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献概要讲授提纲五_第1页
敦煌文献概要讲授提纲五_第2页
敦煌文献概要讲授提纲五_第3页
敦煌文献概要讲授提纲五_第4页
敦煌文献概要讲授提纲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敦煌文献概要讲授提纲第三章莫高窟与藏经洞一、敦煌地区早期的佛教活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大约始于两汉之间。传入途径,有海、陆几条不同路线。其中北线为陆路,经中亚传入西域,再经河西传入内地。 敦煌地接西域,是我国最早接触佛教的地区之一,也被认为是佛教向中国内地传播的第一站。敦煌最初的佛教活动,今已不可知。有明确记载的始于魏晋时期:(1)竺法护的译经活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梵名昙摩罗刹(或作达磨罗察)(Dharmaraksa),其先月 氏人,世居敦煌。原姓支,八岁依竺高座出家,从师姓。时当曹魏末年,深感于当 时佛教徒只重寺庙佛像而忽略佛典传译的缺憾,发心弘法,随师西游。通晓西域诸 国三十六种语言文

2、字,搜集到大量佛经原本。回国后,从晋武帝太始元年265)至 怀帝永嘉二年(308),共译出佛教经论一百六十五部。这些佛经的翻译地点并不固 定,以长安为主。太康五年前后,曾回到敦煌,并再当地形成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 信徒集团。在敦煌翻译的佛经,可以确定的有修行道地经不退转法论经等。 这是一位敦煌出身的高僧,因化洽各地,时人又称为“敦煌菩萨”。法护的弟子竺法乘,在敦煌“立寺延学,忘身为道,诲而不倦,对当地佛教的发展、 佛教向中原的传播,以及中原文化的西传都起了积极作用。(“使夫豺狼革心,戎狄 知礼,大化西行,乘之力也。”)(2)司空题壁号仙岩寺莫高窟156窟前莫高窟记称,晋惠帝永熙年间(290),索

3、靖在今天莫高窟这个 地点题写了 “仙岩寺”的寺名。(3)十六国时期,佛教在当地已非常流行魏书释老志:“凉州自张轨后,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 坞相属,多有寺塔。”据考证:西晋52年间西行求法者仅二人,东晋到南朝宋初103年间,激增到46人。 可以说,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僧侣络绎不绝,对敦煌、河西佛教的发展无疑是一种 促进。当时河西的政治首脑大都崇信佛教,一直没有出现过持灭佛主张或轻视佛教的,佛 教也因此得以顺利发展,成为胜地。当时一些重要的佛教活动:*高僧传载:后赵建武十二年(346,前凉永乐元年),敦煌高僧单道开、竺昙猷东去邺城。*后凉时,龟兹僧人鸠摩罗什东来,曾在敦煌停留,

4、译经讲道。*西凉李嵩曾资助法显西行。(法显,中国较早前往印度取经者之一。)*北凉沮渠氏“素奉大清,志在弘通“,盛译佛教经典。当时著名佛经翻译家昙无谶 曾在敦煌停留数载,其间翻译了菩萨戒本。)从活跃的译经活动也可以看出当时佛教的兴盛。这种风气在敦煌得以长期保持,敦 煌遗书中,有一些汉译佛经附有梵文或其他少数民族文字的原经,姑不言其在语言 文字研究方面的价值,这种现象本身就与当地的译经活动、译经风气密不可分。总之,佛教在汉代传入我国后,自魏晋以来,在长期传播的过程中,对敦煌地区的历史、文 化、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生活在那一带的民族,不论番汉,其统治者大都崇信 佛教。加之往来僧人在此驻锡说

5、法,宣讲教义,日久天长,民间的奉佛风气也越来越浓重。其实,不仅在敦煌,整个河西地区风气都是如此。除译经之外,当时佛教活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开窟建寺。河西地区现存石窟寺的数量, 在全国是最多的,而且大都创建于十六国时期。如兰州的炳灵寺、武威的天梯山、酒泉的文 殊山等等,都是著名的石窟群,敦煌也有多处。莫高窟只是其中之一,但因其种种得天独厚 的条件,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和最完好的保存。*北魏统一北方后,向东迁移居民,魏书释老志“太延中,凉州平,徙其国人于京邑,沙 门佛事皆俱东,像教弥增已。”二、莫高窟莫高窟,是一个规模宏大的佛教石窟群。*石窟寺所谓石窟,是石窟寺的简称。这是佛教寺庙建筑的一种。其形

