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_第1页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_第2页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_第3页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_第4页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怜悯是人的天性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教材定位】怜悯是人天性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中册第 一单元的第四课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在批评布斯“人天 生是恶人”观点的基础上,用事实指出,善是人本性,怜悯 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种美。怜悯心对 于人类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卢梭把怜 悯心视为先于理性思考而存在的一种纯自然的人天性和情 感,这一观点很有启发性。阅读这篇文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理解其中的关概念, 仔细梳理作品的论述思路,整体把握和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及 其秉持的价值观念。在把握文章观点的同时,思其对我们立 身处世的启发意义。辩证的思考,人作为“一切会关系

2、的总 和”(马克思),其天性究竟是“自然本性”还社会实践活 动的产物?【素养目标】1.了解卢梭及其作品了解本写作的相关背景。第 1 页 共 21 页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解关键句子 的含义。3.梳理文章论证的脉络,析论证特点。4.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秉持的价值观念,探究其人文 价值。【教学重难】分析论证特,探究其人文价值。【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人之初,本善”,关于人性的底色的探讨,来为哲 学家、思想家们所热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悯是人的天 性,领略卢梭的思想智慧。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卢(17121778),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教家、文学

3、家18 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运动的代表人物之 一。著有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社会契约 论爱弥儿忏悔录等。2.了解“学术论文”第 2 页 共 21 页学术论文是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比较专系统的 研究之后,总结和论述研究成果的文章。学术论文是论述文中 价值很高的一种文体它的写作不一时的有感而发不是简单 地零敲碎打也不是肤浅泛泛而谈 ;而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 专门的学术研究之后呕心沥血的篇论文著作。一般情况下按学科分类学术论可以分成自然科学学术 论文和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学术论文主有四个方面的特点:术性;科学性; 理论性创造性。3.相关背景1743 年,卢梭在威尼斯逗留时,就已经打算写一

4、部关于 政治制度的鸿篇大论。 1753 年,第戎学院公布了论人类不 平等的起源的征文题目。卢梭应第戎学院的征竞赛,撰写 了他的论文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后结集出 版。怜悯是人的天性即节选自该部书。4.解题“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天性”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外界难以改变的 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5.了解“启蒙运动”第 3 页 共 21 页启蒙运动,发生在 1718 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 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复兴后的又 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法国为中,其核心思 想是“理性崇拜”,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这次运动有 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

5、昧及特权主义,传了自由、 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准备和舆论 宣传。这个时期的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然科 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学、教育学 等等。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提供了框 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乐史上的巴 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期。6.了解“演绎推理”演绎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由一般到特殊的推 理方法。与“归纳法”相对。推论前提与结论之的联系是必 然的,是一种确实性推理。运用此法研问题,首先要正确掌握作为指导思或依据 的一般原理、原则;其次要全面了解所要研究的题、问

6、题的 实际情况和特殊性;然后才能推导出一般原理用特定事物的 结论。第 4 页 共 21 页演绎推理的式有三段论、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在教 育工作中, 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设计和进行教育与教学实验 等,均离不开此法。三、初读感悟(一)预习查1.明确字音。捐弃(jun)妨碍(i)汲汲(j)摒弃(bng)2.解释词语。恰恰相反:所指的事物截然不同,正好相反。 混为一谈: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物谈论。嗜血成性:思是爱好吸血成了习性,指贪婪地行敲诈 勒索,榨取民脂民膏。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设身处地: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境地。指站在别的处境替别人着想。明目张胆:指无所顾忌,胆大妄

