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宏的帝王陵墓课件_第1页
恢宏的帝王陵墓课件_第2页
恢宏的帝王陵墓课件_第3页
恢宏的帝王陵墓课件_第4页
恢宏的帝王陵墓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历代帝王,生前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他们不甘心死后放弃这种特权,于是在活着的时候就修建他们的“地宫”。工程之大都是历史所罕见。这些工程都是经过几十年乃至几百年才完工。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不仅耗资巨大,而且有很多民工在修建中或修建完工时命归西天。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工程是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物质载体。黄 帝 陵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Huangdi;Yellow Emperor)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御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为全国首批

2、确定的5A级旅游景区。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乾 陵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的陵墓,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脚下。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现存陵冢高76米,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

3、长6.3公里。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陪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发掘。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陵 (英Genghis Khan)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规模不算大,占地约5.5公顷,但颇有特色。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鄂尔多斯市区40公里。蒙古族盛行“

4、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现今的成吉思汗陵乃是一座衣冠冢,它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县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头市185公里,这里绿草如茵,一派草原特有的壮丽景色。成吉思汗陵现在已经成为内蒙古的一处主要旅游景点。汉阳陵,又称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高陵县三县区。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修建时间长达28年。现已建成汉阳陵博物馆,是一座巧妙融合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历史文化与园林景观于一体的大型文

5、化旅游景区,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清东陵西夏王陵西夏王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约3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西夏王陵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寝,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分布着九座帝陵,253座陪葬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汉茂陵汉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兴平市(原兴平县)城东北南位乡茂陵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前139年前87年间建成,历时53年。茂陵封土为覆斗形,现存残高46.5米,墓冢底部基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

6、边长约420米。至今东、西、北三面的土阙犹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咸阳原共葬有西汉11个皇帝中的9个,陵墓自西向东依次排列,长近百里,气势宏伟。桥 陵桥陵,又名桥冢,是唐睿宗李旦之墓,位于陕西渭南市蒲城县城西北15公里的丰山。桥陵以山为冢,在山腹开凿地下宫殿,在地面上绕山筑城,四面各开一门。桥陵园周长约13公里,陵园占地面积达8.5平方公里.因建于开元盛世,各种设施十分崇厚。距今已历经1270多年风蚀雨剥,但所保留的40多尊巨大石刻却依然眉目清晰,生动自然。石雕排列成行

7、,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堪称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陵区群山有“三山九峰一平台”的宏大气势,神道两侧石刻精美,气势磅礴,有“甲天下”之美誉。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鼎盛时期的遗存代表,是陕西旅游东线“山水城陵”的重要环节和热点。第九讲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中国古代著名陵墓建筑秦始皇陵:陕西临潼县。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帝陵。汉茂陵:陕西兴平县。西汉帝陵中规模最大者。 唐乾陵:陕西乾县。唐十八陵中保存得最完整者。 北宋七帝八陵:河南巩义市。改变了汉唐陵墓居高临下和依山傍水的体制,陵台建于低洼之地,与当时的风水堪舆学说密切相关。明十三陵:北京昌平区。长陵以宏伟的地面建筑著称,定陵为地下宫殿。 清东陵:河北遵化;清西

8、陵,河北易县。平面布局沿袭了明代诸陵旧制,但在坟丘上部增设月牙城。 秦始皇陵陵体至今尚未发掘。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载: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始皇刚刚登位,就挖通治理了郦山,到统一天下后,从全国各地送来七十多万徒役,凿地三重泉水那么深,灌注铜水(填缝隙),把外棺放进去,又修造宫观,设置百官位次,把珍奇器物、珍宝怪石等搬了进去,放得满满的(“臧”通“藏” )令匠作机驽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命令工匠制造由机关操纵的弓箭,如有人挖墓一走近就能射死他。用水银做成百川江河

