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史001 完整版PPT_第1页
计算机发展史001 完整版PPT_第2页
计算机发展史001 完整版PPT_第3页
计算机发展史001 完整版PPT_第4页
计算机发展史001 完整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计算机技术发展史 工业系统认识实习(第二部分)前言 电子数字计算机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发明之一。短短的几十年,这台机器以迅猛磅礴之势,用非凡的渗透力和亲和力,彻底改变了我们这个星球的模样,融进每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构造了一种崭新的文明。计算机发展史-发展篇 自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经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应用,著名的摩尔定律很好地说明了着一点:平均每18个月计算机的性能要提高一倍,而价格要下降一半。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使用的“计算机”是结绳,即用绳子打结的多少来表示数的概念。 “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人

2、类最早有实物作证的计算工具诞生在中国。祖冲之借助算筹, 成功地将圆周率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7位。 珠算盘是中国古代在计算工具领域的另一项发明,直到今天,它仍然是许多人钟爱的“计算机”。 计算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们祖先用石头或手指帮助计数的远古时代。人类最早的 “计算机” 是手指, “Digit” 既表示“手指”又表示“整数数字”。 计算机发展史计算的手工时代 17世纪初,英国数学家纳皮尔提出了对数的概念,并制作了“纳皮尔算筹”,它只需要做简单的加法就能计算出乘积,从而大大简化了数值计算过程。 英国牧师奥却德创造了原始的对数计算尺,奥却德发明的对数计算尺不仅能做加、减、 计算机发展史计算的机械时

3、代乘、除、乘方、开方运算,甚至可以计算三角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它一直使用到袖珍电子计算器面世为止。 17世纪最值得称颂的计算机发明当然属于法国科学家布莱斯帕斯卡,帕斯卡为了帮助父亲计算税款制造了加法器,它第一次确立了计算机器的概念。 德国伟大的数学家、因独立发明微积分而与牛顿齐名莱布尼茨,受加法器的启发,在1674年造出一台更完善的机械计算机“乘法器”。 莱布尼茨对计算机的贡献不仅在于乘法器,公元1700年左右,莱布尼茨中国“易图”(八卦)里受到启发,最终悟出了二进制数之真谛。 计算机发展史计算的机械时代 无论是契克卡德、帕斯卡,还是莱布尼茨,他们发明的机器都缺乏程序控制的功能。工业社会

4、首次大规模应用程序控制的机器不是计算机,而是纺织行业中的提花编织机,然而,它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思想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力。 18世纪末,法国数学界调集大批数学家,组成了人工手算的流水线,经过长期艰苦奋斗,终于完成了17卷数学用表的编制,但是,手工计算出的数据出现了大量错误。这件事情强烈刺激了巴贝奇制作了差分机 。计算机发展史计算的机械时代 一位被同时称为“数字计算机之父”的发明家是德国人,名字叫楚 泽(K.Zuse),为了躲避战火他发明的电磁式计算机一直存放在地窖里。 在计算机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电磁式计算机 Mark,它是电脑“史前史”里最后一台著名的计算机。Mark在哈佛大学正式启动。它的外

5、壳用钢和玻璃制成,长约15米,高约2.4米,自重达31.5吨。它装备了3000多个继电器,共有15万个元件和长达800公里的电线,用穿孔纸带输入。这台机器每秒能进行3次运算,23位数加23位数的加法,仅需要0.3秒;而进行同样位数的乘法,则需要6秒多时间。计算机发展史电磁式计算机 电子管诞生为通讯、广播、电视等技术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可是,真空三极管不仅具有放大功能,还可充当开关器件,其速度要比继电器快成千上万倍。计算机的历史也由此跨进电子的纪元。 1946年,举世公认的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 诞生在战火纷飞的二次世界大战,它的“出生地”是美国马里兰州阿贝丁陆军试炮场。二次世界大战关键

