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课件_第1页
马克思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课件_第2页
马克思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课件_第3页
马克思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课件_第4页
马克思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专题1:物质、实践及其规律 要点提示 一、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二、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与实践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一)世界观与哲学(二)哲学基本问题(一)世界观与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统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

2、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可知论不可知论二、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与实践(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物质”作为哲学范畴,是对各种具体物质形态共性的概括和抽象。 列宁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

3、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列宁 列宁物质定义包含三方面内容:1、物质是哲学范畴。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3、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实

4、践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物质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3)实践的基本形式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试验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 性质。”马克思社会生活的本质物质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实践(1)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实践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

5、一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1、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根本特点客观性,它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A.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B.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按其作用范围不同,可分为一般规律、特殊规律、个别规律。自然规律与社会规

6、律的联系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规律,但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主要区别(1)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的;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2)自然规律在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下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二)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1)从意识的起源

7、看 一方面,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大体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第一,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的发展。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发展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另一方面,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的意识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社会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2)从意识的本质看 一方面,从生理基础看,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另一方面,从对象和内容看,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观

8、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2、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论;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特别是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意识能动作用人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1)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马克思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A. 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

9、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C.意识反映对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而是能动地创造但意识的创造性并非主观随意性的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 鲁迅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可以通过能动地指导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变为客观现实。第四,意识具有调节、控制人的生理活动的作用。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2)正确认识意识的能动作用的重要现实意义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处理好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三

10、)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 列宁(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3、大学生要善于在尊重客观规律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如何作出人生选择?一方面,大学生应该根据客观规律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特别要在对社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形式正确把握的前提下作出选择。如何选择?一是要进行正确的比较,即得失比较.二是要有成本观念和失败的心

11、理准备.三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 如何实现人生目标?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实现人生目标。大学生应该在符合大学生应该在符合规律的前提下,正确选择自己理想、目标实现的途径、方式和方法,树立集体和社会观念,在同大家的协调和配合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讨论题: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如何?请联系大学生的实际说明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专题: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要点提示: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猫、田鼠、雄蜂和三色堇(即蝴蝶花)彼此之间之间的关系说明了

12、什么?达尔文物种起源猫、田鼠、雄蜂和三色堇(即蝴蝶花),在自然界中是种属相距甚远的动植物。乍看起来互不相干,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案例1:(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当我们深思熟虑的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的交织起来的画面。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事物内部的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整个世界的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联系的特点唯物辩证法认为: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

13、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

14、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永恒发展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原则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在了解个别事物时,要注意把握它同周围有关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在分析事物的某一要素

15、时,要注意把握它同其它要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不要孤立地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在一切工作中,要发展地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要静止、僵化地看待事物,不要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一)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二)质量互变规律(三)否定之否定规律(四)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包含一系列基本规律和范畴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些规律和范畴都是对事物最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揭示和概括,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一点和第二点的联系:1、辩证唯物主义总特征与规律的关系2、三条基本规律是如

16、何体现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事物发展的动力;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的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趋势(一)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中都包含着矛盾。在各种外部条件的影响下,事物内部矛盾的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使双方力量处在此消彼长的不断变化中;一旦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便引起双方地位的相互转化,于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这就是事物发展的实在过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7、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它提供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天底下最重要的格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想要当官的风光,就要牺牲无官的闲适;你想要挣大钱,就要牺牲休闲的惬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得到一件东西就要为次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一定的代价就是你获得这件东西的成本(机会成本)。要付成本,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能不付的。如果你这也想要,那也舍不得,患得患失,你就会陷入困境。这就是矛盾得失。人们正是在得失的不断选择中发展自己。当然你得明白你究竟想得什么,以尽量降低成本。摘思维与智慧03、4那么什么是矛盾呢?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的基本属

18、性 对立性(斗争性) 统一性(同一性)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矛盾同一性作用的表现: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

19、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斗争性作用的表现: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涨,造成双方力量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的条件下,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同一性可能会处于主要的方面。和谐和矛盾的关系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

20、现着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和谐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而不同”“和谐是对立面的协调和统一” 毕达哥拉斯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胡锦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

21、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莱布尼茨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群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 方面 矛盾的次要 方面 矛盾的主要 方面 矛盾的次要 方面根本矛盾非根本矛盾人生的根本矛盾:事业与家庭人生在各个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人生在各个阶段主要矛盾的不同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二者相互区别。普遍性是共性,是

22、绝对的,无条件的;特殊性是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第二,二者的相互联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 第三,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白马非马”?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3、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 “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的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论体现矛盾分析方法就是用矛盾的观点,即对立统一的观点

23、去观察、分析实际生活中事物的矛盾运动,在此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矛盾分析法的实质:把一切事物看作是矛盾的统一体,在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时既要看到其对立性,又要看到其统一性。矛盾分析法的内容:“一分为二”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一分为二” 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任一事物或其事物任一方面的属性,总是与对立物相比较而存在。 要全面看待人或事物,就必须既看到积极方面,也看到消极方面。看到这两个方面,才能对过去的人与事有一个客观公正

24、的评价,对未来的人与事有一种适当的防范和有效的制约。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的方法,是从矛盾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割的性质出发,在对立面的统一中全面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如“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及其在香港、澳门顺利回归中的成功实践,就是这一方法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灵活运用和生动体现。“两论点”和“重点论”相统一 这是根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提出的。 所谓“两点论”,是指人们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一种矛盾时,既要研究矛

25、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重点论”,是指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一种矛盾时,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方面。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制约、相互补充,有机统一的案例7:哲学教授的实验课年近花甲的哲学教授在上最后一课。课快完时他拿出了一个大玻璃瓶,又先后拿出一袋核桃,一袋莲子。他说:“我今天给你们做一个实验,希望你们每个人能一辈子记住这个实验的结果。” 在座的同学当时都很奇怪,哲学课还能做出实验吗? 老教授把核桃倒进玻璃杯中,直到一个也塞不进去为止。这时候 ,他问:“现在杯子满了吗?”学过哲学的同学已经有了几分辩证法的思维。“如果说装核桃的话,

26、它已经装满了。”教授又拿出莲子,用莲子填充核桃还留下的空间。 老教授笑着问:“你们能从这个实验中概括出什么哲理吗?” 同学们一个个开始发言,有人说这说明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满,只有相对的满。有人说这说明了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想挤,总可以挤出来的。还有人说这说明了空间可以无限细分。 最后,老教授说:“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不过还没有说出我想让大家领会的道理来。你们是不是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我先装的是莲子而不是核桃。那么莲子装满后还能再装下核挑吗?你们想想看,人生有时候是不是也是如此,我们经常被许多无关紧要的小事困扰,看着人生就沉埋于这些琐细的事物之中。到了最后,却往往忽略了去做那些真正对自己重要

27、的事情。结果,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个实验,如果莲子先塞满了,就装不下核桃了。” 一片静默之中,同学们都陷入了沉思。讨论题:1哲学教授所做的实验的意图何在?其中蕴涵着什么哲学原理?2结合自身谈谈你的体会,本案例的哲学意蕴对你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样的启发和借鉴?摘自:蒋晔中国青年2004年第3期(二)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最基本的形式和状态。由于矛盾引起的发展和对面的转化,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无限发展过程。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区别: 量变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联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既要树立远大理想, 又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主要揭示事物自我运动的全过程,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的问题。 事物内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事物的发展经过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周期性过程,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的前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