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教程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3讲从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的思想_第1页
金版教程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3讲从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的思想_第2页
金版教程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3讲从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的思想_第3页
金版教程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3讲从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的思想_第4页
金版教程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3讲从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的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时期春秋、战国汉代宋、明明末清初春秋时期,孔子 创立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孟子、汉武市米纳重仲 舒的建议,“罢黜 百家,独尊儒儒学吸收佛道思 想,发展为“理思想家批判发展单主要荀于继承并发展术”,使儒家思学”,更加理论儒家思想,使中元内容了儒家思想,与想确立了在中国化和思辨化,使国传统文化重新概览其他学派形成“白家争鸣”的局面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焕发生机单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随着本1会的不断发展,儒家思想也不主旨断地吸收新内容,兼容并蓄,不断演变,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金版教程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3讲从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

2、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岳麓版第23讲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分层识记重点理解自主鹿用三大能力培养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识记:知识梳理寸-.春秋时期的孔子与老子孔子历史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思想思想核心“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政治主张提倡“为政以德”,逐步改良政治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教学上实施“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上主张“学思结合”影响: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汉代大一统之后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

3、,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老子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主张哲学思想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认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政治主张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历史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老子是道家学派但不是道教的创立者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不是道教的创立者。道教是东汉时期创立的,道教理论来源 于道家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背景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各国展开变法运动,新兴地主阶级开 始登上历史舞台。阶级

4、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上: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2)表现诒了白豕思想主张影响儒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主张人性本善说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孟子成为经典,他被尊为“亚圣”荀子提出“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主 张“性恶论”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战国时期百家思想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墨家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提倡“尚力”;主 张“节用” “节葬”代表卜层劳动群众,特别是 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后衰 落道家庄子提出“齐物”的观点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认为天与人“不相胜”战国时期道家主要代表法家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 中央集权国家主张变法革新法家集

5、大成者;西汉后与儒 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古代 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兵家孙膑强调要懂得战争规律,重视人的作用其军事思想影响深远(3)意义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诸子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a.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b.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 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c.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I易混辨析l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孔子的“仁爱”范围狭窄, 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子的“兼爱” 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仍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

6、了平民百姓的利益。猾解:史料研习 卡(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史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 无法 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 “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史料二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 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 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 治还是法治”。易中天先秦诸

7、子百家争鸣学会读史史料一阐述了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由可知,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由得出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由和并联系所学 知识得出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的结论。史料二指出了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辩论的具体内容。由可知,辩论的具体内容涉及人生、人际关系及如何治国等方面。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 史使命。【提示】历史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历史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2)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

8、产物。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思考,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指的是什么?【提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3)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提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却适应了时代要求。(4)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诸子百家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的体现。【提示】 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当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 爱” “非攻”思想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

9、、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思维拓展.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 想。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 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 “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 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2)在人性论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10、”。(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 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 “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二)早期儒学的形成史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荀子王制史料二 新加坡现

11、代化过程中, 儒学的影响也相应地表现在这两方面: 一是作为浸润 在广大民众文化心理之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自发发生作用,二是统治者以政策、 律令形式自觉实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使儒学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罗传芳儒家传统与新加坡发展模式学会读史史料一中三段史料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发展,都涉及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由可得出孔子提出“仁”的思想;由可得出孟子提出保民、善待民众,民贵君轻;由得出荀子提倡仁义,反对过度剥削人民。史料二反映了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产生的深远影响。由概括出加强自我修养;由概括出加强法治。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

12、 张。这些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和实质是什么?【提示】主张:孔子“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2)史料二体现了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儒学为何能在新加坡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提示】儒学的自身价值和发展更新; 在东南亚地区具有稳定性和历史渊源;政府的有效推动;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包容;西方文化的缺陷为儒学提供再生的契机。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比较比较项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

13、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地用:对点训练I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论中国某学派时说:“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 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该学派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解析】 儒家注重实用、主张积极入世,注重道德伦理,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根 据材料信息“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 “实用性” “道德体系” “礼仪” “社会责任” 等词可知符合儒家的特点,故 B项正确。【答案】 B.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表所示思想家应是()思想家基本主张?莫走极端、适可而止、以柔克刚、韬光

14、养晦、知足而止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解析】 题干中“莫走极端、 适可而止、知足而止”与老子思想中的“无为”观点相 符,“以柔克刚”与老子思想中的相互对立事物会相互转换观点相符,故 A项正确;孔子的 主要思想主张是“仁”和“礼”,与题干中的信息不符, 故B项错误;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尚贤”,与题干中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韩非的主要思想主张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 A.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 能成一轮。”该思想家的流派是 ()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解析】儒家主张以德治国

