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面试小学数学考题汇总_第1页
教师资格面试小学数学考题汇总_第2页
教师资格面试小学数学考题汇总_第3页
教师资格面试小学数学考题汇总_第4页
教师资格面试小学数学考题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师资格面试小学数学考题汇总小学数学圆柱的表面积一、考题回忆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结识了圆柱,并且懂得了生活中有诸多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人们来看,这个圆柱形状的物体(出示一种茶叶盒)。它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材料,请同窗们想一想,要“制作这样一种茶叶盒需要多少材料”,事实上是在求圆柱的什么?(边演示边解说)(二)新知摸索1.简介圆柱的表面积。出示书上例题,并提问:如果接口不计,至少需要用多大面积的纸板?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追问1:这个实际问题转化为一种数学问题。事实上是让我们求什么呢?预设:求圆柱的表面积。追问2:圆柱的表面是由哪些面构成的呢?预设:两个底

2、面的面积和侧面面积的和。引导:哪些面的面积已经会求,哪些面还没有现成的求面积的计算措施?预设:上下底面两个圆的面积会求,侧面的面积不会求。追问3: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种如何的图形呢?你能想措施阐明吗?2.圆柱侧面积求法的探究。学生运用手中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教师加以巡视指引。预设1:侧面展开图为一种长方形。预设2:侧面展开图为一种平行四边形。追问:圆柱侧面展开图长方形的长和宽与这个圆柱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这个圆柱有什么关系?如何求圆柱的侧面积呢?预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长方形的长是地面圆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地面圆的周长,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圆柱的高。并根

3、据长方形面积公式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引导:用字母c,d,r,h表达圆柱底面的周长、直径、半径和圆柱的高,你能用这些字母写出求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措施吗?阐明:为了便于计算,纸盒的接口处没有计算,实际需要的纸板还要略多某些。(三)课堂练习做一种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直径为4dm,高为5dm,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四)小结作业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尚有哪些收获?作业: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种自己喜欢的笔筒。【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圆柱体的表面积难点是什么?如何突破该难点?【参照答案】难点是解决侧面积的推导与计算过程。在授学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

4、动手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学生积极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并切实的体会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中转化的思想措施,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解决问题。2.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参照答案】【知识与技能】摸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措施,能对的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并根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措施】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懂得圆柱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同步,熟记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根据具体情境,借助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措施解决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下六(1)班同窗最喜欢运动项目的状况表,用自己喜欢的记录

5、图来表达图中的数据。预设1:条形记录图。预设2:折线记录图。提问:登记表中增长的栏目“比例”是什么意思?预设:表达每一项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比例。追问:从条形记录图和折线记录图中能不能看出每一项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比例呢?引出本节课的题目扇形记录图。(二)摸索新知1.扇形记录图的解说提问:每一项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比例是多少?预设:乒乓球:30%,足球:20%,跳绳:12.5%,踢毽:15%,其她:22.5%。解说:各部分数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扇形记录图表达。板书解说:六(1)班同窗最喜欢运动项目的扇形记录图,给出乒乓球所占的比例。并让学生写出其她项目所占比例是多少?2.扇形记录图特

6、点的解说提问:上图中整个圆表达什么?用这样的记录图有什么好处?预设:上图中整个圆表达全班人数;用这样的记录图可以清晰的看出各部分占总体的比例。教师补充:用整个圆的面积表达总数(单位1)。提问:各个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预设:各个扇形的大小与所占比例有关。3.深化新知提问:扇形记录图和条形记录图、折线记录图的区别。学生讨论报告:条形记录图能清晰地体现各组数据,易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折线记录图能表达数据的变化趋势,能反映记录数据的增减变化;扇形记录图能表达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易显示部分相对于整体的大小。(三)课堂练习牛奶里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多种营养成分所占百分例如下:每天喝一袋250g的牛奶

7、,能补充每种成分的营养多少g?(四)小结作业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今天的学习尚有什么疑问吗?作业:回家自己画一种扇形记录图,并写出各部分占总量的比例?【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你是如何设计探究扇形记录图的?【参照答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运用生活实例进行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学习探究的爱好,出示学生爱慕的运动项目的扇形记录图,通过观测和各个运动项目所占总面积的比例,设立小组讨论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想法体现出来,从而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充足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限度。2.扇形记录图的作用是什么?【参照答

