期建筑_第2页
民办天一三国时期建筑_第3页
民办天一三国时期建筑_第4页
民办天一三国时期建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国时期建筑1 城市邺城邺城在河南安阳东北,北临漳水,平面成长方形。东西约300m,南北约216m,以一条东西大道,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住宅,北部为范囿、官署,分区明确,交通方便,为南北朝,隋唐的都成建设所借鉴。 在城市建设方面,三国时期的邺城北魏的洛阳,南朝的建康,隋朝大兴与洛阳的建设是这一时期最好的典范。2魏建国前以邺城为政治中心。它平面为横长矩形,东西宽2400m,南北长1700m,城墙土筑,基宽1518m。北有七门,南面三门,北面二门,东西面个一门。东西门相对的大道分全城为南北两半。南部被南墙城门内的南北大街分割为四区,布置居住的里坊、市和军营。城之北半部被自北墙东偏门内的南北

2、街分为二区,东区是贵族居住区,西区是宫殿区。宫殿占全城区的四分之一以上,北、西两面倚城墙,推想应是东汉时子诚所在。自南城中门有南北街北抵宫门,遥对宫中听政殿一组,形成全城的南北中轴线。在这条街两侧建设主要官署。经曹操改建,邺城发展成为宫殿在北市里在南,自城南正门有条街直抵宫门,夹街建官署,形成全城中轴线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新模式。3洛阳 曹魏立国之初先修北宫和官署,其余仍保持东汉十二城门、二十四街的基本格局。公元227年,魏大举修建洛阳宫殿及庙、舍、官署,以邺城为蓝本,正式放弃南宫,拓建北宫,把原城市轴线西移,使其北对正宫正门。在这条大道两侧建官署。又按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之说,在大道南

3、段东西分建太庙和太社,北端路旁陈设铜驼。曹魏时还在洛阳城西北角增建突出城外的三个南北相连的小城,称金庸城或洛阳小城,南北长1080m,东西宽25m,内建宫室,城上楼观密布,严密设防,是受邺城西北所建三台的影响而建的防守据点,是当时战争环境下的产物。洛阳城内居住和商业区仍是封闭的里和市。随着魏晋实力的增强,洛阳的城外也出现了市和居住区。西晋统一全国后,洛阳遂成为全国的首都。其特点是宫殿在北面正中,宫门前有南北街直抵城南面正门,夹街建官署、太庙、太社,形成全城主轴线,其余地段布置坊市。4铜雀台在史书里,在汉赋、唐诗、宋词里,在电视剧三国演义里,都出现过。这就是今邯郸市辖的临漳县城西17公里的古邺城

4、遗址保护区内的三台村西。 铜雀台位于河北临漳县境内,距县城18公里。这里古称邺,古邺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在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铜雀台到明代末年已基本被毁,地面上只留下台基一角。据文物保护部门介绍,近年来到此访古的游客不断增多,临漳县准备以曹魏时期三台原貌为版本,动工重建铜雀台等邺城三台。目前这一总投资7562万元的项目已经有关部门批准。按照规划 铜雀台,除了重建三台,还将建设三台文物展览馆、邺城模型和铜雀台文化公园。 古邺城是在古邯郸衰微成一个普通的郡县以后,在这块土地上崛起的第二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自三国曹魏起到隋400余年间,后赵、冉魏、前魏、

5、东魏、北齐6个割据王朝的都城。中国古代的台式建筑始于周,成长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日趋完美。曹操在邺城建三台、特别是铜雀台,达到了我国古代台式建筑的顶峰。铜雀台初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后赵、东魏、北齐屡有扩建。这是以邺北城城墙为基础而建的大型台式建筑。当时共建有三台,前为金凤台、中为铜雀台、后为冰井台。历史上的铜雀台到底是什么模样?我想或许与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摸样差不多。据史书载,铜雀台最盛时台高十丈,台上又建五层楼,离地共27丈。按汉制一尺合现在市尺七寸算,也高达63米。在楼顶又置铜雀高一丈五,舒翼若飞,神态逼真。在台下引漳河水经暗道穿铜雀台流入玄武池,用以操练水军,可以想见景象之盛。史

6、载,铜雀台原高十丈,殿宇百余间。台成,曹操命其子曹丕登台作赋,有“飞间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之语。次子曹植,才思敏捷,援笔立就,也写下了登台赋一篇,操大异之,传为美谈。其略曰:“见天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新营。建高殿之嗟峨兮,浮双阀乎太清。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川之长流兮。望众果之滋荣。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可见铜雀台不但地基高,地基上的建筑更高。曹操用重金从匈奴赎回著名才女蔡文姬,在铜雀台上接见并宴请她,蔡文姬便在此演唱了著名的胡笳十八拍。铜雀台及其东侧的铜雀园,当时是邺下文人创作活动的乐园。铜雀台与建安文学有着不解之缘。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刘帧、陈琳、徐干、蔡文姬

