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王昌龄诗集中选录的唐代诗歌保藏_古诗选录 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唐诗鉴赏 【原文】 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解释】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独上:一作“独坐”。 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退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白话译文】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加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赏析】 组诗第
2、一首,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奇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纳了层层深化、反复渲染的手法,制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非常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白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眺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简单引起人的孤独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经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
3、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哽咽咽的笛声,就像亲人在召唤,又像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掌握不住,最终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终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详细、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非常奇妙、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非常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
4、,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退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即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气了。 王昌龄诗集中选录的唐代诗歌【篇二】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 平沙万里馀,飞鸟宿何处。 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 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 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 军气横
5、大荒,战酣日将入。 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 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 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 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 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 全文赏析 这组诗共两首,第一首诗表达了一位投笔从戎多年的老战士因功业志向难酬而产生的一时后悔之情。前八句主要写傍晚边塞的荒芜景象,写得情景交融,凄凉孤寂。最终,诗人借用典故,抒发了功业难成,歧路彷徨的冲突心情。“悔”虽是一时激愤之语,但细细体会,亦在情理之中,传达出更多的辛酸与无奈。 其次首诗主要描写的是边塞征战中的思归之苦。诗人用凝重的颜色描绘了战斗的惨烈与悲壮及边塞萧索荒芜的风光景物,在景物描写中寄寓了长年戍边征战的将士们的思乡情结,写得苍劲
6、旷远,意蕴深长。语言的锤炼,更是炉火纯青,在一系列极意铺陈之后于篇末点出戍卒的思归之情,读来更为撕心裂肺,凄怆感人。 王昌龄诗集中选录的唐代诗歌【篇三】 王昌龄途中作原文 游人愁岁晏,早起遵王畿。坠叶吹未晓,疏林月微微。 惊禽栖不定,寒兽相因依。叹此霜露下,复闻鸿雁飞。 渺然江南意,惜与中途违。羁旅悲壮发,别离念征衣。 永图岂劳止,明节期所归。宁厌楚山曲,无人长掩扉。 王昌龄诗集中选录的唐代诗歌【篇四】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唐诗鉴赏 【原文】 从军行七首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解释】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
7、的。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经常侵扰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白话译文】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战胜绝不回还。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由于诗中所涉及的
8、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家乡。这很惊奇。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仆人公回望的家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会: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会为抒情仆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会即因后一种误会
9、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呈现的宽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耸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宽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俯视,一个概括。之所以特殊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斗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备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10、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出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骄傲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漫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芜,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
11、,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决。“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明显有转折,二句形成鲜亮对比。“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斗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
12、意识到战斗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决、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斗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王昌龄诗集中选录的唐代诗歌【篇五】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