6、式是就山崖开凿而成。这种寺 庙建筑起源于印度,从古印度阿旃陀石窟群的建筑形式看,当时的石窟可分两种:(1)支提窟:梵语Caitya,意思是藏舍利的塔(通常也说窣堵波、塔庙力这种形式在中国 得到继承和发展,北朝石窟中常见的中心塔柱式在形制上大体相同(后来演变为殿堂窟)。(2)毗诃罗窟:梵语Vihara,意思是精舍、僧院、住处,为僧徒居住、修道、集会、讲学 的场所。形式上往往是在正室正面入口的左右两侧和后壁开一些小的支洞。主要反映了小乘 佛教坐禅的修行方式。传入中国以后,逐渐消失,在新疆、敦煌有保存。从现存情况看,莫高窟隋代以前的洞窟大都属于以上两类,隋唐以后则变为以殿堂形制为主。中国的佛教石窟,

7、(以敦煌、炳灵寺、麦积山、云岗、龙门等最为著名)基本分布在丝绸之 路沿线及黄河流域,且与佛教北传的路线相吻合。敦煌作为西来文化传入中国的第一站,石 窟寺的兴建也独擅胜场。莫高窟是继新疆克孜尔石窟之后,修建在内地的最大、最富丽的石窟群。它在开凿时间、艺 术特点、所反映的佛教传播与演变情况各方面,均有重要意义。1、莫高窟的创建(乐僔开窟)创建年代,主要有353年、366年二说。最通行的说法:366年。主要依据:唐武周圣历元年(698)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 (原存莫高窟332窟,民国十年为居留的俄罗斯人所断,折为两段,今仅存残石一方,藏敦煌研究院。残碑正面文字清晰,碑阴文字全毁。)碑文称:“莫高窟

8、者,厥初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 行止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口(岩),造窟一龛。次有法良禅师,从东 界此,又于僔师龛侧,更即营建。伽蓝之起,滥觞于二僧。复有刺史建平公、东阳王等 各修一大窟,而后合州黎庶造作相仍。实神秀之幽岩,灵奇之净域也。”353年说:遗书P2691沙州志:“从永和九年(353年)癸丑岁创建,至尽大汉乾祐二年(949), 得五百九十六年。”*清徐松西域水道记载,乾隆癸卯( 1783)年,敦煌人赵吉曾在这个地方的峭壁里 掘得一截残碑,有“秦建元二年沙门乐僔立”的文字。创建人:乐僔。基本无异议。2、历代营建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算起

9、,到元末至正二十八年(1368),莫高窟的修建延续了一 千年。由于政权更迭与中原地区有所不同,莫高窟的历史分期,也带有一些敦煌地方历 史的特殊性。常用的分期方式:十六国:前秦建元二年( 366)北凉永和七年(439) *北凉离敦煌442北魏:太延五年(439)永锡三年(534)北周:于文觉元年(535)大象二年(580)隋:开皇元年(581)义宁二年(617)唐:武德元年(618)天祐三年(906)初:武德元年(618)长安四年(704)盛:神龙元年(705)建中元年(780)*吐蕃占领旧说中:建中二年(781)大中元年(847)*吐蕃统治结束晚:大中二年(848)天祐三年(906)五代:后梁

10、开平元年(907)后周显德六年(959)宋:建隆元年(960) 景祐二年(1035)*西夏占领西夏: 西夏大庆元年(1036)宝义二年(1226)*蒙古军队占领蒙古、元: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至正二十八年*元朝灭亡,非明军收复(1)十六国时期由于崖面有限,许多洞窟曾经历代翻建,加上长期以来自然、人为因素造成的倾塌、 毁损,莫高窟初创时期的洞窟已无法寻觅。乐僔、法良所开凿的洞窟固然无从考证,那个时期开窟的数量、规模也没有确切记 载。根据敦煌研究院的考订,现存洞窟中:267、268、269、270、271、272、275 七窟,是十六国晚期,北凉时期开凿的。(实为三窟:267、269、270

