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中国古代文学《韩非子》(含答案)_第1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中国古代文学《韩非子》(含答案)_第2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中国古代文学《韩非子》(含答案)_第3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中国古代文学《韩非子》(含答案)_第4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中国古代文学《韩非子》(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文学-韩非子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齐桓公之时,晋客至,有司请礼。桓公曰:“告仲父”者三。而优笑曰:“易哉,为君!一曰仲父,二曰仲父。”桓公曰:“吾闻君人者劳于索人,佚于使人。吾得仲父已难矣,得仲父之后,何为不易乎哉?”或曰:桓公之所应优,非君人者之言也。桓公以君人为劳于索人,何索人为劳哉?伊尹自以为宰于汤,百里奚自以为虏于穆公。虏,所辱也;宰,所羞也。蒙羞辱而接君上,贤者之忧世急也。然则君人者无逆贤而已矣,索贤不为人主难。且官职,所以任贤也;爵禄,所以赏功也。设官职,陈爵禄,而士自至,君人者奚其劳哉?使人又非所佚也。人主虽使人,必以度量准之,以刑名参之;以事遇于法则行,

2、不遇于法则止;功当其言则赏,不当则诛。以刑名收臣,以度量准下,此不可释也,君人者焉佚哉?索人不劳,使人不佚,而桓公曰:“劳于索人,佚于使人”者,不然。且桓公得管仲又不难。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鲍叔轻官让能而任之,桓公得管仲又不难,明矣。已得管仲之后,奚遽易哉?管仲非周公旦。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成王壮,授之以政,非为天下计也,为其职也。夫不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背死君而事其仇;背死君而事其仇者,必不难夺子而行天下;不难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难夺其君国矣。管仲,公子纠之臣也,谋杀桓公而不能,其君死而臣桓公,管仲之取舍非周公旦,未可知也。若使管仲大贤也,且为汤武,桀、纣之臣也;桀、纣作乱,汤、武夺之。今

3、桓公以易居其上,是以桀、纣之行居汤、武之上,桓公危矣。若使管仲不肖人也,且为田常。田常,简公之臣也,而弑其君。今桓公以易居其上,是以简公之易居田常之上也,桓公又危矣。管仲非周公旦以明矣,然为汤、武与田常,未可知也。为汤、武,有桀、纣之危;为田常,有简公之乱也。已得仲父之后,桓公奚遽易哉?若使桓公之任管仲,必知不欺己也,是知不欺主之臣也。然虽知不欺主之臣,今桓公以任管仲之专借竖刁、易牙,虫流出尸而不葬,桓公不知臣欺主与不欺主已明矣,而任臣如彼其专也,故曰:桓公暗主。取材于韩非子难二注:宰:厨师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佚于使人佚:同“逸”,安逸B以事遇于法则行遇:适合C此不可

4、释也释:放弃D其君死而臣桓公臣:我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吾闻君人者劳于索人伊尹自以为宰于汤B桓公以君人为劳于索人授之以政C使人又非所佚也若使管仲大贤也D是以简公之易居田常之上也若使桓公之任管仲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主虽使人,必以度量准之,以刑名参之。君主虽然是使用人,但必须用法度来衡量他们,用名实是否相符来检验他们。B夫不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背死君而事其仇。不杀害幼君而去治理天下的人,一定不肯背着已死的君主去侍奉先君的仇敌。C是以桀、纣之行居汤、武之上,桓公危矣。这就好比有桀、纣一样的行为而处在汤、武之上,齐桓公是很危险的。D桓公不知臣欺主