9、大海,用机器递相灌注输送,顶壁装有天文图象,下面置有地理图形。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用娃娃鱼的油脂做成火炬(人鱼:鲵,即娃娃鱼,两栖动物,有四足,声似婴啼。一说“人鱼”即鲸鱼),估计很久不会熄灭。 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二世说:“先帝后宫妃嫔没有子女的,放她们出去不合适。”就命令这些人全部殉葬,殉葬的人很多。下葬完毕,有人说是工匠制造了机械,墓中所藏宝物他们都知道,宝物多而贵重,难免会泄露出去。隆重的丧礼完毕,宝物都已藏好,就封闭了墓道的

10、中间一道门,又把墓地最外面的一道门放下来(羡,同“埏”,墓道。有内、中、外三道门),工匠们全部被封闭在里边,没有一个再出来的。墓上栽种草木,从外边看上去好像一座山。 秦陵模型图秦陵模型图秦陵地宫模型图 据考古学家近年用遥感技术对墓室探测,证明墓内确有水银贮存,证明史迹描述不诬。 秦陵兵马俑秦始陵皇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发现于1974年。它位于陵体外垣的东侧l500米处。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1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2号坑和3号坑。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

11、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秦陵兵马俑秦陵兵马俑图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1974年3月,由陵东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仅这一次发掘出土的就有陶俑千余件,陶马百余匹,战车数十辆,陶俑手握的兵器近万件。陶俑、陶马比真人马稍大,陶俑是分解为头、手、身体等几个部件,分别塑造烧制,然后组装而成。他们分作弓卒、步兵、骑兵、战车兵几组分别组成方阵。1975年国家决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馆。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向国内外参观者展出。 2009年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再次开掘,其后在一号坑北部中段,出土了彩色兵马俑。 二

12、、汉代陵墓 汉代尚厚葬,所谓:“生不极养,死乃崇丧” (后汉书王符传:“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 )陵墓是保留至今惟一的汉代建筑类型。 汉代帝陵承秦制:1、帝王登位翌年即开始建陵墓;2、起土为陵(体),墓室深埋地下。 西汉的皇陵大多建在咸阳至兴平县一带,至今未曾挖掘过。十一代皇帝中除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在渭河以南外,其余九个皇帝的陵墓,即高祖长陵 、惠帝安陵 、景帝阳陵、 武帝茂陵、 昭帝平陵、 元帝渭陵、 成帝延陵、 哀帝义陵、 平帝康陵都分布在渭水以北的咸阳原上。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西汉帝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陵体高大宏伟,呈方锥形,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其四周遍布嫔

13、妃、宫女、功臣贵戚的陪葬墓,至今尚存封冢墓20多座,其中有卫青、霍光、霍去病、金日蝉(di)等人的陪葬墓。星罗棋布,蔚为壮观。 霍去病墓形似祁连山,象征霍去病生前河西大捷,墓上石刻是中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大型石刻群。茂 陵图:霍去病墓与墓前石雕茂陵博物馆图 在咸阳与兴平之间的五陵塬上的霍去病墓前,现建有茂陵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距西安约40公里,是以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大型石刻群而内容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现有文物陈列室2座,汉武帝故事造像艺术展一座,石刻廊房6座。总占地面积121486平方米。 汉武帝(前156年-前87,景帝之子)于公元前140年登基,在位54年(曾用年号:建元、元

14、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谥号“孝武” )。 据汉书武帝纪载,建元二年(前139年)“初置茂陵邑。即在登基第二年就开始兴建茂陵,工程耗时长达53年之久,每年花费全国赋税收入的三分之一。 陵体高36.3米,每边长251 .4米,封冢为覆斗形,形为方锥。陵体之上原来还建有殿屋。陵体外围四周有墙垣。整个陵园呈方形,分为内外两城,四周环以围墙。城墙东西长431米,南北宽415米,每边平均长418米。墙基宽5.8米。 史称茂陵之内“金银财物,乌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几百九十物,尽座藏之。又皆以后宫女置于园陵”。迄今在茂陵一带发现有众多的文物,如青玉兽面纹铺首、错金银云纹钢

