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PPT课件:高级区域经济学(第四版)_第1页
高校PPT课件:高级区域经济学(第四版)_第2页
高校PPT课件:高级区域经济学(第四版)_第3页
高校PPT课件:高级区域经济学(第四版)_第4页
高校PPT课件:高级区域经济学(第四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级区域经济学(第四版)第一章 导言目 录第一节区域的本质空间经济组织第二节区域的块状经济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第四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第一节 区域的本质空间经济组织一、区域的概念(一)空间的分类 1.离散空间离散空间是指那些具有一定边界又互不重叠的空间单元,这些空间单元可以组成更大范围的空间单元,可以称这些空间单元为区域、地区、地带,或者根据需要进行各种命名,如中原经济区、丝绸之路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等。 第一节 区域的本质空间经济组织1.离散空间(1)同质区域是指把那些在一种或几种属性方面具有同质性特征的地区组合在一起的区域。 第一节 区域的本质空间经济组织1.离散空间(2)功能区域

2、是根据经济活动空间相互作用而不是经济活动的同质特征所划分的。 第一节 区域的本质空间经济组织一、区域的概念(一)空间的分类 2.连续空间连续空间是指由那些不具有空间维度的无数个点所组成的空间。不同于有边界的离散空间,连续空间指的是几何学中的空间,它可能是一维空间,也可能是二维空间或三维空间。一维空间就是我们常说的线性空间。第一节 区域的本质空间经济组织一、区域的概念(二)本书对区域概念的理解 第一,区域包括在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地方政府)代理行使这种控制权。政府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各种公共产品,通过各种经济政策引导该区域的经济活动。

3、第二,某一区域在经济功能上具有同质性或同一性特征,在经济活动强度以及各行业的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较小,在体制和经济政策上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 第一节 区域的本质空间经济组织一、区域的概念(二)本书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第三,一国内不同区域都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地域单元,它们可以有效地组织区内的经济活动和区外的经济联系。 第四,任何区域都包含核心城市或城市体系。区域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地域单元,必须具有较强的自组织能力。第一节 区域的本质空间经济组织二、空间经济组织概念的理解一般认为,经济组织是指像家庭、厂商、公司等按一定方式组织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或一定的社会集团,通过权责分配和相应层次结构所构成的

4、一个有机整体。第一节 区域的本质空间经济组织二、空间经济组织概念的理解如果根据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则经济组织是有关生产和交易的组织结构,自给自足是一种经济组织,分工也是一种经济组织。如果在分工组织中出现企业制度,则是另一种组织;如果在包含企业制度的组织中出现交易的分层结构,则又是另一种组织;如果又包含金融体系,则又是另一种经济组织,等等。第一节 区域的本质空间经济组织二、空间经济组织概念的理解根据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解,经济组织是可以演进的,而演进后的经济组织与演进前的经济组织是不同的组织,交易效率的提高是经济组织演进的原动力,而直接推动组织演进过程的是市场,市场可以选择更富有效率的经济组织。

5、三、对区域本质的理解第一节 区域的本质空间经济组织(一)专业化分工与均质性 (二)自组织能力 (三)交易的分层结构与城市等级系统 (四)监管的层级结构与地方政府 第一节 区域的本质空间经济组织专业化分工与均质性、交易、监管及城镇的分层结构、自组织能力所反映的是经济组织的特征,同时也是经济组织的标志,因而具有这种核心变量的区域必然是一种经济组织。专业化分工与分层结构都具有空间维度,这就是说,区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组织,是具有空间维度的经济组织,这是理解区域概念的核心。四、区域空间组织的形成第一节 区域的本质空间经济组织(一)城市以及城市体系的形成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以及城乡联系 (三)

6、监管职能分层结构的形成 (四)自组织能力的形成第二节 区域的块状经济一、块状经济的形成(一)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二)商品交易和提供服务的空间障碍 (三)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四)创新能力的区位锁定作用和知识溢出的局域性二、块状经济的主要特征(一)区际非均衡力以及循环累积过程(二)块状经济的重要特征1.区域经济系统中的循环累积过程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 2.区域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导致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 3.在区域经济系统中存在量变与质变现象 4.区域经济系统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 5.人们预期的变化或政府的示范作用,深刻影响区域经济增长6.产业聚集带来聚集租金,聚集租金先升后降第二节

7、区域的块状经济第二节 区域经济的特征块状经济图1-3块状经济的战斧图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一、区域经济学以规模收益递增与不完全竞争为基本假设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现象时的理论依据是规模收益递增理论。不管是城市还是区域经济发展,都存在这种规模收益递增的现象。当所有投入等比例增长时,如果产出的增长比例超出投入的增长比例,则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征。在单一产出的情况下,这表现为向下倾斜的平均成本曲线。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一、区域经济学以规模收益递增与不完全竞争为基本假设厂商层面的内部规模经济,常常与厂商初始掌握的资源和技术状况有关。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规模收益不变或规模收益递减理论,资本积累