8、案】(1)能清晰地反映出各部分数同总数之间的关系与比例。(2)扇形面积与其相应的圆心角的关系是:扇形面积越大,圆心角的度数越大;扇形面积越小,圆心角的度数越小;扇形所对圆心角的度数与比例的关系是:圆心角的度数=比例360;扇形记录图还可以画成圆柱形的。小学数学鸡兔同笼一、考题回忆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教师:同窗们,大概一千五百近年前,国内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道数学趣题“鸡兔同笼”问题。出示主题图: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教师:从题中获取信息,你懂得了什么,规定什么问题?(二)解说新知1.尝试解决,交流想法。问题:同窗们想一想,算一算鸡和

9、兔各有多少只?2.感受化繁为简的必要性。人们在刚刚猜了好几组数据,通过验证都不对的,为什么猜不对呢?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教师:从题中你们能获取哪些信息?和生活常识联系在一起,你还能说出哪些信息?3.猜想验证。教师: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也许会有几只鸡?几只兔?猜想需要抓住哪个条件?小结:这个措施挺好,能帮我们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我们把这种措施叫做列表法。(板书:列表法)小组讨论上表中数量之间某些数学规律,报告。4.数形结合理解假设法。(1)假设全是鸡。教师: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3)提出假

10、设法概念。刚刚我们通过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来解决例1的,因此把这种措施叫做假设法。这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一种基本措施,也是算术措施中较为普遍的一般措施。(板书:假设法)(三)应用新知运用两种措施解决古代数学问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四)小结作业小结:总结解决古代出名的“鸡兔同笼”问题的两种措施(列表法和假设法)作业:课后查阅数学名著孙子算经,找一找其她有关的数学问题,试着解决问题。【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有哪些措施?【参照答案】列表法;假设法,分为假设全是鸡和假设全是兔子两种状况;以及方程法等.2.你的课

11、堂中哪个环节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参照答案】在新课导入部分,引导学生思考理解题干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新课部分,设立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伙交流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感受列表法的一般性和注意事项。另一方面在应用新知部分,引导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小学数学9+几一、考题回忆题目来源:5月19日 上午 山东省济宁市 面试考题试讲题目1.题目:9+几2.内容:3.基本规定:(1)试讲时间约10分钟;(2)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本上,自己得出“9+几”的计算措施;(3)指引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掌握“9+几”进位加法的算理;(4)结合教学内容合适板书。答辩题目1.九

12、加几的算理是什么,其中最核心的点是什么?2.你是如何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凑十法”?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生活情境导入:教师昨天去超市买东西,看见超市的酸奶有促销活动,标签上写着“买9盒送4盒”,于是教师就买了9盒酸奶,那么教师一共得到多少盒酸奶呢?你们能帮教师列出相应的算式吗?学生列出算式9+4,教师追问如何计算,顺势引出课题9+几。(二)解说新知1.理解“凑十法”小组活动: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五分钟时间讨论一下9+4如何计算,算出来一共有多少瓶酸奶?讨论结束后请小组派代表分享一下你们的想法。预设:一种一种数,9、10、11、12、13,一共13盒;追问:有无更好的措施。预设:从

13、4盒酸奶中拿出1盒给9盒凑成10盒,10再加剩余的3盒就是13盒。教师进行教学评价,接着板书凑十的思维过程:4可以提成1和3,9加1等于10,10加3等于13。并阐明这个措施叫做“凑十法”。2.深化新知小组活动: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教室左边各小组借助摆小棒的方式运用凑十法计算9+5,教室右边各小组借助摆小红花的方式运用凑十法计算9+7,并模仿板书写出凑十的思维过程。限时五分钟。预设1:5可分为1和4,9加1等于10,10加4就等于14;预设2:7可提成1和6,9加1等于10,10加6就等于16。学生报告的同步,教师完毕板书。再次小组讨论,用完整的话总结“9加几”的计算措施。师生共同总结:计算9