7、为。若无其事:容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或形容动声色 或漠不关心的样子。一往无前:直往前,无所阻挡。形容勇猛无畏前进。第 5 页 共 21 页动荡不安:荡摇摆,不安定;形容局势不稳定不平 静。避而远之:对某事或某人不喜 ,恶或恐惧,所以避开 远远的离开。充耳不闻: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二)初读文。【思考 】文章核心论点是什?明确怜悯是人的性【思考 】梳理章的论证脉络?明确 首先从在然状态中的人谈起,引出“天性”和“美德”的话题。话题的引出为下展开论述做好了准备。 然后,批“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摆出观点。 最后指出怜心”的作用。四、文本研究【思考 】研读容,把握观点1.卢梭所说的“怜悯”指是什么

8、?明确卢梭认为在的善良天性中 ,包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感情,即自爱心和怜心。自爱心是为了生存而具有的原 的、内在的、先于其他一切的自然产生的欲念。悯心可以人 的自爱心扩大到爱他人 ,爱人类,产生仁、宽大等人道精神。第 6 页 共 21 页而怜悯心可以指代是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受苦的人想的一种感 情。2.请分条概括怜悯是人天性所表达的观点。明确 自然状态中的人似乎彼此间没有任何道义上的联 系既无邪恶之心也无为善的美德。欲望是社造成的也才使律成为必需的东西。 怜悯心是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具有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3.从文章第二段来看,霍斯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是怎 样得出结论的?明确霍布斯认为人天

9、生是恶人。在他眼中,人生来就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从来对他的同类 效劳,人总是以为自己是整个宇宙的主人。4.如何理解“这是纯粹的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 的运动”这句话的含意?明确这里是就怜心而言的,作者认为,怜悯心是一种天然的力量,要早于思维的心灵运动而产生,种力量是原 始的,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难以摧毁。怜悯心一种感性认 识,而不是理性思维。5.作者写蜜蜂的寓言的故事有什么作用?第 7 页 共 21 页明确故事中的被禁的人作为陌生人 ,虽然与当事人不存在任何特殊性关系而且孩子的危与他的自身利益也没有 切实关系,但他却由于目睹孩子的痛苦而自然而然地产生巨大 的悲伤之感并因不能

10、一援手而难过。这里伸出援手并不是 想要得到感激或赞美只是出于对害者难以抑制的强烈的怜 悯之心。这有力地证明 ,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的天然的美德。 卢梭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具有大的力量 ,为下文阐述其 作用张本。6.从文章倒数第二段来看自爱心是怎样产生的?它与怜 悯心有何不同?明确作者认为,爱心是在理智的情况下产生的,它主要是关心自我,使自己远离一切使其感到为难痛苦的事 物。自爱心引导人肯定自我价值,追求自由,在基础上产生 的怜悯心,使人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 关爱世界。7.文章最后一段指出了怜之心的哪些作用?明确 能缓和每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 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依存。不仅可以代替法

11、、良风美俗 和道德,而且还可以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需要的西。在训 导人们方面,强调“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时,要尽能不损害他 人”的原则。【思考 】分析证第 8 页 共 21 页1.简述第一段的行文思路。明确首先说在自状态中的人既无邪恶之心无为善的美德,提出“邪恶”与“美德”的概念。接着从生理意义 上解释“邪恶”和“美德”:把保护自己的生存有害的品质 称为邪恶,把对保护自已的生存有益的品质称为美德。指出最 不反抗天性的冲动的人是最有美德的人。然后通层层设问 将“文明人”与“美德”和“邪恶”联系起来 ,提人们思考 : 处于自然状态中和处于被动状态中哪一种更幸福。2.卢梭是如何评价霍布斯观点的?运用了什么

12、方法对他 的看法进行了批驳?明确卢梭认为,布斯对人性的解释着眼点是错误的,他把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人为了保护 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了一谈,他还忽略人天生就有 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这种事。卢梭在批 评霍布斯观点时主要运用了逻辑推理中的归谬法。3.试分析第二段的破立结。明确前半部分是霍布斯理论的批评,“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唯一的主人”,首先树立批驳靶子 ;进而 指出其错误认识的实质,“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 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 ,与蛮人为了 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随后进行逐级批第 9 页 共 21 页驳“布斯没有看出

