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教学设计反思(推荐篇)_第1页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反思(推荐篇)_第2页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反思(推荐篇)_第3页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反思(推荐篇)_第4页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反思(推荐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气压强教学设计反思(推荐篇)第一篇:大气压强教学设计反思篇一:大气压强教学反思在备大气压强这堂课时,我力图体现新教材的理念,通过覆杯及其他的实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实验的原理,拓展学生的思维,真正体会到大气压的存在,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在做覆杯实验时,我将纸片盖在杯子口,然后倒过来,纸片由于重力掉下。然后在杯中装满水,将纸片盖在杯子上,然后倒过来。学生们惊奇的发现,纸片居然没有掉下来。我顺势提问这是由于什么原因呢?有的学生思维很快,说:“纸片被水吸住了!”这个答案令我很意外。我灵机一动,将杯中水倒掉一半,此时,杯中也有水,倒过来为什么纸片掉下来

2、了?看来不是被水吸住了,而是被大气托住了!这样结合理论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容器外存在压力或压强,从而认识到大气也有压强。在讲马德堡半球可利用塑料吸盘,让它吸在玻璃板上,让学生感受大气压的大小。托里拆利实验对认识大气压值很重要。由于水银有毒不适宜在课堂演示,但通过动画讲解,在动画设计中一定要有玻璃管竖直和倾斜的对比及玻璃管粗细的对比,让学生知道水银柱的高度差与管子的粗细、竖直与否都无关。在“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中,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之外,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说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有关生活事例。学生们经过回忆可以列举出大量事例,其中仅与“吸盘”有关的常见事例就有:(1)把带有挂钩的塑料

3、吸盘按在玻璃上,能挂很重的衣服而不掉下来;(2)带有塑料吸盘的玻璃茶几,能把桌架和桌面紧紧吸附在一起,甚至只抬桌面就能把桌架带起来;(3)有一种尾端带吸盘的羽毛球,球被投过来时,只要用一个光滑的塑料板迎着它,球就能牢牢地吸在板上;(4)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盘,挤压出空气后,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向上提起;(5)有时可以看到,搬运大块玻璃板的工人不是直接用手去抬玻璃,而是用两个橡皮吸盘压在玻璃上,能很方便、很安全地把玻璃板抬起来。这些事例能够配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切身实际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学生学习起来感到亲切,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篇二:大气压强教学反思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方式,努

4、力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的良好品质;有利于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动手、精于实践的能力和敢于展示自己的精神风貌,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条现实性道路。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在以下四个方面有较深的体会:1物理情景是物理学习的催化剂,学习物理知识,就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物理情景中去,使得学习富有新鲜和实在的气息。比如:在“覆杯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被水“粘”住了?这时,我们可设计怎样的实验去证明:纸片不掉下来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

5、?我设想的物理情景有:人工模拟真空将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掉,再观察纸片的“命运”;可以观察硬纸片的凹凸情况是向上凹还是向下凸然后由此展开讨论和实验,就可明确是不是被水“粘”住了。2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刺激作用,在“做中学”,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比如:在测量大气压数值的活动中,一开始在“分组学习,合作求知”环节中,可以不给任何器材,让学生先自行讨论和确定器材,设计实验方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在“思维对话,探究疑难”环节中,再分组由学生动手实验,这会让学生感到极大的兴奋,因为这样的实验来源于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3重视获得知识

6、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比如:托里拆利实验中,管子装水银时进入空气会影响实验数据吗?为何选用水银,而不用水或其他液体?等等,通过一系列引导和讨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温”科学家经历的实践过程,最后达到在过程中掌握知识、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4、教学中教师虽然退出了绝对支配的地位,但其重要作用并没有被削弱,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精心设计好教学过程( )外,还要灵活应对自主学习中

7、出现的各种情况和拓展延伸中学生提出的开放性问题,并做出及时评价。这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地备课,广泛查阅资料,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比如:在展示“瓶子吞蛋”时,学生李召辉提出“为什么用熟蛋,而不用生蛋?”这种问题就是课堂生成的火花,教师要及时地抓住这种机会。我马上表扬李召辉同学善于思考、敢于钻研,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请大家帮忙解决这个问题。片刻后,望着李召辉红扑扑的脸庞和同学们求知的大眼睛,我拿出了提前准备好的生鸡蛋分发给各个小组,请他们与手中的熟蛋比较,观察二者的不同。一会,同学就找到了关键:生蛋表面粗糙,容易进气;生蛋外壳硬脆弹性差,容易破裂。熟蛋

