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端午节传统习俗_第1页
中国端午节传统习俗_第2页
中国端午节传统习俗_第3页
中国端午节传统习俗_第4页
中国端午节传统习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中国端午节传统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大量人划船追逐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招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草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

2、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加入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有的家长还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闻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幽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外形,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悬艾蒿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

3、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漂亮馥郁,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各民族共同的习俗。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

4、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荷包和栓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利色。因而,节日清早,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

5、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吃粽子,是庆祝端午节的又一项饮食习俗。关于粽子的来源,在民间有这样一个传闻: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之后,楚国百姓每年的这一天都驾着船,把装在竹筒里的米饭,投到汩罗江中祭祀屈原。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年),长沙地方有一个叫欧回的人,说他白天见到一个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人,并对他说:“你们每年祭我的竹筒米都被蛟龙吃了。今后你们可以用艾叶塞在竹筒口,再用五色丝系牢,由于蛟龙最怕这样的东西。说完人便不见了。 后来欧回把这事告诉大家,大家又一传十,十传百,并都按此照办,于是就产生了粽子。

6、其实粽子的产生比屈原活着的时代还要早。据有关文献记载,棕子最初仅是把糯米煮好捏成团状,一是自己食用,二是投人河中供奉龙神。 粽子的蜕变历史 粽子又叫角黍。本草纲目记载:“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子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曰角黍,今多用糯米矣。这对粽子的外形和原料作了说明。而周处风土记)述说的“仲夏端午,端初也,以菰叶裹粘米,以栗枣灰汁煮之令熟,节日啖,取阴阳尚包裹之象,亦曰因屈原也则更说明端午食棕的风俗起于纪念屈原。楚人吊祭屈原,最初是以竹筒贮米投入水中,曰“筒粽,后来为何改成了角粽呢?湖南掌故备考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传闻,东汉建武年间,长沙人欧回有一天看见一个人,他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对欧回

7、说:“你们每年祭吊我的竹筒米,都被蛟龙吞吃了。以后,可以用艾叶包粽子,再用五色的丝线捆牢,蛟龙最怕这些东西。自此,人们就用艾叶裹黍米做成角黍,筒粽便改成了角粽。 最先的蜕变是在东汉,棕子由用竹筒装米的作法改用孤叶(荚白外面的叶子)、芦叶或棕桐叶包裹而成三角或四角外形。东汉末年应助著的风俗通说:“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我们不仅从中了解到当时棕子的做法,而且还知道了东汉时的粽子不只是节日的传统食品,人夏时节人们也常吃粽子,可见东汉时粽子不过是一种普通食品。 到了西晋时代,粽子才渐渐成为端午节的传统食品。这时期,端午节吃粽子已经很盛行。在东晋的时候,粽子里面包

8、的东西,只是黍米或糯米加枣、栗等物,一般是在端午节时在家庭中包制。 唐朝时,粽子不仅成为民间食品,而且还被皇宫所珍视。唐明皇有诗云:“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看来唐明皇吃罢粽子,感觉不错,对粽子评价颇高,同时也能让我们依稀感到恢弘的盛唐气象。由于小小的粽子,竟然引起皇帝的诗高雅兴。不仅如此,每到端午节皇宫中便“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让人们用小角弓射,射中哪只吃哪只,射不中者不得吃,大约唐明皇的雅兴,是从这歌舞升平的吃粽子的游戏中引发出来的吧。而唐人姚合的“诸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说明粽子已成为民间市井的普及食品了。这时的粽子馅加进了各种果仁,首都长安还出现了专门制卖粽子的店铺,“庚家棕子,白莹如玉是唐朝诗人段成式吃过一家庚姓店铺的粽子后所做的评价。 宋朝时候的棕子,里边包的馅有柿干、银杏、赤豆等。外用荚叶、薯叶裹住煮成。另外,当时粽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