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院校选择:建筑老八校及新八校_第1页
高考院校选择:建筑老八校及新八校_第2页
高考院校选择:建筑老八校及新八校_第3页
高考院校选择:建筑老八校及新八校_第4页
高考院校选择:建筑老八校及新八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院校选择:建筑老八校及新八校高考院校选择:建筑老八校及新八校“建筑老八校”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建筑系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于 1946 年 10 月 创办。近 60 年的时间,名人辈出。治学一向以严谨称著,重视理 论,学生基本功扎实。加之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国际交流频 繁,而对于学建筑的人而言,交流比课堂上听的、书本上看的重 要得多,其建筑藏书量之巨,恐无其它高校能出其之右。研究内 容涵盖区域、城市、村镇研究,居住问题研究,建筑设计及其理 论研究,建筑历史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景观与旅游规划及 自然遗产保护研究,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研究,建筑环境控制与 建筑节能研究,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和遥

2、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研究等。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建筑系创立于 1927 年,历经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系、 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等发展阶段,是中国 现代建筑教育的发源地。 1952 年院系调整,南京大学工学院分出, 工学院建筑工程系、 土木工程系等设在南京工学院 ( 后改为东南大 学) 。中国建筑界四大奠基人其三都曾在此建筑系任教(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童寯,后三人都和该建筑系有关 ) 。历史之悠久, 实力之雄厚,自不用多言,培养出的人才举不胜举 ( 老八校的建筑或多或少都与东大的建筑系有关,清华的精神领袖吴良镛、同济 的领军人物戴复东、天大建筑的鼻祖徐中均是出自该建筑系) 。在

3、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建筑历史、遗产保护、建筑数字技术应用 等领域形成研究特色并产生全国性的学术影响。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建筑系源自同济大学土木系、圣约翰大学建筑系、 之江大学建筑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建筑系等,于 1952 年全国高 等院系调整时由这些校系合并而成。天津大学天津大学建筑系的办学历史可上溯至 1937 年创建的天津工商 学院建筑系, 至今已有 70余年的历史。 1952 年,全国高校院系调 整后,津沽大学建筑系 ( 原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 ) 、北方交通大学 建筑系 (原唐山工学院建筑系 ) 与天津大学土木系共同组建了天津 大学建筑工程系。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历史悠久, 前身

4、为创建于 1932 年的勷勤 大学以及 1938 年并入的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 1952年组建华南工 学院建筑系。在亚热带建筑设计、亚热带城市规划设计、岭南风 景园林、建筑与文化研究古建筑文物保护修复、岭南民居研究、 亚热带建筑技术科学等方面办出了特色,形成了优势。拥有全国 唯一的建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系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建筑院系之一。1920成立了铁路建筑科, 1922 年成立铁路建筑系。历经九十载风 雨砥砺,建筑学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步成长,已走进新的发展 时期。在寒地公共建筑设计、地域建筑设计、寒地建筑技术、建 筑历史与理论、寒地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寒地环境

5、艺术设计等 诸多方向上,均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前身为创立于 1928 年的由梁思成先生担任首任系主任的东北大学建筑系和柳士 英、刘敦桢两位先生创建的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两校共同 开创了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先河。 1956 年根据国家高等院校调整 方案将两校的建筑系 ( 科) 整建制合并并迁往西安。以“西部生态 脆弱地区人居环境” 、“弱势群体人居环境” 、“文化遗产保护”为 学科发展重点,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学科优势和西部大开发 的国家需求,百尺竿头、锐意进取,谱写壮丽新篇。重庆大学重庆大学建筑系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 1935 年,创

6、办于重庆大 学工学院中,与土木工程学科相结合。抗战时期,中央大学由南 京迁至重庆大学松林坡,与重庆大学建筑系比邻,在教学发展中 相互支持、成长,得以壮大,抗战胜利后,中央大学回迁南京, 留下的人员、教学设备、教学环境补充和壮大了重庆大学建筑系 的师资队伍是教学实力。 1952 年全国院系调整,原重庆大学、西 南工专等院校的建筑系合并成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是国内 最早的八大建筑院系之一。建筑学专业第二兵团“建筑新八校”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前身为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 1998 年新浙江大学成立后,由原浙江大学的土木工程学系、建筑 学系与原杭州大学的区域与城市规划系联合组建成新建筑工