8、表面光滑,摩擦力小且密封性好;熟蛋弹性好,容易变形。第二篇: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与反思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气压强,会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马德堡半球实验; (2)知道大气压强是很大的,会用实验的方法估测出大气压强的值。了解托里拆利实验; (3)了解生产、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现象;过程与方法: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和粗略测出大气压强的值,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感受自然界中大气压强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

9、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学难点:粗略测出大气压强的值;实验器材:(学生分12小组)大、小试管,水槽、广口瓶、气球、熟鸡蛋、吸盘多个、水、玻璃板、小硬纸板、弹簧测力计、三角尺、火柴、二个半球、抽气机、吸盘球等;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评析老师拿着塑料瓶(上下扎有小孔)不漏水的学生拿着此实验塑料瓶则会利用有趣的创设情趣味小实验 漏水 实验现象,引境引入 导学生积极 新课 思考问题,激学生观察这一现象,提出教师把吸盘球扔向教室窗户的玻璃,吸发学生的好 想要知道的问题? 盘球没掉下来;奇心和学习-板书课题:大气压强 的兴趣;1.让一名学生利用吸盘来

10、挂住一个大学生演示实验一自主探钩码,要求学生边操作,边讲解;学生演示实验二究证明2.把二个半球扣合在一起,让二名学生1.全班学生观察这二个实存在向相反的方向拉,结果不费力,二个半球就验的操作过程和现象,分小组 分开了;再把二个半球扣合在一起,用抽气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机抽出里面的空气,再让这二名学生向相反的方向拉,结果没拉开,接着在半球两边各加一名学生,还是没把半球拉开;2.学生交流上网查资料获采用学取的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 生自主设计、3.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把它们压合的交流实验方这么紧? 3.介绍实验器材;案并完成实4.教师讲述: 4.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再交流、验并做好记录(表格附后

11、) 评估来证明(早在世纪中期己由德国马德大气压的存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用著名的马德堡半5.学生交流实验设计方在,注重了科球实验回答了这类问题:“没有什么,是空案;学探究,调动气。”)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了学生积极5.刚才的实验己显示了大气压强的存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性和参与度,在,这样的实验很多。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桌体现了自主6.学生交流-评估-结面上的实验器材,先设计实验方案,并记录学习,合作学论在记录纸上便于交流,最后完成实验;用你习,增强了学7.大量的实验证明:大气生的自信心; 们的实验现象也让教师确信大气压的存在。压强确实是存在的。6.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提问?大气压究竟有多大

12、? 学生估测大气压的值: 学生通动手实过实验数据,要求学生先看课本P87想想做做,利用1.学生看课本P87想想做验估测结合前面所给定的器材估测出大气压的值; 做大小 学的知识,解教师巡回指导; 2.分组讨论-交流-最决实际问题后完成估测实验-再交流、评估 观察思刚才同学们分组估测出大气压强的值,考分析其结果差异较大,那怎样精确地测出大气压讨论 的值呢?(简要介绍托里拆利实验)通过“录相”处理托里拆利实验,让学生明白这 课件展示托里拆利实验的过程(提出观个实验的设看要求)计过程及为1.为什么要将玻璃管内灌满水银? 什么要用水银来完成实学生观看课件后,讨论分2.水银柱开始时下降说明什么?验,培养学

13、生析,简要回答上述问题并要求3、后来停止又说明什么?解决问题的学生计算出大气压强的值;4、试管内水银柱的上方是真空还是空气?方法,同时该板书:大气压强等于760mm水银柱产生实验中渗透的压强;了等效替代P大= P水银=水银gh =1.01x105pa 法,把大气压(约105pa) 强转化为液体压强的计1标准大气压=760水银柱高算; =1.01105P知识应1.介绍高度、天气的变化对大气压强的1.学生交流收集的相关知提高学用联系影响; 识; 生灵活应用实际 知识,解决实2.举例说明大气压在日常生产、生活中2.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际实际问题 的应用; 总结评价巩固练习 1.师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