5、与不欺主已明矣。桓公不能识别臣子欺主还是不欺主,已经很明白的了。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齐桓公与优人的对话告诉我们得到贤才很不容易,得到贤才后做国君就很容易了。B伊尹和百里奚二人蒙受羞辱为君主献计献策的事例证明君主得到贤才是很容易的。C作者通过管仲和周公旦的对比,证明管仲不会背叛齐桓公,会尽心辅佐齐桓公的。D用桀、纣处汤、武之上和简公处田常之上与桓公处管仲之上类比,说明桓公处境危险。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鲍叔轻官让能而任之。已得仲父之后,桓公奚遽易哉?6文段最后说:“故曰:桓公暗主。”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齐桓公是糊涂昏庸的君主。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各题。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节选自韩非子说难)7对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B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C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D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8对文章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雨:下雨B盗:小偷C亡:逃跑D智:认为聪明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

7、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 (韩非子五蠹)9关于治国治民,孔子主张_,韩非子主张_。10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孔子与韩非子的主张为什么不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有度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1】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

8、。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韩拔管,胜于淇下;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故忠臣危死于非

9、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此亡之本也。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故臣【2】曰:亡国之廷无人焉。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故主仇【3】法则可也。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

10、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怠,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取材于韩非子)注释:【1】荆庄王:即楚庄王,春秋时期五霸之一。【2】臣:韩非自称。【3】仇:校对,以核对。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王之氓社稷也氓:通“泯”,灭,死。B则臣离上而下比周比:接近,勾结C家务相益务:任务,事务D而信下为之也信:放任,听凭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而齐以亡以毁为罚也

11、B此亡之本也必以先王之法为比C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则上尊而不侵D比周以相为也大臣务相尊1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群臣)又都丢掉国法而营私舞弊B今若以誉进能现在如果按名声选用人才C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因此忠臣遭遇危难而死,这不是罪过D巧匠目意中绳高明的木匠用肉眼测度(木材)也合乎绳墨的标准1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1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度”意指国家治理要制定明确的法度,因为这是国家强大的根基。B开篇列举楚齐燕等国相继兴盛的史实,引出治国应当“有度”的话题。C如果统治者

12、的奖惩标准不明确,就会造成官员热衷于结党营私的风气。D要严格执行法律,对权贵与平民一视同仁,以严刑峻法保证社会秩序。16文中韩非子围绕“以法治国”阐述了自己的治国理念。你认为他的治国理念有哪些可取与不可取之处?请分别列出并简述理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猛狗与社鼠韩非子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然而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

13、不用也。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己者必害,此亦猛狗也。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曰:“孰

14、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一曰:“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则难也。”(节选自韩非子)【注】管仲: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齐桓公任命他为卿,尊他为“仲父”。阤(zh):崩塌。17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酒甚美,县帜甚高县:通“悬”,悬挂B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明:表明C此人主之所以蔽胁所以:的原因D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执柄:掌权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

15、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B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C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D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借写“狗恶酒酸”“社鼠为患”的寓言故事,来揭露封建社会一种常见的丑恶现象:奸人当道,堵塞贤路,蒙蔽君主。B猛狗、社鼠的形象,喻意大体一致又各有侧重:猛狗着重比喻排挤贤能的朝廷权臣,社鼠着重比喻蒙蔽君主的左右亲信。C最后一段

16、举出尧传天下给舜的传说,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尧为人主而“不觉”,致使他接连错杀鲧、共工两位大臣。D两个寓言故事包含着这样的哲理,事物间常常存在着不易察觉的复杂关系,如猛狗与酒酸之间的必然关系,就难以判断。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

17、攻韩拔管,胜于淇下;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西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氏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此亡之本

18、也。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故臣曰:亡国之廷无人馬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表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故主仇法则可也。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

19、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怠,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贲之而传之。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选自韩非子有度注:氓:通“泯”灭,尽。2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 务:从事,致力B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 审:明白,知道C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中:合乎D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过:超过(某个范围或限度)2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则是负薪而救火也 他植者则不然。B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

20、惑也。C亡国之廷无人焉置杯焉则胶D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2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度”意指治理国家要制定明确的法度,因为这是国家强大的根基。B开篇列举楚、齐、燕等国相继兴盛灭亡的史实,引出治国应当“有度”的话题。C如果统治者的奖惩标准不明确,就会造成官员热衷结党营私的风气。D要严格执行法律,对权贵与平民一视同仁,以严刑峻法保证社会秩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 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

