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能量教材分析2021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第四单元能量一、单元概述我们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和能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世间万物的运动都是能量在驱动,如生活中用火烧饭、开灯照明等都在进行能量转换。我们必须从食物中获取能量才能维持生命和进行活动,大自然中的绿色植物必须通过光合作用从阳光中获取能量,动物靠吃植物或其他动物来取得能量维持生命,一切生物都依赖能量才能生存。六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能量”这个词,并对能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但是,学生的头脑里
2、还没有形成关于能量守恒和转换的相关科学概念。“能量”的概念是抽象的,我们能观察到的只是具体能量所产生的某种效应。本单元不是从抽象的定义出发来演绎各种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转换,而是引导学生从回顾身边的能量表现形式人手,选择了学生最熟悉的电和磁为切入口展开对能量的认识和探讨。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渗透在每一课的学习中,即自然界中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并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另外,教科书中对新能源开发和低碳环保生活方式等内容也有所涉及。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5-6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6.6.1知道声、光、热、电、磁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能量
3、形式。6.6.2调查和说明生活中哪些器材、设备或现象中存在动能(机械能)、声能、光能、热能、电能、磁能及其之间的转换。15.2.1描述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能源。15.2.2知道太阳能是生活中可利用的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15.2.3描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目前人类利用规模最大的能源,知道它们的形成与太阳能有关。15.2.4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了解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一些举措。16.2.1知道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能量”单元共7课第1课“各种形式的能量”,从学生熟悉的驱动汽车的能量引人,引导学生了解身边的能量表现形式,使学生知道能量使物体发生了变化,形成对能量的初步
4、感知。本课的拓展环节要求学生调查家中用电器的用电状况,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准备。第2课“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以学生最熟悉的“家”为能量认知场景,通过调查、分析、统计等方法,以电能消耗为突破口,发现家中的各种能量表现形式、能量来源和能量转换。在调査、分析、统计家中电能消耗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第3课“电和磁”,带领学生“重演”科学史上著名的奥斯特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将通电导线绕成线圈能使小磁针偏转角度更大,从而认识到电可以产生磁。本课注重引导学生善于寻找、思考电和磁转换的依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4课“电能和磁能”,通过引导学生制作电磁铁,研
5、究电磁铁的性质和磁极,帮助学生认识到电磁铁是一种电能转换为磁能的装置,从而帮助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进步了解电能和磁能之间的转换。第5课“电磁铁”,学生要设计、验证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圈数、电流大小的关系,在亲历对比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科学论证能力。第6课“神奇的小电动机”,小电动机是磁铁和电磁铁性质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实例。学生通过拆解真实的小电动机认识其内部结构,通过简单模型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探索小电动机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感受奇妙的能量转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能量的认识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第7课“能量从哪里来”,先引导学生
6、追溯自然界最大的能量来源太阳,通过食物链来理解太阳的能量对于生物体的意义,然后以电能为例,通过动手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电能的来源和转换,最后利用班级记录表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体回顾,完善“能量”概念的建构。整个单元以“能量”为研究支点,以生活实例为研究载体,引导学生用“转换”的观念把声、光、热、电、磁等多种能量形式联系在一起,在生活调查、资料查阅以及大量实验探索的积累过程中,逐渐充实对“能量”的认识。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自然界存在声、光、电、热、磁等各种能量的表现形式。生产生活中的能量形式多种多样,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并储存在一些物质中。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
7、流磁性消失的性质。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式或改变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电流大小等因素有关。太阳能是生活中可利用的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观察讨论、实际调查、查阅资料、实验研究等多种方法,寻找能量存在及相互转换的证据。亲历奥斯特实验、电磁铁搬运大头针实验、改变电磁铁南北极实验、电磁铁磁性强弱对比实验、小电动机工作原理探索实验等,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悟科学探究中各个要素的特征。经历围绕问题设计方案、动手实验收集数据、同伴研讨解释现象的合作探究过程,学会用分部观察和整体观察的方法研究小电动机的构造。科学态度目标乐于调查、探索生活中的各种能量
8、表现形式及能量之间的相互转换。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个人见解的意识,愿意与他人合作,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能主动倡导珍惜能源、节约能源,并有具体的行为表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各种能量表现形式对自然环境、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体会合理利用能源,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初步体会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是推动新能源开发与应用的动力,反之新能源的创新应用又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单元词汇能量:是物质运动状态的一般量度。物质有多种运动形式,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电磁运动、化学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等。这些运动形式之间能够相互转换,转换过程涉及状态的量度,