14、+几,先把另一种数减1,与9凑成10,再用10加上另一种数减去1剩余的数。(三)应用新知练习:开火车,说出下列式子的答案。(四)小结作业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作业:人们回去找找生活中尚有哪些9加几有关的问题,并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节课一起分享。【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九加几的算理是什么,其中最核心的点是什么?【参照答案】计算9加几,先把另一种数拆出1,与9凑成10,再用10加上拆分后剩余的数。最核心的是让学生理解“凑十法”,9加几,就把这个几拆成1+另一种数,这个1与9相加凑十。2.你是如何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凑十法”?【参照答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导入的

15、基本上,设立小组活动,让学生想措施算一算9+4。有部分学生能想到运用凑十的措施计算,她们给出答案后,我板书凑十法计算9+4的思维过程。接着再设立小组活动,让全体学生都运用教具亲身体验凑十法计算9+5或9+7的过程。然后讨论总结出凑十法计算“九加几”的普遍措施。这样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亲身体验、总结归纳等过程感受知识的形成,可以加深理解。小学数学梯形的面积一、考题回忆题目来源5月19日 上午 山东省济宁市 面试考题试讲题目1.题目:梯形的面积2.内容:3.基本规定:(1)引导学生自主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2)教学过程中有互动环节;(3)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4)要有合适

16、的板书。答辩题目1.你在教学过程中,当有学生在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中有不同的思路时,你是怎么解决的?2.本节课中用到什么数学思想措施?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提问:我们已学会了用转化的措施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如何计算梯形的面积呢?引出课题。(二)解说新知提问:你能仿照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措施,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学生操作,教师巡回观测指引。提问:转化得到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报告讨论成果。并尝试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梯形的面积=(上

17、底+下底)高2),字母表达公式为S=(a+b)h2。(三)课堂练习练习:求出堤坝横截面的面积。(四)小结作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作业:课后练习。梯形的面积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字母表达公式为S=(a+b)h2。【答辩题目解析】1.你在教学过程中,当有学生在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中有不同的思路时,你是怎么解决的?【参照答案】作为教师,一方面应当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鼓励她们多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然后与其她学生一起验证这种措施的对的与否,得到什么结论;最后,鼓励学生尚有无其她的推导措施,能不能通过其她方式,转化推导出梯形的面积。2.

18、本节课中用到什么数学思想措施?【参照答案】转化的思想措施。把梯形的面积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小学数学观测物体一、考题回忆题目来源:5月19日 上午 湖北省荆州市 面试考题试讲题目1.题目:观测物体2.内容:3.基本规定:(1)试讲时间约10分钟;(2)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组织学生通过活动,能辨认不同位置观测到的简朴物体的形状;(4)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答辩题目1.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2.如何让学生对的辨认从简朴物体的不同侧面观测到的形状?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故事情境导入。课件播放:“盲人摸象”。提问:同窗

19、们为什么觉得好笑呢?她们看到的大象真的不同样吗?预设:这几位盲人只摸到大象的一部分,因此说不出大象的全貌。引出课题:观测物体。(二)摸索新知1.观测活动一学生活动:将熊猫玩偶放在桌子中间,学生四人一组分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围坐在四周。初次观测,每个学生均正对熊猫观测。组内说一说,看到了熊猫的哪一面?是从哪个位置观测的?全班报告。指定一组中的四位学生依次说说自己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教师适时点拨。提问:你们看的是同一种熊猫玩偶,为什么看到的状况却不同样?引导学生换个位置观测。每组同窗按顺时针依次到其她三个位置进行观测。学生活动:说一说自己观测的位置和看到的样子。2.观测活动二(1)看一看:对照

20、情境图,先请每组的四位学生都站到小明的位置上,看看小明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再到小红、小芳、小亮所站的位置看一看。(2)想一想:请学生静静地想一想上图中的四位同窗看到的图是什么样子的。(3)说一说:教师在黑板上分别贴出四个不同侧面的熊猫图片,学生说一说下面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相应的图片下板书四位同窗的名字。提问:除了从前、后、左、右四个位置观测,你还可以从什么位置去观测?又会看到什么?(例如,从上面观测,看到熊猫玩偶的头顶。等等)引导学生理解:同一物体,如果从不同的位置观测就会得到不同的成果。(三)课堂练习连一连:课件出示下图:(四)小结作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

