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第5条注解_第1页
《传习录》第5条注解_第2页
《传习录》第5条注解_第3页
《传习录》第5条注解_第4页
《传习录》第5条注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传习录第5 条注解【5】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 生。先生曰:“试举看”。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 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 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 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1。见好色属知,好 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 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 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

2、就如称某人知孝, 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 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 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 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著实 的工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什么意?若 不知立言宗旨2,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 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 行之始,行是知

3、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 有知在3。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 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4,所以必说个知,方才 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 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5。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 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 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 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 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

4、,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 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 话”。注释: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传习录226 条:“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 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 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133条:“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行工夫,本不可离”。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 者,众也。”论语为政:“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卫灵公子曰:“吾尝终日不食

5、,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 学也”。疏解:常人被“私欲隔断”,确实如徐爱所言:“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只有“复 那(知行的)本体”,“知”与“行”才真正合一。要领悟“知行合一”,需注 意阳明“知行的本体”这个提法。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曰“阴阳 不测之谓神”。“道”通过阴阳而展现,但一阴一阳之间的交互又是精微至极, 以至于达到“阴阳不测”的神妙境地,阳明说“知行合一”,如同系辞所谓 “阴阳不测”,不能抽象地去理解。真正达到“知行合一”,即复得“知行的本 体”,已经是圣人“生知安行”的境界了。可结合中庸第四章来领会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内涵。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

6、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孔子说“过犹不及”,这是孔子点评子张与子夏的学问与修行而对子贡说的。 一般都把“中”简单理解为“无过无不及”,如果根据“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一句,寻找不知、不愚作为“中”,这样的“中”只是一个僵死的点,与道之“行” 与“不行”无关。“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其结果本应是“道之不明也”,但孔子却说“道 之不行也”,其中正蕴含了“知行合一”的思想。“知者过之”,孔子确实是站 在中道的立场说知者之“过”,只是“中”不是僵死的参照系,而是“知行的本 体”。“知行的本体”即是知即行,行即知,知者之“过”在于“知”不能真切

7、 笃实,不能转化为“行”,孟子所谓“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大学从“知 至”到“意诚”,正是要让“知”真切笃实,使“知”转化为“行”。“自谦” 即“慊于心”,“行”又转化为“知”,知行并进,“复那(知行的)本体”, 即是“正心”了。“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其结果本应是“道之不行也”,孔子说“道 之不明也”,也是站在“知行的本体”的立场而得出的结论。贤者之“过”在于 “行”不能明觉精察,不能转化为“知”,孟子所谓“行之而不著,习矣而不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知“味”即知“道”,不能知“味”,正是“终 身由之而不知其道”。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 心,则

8、馁矣”。行慊于心是“知”,故浩然之气虽充塞于天地之间,也是在自性 之中,此所谓“配义与道”。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所恶于智者,为其 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 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 可坐而致也。”这章也是在论“知行合一”。“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或“求 其故”属“知”。“故者以利为本”,“利”即下文“行其所无事也”,属“行”。 “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知”从心体发出后不能“诚”,就成了穿凿小“知”, “知”不能转化为“行”。若心之“知”能“诚”,“夫微之显

9、,诚之不可掩如 此夫”,对内则能尽己之性,对外能尽人、物之性。“知”即“行”,“知”为 大“知”,“行”是“无为而成”,所谓“行其所无事也”。中庸首章曰“率性之谓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道”是尽人之性、尽物之性,是“行”,但“道”又须臾不离自性,故“道” 又是“明”,属于“知”。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常人之“行” 往而不返,阳明所谓“冥行妄作”,唯有“行”往自性上“反”,才能实现“交 养互发、知行并进”。君子立身行道,但弘道之“行”须臾不离自性,“行” 即 “知”,若须臾离开自性就不是“道”了。对君子来说,修己以安百姓,只是尽 自己的本分。阳明曰:“仁者

10、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 尽处”。可见,先秦儒家经典中庸孟子大学多处涉及“知行的本体”, 只是没有直接点出“知行合一”这个命题,正如阳明所言,“此却是何等紧切著 实的工夫,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 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知行合一”决不是从外在性上说“知”与“行” 合二为一。正如系辞以一“阴”一“阳”来说“道”,不是“阴了又阳,阳 了又阴”这么简单,而是必须从“阴阳不测之谓神”的角度来理解阴阳,阴阳是 “二”也是“一”。“知得宗旨”即证得“知行的本体”,“知行合一”之“知” 其实是“生而

11、知之”,“知行合一”之“行”其实是“安而行之”。既然证得“知行的本体”,才可以说“知行合一”,那么阳明提出“知行合 一”是否立说太高?而他教导钱德洪等弟子:“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 讲学”? 其实阳明“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对中人上下都适用。后 人需结合传习录65 条、226 条来领会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良苦用心。问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 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 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 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12、”阳明曰:“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是非是“知”,好恶 属“行”。大学之“致知”是知善知恶,“诚意”是好善恶恶,从“知至” 到“意诚”,让“知”真切笃实,使“知”转化为“行”,其实即是阳明所谓“今 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诚意“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知 善而善其善是“诚”,中庸所谓“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知恶而 恶其恶也是“诚”,然而恶其恶须从源头“夫微之显”上用功夫。“为学须有本 原,须从本原上用力”,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目的是告诫学者意念“发动处有不 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做到“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才是 “好学”。问:“知至然后可以言诚意。今天理人欲知之未尽,如何用得克己工夫”? 先生曰:“人若真实切己用功不已,则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见一日,私欲之细 微,亦日见一日。若不用克己工夫,终日只是说话而已,天理终不自见,私欲亦 终不自见。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 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今人于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欲不肯去, 且只管愁不能尽知,只管闲讲。何益之有?且待克得自己无私可克,方愁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