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教师考试招聘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眉山教师考试招聘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眉山教师考试招聘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眉山教师考试招聘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眉山教师考试招聘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页 眉山教师考试招聘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基因B是控制矮牵牛蓝色花色素合成的基因,其碱基序列已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蓝玫瑰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A从蓝色矮牵牛细胞获得基因B连接基因B与质粒的酶为限制酶C用普通玫瑰细胞作受体细胞D培养过程需要运用组织培养技术 答案:B解析:连接基因B与质粒的酶是DNA连接酶,限制酶用于切割基因。 2很多因素都能引起基因突变,但最终表现出来的突变性状却比较少,原因不包括( )。 A.遗传密码具有简并性B.突变产生的隐性基因在杂合子中不能表现C.自然选择淘汰部分突变个体D.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就导致生殖隔离 答案:D解析:

2、遗传密码具有简并性,指一种氨基酸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密码子编码的现象,因此出现基因突变时,氨基酸和蛋白质可能不改变,即不表现异常,A项正确。突变产生的隐性基因在杂合子中不能表现其隐性性状,B项正确。表现型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某些情况下由于环境影响不会使其表现出突变性状,C项正确。自然状态下,生殖隔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单个个体的基因突变就会形成,D项错误。 3下列有关人体内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在病变细胞中以结合水和自由水形式存在B.在胰岛素的合成过程中伴随着水的产生C.人体衰老细胞中自由水含量减少,代谢缓慢D.冬季,植物体内自由水含量相对增高,以增强植物的抗寒能力 答案

3、:D解析:水在任何细胞中都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A项正确。胰岛素是蛋白质,在形成的过程中,发生脱水缩合反应,有水生成,B项正确。衰老细胞中的自由水减少,代谢缓慢,C项正确。冬季植物细胞中结合水增加,自由水减少,植物抗寒能力增强,D项错误。 4关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同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都产生二氧化碳和水B.都能把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C.都有能量释放并有ATP产生D.都有反应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答案:A解析:知识点:细胞的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第一步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产生丙酮酸和ATP,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都在线粒体内进行,产生二氧化碳、水和ATP,第二步

4、产生乙醇和二氧化碳或乳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都能产生丙酮酸,B项正确;两个过程都有能量释放并有ATP产生,C项正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步相同,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D项正确。A项:有氧呼吸有水和二氧化碳,无氧呼吸没有。A项错误。与题干相符,当选。 5教师在“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学时,展示了几幅图片:盛开的花朵、飞翔的鸟儿等。激发了学生兴趣,自然引入正题。这种导入方式是( )。 A.复习导入B.设疑导入C.直观导入D.故事导入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直观导入方式的辨别。直观导入是指引导学生观察生物体标本、模型、图表等,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学生期待解决直观感知中带来的疑问。 6生物学教

5、育科学研究的步骤是( )。查阅文献制订研究计划选题分析研究搜集并整理资料撰写报告 A.B.C.D. 答案:B解析:生物学教育科学研究的步骤是选题、查阅文献、制订研究计划、搜集并整理资料、分析研究、撰写报告。 7以学生本身的观察和经验为基础,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自我发现学习的内容要点的探究性学习属于( )。 A.发现式探究B.推理性探究C.实验式探究D.启发式探究 答案:A解析:发现式探究,以学生本身观察和经验为基础,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自我发现学习的内容要点。第一阶段:老师将预先准备的教具交给学生,根据教具的质、量,让学生单独或分组操作这些教具;第二阶段:让各组学生开发他们的操作

6、方式和他们的发现,并鼓励全班学生讨论他们刚才所获得的学习经验。故本题选A。 8下列选项中,属于以形象化方法构建的物理模型为( )。 A.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B.呼吸作用过程图解C.光合作用过程图解D.内环境模式图 答案:A解析:选项中只有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形象化的物理模型。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此项符合题干要求的是( )。A.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中B.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C.化石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可能打破碳循环的平衡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A项,碳元