15、犀尊,和朱雀纹、龙纹、几何纹等大型的空心砖和文字瓦当。1981年在茂陵东陪葬墓中发掘出鎏金铜马、鎏金鎏银竹节熏炉、提链铜暖炉等文物230余件。 我国考古学家在全国各地陆续发现和发掘了一批大小不等的汉墓。1974年,在北京丰台区发现了一座汉代的燕王墓,墓的外形为一大土丘,高20余米,直径约100米,经发掘,地下的墓室由墓道、甬道、回廊、椁室等部分组成。 最外面贴土坑是一层用大长木枋组成的墓壁和墓顶;在回廊内又有一层用方10厘米、长约90厘米的方木棍垒起的木墙,木墙之内才是棺椁部分。丰台燕王墓共有两层椁与五层棺,结构相当讲究。这种几乎全用木料构成的地下墓室代表了木构地宫的最高形式。汉墓的基本结构汉

16、墓结构图山东沂南东汉画像石墓剖面图 各地发掘的汉墓也有砖或石结构的。这些地下墓室多为长方形,有斜向的墓道通向地面。墓室地面、四壁及室顶都用长条形的空心砖或石料铺砌。这些砖和石料一般宽0.6米-0.8米,厚约0.2米-0.3米,长约l.5米,块块相搭地砌在墓室的四壁和顶部。 砖、石表面上多雕刻有各种纹样,称画像砖和画像石。描绘对象包括人物和虎、马、朱雀、飞禽等动物的单体形象,和人们劳动、游乐、生活的场景。如墓主人打猎、出行、收租、宴乐的情景,农民的播种、收获、煮盐,还有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的情节。这些形象充满在墓室四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市俗生活。画像砖和画像石汉墓画像图 汉墓中出土的大

17、量画像砖、画像石和明器,为今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建筑的形象资料。画像砖、画像石上描绘人的生活环境,其中有各种建筑的形象。汉代画像砖中的中型住宅图像,四川成都出土 明器是一种陪葬的器物模型,除了墓主人所用的器具以外,也有建筑模型。从中我们可看到那个时代的四合院、多层楼阁和单层房屋,各种屋顶、门窗,以及它们的结构和装饰的形式。 明器:(1)冥器; 一作“盟器”。(2)诸侯受封时御赐礼器。 (1)冥器。随葬器物,多用竹、木或陶土制成。自宋,纸明器逐渐流行,陶、木器渐少。明代还有用铅、锡制作者。礼记檀弓下:“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2)御赐受封礼器。左传昭公十五年:“诸侯

18、之封也,皆受明器於王室,以镇抚其社稷。” 杜预注:“谓明德之分器。”明器中的建筑形象汉代明器中的陶楼、陶屋、陶院落(图)汉代明器陶质塔楼 河北阜城出土的 (图) 由于这种由大型空心砖和石料整块铺砌而构筑的墓室制作工艺不仅费事,而且限制了墓室的宽度,后来逐渐改为用板材斜撑使墓顶成为宽度较大的折面,继而发展成为弧形的发券顶。这时,小块的砖、石代替了大型的砖、石板材,墓壁上的装饰也由雕刻而逐步发展成为彩绘,即在砖壁上先抹一层白灰,在白灰面上再进行黑白或彩色的绘画。发券顶的产生砖石结构汉墓的墓顶演变:整料铺砌板材斜撑发券顶洛阳涧河西岸东汉砖墓中的发券顶和浮雕立柱、透雕门楣(图) 茂陵之东1公里处有一座

19、霍去病墓。霍去病(前140-前117)为西汉名将,18岁即为侍中,曾六次出击匈奴,为汉王朝累立战功,被封为骠骑将军。汉武帝为他建造府第,霍去病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谢而不受。23岁病卒。武帝为记其功劳,特在茂陵之邻建墓厚葬,并在他的墓前立了系列石雕,其中有脚踏匈奴的立马以及跃马、卧马、舔犊的母牛、卧象、伏虎、卧牛、尖嘴野猪、石蟾、石鱼等16件。第一次展现了由石雕组成的墓前神道。霍去病墓:墓前神道的出现 墓前神道一般最前方为左右一对石阙,然后是马、虎、骆驼、羊等动物,神道之后才是陵墓的地上建筑部分。石阙形如石碑,顶上安有木结构形式的石屋顶,阙身和阙顶上不但雕有柱、枋、斗拱、椽子、瓦等木建筑的