9、也就是能量。能量与功和热量具有同样的单位,可以简单把它当作“物体做功的本领”。能量形式:相对应于不同形式的运动,就有不同形式的能量,能量形式包括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原子能等。能量的转换与转移: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能量在孤立系统中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核能:过去常叫原子能,是原子核发生变化时释放出来的能量。获得核能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子核的裂变,指的是一个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其他原子核;种是原子核的聚变,指的是轻原子核聚合为重原子核。核能就是裂变或聚变反应中释放出来的能量。太阳能:指太阳的热辐射能,也就是常说的太阳光,是一种巨大
10、的能源,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生存都依赖于太阳能。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电池是直接把太阳能转换成热能或电能加以利用的设备。热能:物质燃烧或物体内部分子不规则运动时放出的能量。通常也指热量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功率: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的多少,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材料清单(视学生人数和分组情况确定数量)公园场景图、生活家电说明书复印件或图片、电池、电池盒、小灯泡、开关、短导线3根、长导线1根、小灯座、指南针、长约2米的细导线、废旧电池1节、每组多股绝缘细导线1.2米左右(两端剥线)、大铁钉、大头针、小电动机、装沙子的小瓶子、铜质单股粗导线做的字形“
11、电刷”、橡皮筋、铁丝架、磁铁、手摇发电机、尼龙线、太阳能小车、各种有关能量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三、分课时教材分析第1课各种形式的能量(一)背景和教学目标能量是物质各种不同运动形式的共有属性,也是其本质属性。关于能量,学生在之前的生活及学习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知道灯泡发光是电提供了能量,汽车运动是汽油提供了能量,人需要从食物中获取能量。他们还知道一些和能量有关的词汇,如电能、水能、光能、风能,由于能量不可见,只能观察到具体能量所产生的某种效应,因此对学生而言,能量又是抽象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出发,让学生认识到能量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此外,不同的能
12、量形式还可以相互转换。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了解让汽车运动起来的能量。以学生熟悉的汽车为例,说一说汽车运动的能量来自哪里。第二,寻找身边的能量形式。引导学生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待物体的变化,关注身边能量的表现形式及它们的相互转换。科学概念目标自然界存在声、光、电、热、磁等各种能量的表现形式。机械能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观察,寻找能量存在的证据。科学态度目标激发探索自然界不同形式能量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各种形式的能量与我们生活的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公园场景图、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第2课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一)
13、背景和教学目标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身边能量的一些表现形式,如机械能、声能、光能、热能、电能、磁能、太阳能等。本课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将范围缩小到家中,让学生了解自己家里经常使用的能量形式,如声能、光能、电能、热能、磁能、太阳能等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以家中使用能量的情况为研究对象,以能量形式、能量转换、能量消耗为切人点,引导学生通过课前调查,课中分析、统计等手段,进一步了解能量,意识到能量消耗量之大,从而自觉形成节能意识,提出有效的节能方法,逐步养成节能习惯。科学概念目标家庭里经常使用的能量形式有声能、光能、电能、热能、磁能、太阳能等。了解每一种能量形式都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和环境代价。
14、科学探究目标够在调査中了解家中多种能量形式的存在及电能的消耗。初步学会估算不同功率的用电器每天的耗电量,以及家庭一个月的电费支出等数据。科学态度目标乐于对能量进行实地调查、交流分享、统计分析。意识到能量的消耗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和环境代价,能提出合理的节能建议,自觉养成节约能源的良好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家中的各种能量表现形式,以及它们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二)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课前调查表格,同类家用电器不同容量、功率等铭牌信息。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第3课电和磁(一)背景和教学目标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身边的各种能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些能
15、量中,电和磁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本单元重点学习的能量形式。本课“重演”了科学史上著名的奥斯特发现电生磁现象的过程,正是这个发现,让原本看似互不相关的电和磁建立了联系,由此开启了近代电磁学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指导学生经历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经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思维过程;第二,做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加大偏转的实验,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生磁实验,为理解电磁铁原理打下基础,也为研究小电动机埋下伏笔。两个活动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由浅入深,步步推进。科学概念目标电可以转换成磁。科学探究目标模仿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