14、容 2.课堂练习:(见附页)板书设计:大气压强相关现象;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交流印象最深的内容;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能力一.大气压的存在 二.大气压的测量(实验) 1.演示实验 1.学生实验估测 2.学生分组实验 2.托里拆利实验(1)设计实验方案 大气压强等于760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2)交流 P大=P水银=水银gh=1.01x105pa (3)学生实验 1标准大气压=760水银柱高=1.013105P (4)交流、评估教学反思: 1.物理教学的基础是实验。本节教学过程设计从新课的引入、重点的讲授、难点的突破均是构建在坚实的实验基础之上的;2.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15、、“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科学探究等多样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等理念;3.注重了科学探究的各环节,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4.本节内容较多,一节课的的教学时间难以完成。第三篇:大气压强教学反思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分析教材首先通过与液体的类比,引出大气压强的课题。由于气体的特殊存在形式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大气压强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一系列新奇、有趣的实验,让他们感受到大气压的真实存在。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等于大气压强值应是本节的难点。教材通过介绍生产生活中的气压计,使学生了解一些大

16、气压的测量方法。又通过介绍抽水机等,强化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课程理念。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压强;(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2、过程与方法(1)观察、体验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2)通过感知,认识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了解大气压强的应用,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测量。 难点: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大气压值。四、教法与学法教法:通过瓶吞鸡蛋、覆杯、半球等实验探究大气压的存在;通过半球、托里拆利实验粗略和精确测量大气压的值

17、。学法:在探究实验活动中,体验感受大气压的存在;通过气体压强与液体压强的类比,学习大气压值的计算方法和测量方法。五、教学准备教师:玻璃瓶、鸡蛋、酒精棉球、水槽、水、硬纸片、两个粗细相同高度不同的杯子、大小不同的试管各1支。学生:注射器、水、烧杯、一个吸盘挂钩、玻璃板、弹簧测力计,小吸盘等。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演示:探究实验一(瓶吞鸡蛋)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实验,让瓶子吞鸡蛋,(将鸡蛋放在瓶子上),吞不下去,怎么办呢?(用点燃的酒精棉球在瓶子里烧,再放上鸡蛋),鸡蛋吞进去了,瓶子为什么能吞进比瓶口粗的鸡蛋呢?(二)新课教学1、大气压存在师:鸡蛋虽受重力,但瓶口卡住了它,用酒精在瓶里烧一

18、下,鸡蛋就吞进去了,为什么? 师:我们来了解一下空气(教师介绍大气层)。液体受重力,能流动,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空气会不会向各个方向有压强呢? 演示:探究实验二(覆杯实验) 师:(将杯子装满水,盖上纸板,倒过来),纸板为什么不掉下来? 演示:探究实验三(小试管在大试管中上升) 师:(将大试管装满水,将小试管放进大试管,倒过来,水流出,小试管却上升),小试管为什么会上升?学生:探究实验四(注射器吸水)师:请同学们做注射器吸水实验,并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探究实验五(吸盘半球实验)师:用两个吸盘合在一起,挤出其中的空气,用力拉开,并解释现象。早在1654年,在德国的马德堡市,就有人做过著名的类

19、似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将两个半径为20cm的铜制半球合在一起,抽出里面的空气,两边用马拉,直到增加到16匹马时,伴随一声巨响,半球才被拉开。经过上述大量探究实验,我们可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结论:大气存在压强,大气压强很大。2、大气压的测量(1)用吸盘半球实验粗测大气压强值。 师:(分析前面吸盘半球实验),当两边用力拉吸盘时,弹簧测力计拉力与大气压力是什么关系?师生:据p=F/s得,p大气压=F拉力/s 因为吸盘中空气不易抽尽,所以p大气压为粗测值。 (2)用托里拆利实验精确测量大气压值。师:回顾覆杯实验,纸片不掉下来,说明p气p水,换一个高些的杯子做实验,纸片还是不掉下来,说明仍然有p气