11、、271四窟为268窟内的禅室)(2)南北朝存留下来的,北魏有十窟,西魏有十一窟、北周有十六窟。#北魏时期,河西佛教发展有一些波折。从河西向东移民,“沙门佛事俱东”,影响 最大的是凉州;太平真君七年(446),太武帝在长安灭佛,屠杀沙门,焚经毁像; 西域柔然势力强大时,敦煌镇一度岌岌可危。这些都对莫高窟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但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北方的佛教重新兴盛起来,莫高窟也留下不少遗迹。东阳王元荣任瓜州刺史时,因崇信佛教,在敦煌主持抄写过很多佛经,当时凡洞窟 的兴建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他有关。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有确切建窟年代的,是西魏时期的285窟,有大统四年、五年 (538、539)题记。而且

12、画风新颖,技法高超。有可能是元荣(出资、组织人力) 修建的。#北周时期,交通畅达,敦煌又一直是宇文王朝的边陲重镇,虽然北周武帝也有过 灭佛的举动,但一来并不彻底,二来时间短、禁令随北周武帝去世而失效。所以虽 曾波及敦煌,但对莫高窟的镌龛造像似未发生影响。即如莫高窟记所谓“建平、东阳弘其迹。建平公于义奉佛不下于元荣,北周开 凿的428窟是早期洞窟当中规模最大的,供养人像达1200余身。东壁窟门南侧第二 身供养人题名为“晋昌郡沙门比丘庆仙供养”,遗书S2935亦有庆仙题记,时间为 569年,则其在敦煌的活动时间与于义任职时间大体相仿。因而有人推测,428窟就 是于义所开的“一大窟”(其第一身供养人

13、及题名已漫漶,不可知)。(3)隋隋代是莫高窟的一个重要的兴盛期。隋文帝生长在佛寺,大力弘扬佛教。开国当年就普诏天下:听任出家,不加限制; 计口出资,营造佛像。仁寿二年(601),诏令天下各州建舍利塔,并分送舍利到30 个州。其中有瓜州崇教寺,即莫高窟。隋炀帝也曾派使者到敦煌建讲堂,在崇教寺修舍利塔。隋朝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几年,莫高窟有隋代遗迹的洞窟上百个,其中新建九十四个。隋代前期洞窟的风格,如窟形、内容布局、人物造型、色彩及装饰纹样的运用,都 与北周接近。但隋统一后,文化艺术出现新的演变,反映在莫高窟,就是后期、即 隋代极盛时期的作品,有明显的内地新的艺术风格和技法的影响。*至此,莫高窟艺术已

14、经积累了近三百年的创作经验,受到南朝艺术经长安西传的 强大影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敦煌隋代艺术,在原有的汉晋传统与外来影响相结 合形成的地方风格的基础上,面临着中原与西域两种风格的熏染,正处于多方探索、 融合、取舍的时期,准备着一个新的艺术繁荣期的到来。(4)唐莫高窟的黄金时期。建窟数量最多,艺术亦达到纯青境界。唐代洞窟可以陷蕃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即我们所说的初、盛唐,目前 可知的,新建洞窟分别为46个和97个。后期,所谓中、晚唐,新建洞窟分别为55 个和71个。唐前期,宗教方面是佛道并行。A、初唐唐初虽重道教,但并未废佛。武德、贞观时期,佛教受到一些压抑,但没有达到阻 碍其传播的程

15、度。武后则专崇佛教,广度僧尼,大造佛寺,尤其以开石窟、造大像最为突出。莫高窟 也造了高35.5米的弥勒大像,这就是96窟(九层楼)的大佛,又称北大像。*法苑珠林(成书于总章元年667,道世撰),载莫高窟有洞窟280个,而武周圣 历元年(698)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则称,自乐僔法良之时,至“大周圣历 之辰”,一一“推甲子四百余岁,计窟室一千余龛。”即使其中有夸张的成分,以及 因统计方式不同而造成的误差,也足以向我们提供武周时期的盛况。就初唐这一段时期来说,据史苇湘先生考订,武周时期开凿的洞窟要多于武德、贞 观的总和。初唐洞窟,现存新建46个、重修六个。从艺术上讲,这个时期承隋大业时期的余绪。特