20、构件,还附有人物等纹样。 四川雅安高颐阙是现存汉代中石阙中最精美的实例。阙身为一大一小拼为一体,称为子母阙。阙位于墓前神道的前方,成为陵墓的入口标志,在有的汉墓前还立有石柱,也是墓前的一种标志性建筑。神道石阙 汉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建筑设施,是汉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一种表示尊严的装饰性建筑,每阙由主阙和子阙组成(子母阙),一般有阙墓、阙身、阙顶三部分,融建筑艺术与石刻艺术为一体。 汉时,官至年俸2000石以上者,墓前立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由于时间久远,用木材制作的城阙、宫阙已荡然无存,只有宗庙祠堂、墓冢神道两侧的石阙,还部分得以保存,虽然数量稀少,但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汉 阙 高颐阙是目前

21、全国唯一碑、阙、墓、神道、石兽保存最完整的汉代葬制实体,阙身雕刻也保存最为完好。现位于雅安市新区,成都至雅安高速公路金鸡关出口处,雅安汉阙博物馆所在地。 高颐字贯方,曾任益州太守等职,因政绩显著,卒后,汉皇敕建阙以表其功。高颐阙建于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主阙13层,高约6米,宽1.6米,厚0.9米;子阙7层,高3.39米,宽1.1米,厚0.5米。阙用红砂石英岩石叠砌,阙顶仿汉代木结构建筑,有角柱、枋斗。四川雅安高颐阙高颐阙图高颐阙实物图 高颐阙前两具石兽雌雄各一,称“天禄”、“辟邪”,似狮非狮,似虎非虎,肩生双翅,昂首、张口、吐舌,威猛雄健,为东汉石刻精品。阙身有丰富的浮雕图像:有三

22、车导从,车前伍伯、骑吹、骑吏等马车出行图。其上为五层,第一层南北两面各浮雕一饕、餮,转角大斗下均雕一角神;第二层浮雕内容有“张良椎秦皇”、“高祖斩蛇”、“师旷鼓琴”等历史故事,以及神话故事传说中的九尾狐、三足鸟等;第三层内为人兽相斗的图案;第四层向外倾斜,浮雕有“天马”、“龙”、“虎”等;第五层四面雕成枋头24个,并刻有隶书铭文“汉故益州太守阴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字贯 (方),正中脊部刻一鲲鹏。高颐阙前石兽图高颐阙石刻图高颐阙石刻角神图高颐阙石刻图高颐阙石刻图三、唐朝陵墓:以山为陵 唐朝皇陵在总体上继承了前代的形制,以陵体为中心,陵体之外有方形陵墙相围,墙内建有祭祀用建筑,陵前有神道相

23、引,神道两旁立石雕。但与前代不同的是选用自然山体作为陵体,代替了过去的人工封土的陵体。陵前神道比过去更长,石雕更多,尽管没有秦始皇陵大数量的兵马俑守陵方阵,但比前代陵墓更显得气魄博大。唐高宗和皇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是唐皇陵中最突出的代表。乾陵 乾陵位于陕西乾县。它利用乾县境内梁山的自然地形。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南面另有两峰较低,左右对峙如人乳状,又称乳头山。 乾陵地宫在北峰之下,辟隧道入地。北峰四周筑方形陵墙,四面各开一门,按方位分别为东青龙门、西白虎门、南朱雀门、北玄武门。四门外各有石狮一对把门。朱雀门内建有祭祀用的献殿,陵墙四角建有角楼。在北峰与南面两乳峰之间布置为主要神道。两座乳峰之上各

