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进活动任务课件_第1页
跟进活动任务课件_第2页
跟进活动任务课件_第3页
跟进活动任务课件_第4页
跟进活动任务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跟进活动任务课件跟进活动任务课件2、参训教师按时参加网络研讨,要求先登录自己的博客,再使用实名制参加研讨(名字:学校简称+片区+姓名,如:定安二小 一区李小小)。网络评论每次不少于5条。研讨平台:/600485/blog博客“跟进培训专栏”中的对应年级栏里。本次网上研讨时间:第7周周四下午第8周周二。2、参训教师按时参加网络研讨,要求先登录自己的博客,再使用实学习的内容一、新“课标”理念与内容上的变化二、六年级上册教材的安排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材分析四、“分数乘法”的教材分析定安县第二小学 冯忠贞学习的内容一、新“课标”理念与内容上的变化定安县第二小学 冯 数学观原课标:数学是人们对客观

2、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课标修改后: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观原课标:数学教学观把原来的“数学学习”与“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观把原来的“数学学习”与“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 基本理念的修改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基本理念的修改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

3、良好的数学 四个学习领域:原课标: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 (实践活动、综合应用、课题学习)修改后: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四个学习领域:原课标:数与代数 空间与 主要的关键词:原课标:数感 符号感 空间观念 统计观念 应用意识 推理能力修改后:数感 符号意识 运算能力 模型思想 空间观念 几何直观 推理能力 数据分析观念 应用意识 创新意识 主要的关键词:原课标:数感 符号感 课程目标的变化: 明确了(四基) 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提出了(两能)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标具体从“知识技能”“数学思

4、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阐述。 课程目标的变化: 明确了(四基) 数学的基础知二、六年级上册教材的安排二、六年级上册教材的安排“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认识 认识百分数 ;数的运算 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式与方程 方程;比和比例 认识比。“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认识 认识百分数 ;“图形与几何”领域长方体和正方体“统计与概率”领域可能性“图形与几何”领域长方体和正方体“统计与概率”领域可能性“综合与实践”领域表面积的变化大树有多高算出它们的普及率“综合与实践”领域表面积的变化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二)教材编写特点(三)教学建议(四)分

5、析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展开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体积、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进率。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一)教学内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展开图;例1、例2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练习三例3 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例4、例5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练习四例6、例7 体积和容积的意义练习五例8 常用的体积单位例9、例10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练习六P27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例11 体积单位的进率 练习七整理和练习实践与综合运用 表面积的变化教材的基本结构:例1、例2 长方体、正

6、方体的特征练习三例3 长方体、正方体的(二)教材的编写特点第一、 有一条合理的编排线索。先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再教学它们的表面积,然后教学体积,是一条符合知识间的发展关系,有利于学生认知的线索。 P010第二、加强了空间观念。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表面积的变化 。第三、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本单元教学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能发现和认识数学知识,学习懂得的概念和方法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第一、 有一条合理的编排线索。先教学长方(三)教学建议1 观察、整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 展、折、想像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3 分解、组

7、合有意义地建构表面积的知识。4 实验、领悟初步建立体积和容积的概念5 认识、应用初步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 6 操作、发现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7 计算、迁移理解体积单位的进率。8 拼拼、想想体验表面积的变化。(三)教学建议1 观察、整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四)分析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组织探索长方体物特征的活动。 1在对实物的观察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P010(四)分析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 观察物体,由“量”到“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P010 观察物体,理解直观图,认识面、棱和顶点。 观察物体,由“量”到“

8、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P010 自主探索,发现归纳出长方体的特征。P010P011 自主探索,发现归纳出长方体的特征。P010P011(2)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发现归纳正方体的特征。 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加大自主探索的空间。 突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P011(2)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发现归纳正方体的特征。 重视学2通过展、折、想象的过程,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P0122通过展、折、想象的过程,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P0(1)做好课前准备。(2)突出实物和展开图中面的对应关系。(3)变中求同,感悟规律。(1)做好课前准备。3联系生活实际,自主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P0153联系

9、生活实际,自主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P015(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题意。 (2)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通过比较和交流,理解求长方体表面积的基本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题意。 4通过实例,初步建立体积和容积的概念。P0194通过实例,初步建立体积和容积的概念。P019 (1)在比较体积大小中引入体积单位。 P0215、感受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1)在比较体积大小中引入体积单位。 P0215、感受体(2)在语言描述、实物比拟、动作比划中感受体积、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P022P021(2)在语言描述、实物比拟、动作比划中感受体积、容积单位的实(3)在类比推理中