21、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君曰:“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以 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公曰:“然则竖刁何如?” 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 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 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安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如?”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

22、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 弗爱,又安能爱君乎?”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 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 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 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 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 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 而 不 听 于 忠 臣 独 行 其 意 则 灭 其 高 名 为 人 笑 之 始 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23、)注獖fn:阉割。公子开方:本是卫国的公子,得到桓公信任,于是留在齐国做官。公守之室:临时守卫的地方。2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匡天下匡:扶正B君其试以心决之决:决定C少欲则能临其众临:面对D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与:给予,指任用2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为五伯长何为其然也B刚则犯民以暴余始循以入C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纵一苇之所如D卒见弑于其臣其贤不及孔子26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桓公向重病的管仲咨询佐政接班人,管仲在问答中表达了个人看法。B管仲认为鲍叔牙为人刚愎强悍,心中无所畏惧,不能作霸主的好帮手。C管仲认为隰朋是最合适的接任者,齐桓公先

24、任用了他,后又任用竖刁。D作者认为齐桓公无识人之明又不听忠臣的劝谏,导致了其悲剧的结局。27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B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C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D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28翻译句子。(1)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2)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3)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4)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子产相郑,病将死,谓游吉曰:“我死后,子必用郑,必以严莅人。夫火形严,故人鲜灼

25、;水形懦,故人多溺。子必严子之刑,无令溺子之懦。”及子产死,游吉不肯严刑。郑少年相率为盗,处于萑泽,将遂以为郑祸。游吉率车骑与战,一日一夜,仅能克之。游吉喟然叹曰:“吾蚤行夫子之教,必不悔至于此矣!”(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29韩非是战国时期_家思想集大成者,本文主要运用了_论证的手法。30概括文中子产告诫游吉的道理,并谈谈你对此的看法。以王为过尧舜韩非子秦襄王病,百姓为之祷;病愈,杀牛塞祷。郎中阎遏、公孙衍出见之,曰:“非社腊之时也,奚自杀牛而祠社?”怪而问之。百姓曰:“人主病,为之祷;今病愈,杀牛塞祷。”阎遏、公孙衍说,见王,拜贺曰:“过尧、舜矣。”王惊曰:“何谓也?”对曰:“尧、舜,其民未

26、至为祷也。今王病,而民以牛祷;病愈,杀牛塞祷。故臣窃以王为过尧、舜也。”王因使人问之何里为之,訾其里正与伍老屯二甲。阎遏、公孙衍愧不敢言。居数月,王饮酒酣乐,阎遏、公孙衍谓王曰:“前时臣窃以王为过尧、舜,非直敢谀也。尧、舜病,且其民未至为之祷也;今王病而民以牛祷,病愈,杀牛塞祷。今乃訾其里正与伍老屯二甲,臣窃怪之。”王曰:“子何故不知于此?彼民之所以为我用者,非以吾爱之为我用者也,以吾势之为我用者也。吾释势与民相收,若是,吾适不爱而民因不为我用也,故遂绝爱道也。”(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简注】题目为选编者所加。塞祷:还愿。訾(z):诋毁,这里指责罚。爱道:讲仁爱的办法。【阅读指要】韩非子认

27、为君与民的关系,是君以权势统治人民,使用权势,才能使人民为君所用。所以秦襄王得知百姓为自己生病而祈祷,反而责罚有关官吏,以绝“爱道”。【阅读训练】3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奚自杀牛而祠社( )(2)居数月( )(3)非直敢谀也( )(4)臣窃怪之( )32下列“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百姓为之祷B郎中阎遏、公孙衍出见之C非社腊之时也D臣窃怪之33指出下列句中代词“之”具体指代的内容。今乃訾其里正与伍老屯二甲,臣窃怪之。“之”指代_。34指出秦襄王“绝爱道”的具体做法和目的。3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阎遏、公孙衍说,见王,拜贺曰:“过尧、舜矣。