20、p水,什么时候,纸片将掉下来? 分析:p气=p水,即p气=gh时; 展示探究实验七(托里拆利实验)师:为减少h,我们选用较大的水银做实验,当h为76cm高时,液面不下落。据p气=银gh得p气=1.013105帕,即一标准大气压。 师:一标准大气压可支持多高水柱? 分析:据p气=水gh得h10m (3)常用气压计 师:(介绍水银气压计、无液气压计、液化气罐上的气压计、医用氧气瓶上的气压计的工作原理)。3、大气压的变化师:大气压的值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观察大气压与海拨高度关系图 结论:与海拨高度、季节、温度有关。 演示:探究实验八(自制气压计) 师:(在带塞玻璃瓶塞上打一小孔插入细管,由细管向瓶

21、中吹气)瓶中液面上气压变大,管中液面上升。4、大气压的应用师:我们在生活在大气海洋里,身边哪些地方用到了大气压强? 师生:真空吸盘 活塞式抽水机 吸饮料等。(三)课堂小结 师:学到了什么?(略) 教学反思:一、通过大量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进行大气压强值的测量,观察大气压强的变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大气压强。二、利用气体与液体类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压的存在,理解大气向各个方面都有压强。三、改变覆杯的高度做实验,直至展示托里拆利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大气压值的原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四、广泛列举生产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的实例,有利于体现、

22、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第四篇:大气压强教学反思大气压强教学反思刘淑权大气压强这节课是我参加明星教师评选精心准备的一节课。这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用喷泉实验引入,然后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托里拆利实验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大小,运用探究思想,突破重难点,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下面是我的几点反思:1、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连贯性。大气压强概念贯穿全节,是重中之重的知识点,它是一根主线,把各部分的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注重前后知识间的有机渗透,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2、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生活-物理-社会这一设计思路。大气压强知识与生活、生

23、产实际及自然现象的联系极为密切,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规律解释现象,说明道理,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设计题的训练。3、教学中重视了实验教学。关于大气压强的知识,很多可通过实验观察来探究学习,虽然很多实验用专用仪器操作,但许多实验可取材于瓶瓶罐罐,并且拼拼揍揍即可完成操作、得出有关结论或验证有关知识。大气压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随手可得的小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气压强的开篇引入较好,我和学生一起做了试管覆水实验,实验前我先讲了这个实验的做法,然后提出

24、问题:当试管注满水后盖上纸片倒立时,将会出现什么情 第 1 页 共 1 页况?大部分学生答到:水会洒出来,于是我就让学生跟我一起开始实验,结果大部分学生成功的完成了实验,水没有洒出来,这实验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这时我提出:同学们要想知道这个原因,学习大气压强之后你就会明白的。然后给学生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动画,并演示了这个实验。至此得出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方向。马德堡半球实验,更是深深吸引住了同学们,至此教学的第一环节已经结束。本环节我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这一段我做的很成功。大气压的测量这一环节,托里拆利实验的教学,利用一段视频讲解托里拆利实验,效果较好。组织学

25、生计算大气压的值时,很多同学不知怎末下手,说明同学们的计算能力比较薄弱,也影响到了我的正常的教学进度。结果完成了第三环节大气压的变化规律后,就到了下课的时间,第四环节大气压的应用只能在下节课再继续完成去了。本节课的探究思想还没体现的淋漓尽致,教师讲的还是有点多,学生的发散思维没得到充分的发挥。以后我会更加努力的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为同学们上好每一节课。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问题设计的合理性要多下苦功,要把问题设臵在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上,才能有效的点拨学生,启迪学生的智慧的火花,同时,问题深度、难易要适中,能恰到好处的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这就要在考虑问题的设臵时,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

26、“因才设疑”。既不可进行填空式的简单臵疑,也不能把知识搞得过于繁杂、神秘,让学生不知所措,失去探究的“抓手”。我在本节课采用了:引起兴趣鼓励猜想选择器材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方法。第五篇: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九年物理导学案第十四章 压力和浮力 第三节 大气压强(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大气压的存在知道大气压强的数值是很大的2理解托里拆利实验原理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4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5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对托里拆利实验原理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推理的方法2渗透等效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爱科学;在对托里拆

27、利实验原理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理性思维的成就(二)学法点拨我们学习了压强。固体能产生压强,液体能产生压强,那么气体能不能产生压强呢?请大家看书第86页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气层包围,空气层的厚度有几千千米。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塑料吸盘、吸管吸饮料、注射器吸取药液等等都说明了大气压强存在1、大气压强以上的几个实例说明了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在有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的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1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是两个金属半球,合拢后很容易拉开。现在把阀门打开,把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去一部分(抽气),再将阀门关闭,现在请两位大力士来拉拉看(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