8、多的地区的单位资本收益率低于资本积累少的地区的单位资本收益率。因此,强化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则资本可以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流动,最终实现区际的均衡发展。 规模收益递增与不完全竞争理论可以揭示生产要素流动的原动力,因此区域经济学视它为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假设。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二、非均衡力及循环累积因果律区域经济为块状经济,不同区域之间存在一种内生的非均衡力,这种非均衡力为市场接近效应、生活成本效应以及市场拥挤效应之和。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之和为聚集力,这种聚集力促使要素向市场规模较大地区转移;市场拥挤效应称为分散力,它阻止生产要素进一步向核心区域集中。正因为这种非均衡力的存在,

9、区际经济变量的变化具有非连续性和突发性特征。二、非均衡力及循环累积因果律(一)需求关联的循环累积因果律 (二)成本关联的循环累积因果律 (三)需求关联的循环累积因果链和成本关联的循环累积因果链之间形成循环累积因果律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三、市场开放度与生产要素流动性区域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运输成本。运输成本是因空间距离的存在而存在的,而空间距离是无法克服的自然现象,所以也被称为自然成本。二是制度成本。这种成本是因地区间不同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性保护政策及人们观念的差异等而导致的成本,常常表现为区际商品、资本及人员流动方面的限制。这种成本是由于人为因素而存在的,因

10、此称其为制度成本。就区域而言,常涉及两种交易成本。一是区内交易成本 。二是对外交易成本。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如果市场开放度变大,则聚集力将开始减弱。当市场开放度很低时,分散力比聚集力大。市场开放度的提高强化要素流动性的理论,可以解释区域经济结构调整过程和经济增长模式选择过程四、产业空间分布与国民收入区际差距如果产业分布为非均衡分布,则产业份额较大地区的收入水平高于产业份额较小地区的收入水平,这等价于国民收入的地区分配取决于各个地区所拥有的产业份额。只要产业份额为非均衡分布,那么必然存在区际收入水平差距,产业份额区际差异越大,区际收入差距也越大。尽管我们采取积

11、极措施可以缩小这种差距,但这种差距是永远存在的,除非世界经济是完全对称的经济。在市场力作用下,企业的区位选择取决于市场规模和区内外市场开放度。产业空间分布与区际国民收入差距理论,可以解释形成区际收入水平差距的机理以及区际收入水平差距的变动趋势。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五、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城乡二元结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过程,存在这种二元结构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之间交易效率的差距。有关城乡联系的两条重要的结论。首先,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大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以及产业链等诸多城乡市场,也就是目前强调的城乡统筹。其次,应建立较为完整的城镇体系。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理论可以解释城乡

12、二元结构的形成机制,以及实现城乡统筹的基本途径。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一、经济活动区位区位分析是区域经济学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区域经济学就是为了弥补一般经济学忽略空间要素这一缺陷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的理论基础来自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区位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学的区位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区位理论可以视为静态的区位理论,而新经济地理学的区位理论可以看成动态的区位理论。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区位理论,经济区位影响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也影响经济区位,经济区位与经济增长之间形成了互为因果的关系,这是动态的作用过程。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区位研究包含厂商区位、居住区位、

13、公共设施区位等,这种研究被进一步延伸为空间均衡分析和空间动态分析。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二、区域的自组织能力生产活动和交易活动的组织结构构成了区域的自组织能力,自组织能力的存在与否是经济组织的重要特征。如何组织区域经济,也就是如何发展区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学最主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区域经济发展,一方面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另一方面表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三、区际分工与专业化(一)区际分工区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分工的空间形式,它不仅决定专门化部门、区际联系的性质和规模,同时决定不同区域内部的部门间比例和一国国民经济整体结构的动态变化。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

14、容三、区际分工与专业化(一)区际分工1.垂直分工垂直分工是指关联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且彼此之间紧密联系而产生的区际分工形式。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包括初级产品生产、中间投入品生产、最终产品生产三个阶段,还有相关的配套服务。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三、区际分工与专业化(一)区际分工2.水平分工水平分工是指不同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者生产差异化的产品所形成的区际分工形式。水平分工存在两种主要形式:一是区域之间选择不同的经济部门进行专业化生产,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劳务是不同种类的。 二是各区域都生产同类产品,但各自生产的产品具有差异化特性。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5、三、区际分工与专业化(一)区际分工3.产业链分工产业链是不同企业之间基于技术经济关联所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是形成产业链的内在机制,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产业链的形成。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三、区际分工与专业化(二)专业化在产业部门,根据产品生产的不同过程划分若干不同的业务部门,这个过程就是专业化。常见的专业化是工业部门专业化。 工业生产专业化的基本形式有:一是部门和行业专业化。 二是产品专业化。 三是零部件专业化。 四是工艺专业化。五是辅助、服务生产专业化。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四