7、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中,故A项正确。B项,物质循环应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故B项有误。C项,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故C项正确。D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故D项正确。 10下列基因的传递,不能用孟德尔遗传定律解释的是()。 A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B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C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D一对性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答案:C解析: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减数分裂时会进行自由组合,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A正确。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但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B正确

8、,C错误。一对性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而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符合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D正确。 11人在吸气时,胸腔和肺内压的变化是()。 A胸廓扩张。肺内压增大B胸廓扩张肺内压减小C胸廓缩小,肺内压减小D胸廓缩小,肺内压增大 答案:B解析:人在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故本题选择B选项。 12肺循环的起始点是()。 A左心室B右心室C左心房D右心房 答案:B解析:

9、肺循环是静脉血从右心室一肺动脉干及其分支一肺泡毛细血管一动脉血经肺静脉一左心房,故答案选B。 13世界上有一小部分人具有抗疟疾的能力,原因是这些人细胞内发生了一个点突变,这个突变能够抑制人的红细胞表达疟原虫结合受体,从而使其不受疟原虫感染。该突变发生的场所位于( )。A.细胞膜B.核糖体C.细胞核D.内质网答案:C解析: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发育的任何时期,通常发生在DNA复制时期,即细胞分裂间期,包括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间期;同时基因突变和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DNA损伤修复、癌变和衰老都有关系。遗传物质DNA位于细胞核,故C项符合题意。 14在生物分类的等级单位中,最高的和最低的分类单位分别是

10、( )。 A.门界B.科界C.纲种D.界种 答案:D解析:生物分类的等级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远,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的单位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界是最大、最高的分类单位,最低、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 15在“生态系统”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播放一段池塘生态系统的视频,为了便于学生更加直观地进入教学状态,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电视录像作为直观教具,电视录像这类直观教具的不足是()。 A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B便于形象地创设教学情境C不可做快、慢速播放的技术处理D使用过程中难以

11、及时反馈 答案:D解析:电视录像的优点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生动逼真地表现生物的动态形象和行为;可做快、慢速播放的技术处理;便于形象地创设教学情境;声像结合,易于重播,不足为:使用过程中难以及时反馈:需要一定的设备和环境条件,故选D。 16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把同样多的鼠妇同时放在较暗和较亮的环境中。下列哪种曲线能表示较暗环境中鼠妇的数量变化?( ) 答案:D解析:本题结合探究实验考查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鼠妇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实验开始时两种环境中的鼠妇数量相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鼠妇会慢慢地向较暗的环境中爬去,直到最后全部集聚在较暗的环境中。D选项曲

12、线符合。 17教师以预先设定的、期待的教学目标为评价基准来衡量评价对象达到程度的评价称为()。 A配置性评价B效标参照评价C常模参照评价D诊断性评价 答案:B18下面关于生物课程标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B.它是国家制定的初中、高中阶段生物学课程的统一的最高要求C.它是对初中、高中阶段,生物学学习内容统一的具体详细的规定D.它是用一系列抽象的名词术语来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答案:A解析:【知识点】本题考查生物课程标准。 【答案】A。 【解析】生物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 19在生物体内,作为生命活动的体现者、

13、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膜结构的主要成分的化合物依次分别为()。 A.糖类、脂类、核酸B.蛋白质、磷脂、核酸C.蛋白质、糖类、核酸D.蛋白质、核酸、磷脂 答案:D解析:【知识点】本题考查组成细胞中的化合物的知识。 【答案】D。 【解析】生物体内生命活动的体现者是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磷脂是生物膜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 20高中生物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应该()。 A.面向全体学生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B.面向大多数学生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生物学基础知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C.面向全体初中生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生物学基础知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D.面向部分高中生课程的主要目的