13、”“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 实”。这是“破”。然后在这批评的基础上水到渠成 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怜悯心是人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 这是“立”。4.作者在谈论怜悯心会派出许许多多的社会美德时,主 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文中以“在边观看的动物”为例,运用类比的方法,指出愈是对受难的同类的痛苦感同身受,的同情心、 怜悯心愈是强烈。【思考 】鉴赏句,品味语言1.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 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 恶的明确先亮出观点不可像霍布斯那样;着运用两个相同的句式“因为人便认为”,举霍布斯的错误认识,用 简约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句式齐,语言简

14、洁、有力。2.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 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 死的孩子一伸援手 ,他难道不难吗第 10 页 共 21 页明确援引事例,发挥想象,由个事例而想到了人性最柔软最本真的“怜悯心”。“何等”即“多么”表示程度之 深“道不难过吗”反问句式,表示难过之极。【思考 】卢梭为怜悯是的天性;在中国最著名的 莫过于孟子的“性善论”。请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怜悯 是人的天性”的理解。明确卢梭认为,“怜悯心”是人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这同孟子所讲的“恻隐之心人皆有”如出一辙。现代情 商理论中有一重要概念叫“同理心”,“同理心”就是换位思 考、共情,是

15、站在对方立场思考从而能体会并为对方着想的 心,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将心比心。孟子有时也把人的 “恻隐之心”称作“不忍人之心”从字上看就更加表明其 等同于现代所讲的“同理心”。“恻隐之心仁也”孟子又把 “恻隐之心”表现为主动地对外物秉持的“仁”观念 ,成为 人的外在善行的心理动力进而以性善论”作为根据 ,主张在 政治上实行“仁政”对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民而 王”。可见这种“同理”或者说“悯心”是普遍存在 于人的自然天性中的但其存在的度,每个人却不尽相同。只 有通过个人不断的努力和社会的弘扬 ,甚至有赖于良好的社会 环,才能使它发挥出最大效能。【思考 】阅读考第 11 页 共 21 页阅读下面的

16、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儒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讫,孟子 便对道德情感,尤其是恻隐之心做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人皆 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何一个路遇 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种同情并非 为了结交孩子父母,也不是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由此看来, 恻隐之心是纯然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这意味 着,儒家学者不会同意卢梭认为的同情心源于自的观点。根 据儒家的观点可以推知恻隐与自爱截然不同,两之间没有因 果或源流的关系。恻隐固然也需要对自身感受的切,因为恻 隐是经由自身的痛苦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爱无法解释一 个人为什么一定要从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

17、的苦,更无法 解释那种自我奉献的意愿和行为。那么,恻隐人类道德的源头吗?概括地讲,可这么 说,但还需要做些具体分析。完整意义上的道德括三种现象 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对道德心而言,恻隐 之心无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推动其扩展和深 化;对道德行为而言,侧隐只是一种最初的动力且不一定是 最主要的动力;对道德知识来说,恻隐则是形成们的最原始 也最微弱的动力,必须经过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恻隐之心第 12 页 共 21 页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细流,虽不汹涌澎湃,但却源不断。人类 历史上虽不乏以所谓“原则”“主义”扼制甚至灭恻隐之心 的企图,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当然,从另一方面,孟子的恻 隐之

18、心是从政治角度立论的。恻隐之心还有必要展,它不能 满足和停留于自身。它最主要的发展当然是和理结合,使单 纯个人主观的恻隐之心转向普遍客观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转向 法治。在当今的社,理性规则、道德义务都是必要的但规则 和义务并不是道德的全部,道德并不仅仅是规则义务的普遍 履行,我们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深厚同情。会让规则与 义务不至于硬化干枯,会提醒我们道德与生命的刻联系。道 德也会与时俱进,只要人类还有恻隐之心,我们可以对它的 变化基本放心。(选自何怀道德情感,有删改)材料二:人为什么要道德?利益或互利虽然可以普遍解人类一 般道德行为和道德现象,却并不能解释人类道德象和道德行 为的全部。无论是在人

