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伤仲永》阅读答案及译文_第1页
王安石《伤仲永》阅读答案及译文_第2页
王安石《伤仲永》阅读答案及译文_第3页
王安石《伤仲永》阅读答案及译文_第4页
王安石《伤仲永》阅读答案及译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第 页王安石伤仲永阅读答案及译文 1、我能说明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世隶耕_ 或以钱币乞之_ 复到舅家_ 父异焉_ 2、我能判断出以下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 4、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详细表现有两处,分别是_和_。后来又发生_和“又七年,泯然众人矣。”的改变,变得“泯然众人”的主要缘由是什么?_。(用原文填空) 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眼中的方父:

2、_ 我最想对他说:_ 6、第一段着重描写方仲永的奇妙有什么作用?本文给我们怎样的教育和启示? 参考答案 1、隶属,属于 有人 又、再 感到古怪 2、C 3、从今(人们)指定物体让(仲永)作诗,他就能立马写好。 (仲永的父亲)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见乡里人,不让(仲永)学习。 4、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方父是一个目光短浅,唯利是图的人 我最想对他说:“略”。 (合情又合理,语言通顺即可) 6、一个人的天资再好,假如不重视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是很难获得胜利的。 二: 1、说明以下字词。

3、邑人:_ 利其然:_ 扳:_ 环谒:_ 2、说明以下字词并给画线字注音: 称( )_ 泯然( )_ 3、以下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A、静静地把他的父亲当做来宾,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B、静静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 C、慢慢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D、慢慢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 4、以下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 A、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从先人还家:从父亲那里回家。 C、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 D、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已经消逝,成为一个一般人了。 5、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

4、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6、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7、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缘由是_,其详细做法是_。 8、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缘由是_。 9、从最末一段的谈论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进展改变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 同乡的人 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状况看做有利可图 同“攀”,牵、拉 四处拜见 2、 chn 相当 mn 消逝的样子 3、D 4、D 5、“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 6、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慧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

5、物作诗立就”。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8、不使学 9、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突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诧,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即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 给全乡的秀才欣赏。从今,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即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特别惊异,慢慢地都以来宾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

6、着仲永四处拜见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状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逝了,和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分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由于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原来就不天生聪慧,原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莫非成为一般人就为止了吗? 附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