16、、地域结构的演进从空间角度来观察经济发展,最大的特点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不平衡分布。这种产业区位置换的结果是,城市外围和交通方便的地区逐渐成了经济活动聚集和经济增长的区域。这种生产区位的变动又引发人们居住区位的变动和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向农村地区的传播,逐渐形成范围很大的城市群。城市群的形成标志着地域二元结构的二元性逐渐削弱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五、区域经济政策协调区内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活动需要制度或政策上的支撑。 在一般情况下,区域经济政策主要指为解决区际发展差异

17、而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政府干预区域经济,主要有两个目标:一是效率目标,即加快经济增长;二是均衡目标,也称公平目标。至今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没有解决如何实现这两种目标的双赢问题,一般认为合理组织区际分工是实现双赢的关键。高级区域经济学(第四版)第二章 生产要素区际转移安虎森 等著目 录第一节区际非均衡力第二节生产要素转移的循环累积过程第三节生产要素转移第一节区际非均衡力一、基本假设第一,不同于地理学反复强调空间的非均质性,我们仍遵循经济学的空间同质性假设,这些假设决定了下面的一些假设。第二,如果没有特殊交代,则本书假设整个经济系统由北部和南部两个区域所组成。 第三,每个区域只有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

18、两种生产部门。 第一节区际非均衡力第四,经济系统中的所有消费者都具有相同的偏好,每个消费者都偏好多样化需求,消费所有类型的工业品,但也不会对某些特定种类的工业品具有特殊的偏好。 第五,厂商是指某一行业内的不同厂商,如纺织品生产行业内的不同厂商、手机生产行业内的不同厂商等。 第六,本部分假设不存在失业问题,所有劳动力都充分就业。 第一节区际非均衡力二、三种效应1.市场接近效应市场接近效应是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厂商在选择生产区位时因选择市场规模较大区位而带来的收益递增效应。 2.生活成本效应生活成本效应是对消费者而言的,对厂商而言是生产成本效应。 3.市场拥挤效应市场拥挤效应是指厂商过度聚集

19、导致的防止厂商进一步聚集的效应。第一节区际非均衡力三、两种作用力对上述三种效应而言,必然存在某种作用力。由于市场接近效应的存在,厂商会有向市场规模较大的区位转移的趋势,这种效应产生的作用力就是一种聚集力;由于生活成本效应的存在,消费者或者劳动力有向厂商聚集区位转移的趋势,这种效应产生的作用力也是一种聚集力;市场拥挤效应产生的作用力与前述的作用力正好相反,它抑制厂商进一步向经济活动密度较大的区位聚集,这种作用力就是一种分散力,也被称为排斥力。第二节生产要素转移的循环累积过程一、循环累积过程及其形成机制“需求关联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指人口转移导致消费支出转移,消费支出转移导致生产活动转移,生产活

20、动转移反过来又激励人口转移。需求关联是指人口转移导致的需求空间分布的变化,而需求空间分布的变化导致生产活动空间转移,也就是说需求空间分布的变化是撬动上述机制的杠杆。第二节生产要素转移的循环累积过程一、循环累积过程及其形成机制“需求关联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指人口转移导致消费支出转移,消费支出转移导致生产活动转移,生产活动转移反过来又激励人口转移。需求关联是指人口转移导致的需求空间分布的变化,而需求空间分布的变化导致生产活动空间转移,也就是说需求空间分布的变化是撬动上述机制的杠杆。第二节生产要素转移的循环累积过程一、循环累积过程及其形成机制“需求关联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指人口转移导致消费支出转

21、移,消费支出转移导致生产活动转移,生产活动转移反过来又激励人口转移。需求关联是指人口转移导致的需求空间分布的变化,而需求空间分布的变化导致生产活动空间转移,也就是说需求空间分布的变化是撬动上述机制的杠杆。第二节生产要素转移的循环累积过程第二节生产要素转移的循环累积过程第二节生产要素转移的循环累积过程式(2-1)告诉我们:首先,北部的工业劳动力的名义工资变化率与产业份额变化率之间为负向关系。 其次,北部的工业劳动力的名义工资水平与北部的产业份额之间的反向关系强度,随区际市场开放度的提高而减弱,也就是北部厂商之间的竞争强度随市场开放度的提高而减弱。 第二节生产要素转移的循环累积过程第二节生产要素转

22、移的循环累积过程第二节生产要素转移的循环累积过程第二节生产要素转移的循环累积过程二、循环累积因果机制存在性的深层次分析 (三)成本关联的循环累积因果链 假设工业劳动力(H)是根据南北实际收入差异作出转移与否的决策,而且把自己的收入全部支付在就业的区位上。我们可以推导出北部的实际收入水平为:=wa 第二节生产要素转移的循环累积过程第二节生产要素转移的循环累积过程第二节生产要素转移的循环累积过程第二节生产要素转移的循环累积过程二、循环累积因果机制存在性的深层次分析 (四)本地市场效应导致的聚集力市场接近效应或者本地市场效应是块状经济的关键性特征之一。市场接近效应是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厂商为追

