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植物病理学(各论)分析植物病理学(各论)分析2.叶瘟秧苗自三叶期-穗期均可发生,病斑的类型、形状、色泽等因天气、品种和病斑年龄而异。 慢性型:见图“叶斑类型”(3) ; 急性型:见图“叶斑类型”(2) ; 白点型:见图“叶斑类型”(1) ; 褐点型见图“叶斑类型”(4) 。2.叶瘟秧苗自三叶期-穗期均可发生,病斑的类型、形状、色泽植物病理学(各论)分析 3.节瘟多发生于穗以下的第1、2节位上。 3.节瘟多发生于穗以下的 4.穗颈瘟发生于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颈部。 4.穗颈瘟发生于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颈部。 5.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见图“谷粒瘟” 5.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
2、5.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见图“谷粒瘟” 5.谷粒瘟:二、病原病原菌(pathogen) 无性世代: Pyrcularia grisea Sacc.,半知菌亚门梨孢属。有性世代: Magnaporthe grisea Barr Yaegash,子囊菌亚门。 二、病原病原菌(pathogen) 三、病害循环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病害循环三、病害循环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病害循环四、发病因素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1.水稻的抗病性 2.气象因素 3.栽培管理 四、发病因素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五、流行预测流行预测
3、:五、流行预测流行预测:六、防治(control)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2.加强水、肥管理 3.种子消毒处理 4.药剂防治 供选药剂: 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 50%稻瘟酞可湿性粉剂; 40%富士1号可湿性粉剂; 40%稻瘟净乳油; 40%克瘟散乳油; 2%加收米水剂。六、防治(control)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第二节 水稻纹枯病 一、概述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产稻区。尤以高产稻区危害最为突出。此病只要引起鞘枯和叶枯,使水稻结实率下降,秕谷率增加,粒重减轻,一般减产10-20%,发生严重时,减产超过30%。 第二节 水稻纹枯病 一、概述一、症状(sym
4、ptoms) 水稻纹枯病从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期前后为盛,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各部位的症状见图和图。 湿度大时,病部生有白色至灰白色蜘丝状菌丝及扁球形或不规则形的暗褐色菌核,菌丝与菌核相连。后期在病部还可见白粉状霉层,为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一、症状(symptoms) 植物病理学(各论)分析二、病原菌(pathogen) 无性世代: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 有性世代: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mk),担子菌亚门亡革菌属。 二、病原菌(pathog
5、en) 无性世代:立枯丝核菌1.形态: 菌丝幼嫩时物色,老熟时浅褐色,较粗8-12m。分枝与主枝成锐角,分枝处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分隔见图。见图。 菌核由菌丝体交织纠结而成, 初期白色,后变为暗褐色, 扁球形、肾形或不规则形, 表面粗糙,有菌丝相连, 一般1-5mm。 1.形态:担子倒卵形或圆筒形,顶生2-4个小梗,其上各生一个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见图。 担子倒卵形或圆筒形,顶生2-4个小梗,其上各生一个担孢子,担2.寄主范围立枯丝核菌的寄主范围很广,自然发病的寄主有15科近50种植物、人工接种的发病寄主可达54科210种植物。2.寄主范围立枯丝核菌的寄主范围很广,自然发病的寄主
