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1年福建省教师招考两学考纲整理 教育学考核知识点 一、教育及其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有着本质联系:一方面教育为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从而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 (二)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
2、规教育演变,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它的形成具有以下特点: 教育主体确定; 教育对象相对稳定; 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 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
3、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代表人物有库姆斯、伊里奇。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以礼 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礼是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乐是音乐、诗歌、舞蹈教育;射是射技教育;御是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
4、育;书是学字书写的书写教育;数是简单数量计算教育。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古代印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僧侣祭祀、刹帝利、吠舍种姓、普陀罗种姓。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巴斯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 罗马帝国灭
5、亡以后,西欧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神学和七艺。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2、近代(16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3、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四)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
6、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战国后期,礼记中学记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君子
7、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启发式教学; “学不躐等”即主张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 苏格拉底问答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属于城邦,所有人都应收同样的教育。著作政治学。 3、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 近代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主张绅
8、士教育。 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标志,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他认为教育学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美国杜威的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他是现代教育的代表,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中学。还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4、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第一个提
9、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1、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主要体现在: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 2、学习者 特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的人在学习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
10、能力不同。 3、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关系:上述三要素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 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
11、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可以促进民主。 (二)教育与社会的科技、文化的关系 1、教育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传统西方经济学把土地、劳动、资本看做生产的三要素;二战后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2、教育与科学技术 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
12、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3、信息技术与教育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观念;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4、教育与文化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学生文化的成因: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同伴群体的影响;
13、师生的交互作用;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社区的影响。 学生文化的特征: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四、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概念: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观点主要有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内发论: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中国的孟子、奥地利精神
14、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外铄论: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及学说:中国的荀子,英国的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个体的身心发展主要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
15、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遗传有称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又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成熟的标志:生理方面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对个体的发展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如“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具有
16、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个体主观能动性具有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 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一)教育目的概念、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概念: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是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功能(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
17、义。 3、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5、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 6、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的价值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人本位的价值
18、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特点: 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 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 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我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需要来规定教育目标。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中,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等。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观点: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
19、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求来确定。 代表人物: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涂尔干等。 7、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适应于超越问题; 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人本位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 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 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二)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
20、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组成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2、素质教
21、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四)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及其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
22、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六、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 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帮学生解除学习困惑,启发他们智慧。 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4、管理者角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二)教师的素养、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3、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教师的人格特征 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我国学生喜欢的教师五种品质: 热爱、同情、尊重学生; 知识广博、肯教人; 耐心温和、容易接近; 对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 教学方法好。 学生不喜欢的教师五种品质: 经常骂人、讨厌学生; 对学生没有同情心、把学生看死; 上课拖时间、下课不理学生; 偏爱、不公正; 教学方法枯燥无味。 4、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 课程开发的技能; 对课程整合的能力; 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的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的能力。 5、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
24、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那么,教师也就应该具备时代要求,具备新课程所倡导、所希望的标准和素养,应实现几个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课程下的教师观也就有了新的内涵。 教师应该是服务者。 新课程强调“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就应该服务于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作出自己的服务。 教师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