23、求利润最大化,在选择生产区位时选择市场规模较大区位为其生产区位的行为,它主要是针对厂商行为而言的,但它所表述的是产业的区际转移;本地市场效应是指某种外生冲击改变原有市场规模分布格局,扩大某一区域的市场规模,进而其他区域的一些厂商改变其原来的生产区位向市场规模较大区域转移,进而进一步扩大该区域市场规模的行为,它主要是针对某一区域的市场规模而言的,但它所表述的也是产业的区际转移。第三节生产要素转移一、劳动力转移 (一)劳动力转移与循环累积过程首先,我们仍然从对称情形出发进行讨论。 其次,上述扰动导致南部劳动力向北转移,劳动力向北转移扩大北部市场规模而缩小南部市场规模,北部市场规模扩大将吸引南部厂商

24、向北部转移,这就增加北部的厂商数量以及生产的产品种类数量,减少南部厂商数量以及生产的产品种类数量。 第三节生产要素转移一、劳动力转移 (二)劳动力转移的区域经济含义 1.经济系统中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最终导致区际经济发展差距 2.生产要素区际转移导致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区域经济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 4.为地方政府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节生产要素转移二、资本转移 (一)初始对称与资本流动讨论资本区际流动时,先讨论初始生产要素对称分布时的情况,然后讨论生产要素禀赋非对称时的情况。由于资本自由流动而资本所有者不能流动,因此发生资本流动后的实际情况与初始时的资本分布情况不一致,区域拥

25、有的资本份额与区域实际拥有的产业份额也不一定相同。讨论资本转移时,我们还假设资本区际转移而获得的资本收益全部返回到资本所有者所在地区消费。 第三节生产要素转移二、资本转移 (二)初始非对称与资本流动 1.市场规模非对称 第三节生产要素转移二、资本转移 (二)初始非对称与资本流动 2.市场开放度非对称市场开放度非对称指的是北部的对外开放度不等于南部的对外开放度。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则意味着北部制造业产品出口到南部市场的价格比南部制造业产品出口到北部市场更便宜,这从贸易活动角度来讲,北部对南部的制造业产品进入本区域施加了更多的贸易障碍。第三节生产要素转移二、资本转移 (二)初始非对称与资本流动 3.

26、要素禀赋非对称要素禀赋非对称包括的情形很多,由于资本区际流动对区域市场规模没有影响,故市场规模非对称是由要素禀赋非对称所决定的,因此要素禀赋非对称实际上已经包含在市场规模非对称之中了。但是比较生产要素分布的初始状态与均衡状态,特别是关注区域两种要素禀赋的比值不相等情形下的均衡,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理解资本的区际流动。第三节生产要素转移二、资本转移 (三)资本流动的区域经济含义 1.经济系统中存在本地市场放大效应 2.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导致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 3.不平衡区域结构下的类突发性特征 4.聚集租金曲线呈现出先升后降的驼峰状 5.资本流向的可变性 第三节生产要素转移三、人力资本转移

27、 1.循环累积因果链 2.人力资本转移下的区域结构在初始要素禀赋对称的前提下,区域对称的初始结构能否稳定取决于扰动发生后三种效应的综合作用,或者说取决于三种效应导致的作用力大小。高级区域经济学(第四版)第三章 区位选择理论目 录第一节区位概述第二节区位要素与厂商区位选择第三节交通可达性与区位选择第四节区位选择的一般均衡模型第一节 区位概述一、区位主体与区位单元能够作出区位决策的微观主体,包括劳动力、厂商以及政府,尽管这些微观主体有着不同的目标,但都通过区位选择实现其最优化目标。劳动力通过区位选择实现其效用最大化,厂商通过区位选择实现其利润最大化,政府通过区位选择实现公共产品的福利最大化。能够作

28、出区位决策的劳动力、厂商以及政府等微观主体,被统称为区位微观主体,这些主体作出区位决策时的活动单元被称为区位单元。第一节 区位概述二、区位要素 (一)区内要素区内要素可以分为区内投入要素和区内产出要素。区内投入要素是指某一区位范围内的不可流动的生产要素,这种区位要素不能在空间上移动,只能用于区内的生产活动,也称不可转移的投入要素。区内投入要素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不可流动的自然要素,如土地等要素。 二是具有地区特征的人文环境,如人群的文化层次等。 三是其他短期内无法变化的生产要素,如基础设施、劳动力等第一节 区位概述二、区位要素 (二)区际要素相对于土地等不可流动的生产要素,燃料、原料、信息

29、或者某些服务的流动性较高。如果能从其他区位转移到既定区位,我们把这类区位要素称为区际投入要素或可转移的投入要素。 第一节 区位概述三、区位选择目标以及选择过程区位选择是人们选择性地接受那些成本和风险不同的具体地点对某种收益率的承诺。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一个“理想区位”主要由投资回报率、收益水平所决定,收益包括未来的利润和预期回报率,因此选择某一区位而兑现的净收益是区位选择的目标,这也是评价区位优劣的重要标准。任何经济行为都要支付运输成本,而运输成本又是由区位的既定运输状况所决定的。有些区位能够承诺提供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或较高的预期收益率。 各种公共设施区位选择,本质上与厂商区位选择类似。 第一节