6、有15科3.生理分化 用菌丝融合法将立枯丝核菌区分为7个融合(AG,Anastomosis-Grop),水稻纹枯病菌为AG1。 3.生理分化 用菌丝融合法将立枯丝核菌区分为7个融合(AG,三、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病害循环:三、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病害循环:四、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1.菌源数量:菌源数量大发病重。 2.气候条件:温度22,湿度达90%以上,开始发病,最适温度28-32,湿度96%以上,湿度在90%以下不利于病菌的生长发育。 3.水肥管理:长期深灌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发病重。 4.品种和生育期:矮秆阔叶型比高秆窄叶型感
7、病,粳稻比籼稻感病,糯稻最感;生育短、早熟比生育期而迟熟的品种发病重。四、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1.菌源数量五、流行预测五、流行预测六、防治(control) 1. 清除菌源:打捞菌核,避免稻草还田,稻草垫栏肥须充分腐熟后施用。 2. 管好水肥:合理排灌,以水控病;N P K配合施用,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 3.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一般在分蘖末,丛发病率达5%,或拔节孕穗期丛发病率达10-15%的田块需进行药剂防治,可选药剂如下: 井冈霉素;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生物农药 3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六、防治(control) 1. 清除菌源:打
8、捞菌核,避第三节 水稻白叶枯病 一、概述 水稻白叶枯病最早于1884年在日本发现,目前是亚洲和太平洋稻区的重要病害,1950年我国首先在南京郊区发现,目前除新疆外,各稻区均有发生,以华东、华中和华南发生普遍,危害严重。 第三节 水稻白叶枯病 一、概述 一、症状(symptoms) 1.普通型 即典型的叶枯型症状。一般在分蘖期后才较明显。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现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见图1之2),后沿叶脉从叶缘或中脉迅速加长扩展成条斑,可达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病健交界线明显,成波纹状(粳稻,见图1之3)或直线状(籼稻,见图1之4)。病斑黄色或略带红色,最后变为灰白色或黄白色,病部易见蜜黄色珠状
9、菌脓(见图1之3-5)。 一、症状(symptoms) 1.普通型 2.急性型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品种感病的情况下发生。 叶片病斑暗绿色,扩展迅速,几天内可使全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最后变为灰白色,呈开水烫伤状,随即纵卷青枯,病部有蜜黄色珠状菌脓。 2.急性型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品种感病的情况下发生。3.雕萎型多在秧田后期至拔节期发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先呈现失水、青卷、尔后枯萎的症状,随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此类症状国外称“Kresek”。 3.雕萎型多在秧田后期至拔节期发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4.叶黄型病株的较老叶片颜色正常,新出叶则呈均匀褪绿或黄色或黄绿色宽条斑,以后病株生长受到抑制
10、。(此型目前国内仅在广东省发现)。 4.叶黄型病株的较老叶片颜色正常,新出叶则呈均匀褪绿或黄色或 二、病原物(Pathogen) 水稻白叶枯黄单胞杆菌(Xanthomanas oryzae pv.oryzal(Ishiyama) Dye), 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 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1-2m x 0.8-1m,有一根极生鞭毛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蜜黄色或淡黄色,表面隆起,光滑发亮,革兰氏染色阴性。噬菌体:在白叶枯病菌存在的场所有噬菌体存在,这种噬菌体对白叶枯病菌有相应的专化性和稳定性。寄生于白叶枯病菌的噬菌体,在其形态、物理形状、血清学特性和寄主范围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可区分不同类型。噬菌
