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近代史近代化=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1、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18401894)2、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18941911)3、近代中国文明的进一步深化 (19111919)4、近代中国的新方向与近代化的曲折前进(19191949)近代化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史: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中国人奋起抗争,反抗侵略的抗争史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社会转型的近代化历史多种视角下的中国近现代史:1第二阶段:(1894-1919)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中国彻底沦为半
2、殖半封社会,民族危机;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近代化整体发展,向西方学习的“制度”“思想文化”阶段2考向解读: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即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断深化的时期,也是近代化整体发展阶段。本阶段内容是全国卷考查的重点之一,试题主要集中在以新材料为背景,考查历史解释和国家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侧重从近代化的角度考查近代主要历史现象对中国的影响。近代化是学习本考点的核心思路,是主线。时空观念18941919年基本史实1、文明史角度分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后期阶段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形成民国初年传统与现代分野时间1894-1911年1912-1919年政治甲午战争、瓜分狂潮、戊戌变法、义和团和八国联军入侵、
3、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清末新政奖励实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短暂的春天思想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传播社会生活戊戌变法主张断发易服、废八股;1905废科举辛亥革命后的习俗变化一、1894至1919年的政治变化 两条线索 民族危机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瓜分狂潮 救亡运动高涨: 地主阶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到1895年)概况: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于18941895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背景、经过),清政府战败,签订
4、马关条约。影响:一、民族危机加深(19世纪末)(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到1895年)概况: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于18941895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背景、经过),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影响:(1)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三国干涉还辽划分势力范围门户开放政策加剧矛盾:帝国主义内部;帝国主义和殖民地之间的矛盾(2)列强大量资本输出,加重经济掠夺目的:获取高额利润方式:开银行、修铁路、开矿山、政治贷款(3)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具有民族意义的觉醒开始了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
5、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一、民族危机加深(19世纪末)前后变化政治上中国国际地位下降,民族危机加深;列强瓜分狂潮;日本强国经济上自然继续瓦解;民资初步发展;外资资本输出;洋务宣告破产思想上学技术到学制度:维新派君主立宪;革命派民主共和前后变化:背景根本原因客观原因直接原因经过1894年7月,日本舰队偷袭清军运兵船,战争开始1894年9月,清军失利,退回国内1894年9月,邓世昌英勇牺牲,李鸿章避战自保1894年11月,日本占大连旅顺1895年1月,日本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结果领土遭严重损失加重人民负担侵略深入内地拓展列强
6、资本输出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侵华蓄谋已久( 1887年清国征讨方略 )清政府的腐败;列强的默许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丰岛之战平壤之战黄海海战辽东之战威海卫之战1895年4月,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台湾、澎湖及附属赔款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允许通商口岸设厂1894.7丰岛之战1894.9平壤之战1894.9黄海海战1894.11辽东之战1895.1威海卫之战甲午战争的经过思考: 与以前的条约相比,马关条约有何不同?内容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不同点割地香港岛九龙司地方一区辽澎台及附属岛屿赔款2100万银元各增至800万两白银二亿两白银开口五口通商十
7、口通商天津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其它协定关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开设工厂增多增加深入新增例题1:下图显示了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A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海军建设B为东亚国际格局的变动埋下伏笔C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D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B例题2: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成立战时大本营,其成员具有较好的素质和军事才能,能将天皇的意志和战时大本营的决策贯彻到各作战部队。清政府则采用“谋士一幕府”制,各高官雇佣大多擅长词章类的幕僚为其出谋划策。这反映了A日本近代军制改革的完成 B清政府不谙熟近代战争C洋务运动未影响中国军事 D地方督抚干预中央决策B泱泱大国PK撮尔小国邓世昌丁汝昌中国失
8、败的原因是什么?合作探究:甲午失败,民族之殇当时中国是大国,有四亿人口,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军队只有29万,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且在战争中,爱国官兵奋勇杀敌,各地人民也纷纷组织团练协助清军作战,“同申义愤,愿做前驱”,“壮夫老幼,死战不降”。可是最终清政府失败了。材料一: “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太后即命提款,营构颐和园。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则颐和园之工程也。”材料二:日军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发动进攻后,李鸿章命告清军统帅:“日兵来牙窥探,可置之不理切勿自我先挑衅” 。丰岛战役后,清军失利退至平壤。李鸿章仍命令:“先定守局,再图进取”。材料三:
9、黄海大战后,清军主力尚存。1895年,日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丁汝昌主动请求歼敌,李鸿章下令:“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原因 材料五:最令日本人大跌眼镜的是,南洋舰队曾派人向日本海军请求,归还南洋舰队的两艘舰船。这两艘舰船是战前到北洋参加会操的,不属于北洋舰队。和日本人交战的是北洋舰队而非南洋舰队,因此这两艘舰船应当归还。南洋舰队的确是这样认为的,在当时,朝野许多人认为这是北洋与日本人的战争,是李鸿章在与日本人斗。换句话说,是李鸿章以北洋之力在与整个日本对抗。 材料四:清军的枪炮大都购自英德美法等国,有的炮弹没有炸药,只有沙土,根本不能使用。军舰的炮弹虽然“实储火药,然
10、配储不多,且药线铁管仅实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因此,北洋舰队在海战中吃亏很大。 清朝封建统治腐朽落后,政治腐败-(根本原因)清政府避战求和政策-(重要原因)清军仓促应战,防务松弛,武器装备落后,民族意识淡薄。内 因外 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原因日本蓄谋已久,且制度先进。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支持。两种文明和制度的的相遇、较量!1、政治手段: 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2、经济手段: 开设银行;强迫贷款;争夺矿权和路权;开办工厂;(资本输出)3、文化侵略手段: 修教堂、传洋教等(二)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至1901年)背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经过1900
