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湘教版选修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1页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湘教版选修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2页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湘教版选修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3页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湘教版选修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4页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湘教版选修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1页第1页P9页活动:自然灾害类型分类依据陆地灾害、海洋灾害全球性灾害、区域性灾害山地灾害、平原灾害、滨海灾害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地史灾害、历史灾害、当代灾害、未来灾害特大灾害、大灾害、中灾害、小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波及范围陆地地形类型出现时间先后和灾因出现时期造成损失成因和特点第2页第2页一、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指因气象异常而造成灾害。普通来说,干旱、洪涝和热带气旋是最为主要气象灾害。1、干旱:(1)概念(2)危害(3)分布范围P11 活动。第3页第3页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干旱而形成气象灾害。普通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

2、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甚至引起饥荒。同时,旱灾亦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饮用水而致死。另外,旱灾后则容易发生蝗灾,进而引起更严重饥荒,造成社会动乱。第4页第4页旱情和旱灾表现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牧草等农作物生长需要,造成较大减产或绝产灾害。旱灾是普遍性自然灾害,不但农业受灾,严重还影响到工业生产、都市供水和生态环境。中国通常将农作物生长期内因缺水而影响正常生长称为受旱,受旱减产三成以上称为成灾。经常发生旱灾地域称为易旱地域 水是生命之源!请节约用水!。 第5页第5页干旱地域旱灾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通常将年降水量少于250mm地域称为干旱地域,年降水量为250500mm地域

3、称为半干旱地域。世界上干旱地域约占全球陆地面积25,大部分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边沿,中东和西亚,北美西部,澳洲大部和中国西北部。这些地域常年降雨量稀少并且蒸发量大,农业主要依托山区融雪或者上游地域来水,假如融雪量或来水量减少,就会造成干旱。世界上半干旱地域约占全球陆地面积30,包括非洲北部一些地域,欧洲南部,西南亚;北美中部以及中国北方等。这些地域降雨较少,并且分布不均,因而极易造成季节性干旱,或者常年干旱甚至连续干旱。 第6页第6页我国旱灾分布中国大部属于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原因影响,在区域间、季节间和多年间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灾发生时期和程度有明显地域分布特点。秦岭淮河

4、以北地域春旱突出,有“十年九春旱”之说。黄淮海地域经常出现春夏连旱,甚至春夏秋连旱,是全国受旱面积最大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域主要是伏旱和伏秋连旱,有年份虽在梅雨季节,还会因梅雨期缩短或少雨而形成干旱。西北大部分地域、东北地域西部常年受旱。西南地域春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四川东部则经常出现伏秋旱。华南地域旱灾也时有发生 第7页第7页旱灾与干旱需要注意是,并不是所有干旱都引起旱灾,普通地,只有在正常气候条件下水资源相对充足,较短时间内由于降水减少等原因造成水资源短缺,造成对生产生活较大影响,才干够称为旱灾。比如华北地域属于半湿润区,其春季夏季干旱对其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影响,能够称作旱灾。而我国西北温

5、带大陆性气候区,其气候特性是常年降水少,气候干旱,人们已经习惯了其干旱气候,因此此地普通干旱不能称作旱灾。 第8页第8页防旱与抗旱办法自然界干旱是否造成灾害,受各种原因影响,对农业生产危害程度则取决于人为办法。世界范围各国预防干旱主要办法是:兴修水利,发展农田浇灌事业;改进耕作制度,改变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足利用有限降雨;植树造林,改进区域气候,减少蒸发,减少干旱风危害;研究应用当代技术和节水办法,比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水源,包括劣质地下水以至海水等。 第9页第9页干旱等级下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干旱等级划分 小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16至30天、夏季

6、16至25天、秋、冬季31至50天。 中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31至45天、夏季26至35天、秋冬季51至70天。 大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46至60天、夏季36至45天、秋冬季71至90天。 特大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在61天以上、夏季在46天以上、秋冬季在91天以上。 第10页第10页我国抗旱办法 1949年以来,中国兴修了大量水利工程,发展排灌事业,提升了抗旱能力。至1987年终,排灌机械保有量5935万台、62422万k,配套机电井243万眼,全国有效浇灌面积达72亿亩。1978年虽遭特大干旱,由于各类水利工程发挥作用,通过引、提、蓄等各种办法,挖掘水源,扩大浇灌面积,仍确保