6、时期,战争需要像一只有力的巨手,给电脑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计算机发展史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诞生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这台机器的名字叫“ENIAC”(埃尼阿克),即“电子数值 积分和计算机” 的英文缩写。在ENIAC内部,总共安装了17468只电子管,7200个二极管,70000多电阻器,10000多 只电容器和6000只继电器,电路的焊接点多达50万个;机器被安装在一排2.75米高的金属柜里,占地面积为170平方米左右,总重量达 到30吨。它的耗电量超过174千瓦;电子管平均每隔7分钟就 要被烧坏一只。 ENIAC的运算速度达到每秒钟5000次加法,可以在3/1

7、000秒时间内做完两个10位数乘法, 其运算速度超出Mark 至少1000倍。一条炮弹的轨迹,20秒钟就能被它算完。ENIAC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创世,人类社会从此大步迈进了电脑时代的门槛。计算机发展史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诞生 1947年12月23日,美国科学家巴丁博士、布菜顿博士和肖克莱博士,在导体电路中进行用半导体晶体把声音信号放大的实验时,发明了科技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晶体管。 晶体管促进并带来了“固态革命”,进而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半导体电子工业。作为主要部件,它及时、普遍地首先在通讯工具方面得到应用,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由于晶体管彻底改变了电子线路的结构,集成电路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应

8、运而生,这样制造像高速电子计算机之类的高精密装置就变成了现实。计算机发展史晶体管计算机 1954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了第一台半导体计算机(TRADIC )。 计算机发展史晶体管计算机 1960年IBM全面推出晶体管化的7000系列电脑。 以晶体管为主要器件的IBM7090型电脑,换下了诞生不过一年的IBM709电子管计算机,从1960年到1964年一直统治着科学计算的领域,并作为第二代电子计算机的典型代表,被永远载入电脑的史册里。计算机发展史集成电路计算机 基尔比那年35岁,在不超过4平方毫米的面积上,大约集成了20余个元件。1959年2月6日, 基尔比向美国专利局

9、申报专利,这种由半导体元件构成的微型固体组合件,从此被命名为“集成电路”(IC)。仙童半导体公司当即召集会议商议对策。诺依斯提出:可以用平面处理技术来实现集成电路的大批量生产,仙童公司开始奋起疾追。1959年7月30日,他们采用先进的平面处理技术研制出集成电路,也申请到一项发明专利。 1964年,仙童公司“八叛逆”之一的摩尔(G. Moore)博士,以三页纸的短小篇幅,发表了一个奇特的理论。摩尔天才地预言说道,集成电路上能被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将会以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稳定增长,并在今后数十年内保持着这种势头。摩尔的这个预言,因集成电路芯片后来的发展曲线得以证实,并在较长时期保持着有效性,被人

10、誉为“摩尔定律”。计算机发展史集成电路计算机 1964年4月7日,IBM公司宣布了一项最新成就:IBM公司投资50亿美圆研制出的通用计算机-IBM360系统。IBM360系统是首次使用集成电路作为元件构造的通用计算机。系统用360为名, 表示一圈360度,既代表着360系统从工商业到科学界的全方位应用,也表示IBM的宗旨:为用户全方位服务。 集成电路的发明,为研制高速运行的超级电脑创造了条件。1960年,刚成立三年的控制数据公司(英文缩写CDC) ,接受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委托,涉足万难之险的巨型机领域。先后“克雷1号”(CRAY-1),“克雷2号”(Cray-2)和“克雷3号”(Gray-3)

11、巨型机相继问世, 并行结构使运算速度分别达到每秒12亿次和每秒160亿次计算机发展史巨型机 1971年,英特尔公司宣称,他们首创了一种“开启集成电路新纪元”的半导体芯片,根据该公第一块微处理器芯片已属大规模集成电路范畴。 英特尔公司命名它为4004,第一 计算机发展史微处理器个4表示它可以一次处理4位数据, 第二个4代表它是这类芯片的第4种型号。这种数字代号沿用至今,就是现代所谓“386”、“486”等计算机俗称的最早源头。 1972年4月, 霍夫小组研制出另一型号的微处理器8008。在做了少许改进后,1975年又推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8位微处理器8080。 8080集成了约4800个晶体管,每