11、体可用于带病种子的检测,根据其在一定场所的消长动态,也可应用于病害发生趋势的预测。 二、病原物(Pathogen) 水稻白叶枯黄单胞杆菌(Xa 三、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病害循环 三、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病害循环四、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1.水稻品种:粳稻较籼稻抗病,糯稻比粳稻抗病,窄叶型品种比阔叶型品种抗病,同一品种,在分蘖末期后抗病力逐渐降低,抽穗期最易感病。 2.气候条件:发病最适温度25-30,相对湿度90%以上,暴风雨天气最利于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和流行。 3.栽培管理:水肥管理与白叶枯病发生的关系十分密切。串灌、漫灌会加重病
12、害的发生和流行;偏施氮肥、追肥过多过迟,有利于病害发生。四、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1.水稻品五、流行预报五、流行预报六、防治措施(control) 1. 选用抗病良种:选用适合当地抗病丰产型品种。 2. 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处理的方法: 80%“402”200倍液浸种48-72小时。 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浸种48-72h。 农用链霉素200单位浸种24小时。 3. 加强栽培管理:排灌分开,浅水勤灌,适时晒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避免氮肥施用过迟、过量。 4. 药剂防治:目前大田有效的药剂有: 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 10%叶枯净可湿性粉剂;
13、 50%代森铵水剂; 40%胶硫铜水剂。 六、防治措施(control) 1. 选用抗病良种:选用适第四节 水稻稻曲病 一、症状(symptom) 病菌侵入谷粒后,在颖壳内形在菌丝块,破坏病粒内部组织,后菌丝块逐渐增大,先从内外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块状的孢子座,后包裹颖壳,近球形,常大于病粒数倍,同时色泽转变为墨绿色或橄榄色,其后表面龟裂,散布墨绿色粉末状的厚壁孢子。 第四节 水稻稻曲病 一、症状(symptom) 1.病穗上的症状; 2.菌核萌发; 3.子座切面; 4.子囊壳; 5.子囊和子囊孢子 6.厚垣孢子及其着生状1.病穗上的症状; 2.菌核萌发; 3.子座切面; 4.子囊二、病原物
14、(pathogen)病原物有性态为稻麦角菌(Claviceps), 无性态为稻核菌,病菌厚壁孢子侧生,球形或椭圆形,墨绿色,表面有瘤状突起,菌核扁平,长椭圆形,后变为黑色。二、病原物(pathogen)病原物有性态为稻麦角菌(Cl三、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1.栽培管理 氮肥施用量多,和期深灌水,植株过于嫩绿、密度过 大,会加重病害发生。 2.水稻类型及品种 3.气候条件三、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1.栽培管理 四、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病害循环四、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病害循环五、流行预测流行预测五、流行预测流行预测六、
15、防治(control)1. 选用抗病、高产、早熟品种2. 清除菌源与种子处理3. 加强栽培管理4. 药剂防治六、防治(control)1. 选用抗病、高产、早熟品种第九章 小麦病害第一节 小麦赤霉病一、概述 症状(symptom):主要发生在穗期,造成穗腐,也可以于苗期引起苗枯、基腐等到症状,最初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清的水渍状褐色斑,渐蔓延至整个小穗,在高湿条件下,粉红色霉层处产生蓝黑色小颗粒。 1.健穗; 2.初期病穗; 3-5.病害在麦穗上的发展情况第九章 小麦病害第一节 小麦赤霉病一、概述植物病理学(各论)分析二、病原物(pathogen) 病原物的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16、 zeae),无性态为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其他多种镰孢如燕麦镰孢、黄色镰孢等均可发病。 1.子囊壳; 2.子囊壳纵剖面 3.子囊及子囊孢子 4.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 5.分生孢子(放大) 二、病原物(pathogen) 病原物的有性态为玉蜀黍三、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品种的感病性及易感病的生育期,不同的生育期感病性差异很大。扬花期最感病,抽穗期次之。三、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品种的四、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病菌越夏后至秋收的玉米、水稻等到残体上,以菌丝体状态越冬。越冬后在各残体产生子囊孢子,孢子释放