14、是为学生步人社会、择业、终身学习打基础 答案:A解析:【知识点】本题考查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 【答案】A。【解析】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1概念图的特征表现在() A.概念图不包含交叉连接B.概念图不包含具体事例C.概念图是按递进的形式表现的D.概念图表达的是学习者个人对特定事物的理解答案:D解析:【知识点】本题考查概念图的相关知识。 【答案】D。【解析】概念图是按分层的形式表现的;包含交叉连接,具体事例,表达的是学习者个人对特定事物的理解。 22在学习“特异性免疫”时。教师结合现实生活中热点话题“HINI甲流”,并

15、将流感疫苗说明书拿到课堂中供大家研究,从而引入新课。这属于哪种导人方式() A.悬念导入B.直观导入C.事例导入D.故事导入 答案:C解析:【知识点】本题考查教学设计中的导入技能。 【答案】C。 23下列与蛔虫营寄生生活无关的是( )。A.生殖器官发达B.消化器官退化C.体表有角质层D.体细如线,呈圆柱形 答案:D解析:与寄生生活相适应,蛔虫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体表有角质层,运动器官和感觉器官也都退化,生殖器官特别发达,每条雌虫每日排卵约24万个;这些寄生虫之所以具有如此发达的生殖器官,产下如此数量的受精卵,目的就是增加感染寄主的机会。而身体呈圆柱形与寄生生活无关,故本题选D。 24下图1表示

16、夏天某一晴天一昼夜中某棉花植株C02的吸收和释放曲线;图2表示该棉花叶肉细胞中两种细胞器的四种生理活动状态。则图1中时间a,b、c、d依次发生了图2所示的哪项生理活动( ) A.B.C.D. 答案:B解析:【知识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答案】B。 【解析】图1表示某一晴天一昼夜中某棉花植株C02的吸收和释放曲线,由图可知,a,b、c、d四点的情况依次是a点表示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b点表示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但是呼吸作用强度比较大;C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d点表示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但是光合作用强度比较大。所以可以判断出图1中时间a、b

17、、c,d依次发生了图2所示的;故选B。 25已知某种限制性内切酶在一线性DNA分子上有3个酶切位点,如图2中箭头所指,如果该线性DNA分子在3个酶切位点上都被该酶切断,则会产生a、b、c、d四种不同长度的DNA片段。现在多个上述线性DNA分子,若在每个DNA分子上至少有1个酶切位点被该酶切断,则从理论上讲,经该酶切后,这些线性DNA分子最多能产生长度不同的DNA片段种类数是( )。 A3B4C9D12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基因工程方面的内容,每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后会留下特征性的黏性末端,同时一次切割后,会把DNA分割成两个片段,且不同的内切酶切后的片段不一样,如果将图中的三个切割

18、位点自左至右依次标为甲、乙、丙,由甲处切,可产生两个片段,即a和右边的b+c“段,如果只从乙处切,就有a+b和c+d段,如果只从丙处切,就有a+b+c和d段,甲乙同时切,就有a,b和c+d段,乙丙同时切,就有a+b和c、d段,甲丙同时切,就有a、b+c、d段三种片段,甲、乙、丙三者都同时切,就有a、b、c、d三种片断。故选C。 26如果图2中草原生态系统的草能够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问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最高能量值是( )。 A10kJB100kJC200kJD400kJ 答案:D解析: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图中

19、鹰占据第三和第四营养级,要使鹰获 得能量最高值,能量传递效率应按20%计算,选最短食物链,即1000020%20%=400kJ。故答案选D。 27大棚中种植的植物,其光合作用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下面的曲线图中,有M、N、O、P、Q五个点,对它们的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有( )。 M点时,植物叶肉细胞内合成ATP的场所只有线粒体若适当降低大棚温度,则点将会向右移动O点时,限制植物体的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P点时,若想提高作物产量可以适当补充光照,绿光灯效果最好Q点光照强度时,适当使用二氧化碳发生器可以提高作物产量 A.一项B.两项C.三项D.四项 答案:B解析:M点时,光照强度为0,植物