28、”(2)王因使人问之何里为之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非子内储说上)36下列对原文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B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C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D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37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9、)A使:派,让B说:通“悦”,喜欢C好:好人D逃:逃跑参考答案:1D2D3B4C5管仲不为他的主人公子纠殉身而归顺了齐桓公,鲍叔不看重自己的职位而让给有才能的管仲担任。已经得到管仲之后,桓公哪里就很容易呢?6在作者看来,寻求贤人并不是君主的难事,使用人也不是安闲的事。并不像齐桓公所说的,寻求人才很费力,使用人时就安逸了;同时作者认为,齐桓公得到管仲并不难,但管仲不是周公旦,不管是管仲是大贤人,还是德行不好,对于齐桓公来说,都是很危险的。但齐桓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历史已经证明,齐桓公像信任管仲那样使用竖刁、易牙,最终导致悲惨的结局。所以说齐桓公是糊涂昏庸君主。【解析】1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

30、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词类活用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D项,“其君死而臣桓公”的“臣”是臣服的意思。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实词辨析一般带入原文自习推敲,也可以采用虚词的推断办法。一般采用排除法或者直选法。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项,“于”,第一处是介词,引进动作设计对象;第二处是介词

31、,向。B项,“以”,第一处介词,认为,;第二处介词,把。C项,“使”,第一处动词,使用;第二处假使,连词。D项,两处“之”都是主谓之间取独,助词不译。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项,“夫不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背死君而事其仇”,应该翻译为:能够不篡夺幼君的君位而去治理天下的人,必定不肯背叛已死的君主去侍奉先君的仇敌。重点实

32、词“背”是背叛的意思。故选B。4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本题要求选出“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C项,“证明管仲不会背叛齐桓公,会尽心辅佐齐桓公的”曲解文意,原文是“管仲之取舍非周公旦,未可知也”,管仲的取舍不像周公旦,是可得而知的,是对其持怀疑态度。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33、,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死”为动用法,为死;“归”动词,归顺;“轻”意动用法,以为轻。(2)中的“奚”疑问副词,哪里;“遽”副词,就;“易”动词,容易。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到文本中寻找相对应的内容,最后分析概括,结合文本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本题要求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齐桓公是糊涂昏庸的君主。文中桓公曰:“吾得仲父已难矣,得仲父之后,何为不易乎哉”,齐桓公认为费力地找到人才以后,使用人才就很安逸了,作者认为“以

34、刑名收臣,以度量准下,此不可释也,君人者焉佚哉”,在作者看来,寻求贤人并不是君主的难事,使用人也不是安闲的事。作者又说“桓公又危矣。管仲非周公旦以明矣,为汤、武,有桀、纣之危;为田常,有简公之乱也”,认为齐桓公得到管仲并不难,但管仲不是周公旦,不管是管仲是大贤人,还是德行不好,对于齐桓公来说,都是很危险的,但是齐桓公并没有认识到这个危险。文章最后说“今桓公以任管仲之专借竖刁、易牙,虫流出尸而不葬,桓公不知臣欺主与不欺主已明矣”,用事实说明齐桓公像信任管仲那样使用竖刁、易牙,最终导致死后蛆虫爬出门外还不能安葬,落得悲惨结局。所以说齐桓公是糊涂昏庸的君主。【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

35、,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

36、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译文:齐桓公时,晋国的客人到了,负责接待的官吏请问用什么礼仪。桓公说了三遍“告诉仲父去”。优人笑着说:“做君主真容易啊!只要说几声仲父就行了。”桓公说:“我听说做君主的要寻求人才很费力,使用人时就安闲了。我得到仲父已是很难的了,得到仲父之后,为什么做君主不能容易呢?”有人说:齐桓公回答优人的话,不像是做君主的人该说的话。齐桓公认为君主寻求人才费力,寻求人才有什么费力呢?伊尹自己通过做厨师求见商汤得到任用,百里奚自己通过做家奴陪嫁到秦国求得秦穆公的任用。做家奴,是人们感到屈辱的事;做厨师,是人们感到羞耻的事。蒙受羞辱来接近君主,因为贤人忧虑天下的心情非常急切。那么君主只