17、后借风雨传播,病菌的传播以本田或本地区为主。四、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五、流行预测五、流行预测六、防治(control)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安排抗性基因的布局,药剂防治可以用种子拌药和生长期施药。农业防治应适时早播。六、防治(control)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第二节 小麦白粉病 一、症状(symptom)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表面成粉状,后期灰色,上面散生黑色小颗粒。周围寄生组织腿绿。 1-病叶前期 2-病叶后期第二节 小麦白粉病 一、症状(symptom) 二、病原物(pathogen) 有性态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
18、s f.sp. tritici),属于子囊菌;无性态为:串珠粉状孢(Oidium moniliides Nees)。1.分生孢子梗及串生的分生孢子2.分生孢子3.闭囊壳4.子囊及子囊孢子 二、病原物(pathogen) 三、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病菌的越夏与初侵染源,越夏期间,病菌不断侵染自生麦苗,并产生分生孢子。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秋苗基部叶鞘或叶片组织中或上面越冬。三、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四、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寄主抗病性有显著差异,气候条件(温度、湿度、日照)影响病菌分生孢子。四、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19、寄主抗五 、流行预测五 、流行预测六、防治(control)1. 选用抗病品种;2. 合理安排抗性基因的布局;3. 药剂防治可以用种子拌药和生长期施药。 六、防治(control)1. 选用抗病品种;第三节 小麦锈病一、症状(symptoms)1.条锈病:图1 2.叶锈病:图5-63.秆锈病:图9-10第三节 小麦锈病一、症状(symptoms)小麦条锈病 :1.病叶前期(示夏孢子堆) 2.病秆后期(示冬孢 子堆) 3.夏孢子 4.冬孢子小麦叶锈病 :5.病叶前期(示夏孢子堆) 6.病叶后期(示冬孢子堆) 7.夏孢子 8.冬孢子小麦秆锈病: 9.病秆前期(示夏孢子堆) 10.病秆后期(示冬孢子
20、堆) 11.夏孢子12.冬孢子小麦条锈病 :二、病原物(pathogen)1.条锈病 病原物为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夏孢子球形或卵圆形,淡黄色,尺度为1828微米1824微米,壁厚l一2微米,表面有微刺,发芽孔排列不规则。冬泡子梭形或捧形,双细胞,横隔处有缆缩,顶端平截或略圆,褐色,下端色浅,尺度为30一53微米1220微米,顶端壁厚35微米,具短柄。条锈病菌与秆锈病菌和叶锈病菌的形态区别见图3-4。二、病原物(pathogen)1.条锈病2.叶锈病: 病原物为小麦隐匿柄锈菌(Puccinia recondita Rob.ex D
21、esm.f.sptritici Erikss et Henn.),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为转主寄生的长环生活史型锈菌,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担担子。国外证实唐松草(Thaclictrum spp)和小乌头(Isopyrum fumarioides)是叶锈病菌的转主寄主,其上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在我国,叶锈病菌的转主寄生现象及转主寄主均未得到证实,病菌仅以夏孢子世代完成病害循环,冬孢子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 2.叶锈病:3.秆锈病: 病原物为担子菌亚门锈菌属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ucinia graminis Pers. f.sp. tritici Erikss. et.
22、Hem),为转主寄生的长环生活史型锈菌,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担泡子,侵染小蘖(Berberis spp)和十大功劳(Mahonia spp)等。转主寄主对我国杆锈病的发生为害影响不大。 3.秆锈病:三、病害循环 1.小麦条锈病病病害循环图: 三、病害循环 1.小麦条锈病病病害循环图:2.小麦叶锈病病害循环图: 2.小麦叶锈病病害循环图: 3.小麦秆锈病病病害循环图: 3.小麦秆锈病病病害循环图: 四、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1.条锈病 条锈病能否流行,取决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菌源和菌量及气候条件。 品种抗病性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条锈病流行的必要条件。小