28、球实验,它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实验时,用十六匹马才把半球拉开。2大气层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地球周周的万物无不在大气层之中,它们都受到大气压强。诸如马德堡半球拉不开,鸡蛋进入罐内,小试管的上升,小纸片的不落都是大气压强的作用。2、大气压强的大小试管内装满水银,用食指堵住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书P87),水银不流出。请大家考虑水银为什么不流出?水银不流出是因为大气压强的缘故。但是玻璃管内的水也产生压强,水银不流出不仅是由于存在大气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大于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那么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早在著名的马德堡

29、半球实验之前就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这个实验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它是用来测定大气压的值。55 P0=1.01310Pa 粗略计算时取10Pa九年物理导学案第十四章 第三节 大气压强 第1页(三)学前自测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应用大气压的是 ( ) A塑料挂衣钩能贴在墙上挂衣服 B纸片能托住倒过来的一满杯水而不洒 C用吸管吸起汽水瓶中的饮料 D用注射器能把药液注进肌肉里2在托里拆利实验中,下面哪种情况能使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发生变化 ( ) A向水银槽里加少量水银 B将管倾斜C将玻璃管变粗 D外界大气压发生变化3做托里拆利实验中,当玻璃管内的水银柱稳定后,在管顶穿一个小孔,那么管内水银将

30、( ) A往上喷出 B稍微下降 C保持原来的高度不变 D降到与管外水平面相平 4有关大气压的说法,哪句话是错误的 ( ) A大气压的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B大气压的值跟天气有密切的关系C大气压的值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D同一地点,不同时间大气压的值不完全相同 5水银气压计挂斜了,读起来就会 ( ) A比实际气压大 B比实际气压小 C与实际气压一样大 D无法判定6在1标准大气压下,利用足够长的细管来吸水,最高能够把水吸到_m高2 71标准大气压约等于质量_kg的物体放在10 m面积上时产生的压强 8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是利用_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的 9如图,甲管上方没有空气,乙管则混入少量空气,则_ 管

31、水银柱较小,若把甲管倾斜,则管内水银柱的长度_,高度 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两管长度约为1m) 10某同学在当地气压为1标准大气压时做托里拆利实验,在 读数时,玻璃管没放竖直,那么他所读的数值_76 cmHg柱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1中医常用“拔火罐”治疗风湿等病症“拔火罐”是将一酒精棉球点燃放在一广口瓶中,过一会将瓶口扣在病痛的位置上,广口瓶就会牢牢吸在皮肤上,这是为什么?12自来水笔吸墨水时,只要把笔尖浸没在墨水中,再把笔上的弹簧片按几下,橡皮管里就会吸进墨水,为什么?13如左下图为某同学自制的水气压计取一个瓶子,装上适量带色的水取一根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在它上

32、面画上刻度使玻璃管穿过橡皮塞插入水中,从管子上端吹人少量气体使瓶内气体压强大于大气压强,水沿玻璃管上升到瓶口以上如果将气压计从楼下拿到楼上,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将如何变化?九年物理导学案第十四章 第三节 大气压强 第2页14如右上图,家用玻璃茶几的桌架是用四个塑料吸盘吸附在桌面上的如果每个吸盘的直径是4 cm,计算桌架质量不超过多少时,抬起桌面就能把桌架带起实际上,所能带起的桌架质量总小于上述计算值请分析原因(四)学后自测1、大气压会随高度升高而_。青藏高原的大气压比内陆盆地的大气压_(填“高”或“低”)。登山运动员把气压计从高山顶上拿到山脚下时,气压计的读数将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3、。2、大气压p0=_Pa,不同高度的大气压也_,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_。3、如右图所示,C为扎在A管下端的小气球,则下列办法中能使气球膨胀的是(多选题)()A、从A管向外抽气B、从B管向外抽气 C、向A管内打气D、向B管向内打气4、氢气球升到高空时会破裂,其主要原因是()A、 B、 C、 D、 高空温度低,橡皮膜的耐压能力减弱。高空中大气压变小,球内气压比外界气压大得多,将气球胀破。 高空大气压较大,将气球压破。高空温度较低,球内气压增大,将球胀破。5、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_,氧气瓶、煤气瓶上的计量用表,就是一种_。6、请你列举三个使用金属盒气压计的实例。(1)_。