20、叶肉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合成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错误。由于试题中没有说明该条件下是否为适宜温度,因此降低温度可能导致两种结果:如果是促进光合作用,则N点将会左移;如果使光合作用强度更低,则N点将会右移,错误。O点时,不同二氧化碳浓度下的光合作用速率是一样的,所以限制植物体的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正确。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所以P点时,若想提高作物产量可以适当补充光照,使用红光灯效果最好,错误。Q点光照强度时,明显看出高二氧化碳浓度下光合速率也高,故可以通过适当使用二氧化碳发生器提高作物产量,正确。本题只有两项正确,故本题选B。 28将图2中甲、乙、丙三支试

21、管按要求处理(加入馒头是等量的)后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各滴入2毫升碘液,其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A.三支试管均变为蓝色B.三支试管均不变色C.甲试管变蓝色,乙试管变浅蓝色,丙试管不变色D.甲试管变蓝色,乙试管和丙试管不变色 答案:C解析:食物的消化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能够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促进化学性消化的进行。丙试管中加入的是唾液,而且进行了充分的搅拌,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了,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乙试管中加入了唾液,但馒头没有捣碎,也没有充分搅拌,馒头与消化液的混合不充分,淀粉没有被充分消化,因此部分变蓝色或浅蓝色;甲试管中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没

22、有消化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 29电子显微镜下,在支原体、肺炎双球菌和骨骼肌细胞中都能观察到的结构是( )。 A核糖体 B内质网 C叶绿体 D细胞核 答案:A解析:支原体、肺炎双球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细胞中无成形的细胞核,有拟核;无线粒体、 叶绿体、内质网等复杂的细胞器,有核糖体。骨骼肌细胞属于真核细胞,真核细胞中有成形的细胞核,有多种复杂 的细胞器。三者都有的细胞结构是核糖体,故本题选 A。 二、问答题30“小肠结构”是初中生物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地理解小肠皱襞和绒毛为什么能增大吸收面积,教师给学生准备了纸板、布(或纸)、胶水、胶布、剪刀等材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和制作小肠

23、结构模型。 问题: (1)画出小肠壁结构模型图,体现制作过程和材料的处理方法,并标注结构名称。(10分) (2)设计模型制作的教学方案。(20分) 解析:(1)首先,制作四层小肠壁。取四块相同的纸板,在其纵切面上用白纸和彩色笔分别画出四层壁的纵切图注意用不同的颜色,让学生形成视觉差,并标上名称: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浆膜层。如图1所示: 其次,制作皱襞和绒毛。将白纸折成扇子状,作为小肠的内层皱襞。另外取一张宽度相同但长度较短的白纸,作为小肠的外表面。将折好白纸的一边用双面胶与另一张长度较短白纸上的一边固定。里面折好的白纸要长些,外面平整的白纸要短些,这样才能形成内表面积和外表面积的大小对比

24、。这样的结构要做两个一个用于继续制作,另外一个用于面积大小的对比。 然后将布条剪成条状,粘到褶皱上面,缝好之后将相连的布条剪断。这样使布条呈绒毛状。同时留一部分布条作为面积的对比。将里面褶皱白纸的底部用双面胶固定在外面的白纸上,然后将制作好的小肠壁按生物学顺序组装,横切面叠放,纵切面外露,排列顺序从上至下依次是: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浆膜层。再将制作的小肠皱襞固定到黏膜层上方。至此,模型制作即告完成。如图2所示: (2)教学过程: 在观察小肠壁结构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此模型结合实物解剖,采取如下的教学过程: 首先组织学生认识四层壁,根据小肠四层壁纵切面示意图对照显微镜观察,并搞清楚它们的顺序