16、过分析建立解释。能够运用通电线圈能使指南针偏转明显的性质,检测废电池是否有电。科学态度目标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细致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性。理解科学探究过程中合理进行推测、严谨开展实验、有根据地得出结论的必要性。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科学技术可以推动社会发展、改变人类生活。在检测废电池活动中体会重复使用、节约能源的意义。(二)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电池、电池盒、小灯泡、开关、短导线、长导线、小灯座、指南针。教师准备:废旧电池、教学课件等。第4课电能和磁能(一)背景和教学目标学生在前一课亲历了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的过程,了解了其原因是电产生了磁。那么电能和磁能究竞是
17、如何转化的?本课将引入电生磁的最直接应用电磁铁进行研究。电磁铁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使铁芯磁化而产生磁力的装置,我们身边的各种用电器中都有电磁铁的“身影”。电磁铁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实验现象非常有趣,适合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研究。本课有如下三个活动。第一,制作铁钉电磁铁。学生通过自己在铁钉上绕线圈做电磁铁,反复几次接通电流、断开电流,发现电磁铁的基本性质。第二,利用电磁铁搬运大头针。通过电流的接通和断开,将大头针搬运到指定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深入体会能量的转移和转换。第三,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铁钉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学生用原来学过的磁铁的性质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会发现新的问
18、题,那就是各个小组钉尖、钉帽的南北极会不一样,从而引出“电磁铁南北极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科学概念目标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改变电流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电能和磁能可以互相转换,也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科学探究目标能够制作铁钉电磁铁,亲历用铁钉电磁铁搬运大头针的实验。能够利用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借助指南针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科学态度目标在实验中感悟认真细致、合作探究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电能和磁能的相互转换,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二)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每组多股绝缘细导线1.2米左右(两端剥线)、大铁钉、电池
19、盒、2号电池、大头针、指南针、学习单。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教学课件等。第5课电磁铁(一)背景和教学目标学生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电磁铁的基本构造,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在本课中,学生将通过观察电磁起重机和自制的电磁铁,发现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是不同的,从而引出探究的问题: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本课意在引导学生完整地经历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利用对比实验寻找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非常适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和认知水平,通过假设、设计、验证和分析等一系列过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做出我们的假设,学生要利
20、用已有经验,推测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可能因素;第二,设计实验,检验假设,本课主要安排学生共同检验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电流大小是否有关,重点思考如何在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科学概念目标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是可以改变的。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有关:线圈匝数多磁性强,线圈匝数少磁性弱。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有关:电流大磁性强,电流小磁性弱。科学探究目标完整、深人地经历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能够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匝数、电流大小对磁性强弱的影响。能够用实验数据论证自己的观点。科学态度目标体验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体会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善于借鉴他人的
21、实验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二)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大铁钉、导线、大头针、电池、电池盒。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第6课神奇的小电动机(一)背景和教学目标绝大多数学生知道在电动玩具小车、电动牙刷、智能机器人等物品里面有小电动机,小电动机能够为这些设备的运转提供动力。高年级的学生知道只要给小电动机接上电源,小电动机就会转动,然后通过齿轮、皮带、曲轴等方式带动设备运动。但是,他们可能未曾想过,小电动机里有什么?为什么通电后它就会转动?在本课中,学生应用磁铁和电磁铁的性质研究最简单的直流小电动机,这是一项富有挑战性、趣味十足的科学探
22、究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过的电磁铁的知识得到应用,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锻炼,可谓一举两得。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观察小电动机的构造。在这个活动中,通过观察,学生知道小电动机的主要构造;通过检测,学生知道转子实际上是电磁铁,为研究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打下基础。第二,研究小电动机工作的基本原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先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测通了电它为什么会转动,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用实验检验推测。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科学概念目标电动机是利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它的基本工作原理是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推动转子转动。科学探究目标能够拆解并观察小电动机,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及基本原理。能够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