30、 区位概述四、区位选择方法 (一)区位决策常见的评价方法选择合适的区位对微观主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评价方法主要根据不同区位的特征进行比较,然后选择最合适的区位。常见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投入产出法和运费率比较法。第一节 区位概述四、区位选择方法 (二)区位选择方法的综合性应用为了评估各种区位要素的相对重要性,知道各种投入产出要素的相对优劣是十分必要的。 评估区位要素相对强度的另一个方法是劳动生产率差异法。 当生产具有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的特征,而生产要素供给或产品需求又存在区位差异时,区位选择就会变得比较复杂。第一节 区位概述四、区位选择方法 (一)区位决策常见的评价方法选择合适的区位对

31、微观主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评价方法主要根据不同区位的特征进行比较,然后选择最合适的区位。常见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投入产出法和运费率比较法。第一节 区位概述四、区位选择方法 (一)区位决策常见的评价方法选择合适的区位对微观主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评价方法主要根据不同区位的特征进行比较,然后选择最合适的区位。常见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投入产出法和运费率比较法。第二节区位要素与厂商区位选择一、运输导向型区位模式 (一)一些假设 首先,假定某一区位主体的产品在多个市场上出售,该厂商的产出规模较小,不足以影响该产品的市场价格(区位主体产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故该厂商不能影响某一市场的价格),

32、只能接受市场的既定价格。 其次,区位主体使用的各种可转移的生产要素来自于不同产地,每一产地的生产要素供给是富有弹性的,故厂商的生产要素需求不能影响该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 最后,我们暂时不考虑对区位选择有重要影响的其他因素。 第二节区位要素与厂商区位选择(二)一种投入要素时的情形 图3-1原材料和市场区位 图3-2原料地和市场区的区位选择第二节区位要素与厂商区位选择图3-3区位三角形二、市场导向型区位模式(一)空间需求曲线第二节区位要素与厂商区位选择图3-4运输成本、运输距离和空间需求曲线第二节区位要素与厂商区位选择图3-5市场范围和空间需求圆锥体第二节区位要素与厂商区位选择图3-6空间垄断价格

33、决定第二节区位要素与厂商区位选择图3-7具有相同运费率和不同生产成本的两个厂商的市场范围(二)市场边界和市场范围图3-8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不同时的市场范围(三)空间竞争与空间定价。图3-9卖方支付运费条件下的两个厂商市场范围争夺情形(四)竞争和区位选择。 图3-10霍特林模型(五)市场范围与区位选择。三、聚集导向型区位模式 (一)消费的外部经济产品多样性和区位吸引力。(二)生产过程的外部经济分工和专业化吸引力。(说)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 图3-11集聚经济和生产成本第二节区位要素与厂商区位选择四、劳动力导向型区位模式工资率的区际差异是不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普遍现象,即使在同一劳动力市场上也可能存

34、在工资率上的差异。 在短期内一个地区的劳动力总供给可能完全无弹性,因为短期劳动力弹性取决于劳动力供给数量和劳动参与率的变化。 人们总是偏好就业,这种偏好通常引起劳动力的区际转移和区位选择。 在某一个特定区位中,如果劳动力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较为昂贵,那么厂商会从三个方面节约使用劳动力:一是改变生产技术,以便使用其他投入要素替代人力(如使用节约劳动力的机器);二是退出生产行业;三是转移到劳动力便宜的其他区位。 第二节区位要素与厂商区位选择五、技术进步与区位选择 (一)要素替代性与区位选择图3-12区位三角:要素比例变化的区位选择分析第二节区位要素与厂商区位选择五、技术进步与区位选择 (一)要素替代

35、性与区位选择图3-12区位三角:要素比例变化的区位选择分析图3-13等要素支出线图3-14区位、要素替代和生产规模(二)多个市场区位与区位选择图3-15面对5个市场的单一产品总需求曲线第三节交通可达性与区位选择一、杜能的农业区位模型 (一)基本假设杜能的模型以及相关的理论都建立在如下假设基础之上:(1)存在这样一个均质平原,该平原任何一处的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地表坡度都相同,所有方向上的交通基础设施状况完全相同。(2)在平原的某个地点上,存在唯一且孤立的城市,所有农产品都运到该城市去销售。(3)需求是无限的,这意味着该模型为供给导向型模型,区位均衡取决于供给,而与需求无关。(4)所有生产要素在

36、空间上是完全均匀分布的,并不存在把非均匀分布的土地资源配置给不同经济活动的情况。第三节交通可达性与区位选择一、杜能的农业区位模型 (一)基本假设(5)每种农产品的生产都具有特定的生产函数,这些生产函数都有其不变的系数和不变的规模收益。这种假设保证单位土地产出量和单位产出成本在空间上是相同的。(6)农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是给定的(外生的)。不同类型农民之间在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单位面积产量以及运费率方面存在差异,但同一类型农民之间不存在这种差异。(7)平原上任何地点的农产品的运输成本都等于一个固定运费率乘以从该地点到城市市场的距离。当然,不同农产品的运费率是不相同的。第三节交通