13、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全文赏析 其一 这首宫怨,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实行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孤独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这是从这位少女的凄惨的一生中剪取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忧思如潮,愁肠似结,她的满腔怨情该是倾吐不尽的。这首诗只有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照说,即令字字句句都写怨情,唯恐还不能写出她的怨情于万一。可是,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写景上,只留下最终一句写到人物,而且就在这最终一句中也没有明写怨情。这样写,乍看像是离开了这首诗
14、所要表现的主题,其实却在艺术效果上更显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这是由于:前三句虽是写景,却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它们是为最终人物的出场服务的。就通首诗而言,四句诗是融合为一的整体,不论写景与写人,都是为托出怨情服务的。 其二 其次首诗描写在夜深霜重的凄凉环境中,宫中女子孤独孤独的凄惨情景。她彻夜难眠,想起进宫以来的日子实在不堪回首。她渴望得到君王的眷顾,在银灯下守到夜深,最终还是绝望而终。这首诗情感抒发较为直接,心理刻画较为生动,充分地表现了宫中失宠女子的幽怨之情。 古乐府歌辞中有怨歌行一篇,其辞是:“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酷
15、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诗相传是班婕妤所作,以秋扇之见弃,比君恩之中断。王昌龄就怨歌行的寓意而加以渲染,借长信故事反映唐代宫廷妇女的生活。 夜深霜重,木石敲击秋砧的声音响彻寒夜。在这样一个孤寂的深夜,深宫中那个失宠的女子照旧牵挂着君主是否添了衣裳,昏暗的银灯下,独自裁剪缝补,明知道君主不会眷顾,却还是在内心深处怀着深切的期盼。 这首诗以心理上的深刻描写见长,抒情直接,寥寥数语将一个深宫失宠的女子渴望君主眷顾,挂念君主寒暖又间杂着对君主弃自己于不顾,对自己的一厢深情视而不见的怨愤和苦痛。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深宫失宠女子难于言表的幽怨之情。 其三 第三首诗中前两句写天色方晓,金殿已开,就拿起扫
16、帚,从事打扫,这是每天刻板的工作和生活;打扫之余,别无他事,就手执团扇,且共徘徊,这是一时的偷闲和深思。徘徊,写心情之不定,团扇,喻失宠之可悲。说“且将”则更见出孤寂无聊,唯有袖中此扇,命运相同,可以徘徊与共而已。 后两句进一步用一个奇妙的比方来发挥这位宫女的怨情,仍承用班婕妤故事。昭阳,汉殿,即赵飞燕姊妹所居。时当秋日,故鸦称寒鸦。古代以日喻帝王,故日影即指君恩。寒鸦能从昭阳殿上飞过,所以它们身上还带有昭阳日影,而自己深居长信,君王从不一顾,则虽有雪白如玉的容颜,倒反而不及浑身乌黑的老鸦了。她怨恨的是,自己不但不犹如类的人,而且不如异类的物小小的、丑陋的乌鸦。根据一般状况,“拟人必于其伦”,
17、也就是以美的比美的,丑的比丑的,可是玉颜之白与鸦羽之黑,极不相类;不但不类,而且相反,拿来作比,就增加了表达效果。由于假如都是玉颜,则虽略有高下,未必相差很远,那么,她的怨苦,她的不甘心,就不会如此深刻了,而上用“不及”,下用“犹带”,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了其实是特别深沉的怨愤。凡此种种,都使得这首诗成为宫怨诗的佳作。 其四 同样是抒写失宠宫嫔的幽怨,表现她们内心的深刻苦痛,在王昌龄笔下,却很少艺术上的雷同重复。第四首诗则带有更多的直接抒情和细致刻画心理的特点。 第一句就单刀直入,抒写失宠宫嫔的内心活动。“真成薄命”,是说想不到竟真是个命运不幸的失宠者。这个开头,显得有些突兀,让人感到其中有许
18、多省略。看来她不久前还是得宠者。但宫嫔得宠与否,往往取决于君主一时好恶,或纯出偶然的机缘。因此这些完全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宫嫔就特殊信任命运。得宠,归之幸运;失宠,归之命薄。而且就在得宠之时,也总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生怕失宠的厄运会突然降落在自己头上。“真成薄命”这四个字,恰似这位失宠宫嫔内心深处一声沉重的叹息,把她那种时时担忧厄运降落,而当厄运最终落到头上时既难以置信,又不得不苦痛地承认的复杂心理和盘托出了。这样的心理刻画,是很富包蕴的。 失宠的命运降落之后,她陷入久久的寻思。因“思”而入“梦”,梦中又在重温过去的欢快,表现出对命运的希冀,对君主的幻想,而在自己心中重新编织得宠的幻影。但幻梦究
19、竟代替不了现实,一觉醒来,眼前面对的仍是孤独的长信宫殿,梧桐秋叶,珠帘夜霜,听到的仍是悠长凄凉的铜壶清漏。于是又不得不怀疑自己这种侥幸的盼望原不过是无法实现的幻梦。以上两句,把女仆人公曲折复杂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而又层次分明。 就在这位失宠者由思而梦,由梦而疑,心灵上倍受苦痛煎熬的时刻,不远的西宫那边却向她展现了一幅灯火辉煌的图景。不用说,此刻西宫中又正在彻夜宴饮,重演“平阳歌舞新承宠”的场面了。这情景对她来说是那样的熟识,使她一下子就唤起了对自己“新承宠”时的记忆,仿佛回到了当时在复道受君主恩宠的日子。可是这一切此刻又变得那样遥远,承宠的场面虽在重演,但华美的西宫已经换了新主。“分明”二字,
20、意余言外,耐人咀嚼。它包含了失宠者在孤独凄凉中对往事历历分明的记忆和无限的追恋,也蕴含着往事不行回复的深沉感慨和无限怅惘,更透露出不堪回首往事的深刻哀伤。 其五 这是一首抒发宫怨的诗歌。昭阳殿是西汉赵飞燕得宠时住的寝宫,后来以昭阳殿泛指得宠嫔妃。长信宫是在赵飞燕得宠时失宠嫔妃班婕妤住的寝宫,后来泛指失宠嫔妃。 后两句运用对比描写出失宠于得宠截然不同的差距,白露堂中细草迹是指失宠嫔妃的宫闱清冷,杂草丛生,一片荒芜凄清,使得人物也显得非常幽怨。 红罗帐里不胜情,是指得宠的嫔妃寝宫里红帐高挂,与君王软语温存,不胜满意,说不完的情意绵绵话。 王昌龄从女性角度动身,运用对比,生动形象刻画了失宠嫔妃与得宠嫔妃的天壤之别,是宫怨诗中难得的题材。对那些嫔妃寄予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铜版纸行业十三五规划及发展潜力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路由器市场十三五规划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药用碘行业十三五规划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背投式投影电视机项目投资风险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翻译行业运行动态及投资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缆索起重机市场运行态势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硫铁矿烧渣行业运行动态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盐酸美金刚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规划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白纸板市场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安徽省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出租共享菜园合同范例
- 八年级班主任学生心理健康计划
- 整体施工劳务服务方案
- 【历史】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 2024化工园区危险品运输车辆停车场建设规范
- 第1课 精美绝伦的传统工艺 课件 2023-2024学年赣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
- 云南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手册
- 汽车吊车吊装施工方案
- 《植物保护学通论》PPT课件.ppt
- 仓内运营方案
- 江苏省电力条例(2020)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