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前概念及其转化_第1页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前概念及其转化_第2页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前概念及其转化_第3页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前概念及其转化_第4页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前概念及其转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前概念及其转化摘要:概念教学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对周围的世界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这种以个体经验为基础形成的主观认识称为前概念。前概念的转化需要设法在学生已有认知充分暴露的基础上,借助转化理论策略才能有效实现。关键词:前概念;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概念转化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 2017) 05B-0022-04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

2、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也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强调了解学情,就是要求教师课前准确把握学生的已有和已知,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此为基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最大化发展。概念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的科学概念一般都是从前概念开始转化、发展而来。一、学生前概念的定义及特点一般认为,学生在系统学习自然科学课程之前,头脑并非一片空白,他们在日常生活里对客观世界中的各种现象、事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并在无形中养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学生带着已有知识、技能、信仰和概念走进课堂,这些概念通常有别于科学概念,统称为前科学概念,简称前概念。学生的前概念形成,主要是基于日常生活的感知

3、而积累的经验、作出的解释,因此,这种概念的形成具有情境性,缺乏系统性,常常不精确,甚至是错误的,具体来说具有如下特点。. 经验性。前概念的形成往往基于经验而非科学逻辑推论,所以经验性是前概念的首要特征。经验又因人而异,因此前概念又具有差异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前概念。课堂上面对同一个实验或同一个生活现象,学生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或解释,就是因为每个学生都尝试以自己的方式、经验来“观察”实验或“解释”现象。.普遍性。 前概念是学生对周围世界自己的理解和解释,是他(她)自己的“理论”。前概念在学生中,乃至成人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科学研究显示,儿童出生以后,在不会说话以前,就具有分类和形成概念的能力。研究

4、表明,孩子出生时,最初观看人脸和猴子面孔是没有区别的。婴儿长到9个月时,看人的面部就会比看猴子面孔的反应要快,说明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形成了对“人”的概念。.非连续性。同一名学生面对同一现象有时会有不同看法,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解释,他会在两种解释之间摇摆,不同时段他的解释可能也不相同,这就是因为学生对概念缺乏连贯性,这在低中年级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顽固性。 前概念是个人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累积而形成,在一定的范围内可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持有者往往深信不疑,一经形成就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且能广泛迁移。比如学生通过书本认识到,地球是球体,但在私下个别交流时却又经常把地球描述成“扁平”状,因为学生受经验影响

5、,很难想象球状地球的下方或两侧如何能让人或物站立。有时儿童虽然被灌输了科学概念,但对其理解还是停留在前概念。学生的前概念形成由来已久,有对有错,正确分析学生的前概念才能更好地转化为科学概念。有学者把前概念分为两类,一类是不需要作原则性改变的,只需要在原有概念基础上加以扩充的概念,即将新知识的纳入补充到原有知识体系,通过积累的方式使这些知识发生变化。这类前概念,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基本是一致的,只需丰富完善即可,如分类的概念就属于此类。另一类前概念本身就是错误的或者与科学概念有本质差异,需要对它作原则性纠正,即需要帮助学生对对立的理解作出调整修订,比如对空气的认识,许多学生认为空气是没有质量的。

6、前一类前概念转化起来较容易实现,而后一种情况则会遇到较大的阻力,因为它先入为主与科学概念不吻合,将阻碍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概念转化主要就是针对后一种情况。即个体在面临与原有经验不一致的信息时,对现有的理解、解释作出的调整、改造,因此概念转化的过程就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及其解?Q 的过程。二、了解学生前概念的方法前概念普遍存在,它是学生认知的起点,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和生长点。我们在教学中无视学生的前概念存在,就违背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违反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在辨识的基础上充实、完善或者纠正、转化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前概念有多种方法,最常

7、使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访谈法通过设置轻松的谈话环境,深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比如把固体放入水中(苏教版小学科学三下)一课研究物体的沉浮,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通过谈话了解学生对物体沉浮概念的认识。教师通过实物展台出示:木块、 橡皮块、 铁钉、 回形针、玻璃弹珠、树叶、蜡烛、石块、苹果,然后提问,如果将它们全部放入水中,结果会怎样?生:有的沉有的浮。师:你能具体说说哪些会沉?哪些会浮?能说明你的理由吗?请先将你的预测在记录纸上用“” “”来表示沉浮,不能确定的,写“不确定”,写好后思考理由,等会儿汇报。生预测记录后汇报。生 1 : 螺帽、 石块、 玻璃弹珠肯定沉,因为它们比较重。回形针也会沉,