37、可达性与区位选择第三节交通可达性与区位选择一、杜能的农业区位模型 图3-163位农民之间的土地配置第三节交通可达性与区位选择第三节交通可达性与区位选择第三节交通可达性与区位选择图3-17地租竞价曲线和厂商区位均衡第三节交通可达性与区位选择图3-17地租竞价曲线和厂商区位均衡第三节交通可达性与区位选择第三节交通可达性与区位选择图3-18家庭最优选择和地租竞价曲线第三节交通可达性与区位选择第三节交通可达性与区位选择三、阿朗索的城市家庭区位选择模型图3-19家庭区位均衡第三节交通可达性与区位选择图3-20交通可达性的成本与收益以及收入变动对区位选择的影响第四节区位选择的一般均衡模型 第四节区位选择的

38、一般均衡模型 一、厂商区位的一般均衡模型图3-21厂商最优选择与地租竞价曲线第四节区位选择的一般均衡模型 第四节区位选择的一般均衡模型 一、厂商区位的一般均衡模型图3-22厂商的一般均衡第四节区位选择的一般均衡模型 二、家庭区位的一般均衡模型类似于厂商区位一般均衡模型,家庭区位一般均衡模型也给出城市中n个家庭的区位均衡。家庭区位一般均衡模型要求,n个家庭对可选择的所有区位都显现为无差异。假设所有家庭的收入水平和偏好都相等,且对同一个地租竞价曲线上不同区位都是无差异的。第四节区位选择的一般均衡模型 二、家庭区位的一般均衡模型图3-23家庭的一般均衡第四节区位选择的一般均衡模型 第四节区位选择的一

39、般均衡模型 二、家庭区位的一般均衡模型图3-24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区位均衡第四节区位选择的一般均衡模型 三、厂商与家庭在一般均衡框架下,讨论一下在单中心城市模型中同时分析厂商和家庭区位的方法。我们假设厂商的地租变化率大于家庭地租变化率,也就是厂商为获得更接近城市中心地段的区位,愿意支付很高的租金。厂商和家庭的地租竞价曲线如图3-25所示。第四节区位选择的一般均衡模型 三、厂商与家庭图3-25家庭和厂商区位均衡第四节区位选择的一般均衡模型 高级区域经济学(第四版)第四章 区域经济增长及国民收入区际分配目 录第一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二节不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三节产业分

40、布模式与国民收入区际和人际分配第四节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战略第一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五)输出基础模型评价输出基础模型最大的特点是从小型经济体出发研究区域经济增长问题。该模型利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揭示了区际贸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该模型中,区外输出是区域总需求的最主要部分,而区内自主投资只占总需求的很小

41、比例。输出基础模型对区域经济增长有重要的启示。第一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五)输出基础模型评价尽管该模型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缺陷:第一,该模型无法解释区域之间在专业化生产能力以及经济结构方面的差异。 第二,输出基础模型强调总体,而忽略不同专业化部门或生产部门之间的区别,认为任何部门的收入乘数都是相同的。 第三,该模型认为供给不存在短缺,只要外部需求增加,区内有足够的生产要素和生产能力,立即扩大生产。 第四,利用输出基础模型来进行长期经济发展预测时,最主要的缺陷是乘数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第五,该模型忽略了为本地区服务的服务行业的发展,认为这些服务行业的发展取决于基础部门的发展,但在

42、现实中,区域的财政状况、市场化程度、技术水平、经营环境等,都影响该区域基础部门的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第一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二、哈罗德-多马的区域经济模型(一)哈罗德-多马的初始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是以如下假设为基础建立起来的:(1)经济系统中的任何一种产品,既是最终消费品,又是中间投入品。(2)资本品是非折旧的,这意味着计算投资时不用区分新旧资本品。第一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一

43、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二、哈罗德-多马的区域经济模型(三)哈罗德-多马区域经济模型的重要结论(1)相对于封闭模型,实现经济恒定增长时的限定条件较少,因此相对于封闭的国家模型更容易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但该模型没能给出劳动力和资本的区际流动能够保证区域经济恒定增长的条件,故难以实现稳定均衡。第一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哈罗德-多马区域经济模型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欠发达地区从发达地区输入资本,那么当处于稳定状态时,会出现经济的趋同现象,也就是说,当资本从发达地区输入欠发达地区时,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将高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率。这就解释了区

44、际经济增长趋同现象,也解释了这种趋同现象的原因,即在较弱的储蓄倾向和较低资本与产出比值的情况下,资本输入是实现区内与区际经济均衡的关键因素。第一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二、哈罗德-多马的区域经济模型(四)哈罗德-多马区域经济模型的评价哈罗德-多马区域经济模型告诉我们,有限的区内储蓄、较低的资本与产出比以及负向贸易平衡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当区内资本短缺时,从区外输入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这种生产要素转移可以解释在区内投资和储蓄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方面出现趋同现象的原因。第一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二、哈罗德-多马的区域经济模型(