16、别是贞观十四年640)年以前,河 西处于恢复期,交通也不十分便利,艺术受中原影响也小。新的画风,是随着唐朝 进军西域而来。对高昌的战争之后,莫高窟的艺术也迅速出现了新面貌。B、盛唐盛唐时期的洞窟,存留至今的97个,此外重修前代洞窟7个。其中130窟(南大像)北壁第一身供养人像是晋昌军太守乐庭瑰。遗书S1523李 光庭莫高窟碑并序载,沙州刺史兼豆卢军使李光庭也曾开窟造像。由此可知,当 时地方军政官员对此颇为热中。盛唐时期,西北军事活动频繁,当时的将军、都护、军使出兵西域时,往往带有文 人学士、歌童舞女,以及医卜星相、九流八作各种服务人员(也包括画工、织工等)。 象李光庭、乐庭瑰这些人在莫高窟建造

17、洞窟时,可能会有他们从内地带来或请来的 匠师参与绘塑。可以说,盛唐佛教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在莫高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如172窟,南北两壁均画“观无量寿经变”,且显然是两位画风不同的画工的作品。 可显示盛唐艺术丰富的表现能力和形式的多样化。这一阶段截止到吐蕃占领之前。对莫高窟来说,石窟艺术日趋成熟。中原京洛地区 各画派的成就、艺术风格的演变,从盛唐各窟基本可见概貌。C、中唐吐蕃占领时期。敦煌虽属吐蕃统治,但军民成分基本没有改变,“人物风华,一如前 代”。而吐蕃又崇信佛教,大兴佛事,广度僧尼,佛教得到了空前发展。从另一方面 讲,唐武宗会昌灭佛,对内地佛教打击很大,敦煌亦因在吐蕃治下,而免去一劫。

18、不仅未受打击,还因当时吐蕃赞普可黎可足极力崇佛而盛极一时。从敦煌遗书提供 的资料看,当地寺院大增、寺院经济空前发展,石窟寺也同样繁荣。保存至今的吐蕃新开洞窟55个,重修前代洞窟36个。吐蕃时期的艺术承盛唐而来,风格则趋于精致细腻。一方面,洞窟制作考究,从顶 至地无处不是严整精巧;同时,每壁的经变数量也明显增多。D、晚唐归义军前期,近60年,莫高窟留下了 71个石窟。这个阶段也正是张氏统治时期。张议潮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与佛教界关系非常密切,在其抗蕃活动中,当地佛教力 量也参与事。执掌政权后,亦以度僧尼、建佛寺为能事。朝廷建立归义军的同时,在敦煌设立了 “河西释门都僧统”来管理佛教事务,“敕授 河

19、西都僧统、摄沙州僧政、法律、三学教主洪,及其继任者翟法荣、唐悟真也都 是敦煌人。管理佛教事务的河西都僧统,实际是仅次于归义军节度使的重要人物, 当时历代僧统对节度使的辅佐,也是敦煌社会安定、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据 记载,当时每年正月都要举行官员、僧尼、百姓普遍参加的佛事活动,以辞旧迎新, 祈福消灾。这时,沙州寺庙无不兴旺,石窟的建造也有增无减。其中主要部分是由当地豪族建 造的。一一这个时期的突出特色:家族窟。仅唐咸通四年(863)建造的洞窟,就有11个。这一时期,莫高窟的内容与形式没有重大改变,基本上是吐蕃时期的继续。但值得 注意的是,在一些大窟(如张、索、李三姓及三位僧统所开)出现了新的

20、形式,也 体现了当地与中原的联系较吐蕃时期有所加强。由于崖面有限,以及开窟者实力的限制,新开洞窟中有不少是开在旧窟甬道壁上的。 同时,由于画面局促,内容也简单。(5)五代 金山国及曹氏前半期。中原动荡,敦煌尚称安定。曹议金秉政之后,大兴佛教。曹氏节度使及其眷属,曾在莫高窟、榆林窟开凿和修 缮了不少洞窟。这些洞窟还有一个特点是:通常于甬道两壁绘制其家族礼佛的供养 像,而且形体较大。这个时期的新开洞窟现存26个。总体上,有以下几个特点:*这个时期修建的大窟,多出自曹氏、或其他世族豪门。此外,群众结社造窟的现象 也很普遍。*从洞窟题记以及遗书资料看,当时归义军设有画院、技术院,备有画工、塑工、书 写

