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新课标古诗文复习:《师说》全解 测试题_第1页
高考语文新课标古诗文复习:《师说》全解 测试题_第2页
高考语文新课标古诗文复习:《师说》全解 测试题_第3页
高考语文新课标古诗文复习:《师说》全解 测试题_第4页
高考语文新课标古诗文复习:《师说》全解 测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语文新课标古诗文复习 :师说全解+测试题师说1韩愈古之学者2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人非生而知之者4,孰能无惑5?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6,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7道也固8先乎吾,吾从而师之9;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10,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3。嗟乎!师道14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5也远矣,犹且16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7,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8。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9?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也,则耻师

2、21焉,惑22矣。彼童子23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4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25,惑之不解26,或师焉,或不焉27,小学而大遗28,吾未见其明29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30,不耻相师31。士大夫之族32,曰师曰弟子云者33,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4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5。”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3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3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8,其可怪也欤39!圣人无常师40。孔子师郯子41、苌弘42、师襄43、老聃44。郯子之徒45,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47贤48于弟子,闻道有

3、先后,术业49有专攻50,如是而已51。李氏子蟠52,年十七,好古文53,六艺经传54皆通55习之,不拘于时56,学于余。余嘉57其能行古道58,作师说以贻59之。1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韩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称“昌黎韩愈”,世谓“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作品有韩昌黎集等。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明代人将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此文是韩愈写给学生李蟠的,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性、从师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2学者:求学的人。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用来传授

4、道、教授学业、解释疑惑的人。所以,用来的。受,同“授”,传授或教授。4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可能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代指知识和道理,这里侧重于道理。5孰能无惑:谁会没有疑惑。6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惑的问题。7闻:知晓,懂得。8固:本来。9吾从而师之:我跟随他学习,指以他为老师。10吾师道也:我学习的是道理。师,学习。1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要了解他是生在我前还是生在我后呢?即不管年龄大小的意思。庸,表示反问语气。1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不论年长还是年少。无,不论。1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也就是说,“道”是择师的前提。1

5、4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15出人:超越一般人。16犹且:还,尚且。17众人:指一般人。18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蠢的人就更加愚昧。益,更加、越来越。19其皆出于此乎:大概都是出于这个缘故吧。其,大概,表示揣测语气。20身:自身,自己。21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22惑:糊涂。23童子:指未成年的男子。2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u):教孩子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句读,指断句的知识,一句话之后的停顿是“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是“读”。古代书籍没有今天通用的标点符号,所以读书必须要学习“句读”。25句读之不知:指“不知句读”,是不明白句读的意思。26惑之不解:指“不解惑”,是

6、疑惑不能解决的意思。27或师焉,或不(fu)焉:有的(句读之不知)向老师学习,有的(惑之不解)不向老师学习。或,有的。不,同“否”。28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舍弃。遗,舍弃、放弃。29明:明白,明智。3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巫师、医生、乐师以及各种工匠。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故常并举。百工,各类工匠。31不耻相师: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相师,拜师。32族:一类人。33云者:如此之类。34相若:差不多。3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觉得是近似谄媚。谀,谄媚、奉承、巴结。36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7、:拜师学习的传统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原因了。37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蔑视,看不起。齿,并列。38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现在士大夫的学识反而赶不上他们。乃,竟然、反而。39其可怪也欤(y):这不是很奇怪吗。其,这。欤,语气词,表示感叹。40常师:一直不变(固定)的老师。41郯(tn)子:春秋时郯国的国君,孔子曾经向他请教有关官职名称的问题。42苌(chng)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关于音乐的事。43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过琴。44老聃(dn):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45徒:一类人。46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7不必:不一定。48贤:

8、超过。49术业:技能和学业。50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专,专门。攻,学习、研究。51如是而已:像这样罢了。如是,像这样。而已,罢了。52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名叫蟠的,即李蟠。53古文:一般指先秦两汉时期与骈文相对的散文。54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此处是指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55通:全面,全部。56时:时俗,这里是指士大夫中存在的耻于拜师学习的恶习。57嘉:赞扬,赏识。58古道:指古代拜师求学的传统。59贻(y):赠送。集评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