45、四)哈罗德-多马区域经济模型的评价尽管哈罗德-多马区域经济模型提供了许多具有借鉴意义的观点和主张,但也存在一些缺陷:(1)该模型缺乏对各种生产要素转移机制的解释,因而就无法预测生产要素区际转移能否实现均衡的问题。 (2)该模型无法揭示区际经济发展差距收敛与否的问题。 (3)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是资本的净输入地区,但该模型没能解释这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吸收资本的能力来自何方的问题。第一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三、索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结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源于储蓄率、人

46、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等外生因素,没有这些因素,经济将无法实现持续增长。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假设为规模收益递减。根据这种假设,发达国家或地区资本充裕,因此资本的边际生产力较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资本稀缺,因此资本的边际生产力较高,这促使资本从发达国家或地区向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这样,随着经济发展,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将出现趋同的趋势,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长期增长没有影响。第一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四、博茨-斯坦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一)单部门模型最早的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古典模型是博茨和斯坦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他们进行了如下假设:(1)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2)要素市场完全

47、竞争,生产要素是根据其边际生产率获得收益的,厂商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3)通过调整劳动力工资水平,可以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4)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完全自由流动,要素流动无成本。(5)不存在商品贸易。(6)生产要素的动态变化决定资本-劳动比,资本和劳动力两种生产要素之间完全可以替代。第一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单部门模型图4-1 资源的重新配置与生产优势第一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四、博茨-斯坦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二)两部门模型 为建立两部门模型,本书进行了如下假设(有些假设已在单部门模型中给

48、出了):(1)有两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两种生产部门,生产两种商品,一种产品供出口,另一种产品供区内消费。(2)贸易不平衡,贸易差额部分由资本流动所抵销。第一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3)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单个区域的销售数量不会影响整个经济系统的产品价格,而区内价格水平由当地供需状况所决定。(4)资本只使用在制造业中,这种假设并不影响最终结果。(5)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6)要素边际生产率决定生产要素回报率。(7)生产要素成本等于要素边际产出值,此时实现厂商利润最大化。第一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四、博茨-斯坦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二)两部门模型假设对其中一个区域出口的商品

49、的需求增加,则直接影响是该产品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价格上升,这使得该区域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提升,进而实现生产要素在区内和区际的重新配置。过程如下:(1)受到某一区域高资本回报率的吸引,外部资本流入该区域,因此该区域出口品生产部门的资本存量大幅提升。(2)出口品价格水平的提高,又提高了劳动力边际产出值(提高了劳动力的工资水平),这就扩大了当地厂商的劳动力需求。(3)由于劳动力的工资水平高,吸引了本区农业部门劳动力和区外的劳动力。(4)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出口品生产部门用工数量的增加对农业部门形成了一种“回流效应”,首先是扩大对农产品的需求,接着是扩大生产规模和用工规模。第一节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

50、长理论四、博茨-斯坦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二)两部门模型从中可以得出与从前面的单部门模型中得出的结论完全不同的两个重要结论:第一,生产要素流向高收入地区,而不是低收入地区,现实中许多经济现象都支持这种结论。第二,存在区际经济增长率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尽管两部门模型的假设条件和分析框架与哈罗德-多马模型不同,然而所得出的结论与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结论相同。实际上,这两种模型都主张,如果一个区域是资本的净输入者,则该区域的经济增长率高。第二节不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新增长理论(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逻辑新经济增长理论假设经济增长依靠资本积累来驱动,这里的资本包括物质资本(机器设备

51、)、人力资本(技能)和知识资本(技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又被称为外生经济增长模型,这是因为它关注的是物质资本的积累。有两种方法可以解决资本积累规模收益递减问题:一是资本收益率不随资本存量的增加而下降;二是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创造新资本所需的成本下降,这种从以前的知识积累中获益被称作知识资本的“跨期外部性”。 第二节不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新增长理论(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 1.干中学模型 2.知识溢出模型 3.人力资本溢出模型 第二节不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新增长理论(三)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结论 第一,经济增长是经济系统中的内生因素作用的结果,在存在外部性

52、或垄断因素的条件下,经济可以实现持续、均衡增长。但这种动态均衡是一种次优增长,只有通过政府的干预,消除市场机制造成的资源配置扭曲,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第二,技术进步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进行投资的结果,这种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技术(或知识)、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是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不可或缺的条件。第三,经济政策(如税收政策、贸易政策、产业政策等)能够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第二节不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二、知识资本溢出模型 (一)知识资本溢出模型的基本假设在知识资本溢出模型中,资本生产成本遵循学习曲线。随着知识资本的积累,当前的资本生产可以借鉴前期的资本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前

53、期知识资本的积累提高了本期资本生产效率,降低了本期知识资本生产的成本。 第二节不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二、知识资本溢出模型 (二)知识资本溢出模型的基本思想 1.作为聚集力的“本地溢出效应” 2.不同资本空间分布模式的经济增长率 3.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均衡发展战略。 第二节不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二、知识资本溢出模型 (三)知识资本溢出模型的主要启示 1.经济的内生增长 2.经济增长强化区位优势 3.经济“增长极”和“塌陷区” 4.永久的区际收入差距 5.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6.经济的内生增长为一种聚集力 7.知识溢出为分散力 8.非均衡发展战略与经济起