23、麦品种对条锈病菌的抗病性,依据其对生理小种专化性的有无分为小种专化抗病性和非小种专化抗病性。 菌源在种植感病品种的前提下,如果秋苗发病重,冬季又比较温暖,便有较多的带菌病叶顺利越冬。凡当地有越冬菌源的地区,如温、湿度条件适宜,则病害发生早且重;如果当地病菌不能越冬,也仍然可被邻近地区或其他越冬地区的菌源通过远程气传侵染而造成小麦生长中后期病害迅速发展甚至流行。小麦条锈病菌的传播距离可达8002400公里,距菌源地越近,发病越重。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中主要是温、湿度的影响。冬季温暖,病菌越冬率高;早春气温偏高,春雨早,之后又多雨,则病害在早期即可普遍发生,并持续发展,造成病害早流行、大流行。 四、
24、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1.条锈病 2.叶锈病 叶锈病菌越夏和越冬的地区都较广,在我国大部分麦区,小麦收获后,病菌转移到自生麦苗上越夏,冬麦秋播出土后,病菌又从自生麦苗上转移到秋苗上危害、越冬。 叶锈病菌除典型的从气孔侵入外,最近观察到菌丝直接侵入寄主细胞的过程。菌丝先在叶片表面延伸,在较疏松的组织或叶脉处形成稍膨大的压力胞,直接侵入寄主组织。病菌侵入后,形成夏袍子堆和夏孢子,进行再侵染。一般10是叶锈菌能否侵入的临界温度,常年春季到达这一温度的一旬及其前后各一旬的这一月为临界时期。临界时期温度回升早晚和雨量多少,是叶锈病本地菌源能否引起流行的决定因素。温度回升早且有雨露配合
25、,叶锈病则提早发展,发病较重。小麦生长中后期,以湿度对病害的影响较大,小麦抽穗前后,如降雨次数多,病害即可流行。此外,除了本地菌源可引起病害流行外,如有大量外来菌源,病害也可能流行。 2.叶锈病 3.秆锈病 在种植感病品种的前提下,秆锈病流行与否及流行程度与小麦抽穗期前后的气候条件及菌源量有密切关系。一船来说,小麦抽穗期的气温可满足秆锈菌夏孢子萌发和侵染的要求,决定病害是否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湿度条件。但在长江、淮河流域地区,常年45月降雨较多,所以湿度并非病害流行的限制因素,病害流行受温度的影响较大,通常4月中下旬的平均气温上升到16以上,同时,外来菌源量大,来得早,病害就可能流行。 3.秆锈病
26、 五、流行预测五、流行预测六、防治(control) 1.条锈病 采用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及栽培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 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条锈病经济有效的措施。选育抗条锈病品种,应培育小种专化抗性品种,也要注意培育慢锈性的非小种专化抗性品种。在利用小种专化抗性品种时,要根据生理小种的种类及数量分布,进行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尤其要注意避免品种单一化,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往往造成抗性基因的单一化,从而引起抗病性的丧失。在一个地区,抗病品种的轮换种植,即用不同抗性基因的品种轮换种植,或种植具有不同抗性基因的多个品种,使抗性基因多样化,可以稳定小种的变异,避免品种抗病
27、性的丧失。另外,还可以培育和利用聚合品种(将多个抗性基因聚合在一个品种中)、多系品种(抗不同生理小种的多个品系的组合)或多抗品种(抗多个小种,或兼抗其他病害的品种)。鉴于非小种专化的慢锈性在生产上具有应用价值,目前已开始进行研究,并已有一些慢锈性品种在生产上推广。最近,由于小种专化抗性与非小种专化抗性各有其局限性,因而有人提出将选育具有比较广泛微效基因抗性又有较强小种专化抗性的丰产良种作为育种的新方向。六、防治(control) 药剂防治 在种植感病品种的地区,或在病害流行年份,药剂防治是减轻病害的重要辅助措施,其主要目的是控制秋苗菌源和春季流行。粉锈宁(三唑酮)是目前普遍使用的防治锈病药剂。
28、该药具内吸治疗作用,持效期长,用药量低,可用于拌种或叶片喷施。在秋苗常发病区,用种子重量的O03(有效成分)拌种,播种后45天仍保持90左右的防效(注意超过药量易发生药害,会降低出苗率)。秋苗发病早的地区或田块,每亩用药48克(有效成分)对幼苗喷药。拔节至抽穗期,病叶率达20左右时,立即每亩用药714克(有效成分)扑灭发病中心,或进行全面防治。中国农科院提出不同类型品种的每亩用药量为:高感品种912克,中感品种79克,慢锈性品种46克。一般施药l一2次。如果流行时间早,流行速度快,品种又很感病时,则需喷药23次。此外,粉锈宁还可兼治白粉病、腥黑穗病、散黑穗病、白秆病等。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播种,