7、了当年农业生产。中国人民积累起来蓄水保墒、抗旱耕作办法,在战胜干旱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全国不少地域抗旱灾能力还较低,旱灾威胁仍然存在,抗旱任务仍很艰巨。2月3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主产区小麦受旱1.43亿亩,其中严重受旱5692万亩,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34亿亩和5610万亩。截至当前,7省已累计浇麦5658.7万亩,占受旱面积39.6%,其中严重受旱麦田已浇灌44.3%。 第11页第11页2、洪涝:(1)洪水灾害(2)雨涝灾害概念:危害:概念:危害:P13 活动第12页第12页第13页第13页涝灾按其发生季节能够分为春涝、春夏涝、夏涝和秋涝。 春涝和春夏涝主要发生

8、在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域,常引起小麦、油菜烂根、早衰和病害。夏涝主要发生在黄淮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各省,影响夏收夏种,造成作物倒伏秕粒和棉花蕾铃脱落。秋涝和夏秋涝在西南各省及陕西中南部发生较多,另一方面是华南、江淮和黄淮等地,对秋作物生长和产量有很大影响,也不利于秋收和秋种。 第14页第14页另外,尚有凌汛造成灾害,主要发生在黄河中游、松花江等冬季封冻河流流域,当上游地域回暖化冻以后,流冰在仍然封冻中、下游河床堆积,形成冰坝,使河水漫溢,淹没沿岸农田,严重影响春播,甚至危及人民生命财产。 第15页第15页1998年,一场世纪末大洪灾几乎席卷了大半个中国,长江,嫩江,松花江等大江大河洪波汹涌,水位

9、陡涨。800万军民与洪水进行着殊死搏斗。据统计,当年全国共有29个省区遭受了不同程度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66亿元 当前,我国平均每年受洪涝面积约一亿亩,成灾万亩,因灾害造成粮食减产上百亿千克。 第16页第16页洪涝灾害成因 暴雨发生主要是受到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系统影响,是一个自然现象。但暴雨对社会生产、生活是否造成灾害,则取决于社会经济,人口,防灾抗灾能力等诸多原因,因而暴雨灾害发生不但有其自然原因,并且有其社会和人为原因影响。能够产生洪涝灾害暴雨被称为致洪暴雨,这是防灾减灾部门最为关怀。 第17页第17页自然原因主要包含天气和气候影响,地理环境和地势位置等。 天气和气候原因是引发

10、暴雨直接原因。当暴雨发生以后,地理环境成为影响灾害发生主要原因。地理环境包含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和江河分布等。我国面积广大,地形复杂,现有高原和大山,也有平原、盆地和丘陵。不同地形对暴雨形成灾害影响是不同。高原和山地因为其阻挡作用,经常会形成绕流和爬流等,易于引发暴雨。同时,高原和山地在暴雨作用下,最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盆地和山间平川地带普通来说地面坡度较大,沿河多为阶梯台地,排水条件很好,洪水浸淹范围有限,不致造成重大灾害。然而,假如碰到高强度,大范围暴雨,尤其是连续性大暴雨,就容易发生大水没城严重灾害。而且,盆地和山间平川地域工农业都比较发达,人口增加快速,与水争地情况日益严重,

11、加重了这些地域暴雨灾害脆弱性。平原地域因为其地势平坦,面积辽阔,较少发生以冲击性为主山地灾害,而以漫渍型涝灾为主 第18页第18页人为原因对暴雨洪涝灾害影响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1)破坏森林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森林具有良好蓄水作用,一方面森林可以截流降水,另一方面,森林土壤渗入率高,蓄水性好。 (2)围湖造田,影响蓄洪能力。筑堤围湖,围江河湖滩造田等,会导致湖泊数量减少,河流不畅,蓄洪能力大大下降,一旦连续性暴雨出现,大量降水就汇流入河,造成河水暴涨,泛滥成灾。填湖造田是湖泊萎缩直接原因,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推动下,又兴起了围湖建房,进一步加剧了湖泊面积减少。 第19页第19页(3)侵占河道

12、,流水不畅。人类活动一方面不断破坏生态环境,致使大量泥沙流入河道,抬高河床,流水不畅;另一方面大量侵占耕地,使能够吸纳水分土地面积不断缩小。一旦发生了大暴雨,河水猛涨,因阻水建筑影响,洪水下泄不畅,就很容易形成破堤、管涌,造成大量损失。 (4)防洪设施原则偏低。低。除黄河防洪原则为60年一遇外,其他大江大河大湖堤防原则一般只有10一遇,大部分都市防洪原则只有2030年一遇。一旦遭遇历史罕见洪水发生,则必然酿成大水灾。 (5)大中都市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加剧了都市洪涝险情。第20页第20页洪涝防治 中国治水祖先大禹用疏导办法治水,比他父亲一味拦堵高明,故名传千古。当代水利专家也把此后治