23、想通电后小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能够按步骤做探究小电动机工作原理的实验。科学态度目标发展探究小电动机秘密的兴趣。乐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勇于用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二)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小电动机、导线、电池、开关、电池盒、大头针、装沙子的小瓶子、铜质单股粗导线做的字形“电刷”、橡皮筋、铁丝架、磁铁等。教师准备:带电动机的玩具、教学课件等。第7课能量从哪里来(一)背景和教学目标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自然界中存在多种能量的表现形式,一种表现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为另一种表现形式。本课将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能量的来源和转换问题,拓宽
24、对能量转换的认识,初步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讨论太阳的能量是怎样传递到地球上的。引导学生借助“食物链”这一支架,认识太阳能的传递,描述太阳为我们提供能量的过程。第二,探究电能是从哪里来的。引导学生体验小电动机发电,从而引发对电能来源和转换问题的思考,认识电不是自然存在的能源,而是由其他能源(风能、水能、热能、核能等)转换来的二次能源,进一步完善“能量之间可以互相转换”的概念建构。科学概念目标太阳是自然界最大的能量来源。电能是由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来的。能量有多种形式,能相互转换,可以储存在一些物质中。科学探究目标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逻辑推理思考问题。
25、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科学态度目标乐于探索生活中各种能量之间的相互转换。能够以事实为依据做出相应的判断。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二)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玩具小电动机、导线、小灯泡、尼龙线。教师准备:视频资料、手摇发电机、教学课件等。四、参考资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发动机汽车以及燃气汽车、醇醚汽车等。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是指那些采用传统燃料,同时配以电动
26、机/发动机来改善低速动力输出和燃油消耗的车型。按照能否外接充电又可以分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和非插电式混合动车汽车(MHEV)。纯电动汽车:顾名思义就是主要采用电力驱动的汽车,又称电动汽车。优点:技术相对简单成熟,只要有电力供应的地方都能够充电。缺点:蓄电池单位重量储存的能量太少,还因电动车的电池较贵,又没形成经济规模,故购买价格较贵。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是指以氢气、甲醇等为燃料,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流,依靠电机驱动的汽车。其电池的能量是通过氢气和氧气的化学作用,直接变成电能的。燃料电池汽车具有以下优点。(1)零排放或近似零排放。(2)减少了机油泄漏带来的水污染。(3)降低了温室
27、气体的排放。(4)提高了燃油经济性(5)提高了发动机燃烧效率。(6)运行平稳、无噪声。氢动力汽车:氢动力汽车是一种真正实现零排放的交通工具,排放出的是纯净水其具有无污染、零排放、储量丰富等优势,因此,氢动力汽车是传统汽车最理想的替代方案。燃气汽车:燃气汽车是指用压缩天然气(CNG)、液化石油气(LPG)和液化天然气(LNG)作为燃料的汽车。以燃气替代燃油将是中国乃至世界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乙醇汽车:使用乙醇为燃料的汽车,也可叫酒精汽车。用乙醇代替石油燃料的使用历史已经很长,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应用乙醇汽车。奥斯特实验汉斯克里斯蒂安奧斯特(HansChristianOersted,1
28、777-1851),丹麦物理学家,1820年因电流磁效应这一杰出发现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19世纪初,很多有名的物理学家认为电和磁不会有任何联系,有些人做过寻求电和磁联系的实验,结果也都失败了。但奥斯特一直坚信电和磁之间一定有某种关系,电一定可以转化为磁。1820年4月,在一次讲演快结束的时候,奥斯特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又做了一次实验。他把一条非常细的铂导线放在一根用玻璃罩罩着的小磁针上方接通电源的瞬间,他发现磁针跳动了一下。这一跳,使有心的奥斯特喜出望外,竟激动得在讲台上摔了一跤。但是因为偏转角度很小,而且不很规则,这一跳并没有引起听众注意。之后,奥斯特花了三个月时间,做了许多次实验,发现磁
29、针在电流周围都会偏转;在导线的上方和导线的下方,磁针偏转方向相反;在导体和磁针之间放置非磁性物质,比如木头、玻璃、水、松香等,不会影响磁针的偏转。1820年7月21日,奥斯特写成论磁针的电流撞击实验的论文,正式向学术界宣告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这篇短短的论文使欧洲物理学界产生了极大震动,大批实验成果随之出现,由此开辟了物理学的新领域电磁学。发电机是如何将磁能转换为电能的发电机通常由定子、转子、端盖及轴承等部件构成。定子里有铁芯和线包绕组,转子里有转子铁芯或磁极、磁轭绕组。由轴承及端盖将发电机的定子、转子连接组装起来,使转子能在定子中旋转,做切割磁力线的运动,从而产生感应电势。通过接线端子引出,接在回路中,便产生了电流。设计制造发电机的理论基础是1820年奥斯特通过实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解决了电流可以产生磁场的问题。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10年的反复实验和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总结出电磁感应定律。这两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校园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 努力奋斗规划
- 写给老师的感谢信模板集锦八篇
- 猝死患者的护理查房
- 节约用水演讲稿集锦10篇
- 猫教案集锦八篇
- 商场光棍节活动策划
- 小孩不笨观看心得10篇
- 小学德育工作总结
- 乒乓球比赛作文集合8篇
- 《保持乐观心态》课件
- 2024年中国电信广东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中国华电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
- 空调维保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教学创新大赛】《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创新成果报告
- 咖啡因提取的综合性实验教学
- GONE理论视角下宜华生活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 初中语文默写竞赛方案
- 2023电力建设工程监理月报范本
- 汽车空调检测与维修-说课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