29、施足基肥,合理密植。 2.叶锈病:(参照条锈病防治) 3.秆锈病:(参照条锈病防治)药剂防治第十章 杂粮病害第一节 玉米大、小斑病一、症状(symptom) 主要为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苞叶、果穗和籽粒。在叶片上有椭圆形或长方形,纺锤形的病斑,周围有黄褐色晕圈,病斑不扩大,属抗病类型。第十章 杂粮病害第一节 玉米大、小斑病一、症状(sym二、病原物(pathogen) 1.玉米小斑病:无性态为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 有性态为异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 2.玉米大斑病:无性态为大斑病凸脐蠕孢(Exsero turcicum
30、)有性态为玉米刺梭孢假壳(Trichometasphaeria turcical),在自然界尚未发现。玉米大斑病菌(1)和玉米小斑病菌(2)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二、病原物(pathogen) 三、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1.玉米小斑病循环图 三、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1.玉米2.玉米大斑病循环图2.玉米大斑病循环图四、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1.品种抗性 2.气候条件 3.栽培管理四、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1.品种抗性六、防治(control)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3.药剂拌种。六、防治(con
31、trol)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第二节 玉米丝黑穗病一、症状 (symptom) 玉米丝黑穗病是苗期侵染的系统性病害,一般到穗期才出现典型症状。雄穗受害多数病穗仍保持原来的穗形,部分小花受害,花器变形,颖片增长呈叶片状,不能形成雄蕊,小花基部膨大形成菌瘿,外包白膜,破裂后散出黑粉(冬孢子)发病重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成黑穗。病果穗较粗短,基部膨大,不抽花丝,苞叶叶舌长而肥大,大多数除苞叶外全部果穗被破坏变成菌瘿,成熟时苞叶开裂散出黑粉,寄主的维管束组织呈丝状,故名丝黑穗病。 第二节 玉米丝黑穗病一、症状 (symptom)1.玉米雄穗上的症状 2.玉米雌穗上的症状 1.玉米雄穗上的症状 2.
32、玉米雌穗上的症状 二、病原物 (pathogen) 病原物为丝轴黑粉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 (Cuhn) Clint)担子菌亚门轴黑粉菌属。冬孢子球形或近球形,黄褐色至黑褐色,表面有细刺。 二、病原物 (pathogen) 病原物为丝轴黑粉菌三、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三、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四、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玉米丝黑穗病无再侵染,发病程度取决于品种的抗性、菌源数量及环境条件等因素。 1.品种抗性:品种间抗性差异大(但无免疫品种), 2.菌源数量:连作地发病重,因连作土壤中的菌量会迅速增加。 3.环境条件:
33、播种至出苗期间的土壤温、湿度条件语发病有密切的关系。病菌萌发侵入的适宜温度为25左右,土壤含水量20%时侵染最适。四、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五流行预测五流行预测六、防治(control)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 3.药剂拌种 推荐药剂:粉锈宁、羟锈宁六、防治(control)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第三节 玉米纹枯病 一、病状(symptom)主要为害叶鞘,也可为害茎秆,严重时引起果穗受害。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展融合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由下向上蔓延扩展。穗苞叶染病也产生同样的云纹状斑。果
34、穗染病后秃顶,籽粒细扁或变褐腐烂。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为灰白色,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多雨、高湿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进一步聚集成多个菌丝团,形成小菌核。 玉米纹枯病田间为害状: 第三节 玉米纹枯病 一、病状(symptom)主要二、 病原(pathogen)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h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此外禾谷丝核菌(R.cerealis Vander Hoeven)的CAG一3、CAG一6、CAG一8、CAG一9、CAG一10等菌丝融合群也是该