13、水重点归纳为:疏通河道,给洪水以出路。 第21页第21页近几十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中国更多地在规划洪水使其驯服上下功夫,江河防洪以加高加固堤防为主,此后在加固加高堤围工程上还要继续加强,但必须把江、河道清淤疏浚也同样注重起来。大江大河堤围近年明年年加高,但许多江河基本上被泥沙淤积抬高河床抵消了。只有两条办法一起搞,河道行洪能力才干增大。 第22页第22页在防洪涝害工作中应当采用蓄泄统筹,标本兼治相结合,治水与治山相结合,工程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合理规划,综合治理,将下降水量进行合理再分派,减少洪涝灾害损失。要把绿化造林,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作为防御洪涝灾害主线办法来抓。

14、 第23页第23页首先要注重生态环境,加强江河上游水土保持,减少泥沙入江河量。对此,应在江河流域封山育林、限制采伐、修养水源、治洪先要堵住水土流失这个洪灾之源。在山区做好水土保持,这是根治河流水患主要环节,主要办法是植树造林、种牧草、修梯田、挖蓄水坑和蓄水塘等。这样,山区做好水土保持,上游建库、中下游筑堤,洼地开沟,就能调整蓄水,有蓄有排,既收到防洪,又能防旱效果。 第24页第24页第二,扭转重库轻堤,重建轻管倾向。增长防洪投入,提升防洪工程原则,尽快扭转江河防洪能力普遍偏低被动局面。修筑江海堤围,做好防治屏障,并建立排灌两用抽水机站。 第25页第25页第三,疏通河道,还地于水,提升防洪行洪能

15、力。消除堤坝内人为障碍物,严禁和限制围湖造田、围海造田,坚持退耕还湖,加快江河水电工程建设进度,尽快发挥工程防洪调蓄作用。 第26页第26页第四,增强水患意识,提升大江大河防洪除涝能力。在江河上游和各河流汇集地方兴修水库,拦蓄洪水,调整河流夏涝冬枯改变。 第27页第27页第五,提升气象、水库监测、预报水平,准确预报洪涝灾害发生和改变 第28页第28页另外,还需注意下列详细办法: (一)实行深沟、高畦耕作,可快速排除畦面积水,减少地下水位,雨涝发生时,雨水及时排出。(二)洪涝发生前,如作物靠近成熟,应组织力量及时抢收,以免洪涝损失。 (三)洪涝灾害发生过程中,要利用退水清洗沉积在植株表面泥沙,同

16、时要扶正植株,让其正常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尽快恢复生长。(四)洪涝灾害过后,必须快速疏通沟渠,尽快排涝去渍。还要及时中耕、松土、培土、施肥、喷药防虫治病,加强田间管理。如农田中大部分植株已死亡,则应依据当地农业气候条件,尤其是生长季节热量条件,及时改种其它适当作物,以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五)旱地怕涝作物要采用联片种植,做到排灌分家,避免水田和旱田用水互相矛盾。第29页第29页(5)台风:A、多发季节盛夏C、灾害特性狂风和特大暴雨D、台风影响地域B、台风形成源地西北太平洋2、热带气旋(1)概念:(2)危害:(3)级别划分:(4)分布:第30页第30页第31页第31页飓风和台风其实是一回事,都是指

17、风速达到33米/秒以上热带气旋,只是因为发生地域不同,才有了不同名称。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强烈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发生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则称为“飓风”。印度洋上则称为“旋风”。统称“热带强烈风暴” 飓风与龙卷风不能混同。后者时间很短暂,属于瞬间暴发,最长也不超出数小时。另外,龙卷风普通是伴伴随飓风而产生。龙卷风最大特性还在于它形状。 台风、飓风与龙卷风区别?第32页第32页干旱洪涝热带气旋成因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连续暴雨或短时间大暴雨引起低洼积水、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热带洋面空气漩涡,受低气压影响危害农作物干枯死亡,陆地水减少,造成人畜和工农业缺水,社会动乱造成农

18、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交通、电力设施和造成人员伤亡强风、暴雨、风暴潮、洪涝、冲毁农田、房屋、建筑、中断交通,造成海滩和人员伤亡分布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亚洲东部和南部、美国东部、欧洲西部等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加勒比海地域和美国东部海岸防御兴修水利、节水、加强预报、绿化、防洪工程加强预报、营造防护林第33页第33页二、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动力作用所造成岩体或土体位移、地面变形以及地质环境恶化,并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现象和过程。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1、地震:(1)概念:(2)危害:第34页第34页(3)震级和烈度(4)地震带第35页第35页第36页第36页2、滑坡和泥石流A、概念(1)、滑坡B、发生条件C、多发地域D、影响滑坡强度原因(高度与体积)第37页第37页(2)泥石流A、概念B、特性C、发生条件(3)滑坡和泥石流危害一是地形陡峻、二是有丰富松散物质、三是短时间内大量水流。第38页第38页1、风暴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