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1《孟子》三章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1《孟子》三章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1《孟子》三章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1《孟子》三章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1《孟子》三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核心素养目标.反复朗读,积累重要文言词句。.理解孟子“人和”思想。.感受孟子文章雄辩的特点和非凡的气势。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来理解孟子的“人和”思想。.分析本文逐层论证的写法。.理解孟子的“人和”思想,以及在战争及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走进孟子有一位老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以仁爱之心感动中国。他游走四方,将自己的足迹遍布 各国;他能言善辩,将自己的事迹载入历史;他博大精深,将自己的思想流传后世。一盏青灯,数片竹简,191个篆体汉字,记载了他倾尽一生的治国理想。其光辉的思想

2、闪耀经年, 传诵至今。现在,就让我们用心灵去感受这段文字的独特魅力。(师配乐朗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感谢给我们留下这段美文的圣人,大家一定猜到了这位圣人的名字吧。(孟子)说说你所了解的孟子吧。(生你言我语说孟子)助学资料: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大师,被尊称为“亚圣”。他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孟子一书,是儒学经典,其文逻辑严密而富有辞米。二、学法推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他生活在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战国时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大力宣扬仁政,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瑰丽的篇章。像孟子这样时代久远意蕴深厚的儒学经

3、典,咱 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更加高效地学习呢?请听一听另外一位文化名人给咱们的建议。(学法推荐: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一一宋苏东坡)苏东坡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学习文言经典的方法?(两个关键词:熟读、精思。)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解题: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 了孟子的“仁政”思想。2、读文听录首,注意字首,节奏。自由读,注意节奏,感情。指名读,纠正错误,强调重点。3、译文(组内互探)考查字词天时 人和 郭 池 兵革 坚利 委 去 至 顺考查语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4、寡助。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考查文言知识古今异义:享阮外城一一姓氏。是:这一一判断动词。池:护城河一一池塘。委:放弃一一委任;委托。兵:兵器一一士兵。去:离开一一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通假字:畔一一叛。词性活用:叱名词活用作动词,限制。固:眩容词活用作动词一巩固。威:名 _ 词活用作动词一一震慑,威慑。4、析文(师生互探)思考、讨论下列问题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明确)第2段从进攻方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守方却弃城而逃,因为 “地利”亦难

5、比“人和”。“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明确)“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 时具有进步性,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孟子提出的“人和” ,根本目的在于维 护封建社会的统治,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第一部分、(1)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二部分、(2、3)以战例证明论点。第三部分、(4)总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品文(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6、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政论文的特点:语言犀利、笔带锋芒,气势磅礴,论证严密,有很强说服四、悟读一孟子思想美部孟子定江山“。足以可见孟子思想是中国文化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精髓,孟子就像一座宝藏,虽然历经千年,却依然闪烁着时代的光辉,让世人千古传唱。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走进一场视觉盛宴,感受别样的孟子风采。(播放歌曲视频人和是至宝).音乐的魅力往往是震撼人心的,也是最容易与我们产生共鸣的,听了刚才的音乐,你们从歌曲感受到了哪些孟子不可磨灭的思想

7、?.纵观历史与现实,孟子的“得道”、“人和”思想是如何闪耀时代光芒的?请结合古今中 外的事例,谈谈你的认识。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还需要“人.以史为鉴,可以创造未来。现在战争已经离我们远去, 和”吗?结束语同学们,今天的古文经典学习之旅就要结束了,古诗文是知识的宝库,有取之不尽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多读经典,弘扬中华文化。老师也想送你们一句话:“读经典之书,做有根之人,感受孟子风采吧。(全班起立,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让经典改变人生。”最后,让我们在古典的音乐声中再次大声吟诵这首孟子经典,板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举例论证一战例战争需要“人和”道理论证-治国治

8、国需要“人和”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失道寡助天下畔之富贵不能淫教学目标达到背诵。讲解本文。.熟读本文,.理解本文,.深入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本,懂得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学情分析“大丈夫”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然而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呢?要通过学习课文才能到达到真正的理解。这样的文言文,对学生来说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但是, 在全文的翻译上还是存在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继续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抓关键的字词理解,从而能翻译出整个句子,达到翻译整篇古文。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园区回回四回一、直接导入人们经常说“大

9、丈夫说到做到”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二、读诵本文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学生用各种方式朗读本文,达到读通、读熟。三、解释本文 【注释】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公孙衍:人名

10、,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张 仪:魏国人,与苏秦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以“连横”的策略去服从秦国,与苏秦“合纵”相对。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 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 礼也;大道,义也。【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 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 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11、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 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四、讲解本文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 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

12、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 ”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古人认为, 妻道如臣道。 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 如果君行不义, 臣就应该劝谏。 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简言之,应该是“和而不同”。只有太监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可见, “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 而实实在在就是 “小老婆之道” 。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遗憾的是, 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痛恨, 但

13、两千多年来, 这样的“妾妇”却一直生生不已,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护, “妾妇”难存,但“妾妇说”却未必不存,甚或还在大行其道哩。怎么办呢?孟子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这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怎样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就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 这样做了以后, 再抱以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或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

14、堂正正的大丈夫了。五、深入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学生分小组讨论。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六、开展 5 分钟竞赛,看谁背得多,背得快七、总结: “ 大丈夫 ” 不在于性别,而是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八、布置作业:写一篇三四百字的小短文,谈谈自己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束语孟子关于 “ 大丈夫 ” 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直到今天,当我们读这段文字的时候,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板书设计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15、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3了解几种行文思路,积累写作素材,获得感悟启示; 教学重难点1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2读出层次,理解文意,体会道理。一、开门见山,直接切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朗读感知明示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三、自读:学生自读课文及课下注释,自讲课文大意。自读:学生自读课文及课下注释,自讲课文大意。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16、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四、背读、品析课文背读课文:活动过程:请学生将课文进行变形, 本篇课文只有一段, 它能变成三段、 四段吗?请同学在课本上勾画,试将课文“变形”并讲述道理。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 能迅速明白“变形”的含义, 且这篇文章层次清楚, 所以能很 快地阐述理由,将课文变形。课文变形一: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

17、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铺陈事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得出推论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讲述道理)理由:铺陈事例历代名臣成长于逆境之中。得出推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成长历程。讲述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变形二: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起)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18、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承)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转)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合 )理由:摆事实,举例子(起)归纳推出结论(承)正反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转)得出本文的论点 (合)课文变形三: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叙述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

19、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议论)理由:先叙后议,叙议结合课文变形四: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TOC o 1-5 h z 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个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国家)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结论 )理由:造就人才(个人)治理国家( 国家)得出结论五、小结顺势:学习四种行文思路. 摆事实,讲道理.起承转合,一气呵成.先叙后议,叙议结合. 由此及彼,由小到大顺势:积累一种写作素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上述都是:人才在逆境中造就顺势引导学生积累:【这让我们想起了名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斧成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