12、秒执行29万条指令。8080型微处理器正式投放市场是在1974年,这种芯片及其仿制品后来共卖掉数以百万计,引发了汹涌澎湃的微电脑热潮。计算机发展史 微处理器计算机发展史 微处理器时间型号公司1971 4004Intel19728008Intel1974Z-80Zilog19768086Intel197868000 Motorola198180286Intel198680386Intel198768030 Motorola198880486 Intel1993pentiumIntel 1981年无疑是个分界线。这一年,IBM公司推出了它的个人电脑,人类社会从此跨进个人电脑新纪元 1981年8月1

13、2日,IBM在纽约宣布IBM PC个人电脑出世,个人电脑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速度面向大众普及。 IBM PC主机板上配置着64KB存储器,另有5个插槽供增加内存或连接其他外部设备。它还装备着显示器、键盘和两个软磁盘驱动器。它把过去一个大型电脑机房的全套装置统统搬到个人的书桌上。 计算机发展史 个人计算机 多媒体技术是电脑能够交互式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多媒体电脑配置的海量存储器激光光盘、声音卡、3D图形卡等硬件设备,走过了一段瓜熟蒂落的过程。计算机发展史 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发展史 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 计算机网络就是通过电缆、电话线、或无线通讯

14、互连的计算机的集合。按计算机连网的区域大小,可以把网络分为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和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如在一个房间、一座大楼,或是在一个小范围内的网络就称为局域网,而跨省市、跨国家的网络则是广域网,Internet就是最大最典型的广域网。 计算机发展史 -人物篇 数字计算机首先来源于理论突破,是逻辑代数为开关电路设计奠定了的数学基础。逻辑代数又称布尔代数,正是以它的创立者英国数学家布尔(G.Boole)而命名。 1938年,美国数学家香农(C. Shannon),第一次在布尔代数和继电器开关电路之间架起了桥梁。著名的论文继电器和

15、开关电路的分析,被认为是通讯历史上最杰出的理论之一。计算机发展史数字化生存的开拓者 “电子计算机之父”的桂冠,被戴在数学家 冯诺依曼(J.Von Neumann)头上, 而不是ENIAC的两位实际研究者,这是因为冯诺依曼提出了现代电脑的体系结构。 1945年6月,冯 诺依曼与戈德斯坦、勃克斯等人,联名发表了一篇长达101页纸的报告,即计算机史上著名的“101页报告”,直到今天,仍然被认为是现代电脑科学发展计算机发展史电子计算机之父里程碑式的文献。报告明确规定出计算机的五大部件,并用二进制替代十进制运算使用“存储程序”,以便电脑自动依次执行指令。人们后来把这种“存储程序”体系结构的 机器统称为“

16、诺依曼机”。 计算机发展史阿兰图林 阿兰图林1912年6月23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8岁时,他开始尝试写作了一部科学著作, 题名关于一种显微镜。1931年,他考入剑桥皇家学院。 1936年, 图林发表了一篇划时代的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 ,后被人改称理想计算机。论文里论述了一种“图林机”,只要为它编好程序, 它就可以承担其他机器能作的任何工作。当世界上还没人提出通用计算机的概念前,图林已经在理论上证明了它存在的可能性。 计算机发展史 阿兰图林 冯诺依曼曾多次向别人强调: “如果不考虑巴贝奇、阿达和其他人早先提出的有关思想,计算机基本概念只能属于阿兰图林。” 1950

17、年10月, 图林的另一篇论文机器能思考吗发表,首次提出检验机器智能的“图林试验” ,从而奠定了人工智能的基础,使他再次荣膺“人工智能之父”称号。 1954年, 42岁的阿兰图林英年早逝。为了纪念他在计算机领域奠基性的贡献,美国计算机学会决定设立“图林奖”,从1956年开始颁发给最优秀的电脑科学家,它就像科学界的诺贝尔奖那样,是电脑领域的最高荣誉。 计算机发展史巨型机之父克雷 西蒙克雷1925年9月出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工程师世家。在参加陆军做了几年电工后, 克雷到威斯康星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继续深造。1950年获电气工程学士,又用了一年攻下了硕士学位。克雷先后在工程研究学会和雷明顿兰德公司从事开