11、年6月战争开始1900年7月廊坊阻击战和占领天津1900年8月攻进北京城、慈禧西逃结果1901年9月,李鸿章和八国代表签订辛丑条约赔款: 亿两加重人民负担、税收受控制划定使馆:成为“国中之国”,便于侵略 沿线不设防战略要地被控制中国人不许反抗清政府成统治中国工具 位居六部之上是“洋人的朝廷”标志影响1、完全成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文化破坏罄竹难书;3、清政府开展新政和预备立宪自救;4、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为主流。进一步瓜分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4.5东交民巷山海关外务部1、反侵略战争失败 主要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资本主义2、近代前期,北京两次被列强攻占,一次
12、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劫毁了圆明园。第二次是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3、 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帝国主义时代列强资本输出要求的是 ;辛丑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的条款是 。易错易混点提示: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惩办,永远禁止考点训练1.图8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B2、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
13、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A1851年 B1895年 C1898年 D1906年C3、(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 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 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 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 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
14、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台余联沅出面,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与清朝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东南督抚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共十三省,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此举使得清廷颜面扫地,革命
15、势力得到发展。 东南互保是防止义和团运动向南扩展,抑止人民反抗斗争的产物,是东南督抚同帝国主义既妥协又矛盾的产物,也是东南督抚与清廷之向心和离心两个合力的产物。 既使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免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同时亦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力大为削减。并与之后辛亥革命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式微关系密切。 (2020江苏镇江高三上学期期末22)(12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
16、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后民族觉醒的主要表现。(4分) 【答案】(1)原因:君主专制造成国民(民族)意识浅薄;民众缺乏民族(国家)认同感;疆域辽阔且交通不便。(3分)表现:兴起救亡图存运动(义和团运动),进行政治变革(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1分) 甲午战争后,民族救亡运动有哪些?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公车上书1895年广州起义就义的陆皓东义和团旗帜时间:1898年秋-1900
17、年夏地区:山东、直隶(京津冀)原因: 民族危机、洋教危害口号: 扶清灭洋经过: 山东 镇压 转移京津 京津 招抚 高潮 联军入侵后 失败评价:“扶清”具有进步的反帝爱国性质,但容易放松对清政府警惕;“灭洋”反映民族矛盾占主要地位,但体现盲目排外的落后性。二、救亡运动高涨(一)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二、救亡运动高涨(二)戊戌变法(民族资产阶级)1、背景政治: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深重。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思想: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2、经过1895年公车上书和成立强学会;办报纸:中外纪闻时务报高潮: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百日维新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类别颁布
18、的新法改旧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舍旧图新、力行新政鼓励官民上书言事命各省举荐新政人才设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提倡私人开厂,奖励创新;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兴办邮局改革科举;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派遣留学生;准许民间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刊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武器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取消旗人国家供养特权废八股裁撤驿站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参政可能,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培养维新人才、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促进军事近代化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
19、制 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百日维新的评价1、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促进近代化进程。 2、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不彻底。1、导火线2、戊戌政变的过程1)慈禧太后“临朝听政”,取消新政2)囚禁光绪帝3)屠杀“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带光绪帝密谕夜访袁世凯3、结果2)百日维新失败.1)除京师大学堂其他新法措施被废除3、结果:戊戌政变4、变法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2、具体原因: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1)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无实权的皇帝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3)企图用和平合法手段进行自上而下形式主观:客观:1)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2)资本主义进入垄断
20、阶段,中国成为列 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不利1.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背景)2.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内容) 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符合历史发展规律。3.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影响) 提倡新学,兴民权,对封建文化进行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5、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1、(2016海南单科16)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
21、革阻力 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C)2、(2014全国新课标卷48)材料 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
22、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8分)答:措施: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7分)(2)评价: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7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专制统治编练新军奖励工商业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改革官制,设外务部、商部制定现代法律一、促进民主革命:新军成为革命主力工商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为革命奠