37、要不拒绝贤人就足够了,寻求贤能的人才不是君主的难事。况且官职是用来任用贤人的,爵禄是用来奖赏功劳的。设置官职,安排爵禄,有才能的人自然会来,君主有什么费力呢?使用人才也不是安闲的事。君主虽然是使用人,但必须用法度来衡量他们,用名实来验证他们;事情符合法度就实行,不符合法度法就禁止;功绩和他陈述一致的就赏,不一致的就罚。用名实是否一致来选用臣子,用法度为标准来衡量臣下,这是不可以放弃的原则,君主哪里是安闲的呢?寻求人才不辛劳,使用人才不轻松,而齐桓公却说“寻求人才费力,使用人才安闲”,这话不对。况且齐桓公得到管仲并不困难。管仲不为他的主人公子纠殉身而归顺了齐桓公,鲍叔牙不看重自己的职位而让给有才

38、能的管仲担任,齐桓公得到管仲并不难,是很明白了。已经得到管仲之后,哪里就很容易呢?管仲并不是周公旦。周公旦代行天子的职务七年,成王长大成人后,他便把政权交给成王,周公旦不是为自己得天下着想,而为了尽自己的职责。能够不篡夺幼君的君位而去治理天下的人,必定不肯背叛已死的君主去侍奉先君的仇敌;背叛先君而去侍奉先君仇敌的人,一定不难于夺取幼君的君位而统治天下;不难于夺取幼君君位而统治天下的人,一定不难于夺取他的君主的国家。管仲是公子纠的臣子,谋杀桓公而没有成功,他的君主死了,他却做了齐桓公的臣子,管仲的取舍不像周公旦那样,是很明白的。假使管仲是个大贤人,他将成为商汤和周武王。商汤和武王是夏桀和商纣的臣

39、子;夏桀和商纣的政治混乱,商汤和武王就夺取了他们的君位。现在桓公悠闲安逸地处在管仲之上,这就好比有桀、纣一样的行为而处在汤、武之上,桓公是很危险的。假使管仲德行不好,他将成为田常。田常是齐简公的臣子,结果杀死了君主齐简公。现在桓公很安逸地处在管仲之上,这是和简公安逸地处在田常之上一样,桓公又是很危险的。管仲不是周公旦已经清楚了,但是他将做汤、武还是做田常,还不知道。如果管仲做汤、武,齐桓公就有桀、纣的危险;如果做田常,齐桓公就有简公的祸乱。已经得到管仲之后,桓公哪里就能很容易了呢?假使齐桓公任用管仲时,确实知道他不会欺骗自己,就是说桓公能识别不欺骗君主的臣子。但是虽说齐桓公能识别不欺骗君主的臣

40、子。现在齐桓公像信任管仲那样使用竖刁、易牙,以致死后蛆虫爬出门外还不能安葬。桓公不能识别臣子欺主还是不欺主,已是很明白的了,而他任用臣子又是那样专一,所以说:桓公是昏庸糊涂的君主。7A8C【解析】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上文说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坏了。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筑,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邻居家的老人也这样说。画线句子中“大亡其财”对应上文的“必将有盗”,其后应断开。“其子”“邻人之父”对应上文的“其子曰”“其邻人之父亦云”,“其家甚智其子”

41、“疑邻人之父”是这一家人对“其子”和“邻人之父”的不同态度,其后皆应断开。故此题答案为A项。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C项,原句为“暮而果大亡其财”意思是“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因此“亡”的正确解释应为“丢失”。故选C项。【点睛】第1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根据文意断句。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