54、飞 9.有条件的福利补偿作用 第三节产业分布模式与国民收入区际和人际分配一、市场力作用下的产业空间分布市场力作用下的产业配置取决于市场规模和区际市场开放度;当某一区域的市场规模较大时,产业份额也就较大;当区域的市场规模已外生给定时,如果区际市场开放度大,则可流动要素进一步聚集在市场规模较大区域,因此产业份额也就很大。第三节产业分布模式与国民收入区际和人际分配二、市场力作用下的国民收入区际与人际分配 (一)市场力作用下的国民收入区际分配1.名义收入分配上的区际差异 2.区际生活成本上的区际差异 3.实际收入分配上的区际差异 第三节产业分布模式与国民收入区际和人际分配二、市场力作用下的国民收入区际

55、与人际分配 (二)市场力作用下的国民收入人际分配当初始的产业分布不均衡时,如果产业分布趋向于更加不平衡,则损失者的福利损失部分大于获益者的福利增加部分,总体福利水平是递减的;如果产业分布趋向于平衡,则获益者的福利增加部分大于损失者的福利损失部分,总体福利水平是递增的。所谓的产业份额的变化,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本地原有厂商(资本)数量的增减;流入本区的厂商(资本)数量的增减。第三节产业分布模式与国民收入区际和人际分配三、政府有效干预时的福利水平改进 (一)政府干预有效时的总体福利水平和最优产业分布 如果政府能够采取措施消除市场扭曲现象,那么整个经济系统的福利将达到最优状态。 如果政府实施边际成

56、本加成定价法定价,则可以实现社会总体福利的最大化,但此时两个区域的产业分布并不是均衡分布,而是非均衡分布,人口规模较大区域应拥有较大的产业份额,区际市场开放度越大,人口规模较大区域的产业份额也就越大。第三节产业分布模式与国民收入区际和人际分配三、政府有效干预时的福利水平改进 (一)政府干预有效时的总体福利水平和最优产业分布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有关政府调控的重要结论,即政府调控的内容有两项: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保护合理竞争,尽可能消除市场的扭曲;对市场规模较小的欠发达地区实行有别于发达地区的一些特殊政策,尽可能保证欠发达地区拥有一定份额的产业。第三节产业分布模式与国民收入区际和人际分配三

57、、政府有效干预时的福利水平改进 (二)政府干预无效时的总体福利和次优产业分布如果政府无法消除上述的扭曲现象,那么总体福利水平将下降,经济系统处于次优状态。假定边际成本加成定价法无法实施,厂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完全自由定价。此时,总福利函数中不包括因实施边际成本加成定价法定价而获得的福利改进项,因此总体福利水平下降,此时的产业份额分布是次优分布。比较社会最优的产业份额和社会次优的产业份额,则这两者在产业份额结构上是相同的,但社会最优产业配置所强调的是人口规模,市场力作用下的产业配置所强调的是支出规模。 第三节产业分布模式与国民收入区际和人际分配三、政府有效干预时的福利水平改进 当存在要素收益和

58、相对要素禀赋差异时,如果市场开放度高,则无效率时的产业份额和有效率时的产业份额之间的差距就大,这说明市场开放度越高,市场配置无效率程度也越大。 现实中,在无法人为解决区际要素收益和相对要素禀赋差异的情况下,解决市场配置无效率的主要途径就是适度降低区际市场开放度,而区际市场开放度主要由不同区域之间政策的一致性程度决定,政策的一致性程度越大,区际要素流动性越强,区际市场开放度就越高。因此,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要适度降低欠发达地区对发达地区的市场开放度。第四节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战略一、平衡增长理论所谓平衡增长理论,是指在整个经济系统的各部门或各行业中,按照相同比率进行投资或者是按照不同比率同时全

59、面地进行投资,通过各产业间的相互配合、相互推动来促进经济增长。这一增长方式从各种投资和经济活动的相互依赖出发,把经济系统看作不可分的整体,强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均衡发展。第四节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战略一、平衡增长理论(一)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二)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 第四节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战略二、不平衡增长理论与平衡增长理论类似,不平衡增长理论也承认经济活动之间的关联性。这两种理论的区别在于,平衡增长理论特别强调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并把它作为逻辑基础和理论前提;不平衡增长理论把经济活动之间的关联看作理论研究的对象,也就是探索把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经济机制。当然

60、,不平衡增长理论并不否认大规模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这种方法论上的区别使二者得出不同的结论。第四节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战略二、不平衡增长理论(一)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二)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三)增长极理论 (四)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第四节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战略三、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一)贸易保护与欠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在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低下,这种低生产率又导致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低下。 本国贸易壁垒的提高对国内工业品消费价格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贸易壁垒的提高导致区位效应。 其次,贸易保护直接导致区内消费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