23、定经济阶级基础留学和学堂创办,西方思想文化传播为革命奠定群众基础二、推动近代化发展军队近代化教育近代化机构近代化法律近代化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涉及政治制度改革;措施没有超出“中体西用”认识军费增加人民负担,袁世凯集团崛起(三)1901-1905年的清末“新政”(地主阶级)1、(2015海南单科14)1905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称“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是A戊戌变法的失败 B辛丑条约的签订C清末新政的实施 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C)2、(2016新课标全国卷45)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
24、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9分)特点: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使用新兵器;采用西方征兵方式;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有固定服役期限;满人官员掌控军队。(9分)
25、(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6分)影响: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6分)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大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新政”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剥削人民。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主观目的:缓和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客观效果:1.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2.产生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3.清王朝的掘墓人,激化矛盾,加速革命爆发。结合材料分析:清末新政的主观目
26、的和客观效果?合作探究:晚清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迫于形势和各方面的压力,清廷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慈禧太后在接见大臣时说出了立宪的真正目的:“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朝基础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 1906年,颁布上谕,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八月初一,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共23条,其中关于“君上大权”的内容14条,关于人民义务的9条,除了纳税、当兵等项义务外,还规定了一些在封建专制法律许可范围内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项权利和自由。 宣统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8日),清廷发布上谕,成立内阁,内阁13个大臣中,满族8人,其中皇族又占7人,当时人称“皇
27、族内阁”。据材料分析: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目的? 预备立宪破产对革命形势发展有何影响?影响:立宪派开始分化,清政府空前孤立,推动革命高潮的到来。合作探究:晚清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可见,该学者认为 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 B清廷改革失策加速革命爆发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D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B探究一:晚清改革与革命的关系1、辛亥革命背景必要性(为什么一定要
28、革命)时代背景:政治基础:可能性(革命具备的基础和准备)经济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基础:偶然性有利时机: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改革促进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民主革命思想。民族危机民主革命团体和政党。武装起义,新军宣传。四川保路运动。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经济基础、阶级基础。二、救亡运动高涨(四)辛亥革命(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年9-10月,四川各地保路运动起义二、救亡运动高涨(四)辛亥革命(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1、革命爆发的背景1.鄂军镇川2.新军策划3.
29、意外爆炸4.提前起义 5.枪声自起6.炮轰督府7.各地响应鄂军驰川压保路,武汉薄弱现机会湖北新军有基础,胭脂巷筹谋起义(6日)宝善里孙出意外,革命党全城遭捕(9日)蒋翊武当机立断,急发难匆匆下令熊秉坤背水一战,楚望台勇夺军械(10日)义军炮轰总督府,武汉三镇得民心月余遍及南中国,北上黄河陕晋鲁武昌起义(1911.10.10)(2)各种政治力量对革命的态度及目的清政府:镇压,目的是维护即将崩溃的统治。立宪派和旧官僚:先是投机革命,后从革命阵营内部破坏革命,拥戴袁世凯。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利益。帝国主义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目的是维护在华侵略权益。袁世凯为首的
30、北洋军阀:对革命政府采取打击的政策,同时对清政府也采取威逼利诱的政策。目的是要借机夺取国家统治权,建立自己的统治。中国版的“光荣革命”原因:以国会为中心,采用谈判、妥协、法制的形式和平转移政权。价值:避免社会动荡,有利于社会稳定。理解(失败在哪里?为什么说是“失败”的革命?)本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结局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过程:勾结帝国主义控制清政府施压革命党人孙中山妥协逼清帝退位通电共和就任临时大总统孙解职,临时政府迁北京清帝退位:1912、2、12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3结局:失败!孙中山解职,临时政府迁往
31、北京:1912、4近代史学家陈旭麓说:“在中国,不懂得皇帝的权威,就不会懂得辛亥革命打倒皇帝的伟大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章“总纲”:“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人民”:“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言论、集会、结社、信仰等自由。第三章“参议院”:“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五章“国务员”:“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第六章“法院”:“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否定君主
32、专制否定封建等级制度否定封建专制制度及“人治”观念 解读例举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用现代化史观解读辛亥革命 (从法律意义上宣告封建君主专制结束和民主共和制的建立) 1911年12与25日,孙中山召开党内高层会议时说,非常时期,他必须独揽大权,最后大家同意采取总统制.但是1912年3月11日,袁世凯宣布就职的第二天颁布的临时约法则将“美式总统制”改为“法式内阁制”。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最终保障民主共和制。问题:责任内阁制确立的目的?其局限性是?局限:“因人立法”蔑视宪法的权威性,严重缺失宪政文化与立宪精神。 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另外,一纸空文无法实现限制袁世凯权力
33、的目的。思考:此法还有什么缺陷?2、功绩:(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是政治体制现代化的重大突破。 (2)经济上,临时政府的经济法令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短几年内有了显著增长,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 (3)思想上,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中国化为三民主义,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4)社会生活上,革除了一些封建风俗和陋习,促进社会风俗的变化辛亥革命的影响(意义、功绩、评价)1、性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局限: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材料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