7、程学 院。拥有完整的产学研结合体系。规划、建筑、土木、水利等四 大学科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院承担了国家重大水 专项 1 项,大量省部级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上 973 首席科学家项目 1项。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包括国家 科技进步奖 6 项(含合作 ) ,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共计 30余项。目前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 1 个、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 队 4 个,浙江大学科技创新团队 4 个。湖南大学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可追溯至湖南高等学堂于 1905 年所设的土 木学科,先后有两位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刘敦桢,柳士英在 此主持教育, 1929 年创办建筑学专业,是国内最

8、早创办的建筑学 专业之一。 1960 年设立五年制建筑学专业, 1962 年招收建筑学专 业研究生,是国务院授权的国内第一批建筑学研究生招生院校之 一。 学院下设建筑、城市规划、环境艺术、景观设计 4 个系,建 筑历史与理论、 建筑技术 2个研究中心, 1个实验中心和湖南大学 城市建筑研究所。沈阳建筑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是以建筑、土木、机械等学科为特色,以工为 主,工、管、理、文、农、法、艺术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部共建 高等学校, 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100 所重点建设大学之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入选高校、辽宁省一流大学重

9、点建 设高校。全国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中,土木工程、建筑学、机械 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等 6 个一级学科排名 全国前列,位列辽宁省高校第一名或并列第一名,建筑、土木类 专业教育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由土木工程学院、 水利工程学院、 交通运输学院组成。现有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 2 个一级学科博士 点,13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 15 个硕士学科点 ;6 个本科专业 ;2 个 博士后流动站。 1 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水利工程 ) ,1 个二级 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结构工程 ) , 2 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 ( 土木工 程、水利工程 )。1 个国

10、家重点实验室 (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 验室),1 个省重点实验室 ( 工程防灾减灾实验室 ),1 个省级高校 重点实验室 ( 水科学与水利工程实验室 ),1 个国家研究创新群体。 学部的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在全国排名前六位。学 部所在学科为“ 211 工程”和“ 985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坚持以教学及人才培养为 中心,围绕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 体办学要求,逐步建立起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教育素质为一 体,能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华 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于 2000年 5 月由

11、原华中理工大学 建筑学院与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规建系合并而成; 下设建筑学系、 城市规划系、艺术设计系,及建筑设计研究院与城市规划设计研 究院。其中,建筑学系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建筑学系与原武汉城市 建设学院城市规划与建筑系建筑学专业组成。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工程专业设立于 1907 年,是中国历史上最 早设立的土木工程专业之一。 1993 年土木建筑工程系开设建筑学 专业,并于当年开始招生。 1998 年建筑学专业与工业设计系联合 建立设计艺术硕士点。 2002 年从建筑工程系分出, 单独建系。 2004 年 5 月 13 日,上海交通大学正式批复新合并的船舶海洋与建筑工 程学院成立建筑学

12、系。在高起点、高要求标准下,交大建筑系逐 渐确立了以现代建筑本体观为基础,与当代建筑技术前沿发展互 动为特色,以城乡环境整体观、历史观拓展视野为导向,关注国 际学科前沿发展与国家建设实际需求的办学思路。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是拥有国家甲级资质的建筑 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其建筑学系的前身,可 追溯到中央大学以前于 1927 年设立的建筑学系, 是中国现代高等 建筑学的发源地,培养出了众多建筑学界的栋梁。学院师资力量 雄厚,队伍配备合理,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等方 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 采取“拓宽基础、分流培养”的办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深 厚的专业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 使其成为能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房地产及相关行业管理等部 门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深圳大学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前身深圳大学建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