25、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教师应该是学习者。 与学生一样,教师也是发展中的个体。教师必须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向实践学习,向书本学习,做终身学习的楷模。 教师应该是研究者。 新课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走研究型的道路。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的研究。其次,教学行为的科学化需要教师的研究。教师应成为研究者,从课堂中研究,从课程里研究,从方法上研究;在研究中充实,在研究中调节,在研究中提升。 教师应该是合作者 现在是一个崇尚合作的时代。作为教师,需要很好地和领导合作、和同事合
26、作、和学生合作、和家长合作。 教师应该是理想的追求者 一个没有理想的人,是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师,也不可能走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师是把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一个有理想的教师,他会把教师作为一个事业。 (三)学生的特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学生的本质特点: 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3、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学生观: 学生是丰富、多样的人; 学生教学的中心;
27、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为成熟的、发展中的人; 学生是能动的具有创造力的人。 (四)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 2 、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3、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
28、者;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4、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5、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6、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学生方面:主要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7、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
29、学相长。8、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七、课程(一)课程内涵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我们从广义的角度研究,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二)课程的类型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
30、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依据不同标准,对课程的分类不同 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分类: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 3、从课程功能角度: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4、从教育阶段角度: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5、从课程的组织核心看: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三)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
31、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新课程结构的特征: 课改纲要规定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特征。 (四)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课程标准的结构: 1、说明部分:扼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规定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材选编的原则及教学法的建议等。 2、本文部分:课程标准的中心部分和基本部分。系统地安排一门学科全部教材的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教学的要点和时数,并编有练习、实习、实验、参观等实际
32、作业的要求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 (五)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 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 应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八、教学 (一)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1、教学的概念: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33、。 3、教学的任务: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 1、教学过程的概念:是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间接经验与
34、直接经验相结合;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三)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1、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3、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
35、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扬教学民主。 4、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5、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
36、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6、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重视培养学生
37、运用知识的能力;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四)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可以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注意启发; 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要善于启发诱导。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
38、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 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做好讨论小结。 4、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 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 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5、 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 使
39、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严格要求。 6、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 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试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 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 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并按照规定写出实验报告。 (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教学活动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备课 备课的内容包括:
40、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一节好课的要求有如下几点: 教学目标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得当;表达清晰;重点突出;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3、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布置作业应遵守下列要求: 作业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要有代表性,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 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布置作业要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4、课外辅导 辅导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的
41、活动,是上课的必要补充。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做好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要从检查中获得反馈信息,用来指导、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而改善教学和提高质量。 (六)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等。 1、个别教学:就是教师分别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 主要优缺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
42、点是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不利于因材施教。 (七)说课的基本程序与要求 1、教材分析 要求: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得准确。 教学目标及确立目标的依据恰当。重点、难点明确。 2、教材处理 要求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合理。 学生状况分析得准确,采取对策恰当。 3、教学方法 要求:教学方法及选择的依据恰当。 教学方法灵活、实用。 4、教学手段 要求 :教学手段新颖。 实验、教具、电化等教学手段运用恰当。 5、教学程序 要求 :新课导入自然、新颖。 新课讲解透彻。 演示实验正确、科学。 反馈练习恰当。 归纳总结简要、明确。 板书设计精当。 6、教学基本功 要求 :语言清晰、准确、逻辑性强。 板书字迹
43、工整、准确、美观。 附: 说课各项评价指标的涵义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涵义是:阐明本节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或本册教材或本章中的地位。学生在刚刚学到哪些知识的基础上讲解这段内容,前后知识的联系。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对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能力方面有什么重要作用等。 教学目标及确立目标的依据。涵义是:确立教学目标,它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充分尊重课程标准及教材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目标要切合实际,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确定目标的依据要具体阐述。 重点难点及确定重点难点的依据。涵义是:重点难点确定准确。确定重点要联系教学
44、目标,确定难点要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阐述解决重点难点的目的意义。 2、教材处理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涵义是:针对本节内容,阐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思维结构,能力层次,对掌握本节内容有哪些不利因素,重点应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对策。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涵义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阐述在处理本节内容时,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对教学材料的挖掘,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的调整,材料的补充等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结构的协调发展以及思想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体现做了哪些具体工作。特别是对材料的安排,内容结构上能提出一些创造性的意见。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及选择的依据。涵义