42、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参考译文: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坏了。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筑,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邻居家的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结果,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人偷了他家的东西。9 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德治 以法治国/法治10孔子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劝导民众,民众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

43、有归服之心。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观点,认为“人性恶”用情感道德教化是不可靠的,唯有法治才能从根本上约束和改变人们的行为,使人们遵守规则,从而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大意对即可)【解析】9试题分析:论语为政中这段话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的一部分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只会尽量地避免获罪但没有羞耻之心,后面一部分说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归顺。显然孔子赞同以德治国。韩非子五蠹的关键句是“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强调的是以法治国。由此可确定答案。点睛: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观点的能力。这类题目正确解

44、答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内容。两则材料,其中一则出自课内,另一则出自课外,解答时可先阅读课内材料,再阅读课外材料,用自己的语言把两段材料都翻译过来,然后分别找到材料的关键句,概括材料的中心观点,确定答案。10试题分析:由所给材料来看,孔子认为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只会尽量地避免获罪但没有羞耻之心,只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百姓才能“有耻且格”。韩非子则用实例来证明“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说明如果人的本性就是恶的,美好的品德是无法改变他的,而“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只有法治才能真正改变一个的

45、品性,从而得出唯有法治才能保证社会秩序的结论。据此就可以得出本题答案了。参考译文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只会尽量地避免获罪但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归顺。现在有一个不成器的孩子,父母训斥他,他不悔改;老乡责备他,他无动于衷;老师教诲他,他不肯改变。把父母的慈爱、老乡的品德、老师的智慧这三样美好的东西,一起施加到他身上,然而他始终不被触动,丝毫也不改变。直到地方官吏拿着官府的兵器,执行国家的法令,到处搜捕坏人的时候,他才感到恐惧,改变了坏品行,纠正了坏行为。所以父母的慈爱不足以教育好子女,必须等待官吏执行严厉的刑罚。11C12A13

46、C14如今这些国家都衰败了,是因为群臣官吏都去干那些使国家动荡而不是使国家安定的事情。惩罚罪过不避开大臣,奖赏善行不漏掉平民。15B16可取之处及理由:国家治理应以法律为准绳,选拔和评价官员均应有明确标准。这样能够使官员专注于本职工作,提高行政体系的效率。执行法律要客观公正。这样能够制止恶行,保证社会稳定。不可取之处及理由:着眼于维护统治者权威,过于强调严刑峻法。因为法制不仅应该维护公平正义,也需要保障人权和自由。【解析】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

47、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C项“家务相益”意思是“私家致力于互谋私利”,“务”是“致力于”的意思。故选C。12试题分析:A项,前一个“以”是介词,因;后一个“以”,介词,拿、把。B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的。C项,两个“则”都是表顺承,那么。D项,两个“相”都是副词,互相。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

48、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13试题分析: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理解和翻译句子的能力。C项,结合上下文可知,“故忠臣危死于非罪”中,“故”是“因此”的意思,“危”是“危难”的意思,“非罪”是“没有罪过”的意思,“危死于非罪”是状语后置句,因此“故忠臣危死于非罪”正确的理解是“因此忠臣无罪却遭遇危难而死”。故选C。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

49、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亡”,衰败;“务”,致力于,从事;“所以”,表凭借,可译为“的事情”;“乱”,使乱;“治”,使安定。“刑”,惩罚;“过”,罪过;“善”,善行;“匹夫”,平民。15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列举楚齐燕等国相继兴盛的史实”不当,从原文看,作者列举的是列举楚齐燕等国相继兴盛又衰败的史实。故选B。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筛选出作者的治国理念,然后再站在现实的高度思考作者哪些观点可

50、取,哪些观点不可取,确定答案。作者说“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国家治理应以法律为准绳,选拔和评价官员均应有明确标准,执行法律要客观公正,不能因人物身份高低而有所不同,这些内容都是对当今社会有着现实意义的。但站在当今社会的高度来看,就会发现,作者的观点是从维护统治者的封建统治出发的,观点过于严苛,缺乏对人权的保障意识,这一点又是不可取的。参考译文: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强大,也不可能永远衰弱。君主依法办事,国家就强大;君主不依法办