10、认识 1 立方米。P022(3)在类比推理中认识 1 立方米。P0226 操作、发现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P025P026(1)在摆长方体的活动中,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6 操作、发现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P025P(2)类比推理完成推导: 用体积单位测量正方体的体积,每行摆的个数、摆的行数、摆的层数都与正方体的棱长相等。因此,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2)类比推理完成推导: 用体积单位测量正方体的体积,每行摆P027 (3)深入理解体积公式。 结合实物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P027 (3)深入理解体积公式。 结合实物教学,长方体和7在观察、比较和推理

11、中,自主发现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P0307在观察、比较和推理中,自主发现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P08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P036P0378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表面积的变化四、“分数乘法”的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二 )教材编排特点 (三) 教学建议(四)分析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四、“分数乘法”的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简单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分数连乘和倒数的认识。教材的基本结构: 例1分数与整数相乘 练习八例2、例3 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 例4、例5分数与分数相乘 练习九例6

12、分数连乘 例7 认识倒数 练习十整理与练习(一)教学内容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简单的分数 ( 二) 教材的编排特点第一、以计算法则的教学为编排主线,把运算的意义、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优化了全单元的内容结构。第二、知识发展线索清晰,前后联系紧密,各道例题的教学任务明确。第三、编排“倒数”知识,为分数除法作准备。 ( 二) 教材的编排特点第一、以计算法则的教学为(三) 教学建议1结合现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2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循序渐进地组织探索分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活动。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4安排倒数的认识,为分

13、数除法的教学作准备。(三) 教学建议1结合现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乘(四)分析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结合现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1)乘法意义的推广P038教材从实际问题引出,尽量与整数乘法靠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构建新运算的意义与算法。(四)分析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结合现实的问题情境,引导例1的第(1)个问题求3个相同分数的和。在代表1米绸带的线条图上,已经表示出做1朵绸花用的绸带3/10米,要求学生继续涂色表示做3朵绸花所用的米数。通过涂色,体会实际问题里的数学问题是“求3个3/10是多少”,看到做3朵绸花用的绸带是9/10米,激活已有的乘法意

14、义以及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知识。于是,一些学生会列加法算3/10+3/10+3/10,另一部分学生会列乘法算式33/10或3/103。比较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实现原有运算概念的迁移:求几个相同分数相加的和,用乘法算比较简便。分数乘法算式和整数乘法算式一样,不区分被乘数和乘数,求3个3/10是多少,算式33/10和3/103都可以。让学生研究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法,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加工成“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获得新的计算方法。尤其是在方框里填数: 3/10+3/10+3/10=+/10=/10,经历“分子相加”转化成“分子与整数相乘”的过程,建构了新的计算方法。例1的第(1)个问题求3

15、个相同分数的和。在代表1米绸带的线条例1的第(2)个问题求做5朵同样的绸花一共用绸带的米数,不再从分数加法过渡到分数乘法,直接写出乘法算式,并用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方法计算。把例1(1)的学习成果作为例1第(2)个问题的教学资源,进一步体验应用分数乘整数解决相同分数连加的问题比较简便,巩固运算的意义和方法。这道例题还指导了分数乘法中的约分, 例1的第(2)个问题求做5朵同样的绸花一共用绸带的米数,不再(2)乘法意义的扩展。 P039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2)乘法意义的扩展。 P039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3)练习中加 深理解。 操作性练习。 对比性练习。 P03

16、9P041P042(3)练习中加P039P041P042(4)分数乘法意义的教学要强调三点: 重直观。让学生借助给示意图涂色、看图填空等活动,充分感知分数乘法的意义,建立表象。 重感悟。要精心组织好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结合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乘法的意义。 重比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断深化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4)分数乘法意义的教学要强调三点: 重直观。让学生借助给2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循序渐进地组织探索分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活动。 (1)自主探索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P0382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循序渐进地组织探索分

17、数乘法计。教学时要注意三点:一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会出现一些不同的算法,交流时,要着重让学生说一说用加法算乘法的思考过程,理解分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二是要通过比较帮助学生体会到先约分再计算可以使计算过程简便;三是在讨论算法时,要通过交流明确“分数和整数相乘,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教学时要注意三点:一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会出现一些不同的(2)借助直观 图示理解分 数与分数相 乘的计算方 法。 P045(2)借助直观P045例4和例5的教学要引导学生经历两个过程:一是要引导学生经历利用示意图寻求算式得数的过程,以突出示意图对理解算理的作用;二是要精心组织学生的比较活动,

18、引导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地归纳分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法则的过程。例4和例5的教学要引导学生经历两个过程:一是要引导学生经历(3)结合实例,统一计算方法。 P046因为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法则对于分数和整数相乘也同样适用。 (3)结合实例,统一计算方法。 P046因为整数可以看作分母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P041P047先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再教学分数连乘的实际问题。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P041P例3教学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求多的部分是多少。 教学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二是要抓住“红花比黄花多”这一关键,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可以让学生结合条形统计图讨论: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在图上是哪一段?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谁的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