45、是:阐明本节课所用的教学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的依据,要达到什么目的。 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实用性。涵义是: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内容、学生实际,要灵活、实用。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立足面向全体学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脱离教学实际,体现用性特点。 学法指导。涵义是:通过教学,将指导学生学会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 4、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新颖。涵义是:阐明本节课上课时所用教学手段,提倡教师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实验教具、电化等教学手段的应用、演义是恰当的应用这些手段,明确这些手段的作用及见解。 5、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涵义是:能够提出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
46、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并能积极思维,配合教师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教学。 新课讲解。涵义是:阐明教师怎样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所讲的内容按怎样的程序进行处理,采取什么方法、手段,重在培养学生哪些能力,怎样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使教师的任务重在“导”字上,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如何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切实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做到教师会教,学生会学。 反馈练习。涵义是:练习可贯穿于整个课堂之中,阐述练习题的来源,练习题的功能,练习题的操作,练习题的变化。练习要有目的,有成效,量要适中,难度要适当。所选练习题要体现出层次性、系统性、联系性、针对性。 归纳总结
47、。涵义是:本节结束后,要总结哪些内容,其目的是什么,如何总结,如何将本节内容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板书设计。涵义是:如果是在上课时,你的板书是如何设计的。板书设计布局要合理,能反映一堂课的梗概和黑板上所出现的主要内容。 6、教学基本功 语言。涵义是:语言要清晰、简练、确切,讲话的速度要适中。 板书。涵义是:这里的板书是指教师在说课时所写的板书,板书要醒目,字迹要工整、美观、大方,设计要合理。 教态。涵义是:教师在说课时教态要自然、亲切、大方,衣着朴素、整洁,动作协调。 教案。涵义是:这里的教案是指说课的教案,说课的教案要体现说课的原则,集说课内容,上课内容于一体,项目要全
48、,重点要突出,说理要简明扼要,设计合理。 (八)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传统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知识是第一位的,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情感、态度、智力、能力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现代教学以人为本位,旨在促进人的发展。新课程把发展的内涵界定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必须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单方传授知识的过程,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49、的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学情,创设师生互动的平台,进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 3、开发与生成的教学观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只有开放才有可能使教学充满活力。 开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成,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要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是从教学目的的角度提出来的,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提出来的,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是从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角度提出来的,这三种教学观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来的,彼此间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当代“教
50、学”的新观念: 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九、教育评价 (一)教育评价的内涵与作用 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2、教育评价的功能:导向功能、鉴定功能、监督功能、调节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 (二)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1、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诊
51、断性评价 ( 前测 ):在教学活动进行前,为使教学计划能够指导和调整教学进程,使教学状态及时反馈给师生所进行的评价。 目的: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发展的可能性,主要用来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形成性评价 ( 过程评价 ): 在教学过程中,为使教学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教学的进程所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进展的评价。 目的:及时反馈、及时补救,是一种“前瞻式”的动态评价。 总结性评价 ( 学习后评价 ):在学习活动结束时进行的评价,是一种“回顾式”评价。 目的:对学习者的活动结果做出判断,对学习提供反馈,证明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但难以对学习活动的进程施加影响。 2、教育
52、评价的主要方法:绝对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与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绝对评价 ( 客观标准评价、目标参照评价、达到度评价 ) 以事先确定的目标为基准,其评价标准是评价对象所在群体之外的客观指标,通过检验评价对象达到目标的程度而对对象做出评估。 优点:标准比较客观。 缺点:很难做到客观、准确 相对评价 ( 相对参照评价 ):是通过比较评价对象之间的平均状况,而对对象作出评价。 优点:适用面广,不受集体整体水平的限制。 缺点:判断依据会随着集体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结果不一定能表示评价对象的实际水平。个人的努力状况及进步的程度未受重视。 个体内差异评价 :根据评价对象现在和过去的情况或自身不同的侧面进行比较而
53、作的判断。 优点:避免过分的心理压力,适合个性教育。 缺点:容易自我满足,缺乏客观、科学的标准,容易造成评价失误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1、从评价的职能上看,注重形成性评价。 2、从评价的主体上看,注重评价的民主性,突出自我评价的作用。 3、从评价的内容上看,注重内容的全面性。强调基本知识、操作技能、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全面评价。 4、从评价的方法上看,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突出定性评价的作用。 5、从评价的过程上看,注重评价的可适性。强调尊重、正视对象之间客观存在的水平差异,针对不同的对象选择合适的评价类型。 6、从评价的结论上看,注重评价的公正性、公平性和伦理性
54、。评价结论的提出要全面、慎重,竭力从保障学生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 十、德育与班级管理 (一)德育的概念、构成及意义 1、概念: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 ,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 、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2、我国的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3、德育的意义: 德育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二)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1、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
55、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2、我国的德育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不脱离教师和同学;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
56、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 (四)常用的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1、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
57、要求: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58、 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五)常用德育方法及其运用 1、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运用说服法的要求: 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 2、榜样法 运用榜样法的要求: 选好学习的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
59、慕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 运用锻炼法的要求: 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意检查和坚持。 4、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运用陶冶法的要求: 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运用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的要求: 公平、正确、合情合理;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注重宣传与教育。 (六)德育的途径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共青团活动; 5、班主任工作。 (七)班级管理的功能
60、、内容及方法 1、功能: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2、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 3、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八)班级集体的组织与建设 1、班集体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特征: 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工代加工合作协议书范文
- 闲置电视机购买协议书范文范本
- 2022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真题(宁夏B卷)及答案解析
- 2024年处理废品合同范本
- 机关单位干部三年工作总结
- 吉林师范大学《隶书理论与技法II》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师范大学《合唱IV》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职业培训机构招生宣传方案
- 技术转让合作合同范本
- 2024桥梁工程承包合同
- 帷幕灌浆孔原始记录表
- 《临床决策分析》课件.ppt
- 泪道冲洗PPT学习教案
-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转变与创新
- 浅谈校园影视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 咖啡种植标准化规程
- 上海大众汽车商务礼仪培训PPT课件
- 理论力学习题集含答案
- 驱动压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中的研究进展(全文)
-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
- “碑学”、“帖学”献疑.do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