15、, 与材料中的“法术”不符,故 A项错误;材料主张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教化而必须要以赖“法术”和“规矩”,属于法家依法治国的思想, 故B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 “尚贤” “非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道家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与材料主张相去甚远,故D项错误。【答案】 B考点2|汉代的思想大一统1识记:知盟梳理I 守 I1.背景(1)汉初的黄老之学已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2)儒家学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3)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厂|轻巧识记|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以初一卷之学-F受丝 /一竽I I 一 一Zl I.碉,妾环卜哥君丽君I2-理

16、论一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特点: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 思想体系。(2)内容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提出了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3.实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4.影响(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2)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厂|轻巧记|董仲舒的新儒学一号卖班一文无专制-4目一里应大-堂和中央集投的需客九晨. “春秋大一貌”和“柒到百家.世客铭术“;L“天人台-”和天人感应“;“三第五常”

17、和提督孝道2理解:史料研习一七(一)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史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史料二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 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史料三 董仲舒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学会读史史料一出自

18、史学家班固的汉书董仲舒传,是第一手历史资料,高度评价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董仲舒把大一统作为天地之规律。指出思想统一 “民知所从”。史料二反映出董仲舒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已同原始儒学有了较大差异。由可得出“君贵民轻”的结论。史料三说明了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的主张。由可知“君权神授”;由可知“天人感应”。学会用史(1)根据上述史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 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提示】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史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张是如何背离原始

19、儒学的民本思想的?【提示】 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使君贵民轻,因而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思维拓展辩证地看待董仲舒的新儒学“大一统”:一方面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另一方面,大一统是 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以要摒弃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 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纯属唯心主义,但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有利于封 建统治的长久。“三纲五常”:“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

20、抛弃其中封建成分, 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二)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史料一公元前319年,齐宣王即位。他像其父辈那样广招天下贤士而尊崇之,大办稷下学宫。“开第康庄之衢”,修起“高门大屋”,授之“上大夫”之号。勉其著书立说,展 开学术争鸣,吸纳他们有关治国的建议和看法。宣王时,稷下的师生数量多达“数百千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 下之士”的建议。汉武帝采

21、纳董仲舒的建议, 于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建立太学。 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 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 开设了讲解易经 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尔雅等课程。史料二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 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 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秦汉史学会读史史料一指出了从战国到汉代主流思想的变化。由得出“百家争鸣”;由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史料二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的积极影响。说明董仲舒

22、“君权神授”的主张影响深远。学会用史(1)史料一反映了从战国到汉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从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分析其影响。【提示】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统治秩序。文化上,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逐渐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长期束缚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2)史料二是如何分析评价董仲舒新儒学的?【提示】 史料二表明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说明董仲舒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促进中华民族精 神的形成。思维拓展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

23、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学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 传统文化的主流。3应用:对点训练 .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指()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B.将儒学神

24、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的思想,但并没有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形式上把儒学神学化,在内容上提出“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新儒学并未否定“为政以德”,而是以“天人感 应”来约束君主,要求君主实行德政,故C项错误;“天理”体系是程朱理学提出的,故 D项错误。【答案】B.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母刘氏在人泽坡休息,梦中与神人相遇后怀有身孕, 生刘邦;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时出现了 “红光满屋”的怪异现象。这表明统治 者()掩饰自己出身低微以取

25、得上层支持制造天命观以树立君主的政治权威美化改朝换代行为为顺应天意之举宣扬迷信思想为实行愚民政治服务A.B.C.D.【解析】 汉高祖、明太祖此时已经成为统治者, 不存在“取得上层支持”问题, 故 错误;统治者通过这些怪异现象制造“受命于天”的天命观,以树立自己的政治权威, 故正确;汉高祖、明太祖都是新朝代的建立者,制造天命观,以美化其改朝换代行为是顺应天意之举,故正确;统治者的宣传,与实行愚民政治无关,故错误。【答案】B.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 “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

26、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屈民以伸君”就是说臣民要绝对服从君主,也就是“君为臣纲”,这并非先秦儒家的思想,且“全部”错误,故A项错误。“屈君以伸天”就是说君主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董仲舒的这一主张神化了皇权,背离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有仁爱思想也有德治思想, 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故 C、D两项错误。【答案】B学科,两大素养讲练命题分析学科思维芋科鼓近年新课标全国卷命题考查情况分析考纲近年全国卷已考试题情境创设相关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15 新

27、课标全国卷n - 24古代儒者批评现实政治古代儒学者的政治诉求2015 新课标全国卷I - 40儒学的创新与发展儒学思想的演变2014 新课标全国卷n - 25对儒家伦理的理解儒学独尊学科思维|讲主题知识融会贯通主题“异彩纷呈”的治国思想一一先秦诸子思想主题立意“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思想派别有:“儒家”代表转型的贵族势力,主张“仁” “礼”; 道家代表没落贵族利益,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严刑峻法,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各派思想相互论战又互相吸收、融合,都企图按本阶级(层)和本集团的利益与要求