18、创性的计算机研究 。在那里,他设计出他的第一台计算机ERA1101。1957年,克雷跟随威廉诺瑞斯创立CDC公司;1972年自行创办克雷研究公司,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巨型机”研究生涯。 克雷的名字很长时期一直与巨型机相联系, 巨型机基本上按照他创造的模式建立。 财富杂志曾引用他的话说:“无庸质疑,在这一领域需要天才,天才是杰出的象征。 ”克雷不仅是真正的天才,他还是举世公认的“巨型机之父”。 计算机发展史PC机之父唐埃斯特奇 埃斯特奇1937年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 佛罗里达大学工程学士, 加入IBM后参与了几种防空计算机系统设计。70年代末在IBM公司担任中级技术经理,负责软件开发

19、业务。1980年,他领导着博卡雷顿实验室“十三人小组”,顶着IBM官僚体系的重重压力,以“开放”的思想努力创新,一年之内开发出影响电脑发展前途的IBM PC个人电脑, 并推出IBM PC/XT和IBM PC/AT等后续产品,使其成为个人电脑事实上的行业标准。在IBM公司内部,埃斯特奇被尊称为“PC机之父”,成为该公司最富个人魅力的传奇英雄。计算机发展史 比尔盖茨和微软 比尔盖茨1955年10月28日出生在西雅图,13岁就开始编写计算机程序。1973年进入哈佛大学法律系,19岁退学,与同伴创办电脑公司。后改名微软公司,自任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1988年1月,将总裁一职让给史蒂夫-鲍尔默。

20、 比尔盖茨被誉为电脑奇才、20世纪最伟大的计算机软件行业巨人。36岁成为世界最年轻的亿万富翁。1999年福布斯评选,盖茨居世界亿万富翁首位,纯资产850亿美元,被时代周刊评为在数字技术领域影响重大的50人之一。 IBM PC诞生不仅掀起了个人电脑的大普及,而且导致了软件工业的勃兴。其中,受益最大的是微软公司。 MS-DOS伴随IBM PC电脑出征,由于所有PC个人电脑(包括其他厂商生产的兼容机)都需要安装MS-DOS,其用户后来竟超过3000万,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软件能够达到如此庞大的用户数。微软公司依托MS-DOS迅速崛起。 80年代,微软陆续推出Windows操作系统。计算机发展史 比尔盖

21、茨和微软Win 1.01: November 1985Win 2.03: November 1987Windows 3.0: Mai 1990Windows 3.00a: Oktober 1991Windows 3.1: April 1992Windows 3.11: Dezember 1993Win 95: 15. August 1995Win95A: Februar 1996Win98 30 Juni 1998Win2000 Februar 2000Win me August/September 2000Winxp April 2003计算机发展史 比尔盖茨和微软计算机发展史 -应用篇 计

22、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从天气预报到地质勘探,从自动售票到情报检索,从航天飞机到海洋开发,从产品设计到生产过程控制,从医疗诊断到生物工程等等,计算机都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在未来的社会中计算机将同能源一样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娱乐中不可的工具。CAD 计算机在最近的几十年中,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工业中,计算机也得到了相应 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是在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支撑下,通过对产品的描述、造型、系统分析、优化、仿真和图形处理的研究,使计算机辅助技术师完成产品的全部设计过程,最后输出满意的设计结果和产品图形。CAECAE (Computer Aided Engi