7、、邯郸淳等,经常聚集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他们慷慨任气,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们悯时悼乱,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他们在铜雀台上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据水经注记载,曹操还曾经在铜雀台接待王修。严才叛乱,攻打掖门,王修闻变,率领部属急奔宫门救援。曹操在铜雀台上望见,说:“彼来者,必王叔治也。”(王修字叔治)由此看来,铜雀台不但是文宴场所,而且也是战略要地。 曹操既是政治家、军事家,又是开一代风气的文学家。聚集在他身边的那些文人,被称为“邺下文人集团”。他们的聚集,主要是由于曹操对文学的热爱。他们的活动方

8、式,则有游铜雀台欢宴时的赋诗,如“建安七子”中大量的公宴诗,又有命题创作、同题共作、互评诗作等。这种有组织的文学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文学繁荣,并为后世的文学活动提供了范例。由于这些人深受曹氏父子的影响,创作风格大体相近,一改东汉以来在文学创作上弥漫的华而不实之风,形成了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建安风骨”。曹操的登台赋、王粲的登楼赋、曹丕的典论、曹植的洛神赋、蔡文姬的悲愤诗等,至今仍深受世人的喜爱。而这些作品,大都是在邺城铜雀台所作。 十六国后赵石虎时,在曹魏铜雀台原有十丈高的基础上又增加二丈,并于其上建五层楼,高十五丈,共去地二十七丈。巍然崇举,其高若山。窗户都用铜笼罩装饰,日初出时,流

9、光照耀。又作铜雀于楼顶,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飞。(中记记载,石虎时,铜雀台有殿室一百二十间,房中有女监、女妓。正殿上安御床,挂蜀锦流苏帐,四角设金龙头,衔五色流苏,又安全钮屈戍屏风床。石虎又在铜雀台下挖两个井,二井之间有铁梁地道相通,叫做“命子窟”,窟中存放了很多财宝和食品。北齐天保九年(558年),征发工匠三十万,大修三台。整修后,铜雀台一度改名为“金凤台”。到唐代,又恢复了旧名“铜雀台”。元末,铜雀台被漳水冲毁一角,周围尚有一百六十余步,高五丈,上建永宁寺。明朝中期,三台还存在。明末,铜雀台大半被漳水冲没。如今的铜雀台,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后面,只剩下一掊不足十米高的夯土堆,在其前方的金

10、凤台也只有不足二十米高,像两位老人孤零零地屹立在京深高速公路旁问候着过往的行人。 古邺城是在古邯郸衰微成一个普通的郡县以后,在河南土地上崛起的第二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自曹魏到杨隋四百余年间,后赵、前燕、东魏、北齐等割据王朝的都城。中国古代的台式建筑肇始于周,成长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日趋完美。曹操在邺城建三台,特别是铜雀台,达到了我国古代高台建筑的顶峰。 建安十五年(210年)冬,筑铜雀台。水经注卷五浊漳水记载:在邺城的西北隅,以墙为基,台高十丈,有屋百余间。魏武望奉常王叔治处也。严才叛乱,攻掖门,王修闻变,率领部属急奔宫门救援,曹操在铜雀台上望见之说:“彼来者,必王叔治也”。(王修字叔治)从

11、此记载看,铜雀台不但是曹操和宾客们饮宴赋诗的地方,而且是战备要地。 按三国志魏志:铜雀台新成,公将诸子登之,使各为赋。次子曹植,才思敏捷,援笔立就,写下了登台赋,传为美谈。操大异之。其略曰:“见天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新营。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川之长流兮,望众果之滋荣。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魏文帝曹丕也写了登台赋,其名句为:“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严以承天。” 曹操用重金从匈奴赎回汉末著名女诗人蔡文姬,在铜雀台上接见并宴请了她,让她演唱了其名著“胡笳十八拍”。铜雀台及其东侧的铜雀园是邺下文人创作活动的乐园。 铜雀台位于三台中间,南与金虎台、北与

12、冰井台相去各六十步。中间阁道式浮桥相连接,“施,则三台相通,废,则中央悬绝”。 十六国后赵石虎时,在曹魏十丈高的基础上又增加二丈,并于其上建五层楼,高十五丈,共去地二十七丈。巍然崇举,其高若山。窗都用铜笼罩装饰,日初出时,流光照耀。又作铜雀于楼顶,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飞。邺中记载:石虎时,铜雀台有殿室一百二十间,房中有女监、女妓。正殿上安御床,挂蜀锦流苏帐,四角设金龙头,街五色流苏,又安金钮屈戍屏风床。又在铜雀台挖两个井,二井之间有铁梁地道相通,叫“命子窟”,窟中存放了很多财宝和食品。 北齐天保九年(公元558年),征发工匠三十万,大修三台。整修后,铜雀台改名为金凤台。唐朝又恢复了旧名。 元末,