28、来改造社会,使天下重获太平。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党和政府主张“依法治国”,同时也重视“德治建设”,这与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社会、 民本思想、大一统思想所蕴含的“以德治国”的理念不谋而合,体现了传统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先秦诸子思想影响深远,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和谐社会,彰显先秦诸子思想在今天仍大放异彩。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理解成为近几年高考中的常见形 式和内容。高考中常将该部分内容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近代民主思想联系起来, 归纳共性,比 较不同,考查其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还常将“百家争鸣”与古希腊智者运动、孔子与苏

29、格拉底等进行对比考查。知识交汇.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 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道德经,体现的道家的世界观和处世方法是什么?【提示】“道”是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 “逍遥”为处世的方法。.韩非认为:“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孟子认为:“以德服人者, 心悦而诚服也。”法、儒两个学派在君民关系和治国策略上的主张各是什么?【提示】法家:主张加强君权,提出以法治国的策略。儒家:主张民贵君轻,提出以德治国的策略。.“百家争鸣”反映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之间的政治斗争,所体现的思想自由和学术独立的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请分

30、析道、儒、墨、法诸家思想主张及代表哪些阶级利益?【提示】学派代表主张代表阶级道家(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春秋晚期没落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与应世的态度儒家(孔子)“仁”、克己复礼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要求维护统治儒家(孟子、 荀子)“仁政” “仁义” “王道”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望墨家(墨子)“兼爱” “非攻” “尚贤”战国时期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法家(韩非)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4.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出了各自治国主张

31、,其核心是民本思想、德治与法治、和谐等理念。这些治国理念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具有哪些重要借鉴意义?【提示】(1)儒家的“仁政” “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 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墨家的“

32、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 的重要思想来源。 TOC o 1-5 h z 跟踪训练(2016 石家庄质检)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 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 ”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老子 孔子 韩非B.墨子 孔子 老子C.孔子韩非墨子D.孔子韩非老子【解析】根据材料中“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可以判断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中表示出对旧制度的留恋,希望恢

33、复,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承 TOC o 1-5 h z 认现状并迎合未来之新趋势”体现了法家顺应历史潮流,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体现了道家超越世俗人际关系,追求个人内心平静的价值取向,故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韩非和老子,D 项符合题意。【答案】D2春秋战国时期名家代表早期逻辑思想,被荀子批评为“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为治纲纪”。 韩愈抨击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 ()A.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发展B.名家研究逻辑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C.儒家思想重视为社会现

34、实服务D.佛教盛行给封建统治带来诸多隐患【解析】荀子、 韩愈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的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项错误;B项信息只能体现荀子的评价,表述不完整,故排除;荀子批评名家的辩而无用、韩愈批评佛教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实用性,故C 项正确;D 项信息只能体现韩愈的评价,表述不完整,故排除。【答案】C主题二儒学的官方化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主题立意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学说, 使皇权带有了神秘的色彩, 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罢黜百家,

35、 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 要,使儒学逐步官方化,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董仲舒改造儒学的背景、内容,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途径及其影响在近几年高考中考查较多。将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从内容、地位等角度进行比较;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与明清思想批判、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批判从多角度作比较考查。将董仲舒的新儒学放到整个儒学的发展历程中,考查其地位及特点,也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势。 知识交汇1新儒学思想的内容。材料 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理论化。皇权虽不断更迭,而孔子的权威却日益稳固,从未动摇过。陈旭麓近代中国

36、社会的新陈代谢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孔学“政治化”和皇权“理论化”的具体表现。【提示】政治化:“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理论化:“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学说的提出。“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虽属唯心主义的说法, 但却要求爱护百姓,有利于统治者长治久安。应如何分析二者的关系?【提示】(1) “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它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

37、以示鼓励。在封建社会, “天人感应”一方面对无限的君权进行了限制,同时也为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天人合一”的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的,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3) “天人合一”是“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 两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体用关系, “天 人合一”是体, “天人感应”是用。董仲舒的天人关系理论应命名为“天人合一”说,而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天人感应”说。3汉代董仲舒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应从哪些角度理解董仲舒新儒学呈现的特点?【提示】(1) 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

38、想为一体。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 如皇权专制) ,即维护现实统治。历史学家顾颉刚说: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 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那么,汉代新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有哪些?【提示】(1) 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

39、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 “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5在秦汉大一统国家奠定和中央集权加强的背景下,儒家学派取得“独尊”的思想统治地位。这一时期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区别与联系?【提示】(1) 区别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

40、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 如皇权专制) , 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 跟踪训练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解析】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到西汉时期的 “罢黜百家, 独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