8、因为它是金属做的。木块会浮,因为它是木头的,轻。生2:橡皮块也会沉,因为它重,苹果会浮,因为我看到过。生3:蜡块不确定,因为蜡烛有点轻也有点重。通过这样的访谈,可以了解到大多数学生真实的想法,将他们对沉浮概念的原认识暴露出来,预测记录反映了每个学生的判断,便于同后面的实验结果比对,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对沉浮现象理解的偏差。.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法一般采用选择、判断、 问题简答的方式进行,该方法能准确探查每位个体的前概念情况,是运用极为广泛的一种探查方法。调查的内容如何设置,这是相当有讲究的。当然要抓住本单元主要概念,所以教师调查前要详细研读课标、教材,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研制调查问卷。比如某教师

9、团队围绕“天气”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组先找到课标中有关 “天气” 具体内容标准和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关概念,分析其概念关系,完成概念图,以此 为基础,制定调查问卷。.绘制图画有些知识具有抽象性,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比较困难,可采用绘图的方法,通过图示也是一种很好的暴露学生前概念的方法,所以图示法也是一种运用非常广泛的方法。比如简单电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上)一课最主要的概念是 “电路是一个回路”, 要让学生构建电路的 “回路”概念,首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之前的经验和认识,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构建新的概念,所以一位老师设置了这样一个示意图(图1) ,让学生添加导线(连线)让小灯泡亮起来。学生前概念

10、的了解一般都放在课前,放在课堂上的话则都在导入阶段,从设置问题情境开始。三、转化学生前概念的策略概念转变理论指出,真正转化概念需要满足四个条件:学习者对当前概念产生不满,学生只有感到自己的某个概念失去了作用,才可能改变原有概念;新概念的可理解性,学习者要懂得新概念的真正意义;新概念的合理性,新概念与个体所接受的其他概念、信息相互一致,而不是相互冲突;新概念的有效性,个体应看到新概念对自己的价值,它能解决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问题。点亮小灯泡一课为例,我们来看看这位老师是如何从学生的前概念入手帮助?W 生理解“闭合电路”这一核心概念的。. 课前调查。有一个灯泡一节电池两根导线,怎么连接可以让小灯泡亮

11、起来?要求学生以图示的方法连接,教师全班统计。根据概念转化的条件,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就要从学生认知角度,让学生经历体验科学概念建构的完整过程,真正转化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原始想法。.课始构建概念。出示学生连接方式汇总图:这是课前大家认为可以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请你逐个地试一试,哪些可以点亮,哪些不可以?因为都是学生自己的原始想法,学生本能的探究欲被激发,动手的过程也是操作技能得以训练的过程。学生汇报结果后出示图2 和图3,引发思考:为什么图 2 的连法不行,这是引发学生在比较中形成认知冲突。学生在交流中形成共识:图2 没有形成回路,点亮小灯泡必须要在回路中。出示图4 和图 5 并提问:这

12、两种连法都用到了两个导线,应该形成回路了,为什么图4 不行?学生再思考再讨论。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做深层次思考,图4 虽形成了回路,但电流没有通过灯泡仍然不能让灯泡发光,这时介绍灯泡的内部结构,出示图6, 学生对回路的认识更加深刻。.探索。 只给你一根导线,你有办法让小灯泡亮起来吗?把连接方法画出来。此环节是对前面回路概念的巩固和运用,学生有了前面的思考和探索,有了回路的概念,运用就不成问题,仅用一根导线,学生必然要考虑如何让电流从电池的一端出去,回到另一端,就要考虑并用到金属的导电性,为后面导体绝缘体学习打下一定基础,学生此环节中的创新想法不断闪现。.检测拓展。出示图7,分析哪些连接方法能让小

13、灯泡亮起来?学生能准确判断,表明学生的回路概念已完全建立,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学生的比较、分析、实证思维、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和提升。1考虑到儿童的认知特点,某些概念在小学阶段不给严谨的科学概念,更多的是结合情境和具体现象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进行描述,这样的概念在小学苏教版科学教材中大量存在。比如“摩擦力” “能量” “遗传”等概念。摩擦力(苏教版四下)是指“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在这一教学内容中,虽然提到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但仍然不讲授静摩擦、滚动摩擦、滑动摩擦等概念。能量(苏教版六下)的定义是“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 ”这样的概念甚至有拟人化的阐述。但这里的能量属于物理学范畴,决不能与政治语境中的能量混淆,比如同社会上流行的正能量、负能量发生联系,则是错误的。遗传 (苏 教版六下)是指“子女与父母之间一般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 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成为遗传。 ”字面就不够严谨,因为遗传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遗传和变异是生物普遍存在的特性, 但这样的描述性语言,在特定的情境下学生容易理解,随着后续学习的深入,学生对遗传概念的建构会更完整、科学。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课堂上不给出严密的完整的概念,不等于教师可以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