19、类的道德生活史上,还是实道德实践 中,都可以发现大量而非偶然的非功利道德行为它们并不是 出自某种求利、互利动机。人类对老弱病残的天同情感,个 体对某种价值理念或信念的绝对忠诚和无条件的德奉献与道第 13 页 共 21 页德牺牲,出自公益精神的无报酬社区服务,都不求利或互利 的动机理论所能解释的道德现象。为什么人类做出这类无私无利的道德行为?人的道德 显然还有非功利或超功利的根源,这一根源在于性。中外伦 理学史上有过各种不同的人性理论,但归结起来外乎性善、 性恶、性无善无恶、性善恶混说四种类型。总体,西方伦理 学家对人性大都采取了比较消极的理解。与之相,中国传统 伦理学对人性的看法总体上较为积极

20、,以儒家主为代表的传 统伦理学基本上是持性善论的,这其中尤以孟子最。出于对 人的美德伦理的高度关切,设定人天性善良,通既定严格的 人伦秩序,以积极担负自身所承诺的人伦角色为点,尽力实 现其善良人性的道德潜能。孟子云:“人皆有四。”曰: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让之心,礼 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者,知皆扩 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四端”人性善之种 子,若人尽心养性,既能秉持人伦物理,又能存养气,励精 磨炼,终究可以养成“浩然之气”,成为顶天立的仁义“大 丈夫”。在孟子等性论者的道德推理逻辑中,人性本善预设是 绝对必要的,人若无善性之“端”,将难以解释

21、如何达至道 德仁义和圣贤境界。第 14 页 共 21 页(选自人什么要有道德,有删改)材料三:“善”与神中的德行,“仁爱”相符合,并且会过 度,只能有错误。过度的求权力的欲望使天神堕,过度的求 知识的欲望使人类堕落;但是在“仁爱”之中却没有过度的 情形的,无论是神或人,也都不会因它而受危险在这种 “善”与“仁爱”的德行中,错误有时是不免的意大利人有 一句骂人的话:“他太老好,好得简直成了废物”我们要努 力利人,但是不要做人们的面貌或妄想的奴隶;为若是那 样,就是易欺或柔懦了,易欺或柔懦是拘囚诚实人的。世间不仅有种受正道指挥的为善的习惯,并且些人在 本性之中,也是有一种向善的心理趋向的,如同另一

22、方面是 有一种天生的恶性一样。因为也有些人天生不关他人。恶性 中较轻的一种趋向于暴躁、不逊、喜争或顽强,等;而较深 的一种则趋向于嫉妒或纯粹的毒害,这样的人可是靠别人的 灾难而繁荣的,并且是落井下石的。这样的心性是人性的溃 疡,它们就如同曲木一样,造船最好,船是天生颠簸的,但 是这种木材却不适于造房屋,房屋是要站得牢的性“善”的 特质和特征是很多的。一个人对待异乡人温和而礼,那就足 见他是个“世界的公民”,他的心不是一个与别陆地隔绝的 岛屿,而是一个与那些陆地接连的大洲。一个人别人的痛苦第 15 页 共 21 页灾难是同情的,那就表明他的心有如那疗他人之而自己受割 的珍贵的树木。一个人对于别人

23、的过恶很容易宽不究,那就 足见他的心智是种植在超越伤害的地方的,所以是伤害所不 能及的。一个人对于小惠很感谢,那就表明他重人们的心而 不重视他们的钱。(选自培根论善与性善,有删改)问题:培根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有何不同请结合 材料谈谈你的看法。明确 培根认为善不会过度,但会犯错误,孟子没 有提出这种看法;培根认为人性本善,有人性本恶,孟子认为性本 善;培根提出“善”是着眼于宗教;孟子提出“善论” 是着眼于政治,是为了推行“仁政”。五、技法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技法指引文章在选择和运用材料方面以及论风格上 有其独特之处,不光蕴含着理性的探索精神和深的人生智 慧,还体现出深挚的人文关怀,富有理趣