51、事,国家就衰弱。楚庄王曾并吞二十六个国家,开拓三千里疆域;楚庄王抛下国家死亡之后,楚国便随之衰弱。齐桓公吞并了三十个国家,开辟了三千里疆土;齐桓公死后,齐国因此衰弱。燕襄王以黄河作为国界,以蓟城为国都,攻破了齐国,消灭了中山国,得到燕国支持的国家威望就重,没有燕国支持的国家威望就轻;燕襄王死后,燕国也因此衰弱。魏安釐王攻打燕国救援赵国,夺回了河东魏国的故地;攻占了韩国的管地,又在淇水下游取胜;魏国的军队遍布天下,威风传遍中原文明的国家;魏安釐王死后,魏国随之衰弱。所以有了楚庄王、齐桓公,楚、齐就可以称霸;有了燕襄王、魏安釐王,燕、魏就可以强盛。如今这些国家都衰败了,是因为群臣官吏都去干那些使国

52、家动荡而不是使国家安定的事情。这些国家本已经混乱衰弱了,他们的群臣又都丢掉国法而营私舞弊,这好比背着干柴去救火,国家会更加混乱和衰弱。现在这个时代,一个国家能够除掉奸邪谋私之行而遵循国家法令的,老百姓就能安宁并且国家就能安定;能杜绝图谋私利的行为而实行国家法令的,军队就会强大而敌人相对弱小。所以明察得失又有法度的规定,用来驾驭群臣,那么这样的君主就不可能被臣下欺诈;明察得失而又以法度作为标准以了解远方的事情,那么君主就不可能被天下轻重颠倒的事所欺骗。现在如果按声誉选用人才,那么臣下就会背离君主而在下面紧密勾结;如果根据朋党的关系来推荐官员,那么老百姓就会致力于结党勾结而不求依法办事。以虚假的名

53、声为依据奖赏,以诽谤的流言作为依据施行处罚,那么喜欢奖赏而厌恶处罚的人,就会丢掉国家法定的职责,玩弄个人手段,互相包庇利用。因此忠臣无罪却遭遇危难而死,奸邪之臣没有功劳却坐享安乐利益。这是国家衰亡的根本原因。如果像这样,群臣就会废弃法度而设法捞取个人权势,不把国家的法令当回事了。屡次进出奸臣的家门,一次也不到君主的朝廷去;天天想着自己的好处,一点也不考虑君主国家的利益。君主的下属官吏虽然很多,但都不是朝廷所需用来尊崇君主的;各种官员虽然一应俱全,但却不是君主所需用来承担国家大事的。所以下臣我说:衰亡的国家朝廷中没有人。朝廷里没有人,不是朝廷中的臣子少了;私家致力于互谋私利,不致力于富强国家;大

54、臣们致力于相互推崇,不致力于尊崇君主;小臣们拿国家的俸禄去培养私交,不把官员职责当回事。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君主在上面不依法决断政事,而听凭下面的大臣胡作非为。所以圣明的君主用法制来选拔人才,不凭自己的意愿来用人;按法制来考核臣下的功绩,而不靠自己的主观来推测。有才能的人不被埋没,坏人坏事无从掩饰,徒有虚名的人不能进用,遭受诽谤的人不被免职,那么君主就能明辨臣下的功过是非而国家就容易治理,所以君主依法办事就可以了。所以说:高明的木匠用肉眼测度木材也合乎绳墨的标准,但首先一定要用规和矩作为标准;智慧极高的人虽很快就把事情做得合乎要求,但必须用先王的法制作依据。所以用法令来治国,就是用法令