21、手、打窟人等专业人员。*历届河西都僧统在曹氏的支持下,对莫高窟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如加修窟檐、缩小 甬道门等等,对壁画和塑像的保存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现存有相关题记的洞窟9 个,而曾进行过维修的洞窟,据考订有151个。在艺术风格上,五代是晚唐的延续。艺术表现方面仍相当出色,但程式化开始逐渐 严重起来。同时,当地佛教向世俗化发展。(6)宋曹氏统治的中后期。就敦煌而言,五代与宋在政治上有不可分割的延续性,石窟建 造亦然。一些大窟的修建,如61、53、55,都跨越了两个时代。这个时期归义军政权节度使的更替、祖、父、子、孙的升官晋爵,都在石窟、画像 上有所反映。其间,曹元忠、曹延禄执政时间最长,留下的遗

22、迹也最多。如曹元忠 及其夫人翟氏在莫高窟、榆林窟大肆开窟造像,每一窟“动计费税百万”。这个时期新开15窟,重修前代洞窟97个。总体上,中原艺术的影响在莫高窟仍起着主导作用,风格技法仍承唐代而来。但笔 力渐弱,特别是在晚期,呆滞、单调,用色也趋于冷淡。十一世纪上半叶及中叶,沙州回鹘新开洞窟1个,重修前代洞窟15个。其艺术风格、 技法受高昌回鹘艺术的影响,人物形态、服饰也很有特色。(7)西夏西夏和蒙元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都崇信佛教。元昊甚至提出了 “佛图安疆”的 口号。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西夏佛教十分兴盛,印经造寺,尤其大力兴建石窟 寺。但到这个时期,莫高窟的崖面已经不能再大规模地开凿洞窟了,

23、现存西夏洞窟中, 绝大部分是对前代洞窟的改造和修补。一一新建洞窟1个,重修60个。西夏文化本身受汉文化影响相当深。敦煌西夏早期洞窟更与归义军后期一脉相承。中期则受到回鹘画的影响。如人物形象方面,佛、菩萨、僧俗人等,造型皆矮而丰 腴,鼻隆颐满。*当时,西夏在这一带的统治中心在瓜州,敦煌西夏洞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最有创造 性的,也多在榆林窟,而不是莫高窟。从中可以明显看到北宋时期中原的艺术风格。(8)元敦煌受蒙古统治早于南宋灭亡半个世纪。蒙古崇佛,其西宁王速来蛮在元至正四年 (1344,元末)驻镇沙州,八年,在莫高窟立六字真言碑(用汉、蒙、西夏、藏四 种文字刻写,唵嘛呢八咪畔),率领王妃、王子、公主

24、、驸马礼佛诵经,重修了莫高 窟皇庆寺,也开凿了洞窟。同样由于崖面限制,这个时期新开洞窟8个,重修前代19个。这个时期的洞窟,在内容和技法上都有不少新变化。如:蒙元信仰密宗,莫高窟的 密教洞窟,汉密(显密)系统的,也有藏密系统的。截止到元代,莫高窟的营建基本完成。经敦煌研究院的发掘清理,有绘画和雕塑的洞窟492 个(其中包括重复编号1,清代所建2,部分洞窟的时代未能确定,而许多洞窟经历了历代 多次重修)。此外,北区尚有200余个洞窟,为僧人生活、修行、安葬之用。合计735余窟。(9)明明政府划嘉峪关为界,敦煌为边外荒凉之地。莫高窟除第5窟有一条成化十五年(1479,其年置罕东左卫)的游人题记外,