23、neering)通常指有限元分析和机构的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有限元分析可完成力学分析(线性.非线性.静态.动态);场分析(热场、电场、磁场等) ;频率响应和结构优化等。机构分析能完成机构内零部件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力的计算,机构的运动模拟及机构参数的优化。 CAM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 可完成自动生成零件加工的数控代码,并可进行加工过程的动态模拟、干涉和碰撞检查等。主要是为数控机床服务。 PDM(Product Data Management)是产品数据管理,是一门用来管理所有与产品相关信息(包括零件信息、配置、文档、CAD文件、结构、权限信息等)和所有与

24、产品相关过程(包括过程定义和管理)的技术。 CAMERP 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概念,是美国GartnerGroup公司于1990年提出的,其确切定义是:MRP(企业制造资源计划)下一代的制造业系统和资源计划软件。除了MRP已有的生产资源计划,制造、财务、销售、采购等功能外,还有质量管理,实验室管理,业务流程管理,产品数据管理,存货、分销与运输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定期报告系统。 ERP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企业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其核心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

25、行管理的思想;二、体现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和同步工程的思想;三、体现事先计划与事前控制的思想。CIMS 70年代,美国约瑟夫哈林顿博士首次提出CIM理念。它的内涵是借助计算机,将企业中各种与制造有关的技术系统集成起来,进而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但是,基于CIM理念的系统CIMS却是在80年代中期才开始被美国等发达国家重视并大规模实施起来的。我国CIMS的真正实施是在国家实施863高科技计划之后。目前,我国CIMS的理念是在结合国际上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于我国上万名科技人员十余年的实践后,逐步完善起来的,具有中国的特色,在广度、深度上都已拓宽了传统CIM的内涵。我国863/CIMS计

26、划主题组提出:“CIM是一种组织、管理和运行现代制造类企业的理念。它将传统的制造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等有机结合,使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活动中有关的人组织、经营管理和技术三要素及其信息流、物流和价值流三流有机集成并优化运行,以达到产品上市快(T)、质量高(Q)、成本低(C)、服务好(S)、不污染环境(E),进而提高企业的柔性、健壮性、敏捷性,使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先进制造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不断吸收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加工、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乃至回收的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

27、,提高对动态多变的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制造技术的总称。 先进制造技术的层次及技术来源现代制造技术体系结构虚拟制造 虚拟制造技术(Virtu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or VMT)是80年代后期提出并得到迅速发展的一个新思想。它是以虚拟现实和仿真技术为基础,对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统一建模,在计算机上实现产品从设计、加工和装配、检验、使用整个生命周期的模拟和仿真。这样,可以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模拟出产品及其性能和制造过程,以此来优化产品的设计质量和制造过程,优化生产管理和资源规划,以达到产品开发周期和成本的最小化,产品设计质量的最优化和生产效率最高化,从而形成企

28、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计算机发展史 -未来篇 20世纪下半叶电子数字计算机蓬勃发展的主要基础是基于硅材料的微电子器件。发展高性能计算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基于现有的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即微处理机技术,通过提高并行处理能力来实现;另一条途径是突破硅半导体器件的框框,发展非传统的新技术,包括超导计算、量子计算、生物计算和光计算等。超导计算机 超导计算机是使用超导体元器件的高速计算机。所谓超导,是指有些物质在接近绝对零度(相当于-269摄氏度)时,电流流动是无阻力的。1962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逊提出了超导隧道效应原理,即由超导体一绝缘体一超导体组成器件,当两端加电压时,电子便会像通过隧道一样无阻挡地从

29、绝缘介质中穿过去,形成微小电流,而这一器件的两端是无电压的。约琴夫逊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纳米计算机 科学家发现,当晶体管的尺寸缩小到0.1微米(100纳米)以下时,半导体晶体管赖以工作的基本原理将受到很大限制。研究人员需另辟蹊径,才能突破0.1微米界,实现纳米级器件。现代商品化大规模集成电路上元器件的尺寸约在0.35微米(即350纳米),而纳米计算机的基本元器件尺寸只有几到几十纳米。 目前,在以不同原理实现纳米级计算方面,科学家提出四种工作机制:电子式纳米计算技术,基于生物化学物质与DNA的纳米计算机,机械式纳米计算机,量子波相干计算。它们有可能发展成为未来纳米计算机技术的基础。 像硅微电子计

