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众行为_第1页
浅析从众行为_第2页
浅析从众行为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从众行为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如果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街道上找一家店吃饭,在不 知道饭菜好坏的情况下,我们会无意识地选择那家人多的饭馆;还有在过马路的时候,如果 有许多人闯红灯,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想要闯红灯,而如果许多人遵守交通规则,自己也会 想着要老老实实地等红灯过去。这种现象在社会中非常普遍,简单通俗的的来说就是“人云 亦云”,别人怎样怎样,我也怎样怎样。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 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 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从众行为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家对从众的认识基本上

2、强调它是人在群体压力下做出的某种行为。如周晓虹 所提出的经典从众定义:“在强大的群体压力前,很多人都采取了与群体内大多数成员相一 致的意见。这种个人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再知觉判断、信仰及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 一致的现象。”时蓉华在承认“受群体影响”基础上,强调从众是“改变原有的态度和行为”。 认为“从众是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 一致的行为”从众行为,实际上就是群体成员的行为跟从群体的倾向。当群体中的个体发现 自己的意见与团体不一致时,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到一种心理紧张,群体压 力促使他趋向一致,这种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就称为

3、从众行为。从众行为的产生, 是由于大多数个体不愿意标新立异所致。从众行为是个体寻求一种试图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 冲突,增强安全感的一种手段。从众行为的类型从众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但是表面上同样表现出从众行为的人其内心的心 理活动并不相同。迈尔斯指出,同一种从众行为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表面顺从,一是 内心接受。顺从是表面的从众。并非发自内心,而且不相信自己的从众行为是合适的,是个 体对外界虚假的从众疽根据这一观点可以把从众行为分为三类。真从众:这是指表面服从,内心也接受,所谓口服心服的从众行为。这是一种表里一 致的从众,行为与认知不存在冲突。假从众:这是指表面顺从而内心不服从。个体外部

4、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 疑群体的判断,相信真理在自己这边。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行为上附和群体的要求。 这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从众形式。由于外在行为与内在判断不一致,个体会出现认知 失调,体验焦虑等情绪。反从众:这是比较特殊的一种,表现为个体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因, 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群体的主流不一致。比如群体激愤时,作为领导也受到感染,想法和感受 与员工一致,但为了防止事态失控,领导在行为上的表现却很理智和冷静。这也是一种从众。从众行为产生的的原因造成人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因为当群体中的个体发现自己的意见 与团体不一致时,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

5、,会感到一种心理紧张,群体压力促使他趋 向一致。在群体中,由于个体不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感到孤立,而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 见同别人一致时,却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 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具体细分有以下几种。(1)寻求行为参照。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他原因(如不熟悉情况等)必 须从其他途径获得自己行为合适性的信息。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境不确定时,其 他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个体从众,指向多数人的行为,自然是找到了较为可靠的参照系 统。(2)对偏离的恐惧。偏离群体,个体会面临较大的群体压力乃至制裁。任何群体均有维持 一致

6、性的倾向及相关的执行机制。对那些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接纳、喜欢 和优待;而对偏离者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在社会生活中,多数人实际上已有尽量不偏离群体的习惯。个体从众性愈强,其偏离群 体时产生的焦虑亦愈大,也就愈不容易偏离。从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看,东方文化更倾 向于鼓励人们的从众行为,因而东方人较容易产生对偏离的恐惧。(3)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水平以及成员之间的吸引水平。凝聚 力高的群体中的成员,群体认同感较强,与其他群体成员之间有密切的情感联系,又对群体 做出贡献和履行义务的自我要求。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群体因素,情境因素和

7、个人因素。(1)群体因素的影响群体规模越大,赞成某一观点或采取某一行为的人数越多,则群体对个人的压力就越大, 个人很容易采取从众态度群体凝聚力越强,群体成员之间的依恋性,意见的一致性以及对群体规范的从众倾向就 越强烈。群体凝聚力是群体成员相互之间的吸引程度,它取决于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当群体中出现一个反从众者时,则其他的从众行为大大减少。艾伦实验表明,只要群体 里存在着分歧意见,不论这位反从众者的知识,能力,威望或其他人特点如何,都会导致从 众行为急剧下降。(2)情境因素的影响情境因素主要是信息的模糊性,从众行为的公开性和权威人士的影响力等。若外来的信 息本身十分模糊,则对认知个体的判断和认知带

8、来很大的困难,从而增加了从众行为的可能 性。从众行为公开程度越高,人们作出独立行为就越少,从众倾向就越大。匿名情景会降低 人的群体压力从而降低人的从众行为。高地位者或权威人物容易使人从众。即说所谓的”人 微言轻,人贵言重”。(3)个人因素的影响影响从众行为的个人因素有人格特征及性别,年龄,文化等社会特征。个人的智力,信 心,自尊心以及社会赞誉需要等个人心理特征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通常认为,妇女比男子 更容易从众。但后有研究表明,两性之间在从众行为方面很少差别,要看事物的熟悉度。也 有研究表明,女性的从众行为多于男性,可归结为人格上的差异。由于女性更关注人际关系,导致容易接受他人影响而发生从众行为。不同民族,国家的从众倾向有其文化特征。研究从众的意义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其实它具有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 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陈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 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 恼如误会等。因此,对“从众”这一社会心理和行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认为“从 众”就是无主见,“墙上一棵草,风吹一边倒”。自然,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 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