35、病重要的病原菌。该菌群是一种不产孢的丝状真菌。菌丝在融合前常相互诱引,形成完全融合或不完全融合或接触融合三种融合状态。玉米纹枯病菌为多核的立枯丝核菌,具3个或3个以上的细胞核,菌丝直径610m。菌核由单一菌丝尖端的分枝密集而形成或由尖端菌丝密集而成。该菌在土壤中形成薄层蜡状或白粉色网状至网膜状子实层。担子桶形或亚圆筒形,较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上具35个小梗,梗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大小7.512 4.55.5(m)。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形成2次担子。 二、 病原(pathogen)三、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入
36、寄主,后病部产生气生菌丝,在病组织附近不断扩展。菌丝体侵入玉米表皮组织时产生侵入结构。再侵染是通过与邻株接触进行的,所以该病是短距离传染病害。播种过密、施氮过多、湿度大、连阴雨多易发病。主要发病期在玉米性器官形成至灌浆充实期。苗期和生长后期发病较轻。三、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越四、防治方法(control) (1) 清除病原及时深翻消除病残体及菌核。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并用药剂涂抹叶鞘等发病部位 (2) 选用抗(耐)病的品种或杂交种。实行轮作,合理密植,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结合中耕消灭田间杂草。 (3) 药剂防治 用浸种灵按种子重量0.02拌种后堆闷2448
37、小时。发病初期喷洒1井冈山霉素o.5kg对水200kg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也可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农利灵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喷药重点为玉米基部,保护叶鞘。 (4) 提倡在发病初期喷洒移栽灵混剂。四、防治方法(control)第四节 甘薯黑斑病一、症状(symptom) 薯苗受害,一般在幼苗基部白色部分产生黑色、凹陷的梭形小斑。发病严重时,幼茎、种薯和须根变黑腐烂 薯块上的病斑呈黑褐色,圆形、椭圆型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凹陷,病组织
38、坚实。切开病薯可见病斑下面的薯肉变为青褐色或墨绿色,有苦、臭味。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霉层和黑色刺状物。 1.病薯长出病苗 2.病苗的病部放大 3.病薯剖面 第四节 甘薯黑斑病一、症状(symptom) 二、病原物(pathogen) 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zta Ell. & Halst.),属子囊菌亚门长喙壳属真菌。 初期菌丝物色透明,老熟后呈深褐色或黑褐色,寄生于寄主细胞内或细胞间,病菌无性阶段产生分生孢子和厚壁孢子,有性阶段产生子囊壳和子囊孢子。 分生孢子产生于菌丝或侧生的分生孢子梗内,成熟时从其内推出,分生孢子单胞、圆筒形、棍棒形或哑铃形,物色,两端
39、较平截。厚壁孢子暗褐色,近圆形、椭圆形或卵圆形。子囊壳基部膨大呈球形,具长喙,形似长颈烧瓶,顶端裂成须状。子囊梨形或卵圆形,子囊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物色,单胞,钢盔状()。 二、病原物(pathogen) 甘薯长喙壳菌(Cerat1.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厚壁孢子 3.子囊壳;4.子囊及子囊孢子; 5.子囊孢子1.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厚壁孢子三、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三、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四、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1.品种抗性 2.伤口 3.贮藏窖的温、湿度四、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1.品种抗五、