30、算技术一样,电子式纳米计算技术仍然利用电子运动对信息进行处理。不同的是:前者利用固体材料的整体特性,根据大量电子参与工作时所呈现的统计平均规律;后者利用的是在一个很小的空间(纳米尺度)内,有限电子运动所表现出来的量子效应。光计算机 与传统硅芯片计算机不同,光计算机用光束代替电子进行运算和存储:它以不同波长的光代表不同的数据,以大量的透镜、棱镜和反射镜将数据从一个芯片传送到另一个芯片。 研制光计算机的设想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就已提出。1986年,贝尔实验室的戴维米勒研制出小型光开关,为同实验室的艾伦黄研制光处理器提供了必要的元件。1990年1月,黄的实验室开始用光计算机工作。 从采用的元器件

31、看,光计算机有全光学型和光电混合型。1990年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的那台机器就采用了混合型结构。相比之下,全光学型计算机可以达到更高的运算速度。 然而,要想研制出光计算机,需要开发出可用一条光束控制另一条光束变化的光学“晶体管”。现有的光学“晶体管”庞大而笨拙,若用它们造成台式计算机将有一辆汽车那么大。因此,要想短期内使光计算机实用化还很困难。DNA计算机 1994年11月,美国南加州大学的阿德勒曼博士提出一个奇思妙想,即以DNA碱基对序列作为信息编码的载体,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在试管内控制酶的作用下,使DNA碱基对序列发生反应,以此实现数据运算。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计算机的意义几乎完全等同

32、于物理芯片。然而,阿德勒曼提出的DNA计算机拓宽了人们对计算现象的理解,从此,计算不再只是简单的物理性质的加减操作,而又增添了化学性质的切割、复制、粘贴、插入和删除等种种方式。 DNA计算机的最大优点在于其惊人的存贮容量和运算速度:1立方厘米的DNA存储的信息比1万亿张光盘存储的还多;十几个小时的DNA计算,就相当于所有电脑问世以来的总运算量。更重要的是,它的能耗非常低,只有电子计算机的一百亿分之一。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以处于量子状态的原子作为中央处理器和内存,利用原子的量子特性进行信息处理。由于原子具有在同一时间处于两个不同位置的奇妙特性,即处于量子位的原子既可以代表0或1,也能同时代表0

33、和1以及0和1之间的中间值,故无论从数据存储还是处理的角度,量子位的能力都是晶体管电子位的两倍。对此,有人曾经作过这样一个比喻:假设一只老鼠准备绕过一只猫,根据经典物理学理论,它要么从左边过,要么从右边过,而根据量子理论,它却可以同时从猫的左边和右边绕过。 量子计算机与传统计算机在外形上有较大差异:它没有传统计算机的盒式外壳,看起来像是一个被其他物质包围的巨大磁场;它不能利用硬盘实现信息的长期存储但高效的运算能力使量子计算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使得众多国家和科技实体乐此不疲。尽管目前量子计算机的研究仍处于实验室阶段,但不可否认,终有一天它会取代传统计算机进入寻常百姓家。利用蛋白质的开关特性开

34、发出生物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主要是以生物电子元件构建的计算机。由于半导体硅芯片电路密集引起的散热问题难以解决,科学家便投入了生物计算机的研究与开发。生物电脑的性能是由元件与元件之间电流启闭的开关速度来决定的。科学家发现,蛋白质有开关特性,用蛋白质分子作元件制成集成电路,称为生物芯片。使用生物芯片的计算机称为蛋白质电脑,或称为生物电脑。已经研制出利用蛋白质团来制造的开关装置有:合成蛋白芯片,遗传生成芯片,红血素芯片等。 江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情况介绍 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的前身计算机教研室,创建于1978年,隶属基础课部, 同年招收电子师资班,培养了第一批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为学院以后