34、(2)_。(3)_。7、如图所示,瓶内密闭着一定量的气体,瓶子及玻璃管内是水,当人用手捧着这个装置一段时间时,玻璃管内水面高度将怎样变化()A、上升B、下降C、不变D、无法判断8、在冬季,剩有半瓶热水的暖水瓶经过一个夜晚后,第二天拔瓶口的软木塞时觉得很紧,不易拔出来,其主要原因是()A、软木塞因温度降低而收缩变小。B、瓶内气体因温度降低而把瓶塞吸住。九年物理导学案第十四章 第三节 大气压强 第3页C、瓶口因温度降低而收缩变小,把软木塞卡住。D、瓶内气体因温度降低而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把瓶塞压紧9、请你找出日常生活中应用大气压为我们服务的4个例子。(1)_(2)_ (3)_(4)_10、大气对天

35、花板的压力,最接近下列那种质量的物体产生的压力()A、1NB、500 NC 10000 ND、510N11、关于大气压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因为空气和液体都有流动性,所以可以用公式P=gh计算大气压。 B. 大气压的大小是1.013105 Pa C. 大气压可能是1.013105 Pa D、大气压的大小既能通过实验测得,也能通过P=gh计算求得。(五)中考链接1、(08年哈尔滨)如图所示,下列实验装置中属于连通器的是2、(08年柳州)下列现象不是利用大气压的是A用吸管吸饮料B医生用注射器给病人注射药液C吸盘贴在光滑的墙面上D墨水被吸进钢笔3、 (08年安徽)青藏铁路建成后乘高原列

36、车去西藏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与普通列车相比,高原列车内还配有供氧系统和医疗应急系统,这样做是因为高原上() A大气压强小,空气中含氧量小B大气压强大,空气中含氧量大 C大气压强小,空气中含氧量大D大气压强大,空气中含氧量小4、 (08年攀枝花市)下列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是( ) A用高压锅煮饭 B用吸管喝饮料C用针筒吸药水 D玻璃厂用吸盘搬运大块的玻璃5、 (08年长沙市)望城县丁字湾盛产麻石,小明看到一块标明密度33为2.5lOkgm。的正方体样品,他用刻度尺测得其边长 (如右图所示)为 cm,则其质量为 kg。它一个表面,所受的大气压的压力 。6、 (08年怀化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常会见到

37、如下现象,其中都属于增大压强的是1削铅笔的小刀刀刃磨得很薄2书包的背带做的比较宽3往墙上钉钉子是,要用力击打4火车轨道安装在枕木上613B34C12D24A 九年物理导学案第十四章 第三节 大气压强 第4页第一篇:第10单元英语教学设计和反思Unit10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一、 背景新目标初中英语教材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融汇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形成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具有很多优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具有规律性和局限性,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和掌握这种规律,并结合教学实际合理设计教学程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相长,才

38、能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二、 教材分析 1语言点。“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 Im going to be ”“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 Im going to ” 2目标。引导学生根据图片领会所要谈论的职业话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掌握谈论此类话题的基本句式、词汇。 使学生了解关于一些职业的名称如何用英文表达。三、流程 Step 1Lead-in vocabulary teaching第一篇:学步教学设计及反思学步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用第一人称对人说话的写作方法,分析关键语

39、句的含义,体会“走路”和“生活”的内在联系,感悟文章的主题思想。2、激励学生要不畏艰险,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重点:1、结合自己学步时的真实的体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2、感悟勇敢地、脚踏实地地实地走好人生旅途的哲理。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你的生活从此开始有了全新的内容和意义”“你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的含义。 教学准备:婴儿学步的图片及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音乐响起)师叙述:时光飞逝,转眼同学们就要小学毕业了,回顾这十多年你们走过的每一步,就好似一曲曲动听的歌,那份快乐时时洋溢在心头。今天让我们一同回到呀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候吧!2、齐读课题。二、了解作者 这是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散文,作者用第一人称对人说话的写作方法,在向我们娓娓道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