13、铜雀台被漳水冲毁一角,周围尚有一百六十余步,高五丈,上建永宁寺。明朝中期,三台还存在。明末,铜雀台大半被漳水冲没。 该台驰名中外,历代名人题咏甚多,其中唐代诗人杜牧在他的赤壁中曾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名句。56园林与住宅园林我国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在秦汉时开始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较大发展。由于贵族、官僚追求奢华生活,标榜旷达风流,以园林作为游宴享乐之所,聚石引泉,植树开涧,建亭造阁,以追求一种比较朴素、自然的意境。住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贵族住宅,大门用庑殿式顶,且加鹧尾,围墙上连排直棂窗,内侧为廊包绕庭院。一宅之中,有数组回廊包绕及厅堂。有些房屋在室内地面布席而坐,也有

14、些在台基施短柱与枋,构成木架,在其上铺板而坐。7寺院和佛塔 北魏的永宁寺,主体部分是由塔殿和廊院组成,并采用了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其核心是一座位于3层台基上的9层方塔,塔北建佛殿,四面绕以围墙,形成一区宽阔的矩形院落。院的东南西三面中央辟门,上建门屋,院北置较简单的乌头门。其余僧舍等附属建筑千间,则配置于主体塔院后方于两侧。寺墙四隅建有角楼,墙上覆以短椽并盖井,一如宫墙之制。墙外掘壕沟,沿沟栽植槐树。8陵墓 曹魏墓葬的特征 目前所发现的曹魏墓的资料较为丰富,最有代表性的为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墓、洛阳曹魏“正始八年”墓、曹休墓和山东东阿县曹植墓,此外在陕西西安、湖北襄阳、洛阳东郊与偃师、甘肃嘉峪关

15、、辽宁瓦房店、青海互助、甘肃武威等地均有发现。 曹魏时期的墓葬多为砖室墓,一般由墓道、甬道、前室、过道、后室几部分组成,通常在甬道或前室的两侧分别有侧室或耳室。墓道基本为长斜坡,甬道为拱券,主墓室平面呈方形,大多为穹隆顶结构,也有少量的券顶和四角攒尖顶。现依据墓室的多少将曹魏墓葬分为三型: A型多室墓。墓室主要分前、中、后三室,甬道的东西两侧各有一耳室,前室和中室平面基本呈方形,四边略弧,顶部为四隅券进式穹隆顶,后室平面呈纵长方形,为双层券顶。如湖北襄阳城的三国多室墓。 B型双室墓。墓室分前室和后室,目前所发现的曹魏墓葬多属此类。前室平面呈方形,顶部为四边券进式穹隆顶,前室两侧各有一耳室,前后

16、室之间有过道,后室为纵长方形,券顶。如洛阳曹魏正始八年墓(见图二)。此外,有的墓室顶部为四角攒尖顶,如安阳西高穴曹操墓。三国时期墓葬的建筑特点同东汉时期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突出表现在曹魏和东吴地区,而蜀汉地区多为崖墓,风格保持了东汉时期的特点,只是在规模方面明显缩小。目前发现的三国砖室墓一般由斜坡墓道、甬道、前室、过道和后室组成,其中前室的平面形状多为方形,前后室中部有较长的过道,后室基本为纵长方形。这与东汉时期的横前堂有了很大的变化,也是向西晋时期方形墓室的过渡。此外长过道在东汉时期也较为少见,东吴墓葬中普遍存在有棺床,一般位于后室的一侧。 该时期墓壁的砌法和地砖的铺法均有一定的特色,大致可

17、分为两种,一为横砌至起券处,另一种为自底部开始,有二至四组三横一丁,其上为横砌至起券处。前一种砌法为东汉时期常见,而后一种砌法则是三国时期的特色。地砖多为斜向铺成人字形,这种铺法普遍见于东吴墓葬中,曹魏墓葬也有发现,如青海互助县高寨M1。 三国墓葬的建筑方面最大创新在于对墓顶的改造。东吴中后期普遍存在的四隅券进式穹隆顶,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最早有明确纪年的四隅券进式的墓葬为朱然墓。这种新砌法从四角开始砌券,每道券自角向两面墙作45倾斜,在每角各砌成一个1/4壳顶,逐渐向中央聚拢形成穹顶,四角的交碴线在四面墙壁的中央,作人字58考古研究形咬合,这种砌法比以前的四边券进式整体性更强,也更加坚固。四隅券进式仅见于东吴地区,曹魏地区和蜀汉地区均未发现这种砌法的墓葬。曹魏墓葬的顶部构造主要是四边券进式穹隆顶和四角攒尖顶,其中西高穴曹操墓便是四角攒尖顶,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