35、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4年2月管理工程与计算机系成立, 9月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与信息管理专业本科学生;1985年9月信息工程系正式成立, 并于1990年获得计算机应用硕士学位授予权;顺应时代形势所需,计算机工程系和计算机科学系也分别于1992年3月和1994年10月成立;1998年9月开始招收通信工程专业本科学生;2001年8月正式改名为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新名称引出了新风貌,带来了新动力,在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喜讯迭报,2003年6月,我院获得了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学位授予权;次年6月,又取得了通信工程学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9月,开始招收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学生,学院发

36、展又迈出了新步伐。 江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情况介绍 经过这二十多年的发展,学院已初具规模。计算机学院现有教职工13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31名、博士学位的6名、硕士学位的51名。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特聘)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3名,并有20名人员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安全3个本科专业,计算机应用、通信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3个硕士点。在校本科生1500余人、硕士生200余人。学院下设4系1部(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工程系、通信工程系、信息安全系和计算机基础部)及2个实验室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专业中心实验室,其中专业中心实验室又分为软件

37、实验、通信工程实验和计算机硬件实验三个模块)的教学机构,1个研究院(计算机应用研究院)、2个研究所(软件开发研究所、超宽带技术研究所)、2个研究室(计算机图形学与CAD研究室、计算机医学国家研究室)的科研机构。本学院学科点主要研究方向有:计算机图形学及CAD、网络控制技术、网络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测试、工程数据库、多媒体技术、模式识别与图象处理、计算智能及智能系统、通信理论与技术、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等。 江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发展历程基础部计算机教研室(1978年)招收电子师资班(同年)下属管理工程与计算机系 (1984.2)培养出专业教师招收计算机应用与信息管理本科 (1984.9

38、)信息工程系(1985.9)获计算机应用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0年)计算机工程系( 1992.3)计算机科学系(1994.10)招收通信工程本科(1998.9)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 (2000.8)招收信息安全本科(2004.9)获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3.6) 获通信工程学士学位授予权 (2004.6) 江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组织机构四系一部 两个实验室中心 研究院、所 计算机科学系 计算机工程系计算机基础部 通信工程系 信息安全系 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 专业中心实验室 软件实验模块 通信工程实验模块 计算机硬件实验模块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通信工程专业 信息

39、安全专业 计算机应用研究院 软件开发研究所 超带宽技术研究所 计算机图形 与CAD研究室 计算机医学国家研究室 江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风采孙家广院士 从事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及管理技术与系统的教学和研究开发。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博士生导师,国家CAD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江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兼)。主要成就:围绕企业信息化,负责研制了有我国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系统、三维工程造型及数字建模系统。集成化CAD/CAM支撑系统软件、工程图电子化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调度及管理系统和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等六种大型软件。获得国家、部委科

40、技进步奖15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部委科技进步奖1项、二等奖5项;发表论文122篇,EI收录26篇;作为第一作者著书四本。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江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风采 1981年7月毕业于镇江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85年回校任教至今。历任镇江医学院医学信息教研室主任、计算机教研室主任、信息中心主任,镇江市科技局副局长,镇江医学院副院长,现任江苏大学副校长。 宋余庆主要从事数据库技术和医院信息系统、医学图像处理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编著出版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医学情报利用基础、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计算机情报检索导论、中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计算机基

41、础与操作教程、东南大学出版社信息科学导论。 主持完成的“江苏省市级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获1994年度镇江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95年度江苏省优秀软件成果三等奖;“面向二十一世纪解剖学教育研究”成果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公开发表科技论文有“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in China”、“Medical Informatics Education in ZJMC”、“我国医院情报信息系统模式研究”等二十余篇。宋余庆教授江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风采 历任计算机教研室主任、江苏大学计算机系系主任、江苏大学科研处处长,现任江苏大学图书馆馆长。197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1991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三重大学工学部情报工学科进行学习和研究,1998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再度赴日本大阪大学基础工学部系统学科。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CG/CAD专业委员会委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