55、作为标准衡量事物罢了。法令不偏袒权贵,绳墨不迁就曲木。法令该制裁的,智者不能逃避,勇者不敢争辩。惩罚罪过不避开大臣,奖赏善行不漏掉平民。所以矫正上面的过失,追究下面的奸邪,治理混乱而判断谬误,统一人们的行为使其合乎规范,没有比法令更好的了。整治官吏而威慑民众,遏止过于懈怠的行为,制止诈伪的发生,没有比刑罚更顶用的了。刑罚严厉,臣下就不敢凭地位高轻视地位低的人;法令严明,君主就能受到尊崇而不受侵犯。君主得到尊崇而不被侵犯,那么君主就会强势而掌握治国的要领,所以先王把法令看得很重并将它传下来。君主如果放弃法制而用私意办事,那君臣就没有区别了。17B18D19C20(卖酒的)感到奇怪,不解其中缘故,

56、他向同住里巷且知道这事的老人杨倩打探。立起木头(做成塑像的架子),再给它涂抹上泥灰(塑成社神),老鼠穿行在中间。【解析】17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B项,明:使明晓。故选B。18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可采用排除法依照文意进行分析、判断。断句时要注意“矣”“乎”等句末语气词,另外,还可根据“如此”的句意断句。“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局已联系紧密,不要断开,排除BC;“如此”对前文总结,单独成

57、句,排除A。故选D。19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C项,“致使他接连错杀鲧、共工两位大臣”错误,尧是为人主而善察的正面形象,他杀鲧和共工是对的。故选C。20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词句,第(1)句,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闾:里巷;第(2)句,树:名词动用,立起;涂:涂抹上泥灰。【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

58、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参考译文:宋国有个卖酒的,卖酒器具量得很公平,接待客人态度很恭敬,酿造的酒很香醇,(店铺门前)酒旗悬挂得很高,积贮很多酒却没有人来买,(时间一久,)酒都变酸了。(卖酒的)感到奇怪,不解其中缘故,他向同住里巷且知道这事的老人杨倩打探。杨倩说:“你养的狗凶恶吗?”卖酒的说:“狗凶恶,那么酒为什么就卖不出去呢?”杨倩说:“人们害怕你的狗呀。有的人打发自己的小孩,揣上钱,拿着壶,前往打酒

59、,但你的狗窜出来咬人,(谁还敢来买酒呢?)这就是你的酒卖不掉最终变酸的原因。”国家也有这样的恶狗。有才能的人怀着治国的本领想要禀陈大国的君王,使大国的君王能够明晓(治国的方略),那些大臣像恶狗一样窜出来咬人。这就使国君受到蒙蔽和挟制,也是那些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因此齐桓公问管仲说:“治理国家最担心什么?”管仲回答说:“最担心的是社坛的老鼠。”桓公说:“为什么担心社坛的老鼠呢?”管仲回答道:“君王也看见那社神吗?立起木头(做成塑像的架子),再给它涂抹上泥灰(塑成社神),老鼠穿行在中间,挖掘鼠洞寄托身子在里面。用火熏烤却怕烧毁了木头,用水浇灌却怕毁坏了涂泥,这就是社坛的老鼠不能被杀除的缘

60、故啊。现在君王身边的人(就是社鼠),他们在朝廷外为求威势重权,便从百姓中搜刮财富,他们在朝廷内就相互勾结,来对君主隐瞒他们的恶行,在朝廷内的(奸人)窥探君王的心思来传递消息给朝廷外的(权臣),朝廷外的权臣和朝廷内的奸人互相成为倚重,朝廷众多官吏都认为(这样做)是富有权势。(这样的)官吏不诛灭就会扰乱法度,诛灭了他们君王又不安逸。(他们)依靠国君的保护进而握有重大的权势,这样的人就是国家的社坛老鼠。”因此国君的臣子掌握大权,进而能行专擅或颁禁令,确实能为己用的必定使他得利,不能为己用的必定陷害,这就是(国家的)猛狗啊。那权臣成了猛狗来咬有才能的士人,身边的奸人又成了社鼠来窥探君王的心思,国君还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