24、建有楼阁式的阙台式建筑。往北,神道两旁依次排列着华表、飞马、朱雀各一对,石马五对,石人十对,碑一对。 为了增强整座陵墓的气势,神道往南延伸,在距离乳峰约3公里处安设了陵墓的第一道阙门,在两乳峰之间设第二道阙门,石碑以北更有第三道阙门,门内神道两旁还立有当年臣服于唐朝的外国君王石雕群像60座,每一座雕像的背后都刻有国名与人名,这些外国臣民与中国臣民一样都要恭立在皇帝墓前致礼,但他们的顶上原来建有房屋可避风雨。 这座皇陵以高耸的北峰为陵体,以两座南乳峰为阙门,陵前神道自第一道阙门至北峰下的地宫,共长4公里有余,气魄非人工土丘陵所无法比拟。经遥感探测,乾陵地宫内的隧道与墓门是用大石条层层填塞,用铁水

25、浇灌石缝,坚固无比。四、宋朝陵墓:临山背水,陵台地低 宋朝的皇陵制度与前代不同,规定每朝皇帝死后才能开始建陵,且必须在7个月内完工下葬。所以规模比唐陵小。由于从选址、备料、施工到安葬被限制在7个月,各座皇陵除了大小稍有差别,形制基本相同,神道石刻内容也一致,施工质量也稍欠精致。 宋陵选址的观念和意识与汉唐陵墓有异,汉唐帝陵或居高临下,或依山傍水,而宋陵则是面朝嵩山,背向洛水,陵台建于低洼之地,一反古代建筑逐级增高、置中心建筑于最崇高地位的传统,反映了当时风水堪舆学说的某种变化。 七帝八陵 北宋陵墓区,因宋太祖老家在洛阳。巩义原为洛阳属地,故建陵墓区于此。现划归郑州。皇陵区位于巩县(现称巩义市)

26、坞罗河两岸的邙岭山麓,即今回郭镇、芝田、孝义、西村一带。 陵区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北宋九帝除徽、钦二帝被金劫掠,死于漠北外,其余的七帝均葬于此。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赵匡胤父亲的陵墓从汴梁迁到此处,故有七帝八陵。诸帝陵四周祔葬有后妃墓,共计20余人。陪葬的宗室及王公大臣,如寇准、包拯等,共计一百多人。 1918年日本考古学家关野贞曾到巩县的宋陵区进行过调查,但发表的调查报告有诸多错误。建国后中国考古人员先后多次对宋陵进行考查,基本掌握了陵区的分布概况和特点。 北宋各陵的建制、布局基本相同,每一陵园占地120亩,四周筑以夯土围墙,四面的正中开辟有一个神门,四角建有角阙。园内

27、的正中是陵台,夯土筑成,呈覆斗形,台南放置有石雕宫人一对。南神门外的神道两侧还排列有文臣武将、驭手以及石兽等石像生,反映了北宋时期的石刻艺术风貌。北宋皇陵神道富家坟墓 宋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造就出一批地主与富商,推动了城市住宅建筑的发展,曲折地反映于坟墓建造。建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的河南禹县白沙一号墓可为代表。墓室为砖造,分前后室,前室为方形,后室为六角形,屋顶用砖叠涩(叠涩是一种古代砖石结构建筑的砌法,用砖、石,有时也用木材通过一层层堆叠向外挑出或收进。向外挑出时要承担上层的重量。叠涩法主要用于早期的叠涩拱、砖塔出檐、须弥座的束腰、墀头墙的拔檐。常见于砖塔、石塔、砖墓室等建筑物。)筑