25、别无 遗存。从正德十一年(1516)至康熙五十四年(1715),敦煌被信奉伊斯兰教的吐鲁 番人占领,佛教不行,寺庙荒废。(10)清清初莫高窟极为荒凉,雍正年间重修敦煌城时,监修官员汪灌有诗记莫高窟的状况, 云“问禅无释侣,稽首冷香烟。字落残碑在,丛深蔓草缠。”随经济的恢复,当地佛教、佛寺复行。城内及四乡普遍修建寺庙,而规模不逮汉唐 (较著名的有城内的密宗大佛寺和重修的莫高窟雷音寺等)。清代对莫高窟做过修补,特别是清末。包括加修窟檐(现存九层楼即是、重绘、重 塑和塑像的局部修补。但内容混杂,技艺低劣,可以说只起了破坏作用。当时敦煌地区文化水平很低,因此艺术上不可能有高水准的表现。而且,石窟艺术

26、本为佛教艺术,在宗教世俗化、并被迷信所代替的的情况下,人已经不具备强烈的 宗教感,也必然如此。*近现代遭受的人为破坏:*清同治年间,陕西回民白彦虎起义、青海回民马文禄起义,在河西合兵西进。于1871、1873 年两攻敦煌,曾有长期相持。虽未破城,但因信仰不同,对莫高窟造成很大破坏。“佛龛半 赴灰烬”。*1920年11月,从苏联逃窜到新疆的白俄军队残部约900人,被新疆省政府遣送敦煌,安 置在莫高窟居住,直至1921年8月。在此期间:(1)用木构建筑、匾额等在窟内生火,取 暖作饭。毁了文物,也薰黑了不少壁画。(2)在壁画上肆意刻画、书写。(3)破坏造像一一 致使艺术品遭到严重破坏。加上自然原因,

27、如地震造成坍塌、流沙掩埋等等,四十年代初,可见的(有绘塑的)洞窟约 在300个左右。(张大千编号计309)四十、五十年代,(敦煌研究院的前身)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文物研究所,进行了清除积 沙、安装洞门,维修遗存的唐宋窟檐等工作。196366年,国家出资、组织人力对洞窟做了全面维修加固,莫高窟成为今天看到的样 子。*在这次维护中,还发现了一些洞窟。*王道士修复洞窟的背景和措施:背景:长期以来的自然损毁、回民起义的破坏措施:1、重修彩塑:或重塑部分肢体,或在原骨架上重新敷泥、彩绘,或重塑新像。* “万佛坑”的传说2、打穿通道:窟前原有木结构的窟檐和栈道以通游人、香客(唐:“前流长河,波映重阁”),

28、回民起义后所剩无几,为通行之便,打穿窟壁。客观上损毁壁画。虽然是狗尾续貂,但清代的修缮也是莫高窟历史的一部分。只是鉴于这种情况,一直不为学 术界所重视,一般人了解不多。通常我们讲莫高窟的历史是从十六国到元代,一千年的营建。 几年前大概有学者谈到过清代的事,被一些媒体报道得郑重其事,当作是新理论、新发现一 一莫高窟的历史不是一千年、而是一千六百年。非常荒谬,源于对相关知识的极度欠缺。此外,对莫高窟北区的报道也出现过类似问题,一一“新发现”二百多个洞窟。但大家可以 看到,1958年的图上已经画得清清楚楚了。该区因无绘塑,长期未编号,也没有正式研究。 前些年从考古学角度做了认真的清理、调查。*相关研

29、究特点:早期:从事相关研究的主要是艺术家,根据艺术特点对洞窟进行分期。考古学界称之为“望 气”后来:考古学分期,同时结合文献记载、壁画内容进行考察相对较新的:考古资料、文献记载,加之崖面使用上的一些规律可参看: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修订本)敦煌莫高窟史研究马德著甘肃教育出版社有关敦煌艺术、洞窟历史分期的研究文章三、藏经洞1、藏经洞的本来面目藏经洞,即莫高窟第17窟的俗称。该窟为第16窟甬道北壁上的小窟。东西长2.7米, 南北长2.8米,壁高2.5米,顶高3米,覆斗形顶。用于收藏经卷之前,为高僧洪 的 影堂,即纪念堂。洪 ,俗姓吴,又被称为吴和尚、吴僧统。生活年代大体与张议潮相仿。其父吴绪芝, 唐