24、。【任务活动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简要结合文分析。 (一)破立合。作者在批驳霍布斯的观点的同时 ,及时阐述自己的结论边破边立。比如 ,作者在指出“霍布斯没有看第 16 页 共 21 页出,作结说,“因此我们认为野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 恰恰在于”(二)举例证。依托大量翔实的事例充分论证自己的 观点。(三)演绎理。比如:“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 壮的孩子他就会咬别人的腿。”就是由霍布的观点推理 出野蛮人所干的许多过分的事从而斥了霍布斯观点的错 误。六、明晰主旨本文在批评布斯“人天生是恶人”观点的基础上 ,用事 实指出善是人本性 ,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和最 有用的一种美德。怜悯心对于人

25、类生活、对于调人与人的关 系具有重要意义。七、拓展阅读卢梭铜像前思索我独自去游内瓦湖,为了上卢梭岛。卢梭岛的面不足两亩,数株高大的白杨,茂盛枝叶几 乎将小岛遮了个严实。绿影间的一块小小的草地,高高地耸 立着十八世纪激进的资产阶级理论家、著名文学、伟大的思 想家卢梭的铜像。第 17 页 共 21 页凡是读过一外国书的中国人,谁不知道卢梭的民约 论物竞天择爱弥尔和忏悔录呢?没有听说过 他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呢?微风从远处亮晶晶的面上吹来, 片片被秋色染黄的杨树叶,轻轻飘落在碧绿的草上,黄黄绿 绿,重叠相间,编织着我异乡的梦幻和灵魂的追。1712 年 6 月 ,卢梭诞生在日内瓦一个贫苦的钟表匠 的家里

26、。后来,他在这座湖滨城市受过苦,逃过,著过书。 因此,后人为他在此塑造了这座铜像。像底座呈四型,卢梭坐在一把旧木椅上。他将厚的一 叠书稿置于左膝上,身体稍微前倾;右手擎笔,陷入沉思。 他赤着一双大脚丫,两只补过的拖鞋闲置一边,脚跷放在一 个小凳上。那神态和造型,表现出这位思想家不受任何拘束 的本性。这尊铜像,显然颇费雕塑家们的匠心:既像个流浪 者,又像个作家、不屈的斗士和思想家。卢梭的几部著发表后,曾受到巴黎最高法院的缉和周 围一些人甚至朋友们的围攻,他不得不仓皇逃到士的圣皮埃 尔岛上。使人难以相信的是,小岛上的植物竟然他喜出望 外:“我动手写起圣皮埃尔岛植物志,我一不漏地去描 写岛上的各种植

27、物我手拿放大镜,挟着自的体系, 在岛上考察。我将小岛划分成若干方块,以便按同季节,逐 片将这些方块走完。”第 18 页 共 21 页这就是大师常人的区别,尽管条件极其有限,可以让 整个心思从一个领域进入另一个领域,用全部精去进行新的 研究与思索,而且“一不注意”,就会有新的伟的成果产 生。他发现“夏枯草两只长长的雄蕊是如何分叉;荨麻和墙 草的雄蕊是怎样具有弹性的” 些细微的变化,只有在 专业的植物学家眼中才可能被注意,然而竟被一逃难的思想 家和大作家发现了。卢梭也喜欢一处绿树与碧水相间的细腻的沙滩看那一 波一波的湖水怎样拍击堤岸,听那湖里的涛声与上的蝉声如 何交织共鸣。在这寂静美妙的时刻,他那不安分思维的触角 又开始了运动:“它们取代了我那因幻想而停止内心活动, 不费心神就足以使我愉快地感到自己的存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