21、在生活中应用今天的知识,多角度观测物体。【板书设计】观测物体观测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不同。【答辩题目解析】1.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参照答案】知识与技能:懂得在不同位置观测到的物体的形状也许是不同的;能对的辨认从不同位置观测简朴物体的形状。过程与措施:通过观测、操作、辨认、想象、推理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对的观测物体的基本措施,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丰富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激发学习数学的爱好,感受数学的和谐美,培养合伙意识。2.如何让学生对的辨认从简朴物体的不同侧面观测到的形状?【参照答案】在教学过程中,重要是让学生实际观测小熊,亲身体会从物体的不同侧面观测,并

22、描述观测到的形状,然后通过不同位置的对比,来让学生辨认。小学数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考题回忆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口算卡片,练习一位数乘法的口算。4x5= 3x7= 8x5= 4x7= 2x9=4x8= 5x7= 2x6= 5x8=提问:两位数乘一位数,甚至是三位数乘一位数又应当怎么计算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二)新知摸索多媒体出示王阿姨网购三箱黑玉米,每箱20根,问一共多少根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测后提问。提问1: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预设:可以通过摆小棒的措施,数出来有多少根。师生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摆小棒,并巡视指引,五分钟后让小组代表回答所得结论。预设:可以把小棒

23、10个为一捆绑起来,一共分为三组木棒,每组有两捆木棒,20根,三组木棒加一起就是60根。提问2:在上课之前教师带领人们复习了之前学习的乘法口诀表,那么上面这个问题能不能也用口算呢?或者你还能想到其她什么措施呢?预设1:20+20+20=60预设2:可以看作2个十乘3得6个十,就是60预设3:2x3=6,20 x3=60师生活动:组织学生把每个想法都具体的回答一遍,并阐明这样做的理由。让学生对这三种措施进行对比,阐明口算的优势在哪里,还要把口算的算理解说清晰。师生共同总结:口算相对笔算更加的以便快捷,口算20乘3,就可以想作是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三)课堂练习200 x3= 8x2

24、00=(四)小结作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忆:口算与笔算的计算措施,着重回忆口算的算理。课后作业:先计算23= 230= 2300=,并说一说其中的规律。尝试计算非整十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你是如何设计探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参照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讲授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措施。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顺序,通过复习旧知识,提出问题,解决时先通过动手摆小棒的形式,抽象问题具体化来解决问题。之后顺势启发学生尝试用笔算以及口算的措施,充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对问题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好的掌握了口算两三位

25、数乘一位数的措施,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2.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是什么?【参照答案】先转化成表内乘法,通过口算运算得到成果,再看乘数中末尾有几种零,就在成果的末尾添几种零,得到最后成果。小学数学条形记录图一、考题回忆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呈现例1中收集完毕的数据登记表。提问:先观测表里记录的成果,说说这里有哪几类节目,你懂得些什么?交流自己理解的项目和数据,并阐明人们已经学会和结识了像这样收集、整顿数据。提问:你觉得如何表达出这里的数据,就能让人们更清晰地看出最喜欢每类电视节目的人数各是多少?引入:要清晰地表达收集的数据和成果,就需要结识登记表和记录图,用登记表或记录图

26、来表达收集的数据。学会用登记表和记录图表达数据(板书课题)(二)新知摸索结识登记表和条形记录图。呈现例1的登记表和条形记录图。引导:表里的“6”和“15”表达的是什么?观测登记表,你懂得一张完整的登记表要有哪些规定?讨论:一幅完整的条形记录图由哪些部分构成,条形记录图是如何表达记录数据的?追问:这幅条形记录图中每一格高度表达几人?完毕登记表和条形记录图。引导:你能根据前面记录的数据,完毕这里的登记表和条形记录图吗?独立完毕在课本上。(学生填表、描图)交流登记表数据。交流:你的登记表是如何填的,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人数是多少?追问:表里的合计数是如何计算的?交流记录图数据。交流:你是如何表达最喜欢动画类节目和体育类节目人数数据的?追问:每类数据的条形高度如何拟定?提问:回忆填写登记表和完毕记录图的过程,你觉得要提示人们注意些什么?简朴分析数据。提问:从这里的登记表和条形记录图里你还能懂得些什么?人数最多和人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