9、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唐柳宗元柳河东集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前起后收,中排三节,皆以轻重相形。初以圣与愚相形,圣且从师,况愚乎?次以子与身相似,子且择师,况身乎?次以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相形,巫、乐、百工且从师,况士大夫乎?公之提诲后学,亦可谓深切著明矣,而文法则自然而成者也。宋黄震黄氏日抄“传道”,谓修己治人之道;“授业”,谓古文六艺之业;“解惑”,谓解此二者之惑。韩公一生学道好文,二者兼营,故往往并言之。末幅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仍作双收。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求阙斋读书录简赏面对普遍存

10、在的鄙视拜师学习的社会风气,韩愈该如何“说”?以骨鲠抗颜闻名的他并没有以最激烈的方式,对耻于从师者予以直接轰炸,而是先竖起“师道”大旗,干净利落地摆出从师的原则。既然师出有名,接下来便是借古鉴今。他直捣黄龙府,毫不客气地揭示出今人以及士大夫的愚蠢无知,再以孔子从师为例,向他们发起泰山压顶般的攻势,最后以十七岁的李蟠为例,向处在学习阶段的青年发出召唤。全文不蔓不枝,干练简洁,进退有据,一气呵成。精思1.韩愈所说的“师道”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他为什么说授书、习句读“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2.清代著名“书痴”林云铭这样评价师说:“公以道自任,故以师自处。是篇以耻字作关纽,而以古今之不同,与传道受

11、业解惑等字面,前后穿插,细玩当作六段。”林云铭所谓“六段”是什么?能否借鉴韩愈笔法,以“说”为题写一篇文章?轶事谏迎佛骨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至为夷法,灼体肤,委珍贝,腾沓系路。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选自宋欧阳修等新唐书韩愈传)祝约退鳄鱼初,愈至潮,问民疾苦,皆曰:“恶溪有鳄鱼,食民畜产且尽,民以是穷。”数日,愈自往视之,令其属秦济以一羊一豚投溪水而祝之

12、曰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容归,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祝之夕,暴风震电起溪中,数日水尽涸,西徙六十里。自是潮无鳄鱼患。(选自宋欧阳修等新唐书韩愈传)学习与评价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如要从下面三幅韩愈像中选一幅作为师说的插图,你会选择哪一幅?结合课文

13、说说你的理由。2“师”字古已有之,理解时容易混淆。请借助古汉语字典,按不同用法分类梳理师说中的“师”字。 3下面是一位同学对文中语句的译文,请找出其中的错误,并给这位同学提一个关于文言文翻译的针对性建议。(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译文:不理解停顿断句,疑惑的不解,有的是老师的责任,有的却不是的,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见他们的明白。(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要到老师那里去(学习),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有各自攻打的方向,像这样罢了。我

14、的建议: 4这篇文章是韩愈针对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而写的一篇论说文,文中多用语气词,令人仿佛看见韩愈丰富的表情。请结合下列语句画一组韩愈“表情包”,并作简要解说。(1)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5一日,韩愈与孔子、柳宗元、陶行知诸君相遇,围绕“求学”这个话题,展开了一次突破时空的对话。请将相关语句补充完整。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韩愈曰:“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15、师说)柳宗元曰:“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韩愈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说)孔子曰:“,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全集)韩愈曰:“师者,”“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师说)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答窦秀才书唐韩愈愈白:愈少驽怯,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又重以自废;是故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愈困。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

16、,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足下年少才俊,辞雅而气锐,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问文章为事。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事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稇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愈白。(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

17、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注本文写于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韩愈因上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由监察御史贬为阳山令。窦存亮“相从以问文章之事”,愈作书答之。1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古文简约凝练,往往需要仔细推敲才能领悟其含义。请揣摩下面的字词,思考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1)龃龉: (2)曜: (3)爱: (4)亮: (5)益: 2陶渊明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你是否同意下面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如不能理解,可与同学讨论。(1)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理解:这是韩愈的推托之语,意思是:你自身勤奋而事与愿违,言辞恳切但能从“我”这边获得的又极少,实在是谋划不当。表现了韩愈观望的心态,想看清窦存亮究竟是为“名”,还是为求“道”。我认为: (2)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理解:孔子在一番折腾后,认识到创作曲子的人,应该有这样的气概:皮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