28、成盈顶形和藻井形,下有斗拱过渡到墙体。 禹县白沙一号墓室的四周墓壁上用砖作出梁柱及门窗的式样,还有墓主人夫妇对饮等装饰砖雕。所有砖制构件表面均有彩画,前室表现主人宴乐、后室为主人梳洗及整理财物等,反映了古代住宅前堂后寝的传统布局。 整座墓规模不大,前有长约6米的甬道下到墓室,前后室宽均不足3米,但墓室做工细致,装饰华丽,形象地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和环境。河南禹县白沙墓图 北方金朝的一些地主坟墓,以同样的风格和充满墓室构件的砖雕,浓缩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如山西侯马的董氏地主墓,墓室呈方形,边长仅2.2米,但四壁均充满砖雕,下有须弥座,座上为并列的几扇格扇门,上有垂柱花罩,顶上由伸出的斗拱支

29、托着八角藻井。在所有这些构件上又都用起伏的砖雕,表现出主人、仆人、武士、乐伎等各种人物的动态以及植物花卉、几何形体的装饰花纹。山西侯马董氏墓图封土的沿革: 1)方上:特点:在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 著名陵墓:秦始皇陵、汉茂陵; 2) 以山为陵:特点:利用天然山体; 著名陵墓:唐乾陵; 3) 宝城宝顶:特点:在地宫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城内填土,砖城即宝城,城中的土高出城墙成一圆顶,称宝顶; 著名陵墓: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 15、陵园建筑: 1)祭祀建筑区:用途:供祭祀之用; 建筑物:凌恩殿、配殿、廊庑、祭坛等; 2)神道:用途:通向祭殿和宝城的导引大道; 建筑物:石兽、石人; 3)护陵

30、监:用途: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 建筑物:衙署、市衙、住宅等; 16、墓室结构: 土穴墓:墓穴形式简单。 木椁墓:用木材筑成,形同大木箱,椁内分成数格,正中放棺,两旁和上下围绕着几个方格,称之为厢,用来安放随葬品。 黄肠题凑:用柏木枋堆成的框形结构。黄肠指柏木黄心,题凑指木头皆皆向内。北京大葆台汉墓一号墓为黄肠题凑的成熟形式。 砖石墓:采用砖石砌筑而成。从汉代到清代,砖石墓一直在不断发展。 17、随葬品; 1)原始社会: A、早期:陶器、石器、骨器。 B、晚期:出现贫富分化。有的墓随葬精美的玉器及象牙器等。 2)阶级社会: A、贫富分化悬殊。 B、商周时期:青铜器、玉石器等。人殉。 C、战国时期

31、:俑。 D、汉朝:陶质明器,包括仓、灶、井、磨、楼阁等模型和猪、狗、鸡等模型。 E、魏晋南北朝:陶瓷器皿、陶制模型、陶俑和镇墓兽。 F、隋唐五代时期:陶俑。 G、宋-明清:实用物品和珍宝,包括陶瓷器、金银器和玉器。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专题 帝陵历代帝王陵墓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 早期墓葬墓葬起源灵魂观念墓葬规制不封不树 “古也,墓而不坟。” (礼记檀弓)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臧之中野,不封不树。” (易系辞传下) “昔尧葬谷林,通树之;禹葬会稽,农不易亩。故葬于山林,则合乎山林。” (三国志文帝纪)封土坟头 (1)西周开始出现封土坟头,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导致坟丘墓普遍推广。 “以爵等为封丘之度与其树数。”(周礼春官冢人) “其墓树,级一树。” (商君书境内) (2)坟丘式墓葬的普遍推行在战国时代。 “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丘垅必巨。” (墨子节葬下) 楚都郢、燕下都附近坟丘墓的大量发掘。帝陵形制封土方上 秦始皇陵、汉代帝陵、宋代帝陵依山为陵 唐代帝陵宝城宝顶 明清帝陵地宫土穴木板墓室 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木椁(黄肠题凑) 春秋战国到西汉初期砖石发券 东汉到隋唐宋元明清陵园祭祀建筑区 祭殿(早期曾称作享殿、献殿、寝殿等,明朝称作祾恩殿,清朝称作隆恩殿)神道 早期陵墓前的神道石刻现在保存不多;六朝陵墓已经有辟邪、狮子、墓表和墓碑,基本上形成了规制;唐朝陵墓已经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