30、大历元年(766)杨休明移镇沙州时,随军移镇敦煌。洪 自幼出家,精通佛典,吐 蕃时期曾任“知大蕃沙州释门都法律兼摄释门副教授”、迁“释门都教授”。张议潮起事 后,遣弟子悟真随使者同赴长安。大中五年(851)被朝廷授予“京城内外临坛供奉大 德”的称号,充“河西释门都僧统。是归义军时期的首任河西都僧统。约咸通三年(862) 年卒于沙州。*16窟及其上的365 (七佛殿)、366二窟,都是由洪 主持开凿的,民间又称“吴和尚 窟”。这三个洞窟倚山崖统建三层木构建筑,又称“三层楼” 16窟规模相当大,其主室 面积在莫高窟诸窟中居第一。后经西夏、清代重修,今四壁为西夏时的绿底千佛,其下 有色彩鲜艳的晚唐经

31、变画,甬道两侧现存西夏壁画,上层说法图,下层为供养菩萨。有 马蹄形佛坛,彩塑则为清代改修。17窟的形制:西壁嵌有唐大中五年洪 告身碑。北壁画有两株枝叶交加的菩提树,西侧树下画侍女各一身,执巾、杖,树间挂布囊。东 侧树下画比丘尼一身,双手执对凤图案的纨扇一柄,树间挂一水壶。壁下地面上有一禅 床形式的长方形低坛,侧面、前面画有壶门、衔灵芝的鹿,云头僧履等等,说明这个低 坛确为禅床。禅床上是洪 的坐禅像,塑于晚唐,背后封有骨灰袋。2、藏经洞的发现公认的发现时间是1900年6月22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见叶昌炽缘督 庐日记、1906年重修千佛洞三层楼功德碑记、王道士催募经款草册。王道士墓志铭

32、称光绪二十五年(1899),可备异说。发现人:王圆箓,(又作元录、圆禄),湖北麻城人,家贫,清光绪初入肃州巡防营为兵 勇。退役后,受戒为道士,道号法真。曾远游新疆,约1897年至莫高窟,在今南区北 段清沙供奉香火,接受布施,小有积蓄后,建立了太清宫道观(下寺),位置在16窟前。 曾致力于募集资金,对莫高窟进行修整。发现经过:*催募经款草册,某年某月某日清晨“忽有天炮响震,山裂一缝,同工人用锄挖之, 欣出闪佛洞一所,内有一一”*王道士墓志铭:“以流水疏通三层洞沙,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当地传说清理16窟积沙后偶然发现的。藏经洞中的文书文物

33、流散于世界十几个国家,除中、英、法、俄、日、美之外,丹麦、 瑞典、德国、奥地利、韩国、印度等国家也有收藏。因过于分散,且有些国家对他们的 藏品长期没有公布,部分私人收秘不示人、无法了解,因此至今没有确切的数目。3、藏经洞的封闭原因相关推测大体可分为两类:避乱说、废弃说。(1) 避乱说以往最通行的说法:宋初因西夏人入侵,窟前各寺僧人为避兵火之灾,把经卷、佛像、 佛画等集中起来,封入洞中,然后在洞外加绘壁画,掩盖痕迹。主要依据:A、遗书年代,一般认为,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最晚为1002年。B、无西夏文遗书(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但无西夏文)封闭于西夏占领之前。C、遗书中不少写卷有当地各寺院的藏印,如三

34、界寺、净土寺、龙兴寺、报恩寺、 开元寺、乾明寺、显德寺、莲台寺等。伯希和敦煌石室访书记云:“洞中藏弆,至为凌乱,藏文卷本、汉文卷本、绢 本画幅、缯画壁衣,铜制佛像及唐大中所刻之丰碑,均杂沓堆置,由是可见藏置时 必畏外寇侵略而仓皇出此。”又云“洞之封闭,必在十一世纪之前半期,盖无可疑。 以意度之,殆即1035年西夏侵占西陲时也。”我国早期敦煌学者如罗振玉、姜亮夫、阎文儒等皆持此见。但也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如马世长:西夏文始创于1036年,敦煌地区流行或许 更晚,无西夏文文书不能作为限定依据。*更关键的一点是:伯希和所见的藏经洞,并非其原始面貌。其他与避乱有关的看法:*与伊斯兰教东传有关A、以喀什为第二首都的黑韩(哈拉汗王朝)信奉伊斯兰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