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劳动经济学_第1页
分析劳动经济学_第2页
分析劳动经济学_第3页
分析劳动经济学_第4页
分析劳动经济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4章 劳动时间重点掌握1.劳动时间的计量、特征和功能;2.影响劳动时间供给与需求的因素。第1节 劳动投入量的计量尺度一、劳动时间的计量1.劳动时间概念:它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又称工作时间。2.劳动时间的计量单位:一般为工日或工时3.劳动时间利用指标:出勤率、出勤时间利用率、制度劳动时间利用率、加班加点比重、平均加班加点长度。一线作业者劳动时间构成日历劳动时间(工日或工时)公休时间制度劳动时间A出勤时间B缺勤时间加班加点劳动时间C制度内实际劳动时间D停工时间非生产时间全部实际劳动时间E二、劳动时间的特征和功能(一)劳动时间的特征1.法律规定的工作时间;2.劳动者履行劳动义

2、务和用人单位计发劳动报酬的时间;3.实际劳动时间与从事有关活动所费时间之和。(二)劳动时间的功能1.计量功能:劳动投入量的主要计量尺度。2.指示功能:经济波动、经济发展的指示器。3.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4.人际交往功能。第2节 从劳动供给者的立场看劳动时间从企业角度而言,企业关心的是“员工时间”,而不仅仅是员工或时间。从劳动者角度而言,劳动者根据工资率,选择对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劳动时间。由于存在准固定成本问题,因而劳动者不会选择超短工作时间;同时,又由于人的生理方面的限制,因而存在劳动时间供给的上限(详见p118图4-1)。第3节 从企业的立场看劳动时间(一)规范性的说明 假设:员工

3、时间=常数,那么从理论上说,增加员工,同时同比例地减少劳动时间;或者增加工作时间,同时同比例地减少员工,应该具有相同的劳动效果。然而,由于存在员工调整成本与劳动时间调整成本存在较大的差异等原因,实际效果并不一样。费尔德斯坦和弗莱明的研究表明,劳动时间对产出的影响大于劳动者人数的影响。(二)集体作业的影响1.生产作业中的协同效应;2.知识、信息的共享效应。第3节 从企业的立场看劳动时间(三)劳动时间和工作效率 由于生理原因,人的劳动时间是有限的,而且延长劳动时间由于疲劳会使生产率下降(详见p121图4-3和 p122图4-4)。(四)准固定成本(详见p123图4-5) 准固定成本包括:招聘成本、

4、教育培训成本、退职金、交通津贴、福利保健费等。案例分析:日本企业的加班加点 在日本,加班加点补贴的计算标准并不包含工资中的准固定成本部分,因而加班加点补贴低,所以延长劳动时间所需要的成本低。 据日本劳动省计算,劳动者人数在500以上的大企业中,延长劳动时间的成本和增加劳动者人数的成本相等时的加班加点补贴率为74.4%,而100-499人规模的企业为61.0%,30-99人规模的企业为47.4%。因而日本大企业延长劳动时间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故而被广泛地采用。第4节 制度劳动时间、不规则劳动时间与有效劳动时间供给一、制度劳动时间由于以下原因,劳动者不可能自由选择劳动时间:1.企业的工作大都需要协

5、作;2.从雇主角度而言,由于存在招聘费用、培训费用等准固定成本,企业难以使用劳动时间太短的员工;3.从员工角度而言,由于存在上下班等通勤时间,因而也不会选择太短的工作时间。 如果企业将劳动时间和工资绑在一起进行规定,则劳动者只能从接受劳动条件在该企业工作或拒绝条件不工作两者择其一(详见p125图4-6)。第4节 制度劳动时间、不规则劳动时间与有效劳动时间供给二、超时工作(俗称加班加点),可分两种情况:1.超时工作不存在调整成本(几何模型);2.超时工作存在调整成本(几何模型) 。三、兼职工作 假定乐于兼职的劳动者能够随意地决定自己的兼职劳动供给时间,则由p127图4-8得到如下结论:当其他条件

6、不变时,第一职业工资率越高,第二职业工资率越低,则兼职劳动时间的供给就越少。四、倒班与非全日制工作非全日制工作是指每周工作时间低于法定劳动时间的工作。1.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原因:一是志愿,二是被迫。2.非全日制就业模式的主要特征:一是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有资料表明,在非全日制劳动力市场上,工资率每上升1%,劳动力供给量将随之上升5%;二是与经济体制有关。五、有效劳动时间供给及其影响因素1.劳动者生理方面的因素1924年,S.P.弗罗伦斯对工作绩效与工作时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在最初工作的1小时内,劳动者的工作绩效最高,其后便依次递减,在临近下班的2小时内工作绩效急剧下降。2.道德风险方面的因素 狭