25、。 认识皱襞和绒毛。组织学生认真观察结构,发现其不同的形态,然后让学生自己学习并总结出:表面上隆起的便是皱襞,皱襞上的那些针状物是绒毛,显微镜中是毛状。 理解皱襞和绒毛增大了小肠的吸收面积。组织学生制作模型,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使用前和使用后的对比可以直观地看出小肠的特殊结构绒毛和皱襞使消化的面积增加。此时再出示挂图,讲述绒毛的内部结构最后点明绒毛实质上是皱襞上的突起,所以绒毛也增大了吸收面积。 这种教具操作简单,直观性强,将微观结构宏观显示,帮助学生看到实物无法观察到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实验与形象思维的能力。(答案合理即可) 31材料: 某教师选用探究性教学策略,开展“模拟眼球成像及探

26、究近视形成”的教学过程如下。 上课时,教师先统计班级戴眼镜学生的人数,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是什么时候戴上眼镜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板书本节课的主题:近视形成的原因。 教师组织学生实验,要求学生将凸度较小的一个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晶状体)在光具座上固定好,全班统一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如750px处的位置,每个小组的光屏(相当于眼球的视网膜)也固定在一个位 置,比如1250px处。把光具座上的电蜡烛打开。移动电蜡烛,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像为止,根据该现 象,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视觉形成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产生近视的可能原因,并作出假设。学生容易提出“近视与晶状体的凸度有关”的假设

27、,但不易提出“近视与眼球前后径有关”的假设。在制订计划前,教师做适当引导后再补充第二种假设。 学生根据假设制订的探究计划如下:记录电蜡烛、透镜、光屏三者之间的距离;换上凸度较大的透镜;前后移动电蜡烛,直到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的物像,记录下电蜡烛与透镜之间的距离;恢复电蜡烛的位置,前后移动光屏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的物像,记录下透镜与光屏之间的距离;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制订的计划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和记录,完成之后,恢复透镜、光屏的距离,把组内学生的不同度数(度数相差越大越好)的眼镜放在透镜前面,然后分别移动电蜡烛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物像为止,分别记录眼镜的度数和电蜡烛所

28、在的位置。 学生通过分析和对比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学生分组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近视形成的原因,并结合生活体验交流预防近视的措施。请回答28-28题 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教学过程中学生用到的探究技能。(10分) (2)结合材料分析探究性教学的一般过程。(10分)解析:(1)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技能包括观察、分类、测量、推论、预测、交流、解释数据、实验等。观察技能指利用五种感觉视、听、味、嗅、触和一些工具来观察事物和自然现象;推论是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因果关系的分析过程,它是根据以前收集的数据或信息对物体或事物做出合理的推测和推断。材料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说出视觉形成的过程,在

29、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产生近视的可能原因,并作出假设,这一过程中主要用到了观察技能和推论技能。实验技能是进行一个完整的科学实验,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以及表达、交流;测量技能是运用适当工具进行度量,利用熟悉事物做度量标准显示结果;解释数据技能是组织数据并从中得出结论;交流技能是应用适当的工具和技巧将有关资料或自己的意见和情感清楚、准确和全面地表达出来。材料中,学生根据假设制订探究计划,并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和记录,再通过分析和对比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学生分组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近视形成的原因,并结合生活体验交流预防近视的措施,用到了实验技能、测量

30、技能、推论技能、解释技能以及交流技能等。(2)探究性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建立自己的认知模型和学习方法架构。一般过程包括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组织讨论、总结归纳等。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也是探究性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整个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在上述材料中,教师先统计班级戴眼镜学生的入数,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是什么时候最戴上眼镜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学生创设了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接着,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先解决视觉的形成过程这一前置问题,为进一步解决核心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产生近视的可能原因,并做出假设,教师予以适当的指导和评价,引导学生完善假设。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合作探究,学生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再根据计划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和记录,通过分析和对比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交流实验结果,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探究学习的结果和心得,实现了对“近视眼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一问题的实质解释,及预防近视这一健康教育,完成了探究性教学。三、材料分析题32教学“血液中白细胞的吞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