7、义的道德风险是指保险机制使投保人缺乏一种自我约束或自我防范的动力;广义的道德风险是指委托人难以观测或监督代理人努力程度的现象。六、固定工作条件下的劳动供给(选讲)1.在没有外部监督约束条件下,固定工时且固定工资制度下的劳动供给(数学模型);2.外部约束条件下的劳动供给(数学模型);3.工作时间固定而工资收入可变条件下的劳动供给(数学模型)。第5节 经济状况对劳动时间的影响一、经济衰退时期的劳动供给决策 当经济衰退,产品需求下降时,企业便存在削减劳动力还是缩短劳动时间的决策。如果预计经济衰退只是短期现象,而且削减劳动力的成本又比较高,那么企业就应当采取缩短劳动时间的决策; 如果预计经济衰退会持续

8、较长时间,而且削减劳动力的成本又不是很高,那么企业就应当采取削减劳动者人数的策略。二、经济复苏和景气时期的劳动供给决策经济复苏时,产品需求增加,对劳动供给增加的需求便增加。由于存在增加劳动力的准固定成本,因此就存在增加劳动力数量和延长劳动时间的决策。如果预计经济复苏只是短期现象,并且增加劳动力的准固定成本又比较高,那么企业就应当采取延长劳动时间的决策;如果预计经济复苏会长期持续下去,那么企业就应当考虑增加劳动者人数。当经济持续景气,产品需求旺盛,因此对劳动力需求也会比较大。为了留住紧缺的劳动力,以及争夺急需的市场劳动力,企业应当考虑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报酬、缩短制度劳动时间、引入弹性工作时间

9、等策略。第6节 劳动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一、劳动时间的变化趋势总趋势是劳动时间在不断缩短。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的周工时已缩短为35小时左右,有些甚至已缩短为30小时。劳动的支付量实际上包含三项内容,一是劳动者人数,二是劳动时间,三是实际脑力和体力的支出。前二项属于劳动数量性支出,后一项属于劳动质量性支出。随着科技含量的提高,科技人员的劳动时间并没有实质性的减少,相反有所增加。而纯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的劳动时间有所减少。因为劳动时间可表示为活劳动时间与物化劳动时间之和。劳动时间变化的重要事件1750年,英国把家庭手工业工厂的工作时间从“日光工时”改为10小时/ 日。1848年,英国又把1

10、0小时工作制以法律形式加以固定。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工人为争取8小时工作制的罢工取得胜利。1919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第一号公约规定,工业企业每天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不得超过48小时。1935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了关于一周工作时间缩短为40小时的公约美国按教育、种族、性别分类的平均周工作时间(1950年、1988年)群 体年 份19501988大学毕业白人妇女40.438.0白人男子43.744.9黑人妇女40.340.6黑人男子42.142.5高中或高中以下学历白人妇女41.134.8白人男子43.341.3黑人妇女40.336.5黑人男子42.839.0二、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

11、能产生的积极影响1.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的各个要素得以充分利用;2.劳动时间缩短使劳动产品增多;3.劳动时间缩短有利于能源节约;4.劳动时间缩短有利于扩大就业;5.劳动时间缩短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6.劳动时间缩短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第7节 劳动时间的国际比较劳动时间可分为法定劳动时间、集体合同劳动时间和实际劳动时间。一、美国的劳动时间1890年,美国劳工联合会首先在有关行业大力推行8小时工作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8小时工作制全面推行,此后劳动时间在8小时工作制的基础上逐步缩短。美国的劳动时间20世纪20年代后期,每周工作5天半的做法较为普遍,同时每周工作5天的做法也日益盛行。1938

12、年出台了公平劳动标准法,从而使美国的标准工作周时确定为40小时。1990年美国的实际周工作时间为34.5小时。美国的劳动时间自1938年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之后,美国劳动时间的特点:1.周期性波动;2.不同行业的实际劳动时间有所不同;3.劳动时间的缩短依靠直接方式和间接方式。现在以间接方式为主。二、德国的劳动时间德国的劳动时间是由立法和劳资双方签订集体合同两种方式规定的。关于劳动时间的法律有职业法(1869)、 工作时间法(1938)、联邦休假法(1963)、商店停业时间法(1969)、企业委员会法(1972)、参与决定法(1976)、青少年劳动保护法(1976)等。二、德国的劳动时间德国的劳动时间的变化具有以下特点:1.劳动时间逐渐缩短;2.集体合同的规定具有高于国家法律的作用;3.年休假方式是缩短工作时间的重要措施。三、日本的劳动时间日本的工作时间呈现以下特点:1.传统文化对实际工作影响很大;2.工作时间的长短因企业规模而有所不同;3.工作时间的变化呈现周期性。四、中国的劳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