40、流行预测五、流行预测六、防治(control)1.控制病薯、病苗的流通; 2.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无病壮苗; 3.实行高剪苗和药剂处理; 4.适时收获,安全贮藏。六、防治(control)1.控制病薯、病苗的流通;第十一章 烟草病害(2学时)第一节 烟草花叶病一、症状(symptom) 自苗期至收获期均能发病。病株呈现典型的花叶症状。嫩叶发病,先是脉明,以后形成浅绿和深绿病斑,叶缘有时向背面卷曲。由于受害叶片部分细胞增多或增大,致使叶片厚薄不匀,皱缩扭曲,呈畸形,并有不规则的缺刻,严重时延长呈柳叶状,或呈带状。早期发病烟株节间缩短,植株矮化,生长缓慢或不育。病重的烟株花变形,蒴果小而皱缩,所产
41、生的种子,发芽力很差。 第十一章 烟草病害(2学时)第一节 烟草花叶病一、症状烟草花叶病病叶 烟草花叶病病叶 二、病原物(pathogen) 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简称TMV)。TMV为杆状质粒,大小为3,000180埃,包含两部分。外部为蛋白质壳环,绕着内部的核糖核酸(RNA)心轴。 病毒的毒力及抗逆力都很强。新鲜汁液稀释到100万倍仍有致病力。病毒增殖最适温度为2830,在3738以上不再增殖。病毒对高温的抵抗力极强,在干燥病叶中置于140温度条件下处理30分钟才失去其致病力,而在120时处理同样的时间,则仍有很强的致病力;在汁液中的病毒经93处理10分钟
42、,或82处理24小时,或75处理40天之后,才失去其致病力。 病毒在病叶中存活期很长,如在干燥病叶中经52年仍存活,在液体中可存活42年。榨取的汁液稀释到l0-6倍仍保存侵染能力。 二、病原物(pathogen) 烟草花叶病毒(Tob三、侵染循环(disease cycle) TMV靠汁液传染,是机械传染最强的病毒之一,只要叶片上的茸毛稍有损伤,病毒即能侵入,所以病叶、健叶接触经轻微摩擦,即可引起传染。在田间操作时,工作者的手或农具接触病株后再触及健株,也可引起传染。 TMV的初次侵染源有以下数种: 1.土壤内的病株残屑; 2.带毒烟叶 采自病株的烟叶; 3.混在种子中的病株残; 4.带病汁液
43、 (用烟草粉或烟草浸出液杀虫时); 5其他 染病的其他寄主或杂草寄主。三、侵染循环(disease cycle) TMV靠汁四、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条件的变化可以影响到烟株对TMV的感病性和潜育期。植株年龄、接种量多少及生长条件会影响症状呈隐性症状或正常症状。温度及光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病势的发展。 长日照和较高的光强度既有利于寄主生长又有利于初期的病毒合成。土壤条件也能影响植株生长,从而影响病毒病的发生与发展。 土壤温度及耕作条件如适宜于植株的快速生长,就提供了TMV自然侵染的有利条件。此外,感染的植株生长势愈强,则症状及系统侵染愈明显。幼嫩植株一般比老植株更感病。
44、 风雨能促进健叶、病叶摩擦而传病,因而风雨有增加发病的趋势。连作易致发病,尤其是冬季严寒干燥地区,土中的烟草残余物腐败分解比温暖多雨地区要慢,毒力破坏也比较难,带毒亦较多。在这些地区进行连作,则发病更重。马铃薯等茄科作物是TMV的寄主,以这些作物为前作,同样易致发病,此外,土壤贫瘠,土层浅薄,以及排水不良的田块,烟草生长衰弱,发病就较重。 四、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条件五、防治(control) 防治烟草花叶病,应从种子开始,防止种子夹杂病残组织;选择未种过烟草的生地或达两年以上未种过烟草和不靠近烤房的地块或菜园地作苗床;彻底清除苗床及附近杂草;严格剔除病苗;不论是苗床或
45、大田,都要施用净肥。移栽还苗后,要进行查苗,发现病苗及早拔掉,补栽健苗;在后期发现病株,应迅速追施速效肥料,加强肥水管理,促使开秸开片。打顶抹叉时,健、病株要分开进行,在苗床或大田操作前注意用肥皂水洗手,以免人为地传染。 对普通烟草花叶病的防治,培育抗病品种极为重要。 五、防治(control) 防治烟草花叶病第二节 烟草炭疽病 一、症状(symptom) 受害初期,叶片上发生暗绿色水渍状的小点,23天内就扩大成直径约25毫米的圆形病斑。病斑中间呈灰白色或黄褐色,稍凹陷,边缘略隆起,呈赤褐色。病斑密集时常互相愈合使叶片枯黄而死,主脉、叶柄和茎部的病斑呈梭形,一般较叶上的病斑大,中间常开裂,呈黑
46、褐色。烟苗在23片真叶期以前最易受病,能致幼苗迅速枯死。在成株上,病斑首先在底叶上发生;花萼和蒴果有时亦能被害而形成不规则形褐色的病斑。 第二节 烟草炭疽病 一、症状(symptom) 受烟草炭疽病(病苗及病叶) 烟草炭疽病(病苗及病叶) 二、病原(pathogen) 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destructivum OGara,为半知菌真菌。 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顶生分生孢子1个。分生孢子长圆筒形,两端钝圆,单胞,无色,含有两个油球,大小102535微米。刚毛深褐色,直或稍弯曲,基部稍膨大而色深,向顶端渐尖,颜色变浅,大小559545微米,具有13个隔膜。病菌生长适温为25,
47、最高35,最低5;致死温度在湿润状态下55 5分钟,或5030分钟。 二、病原(pathogen) 炭疽菌属Colletotric1.分生孢子盘 2.刚毛 3.分生孢子(放大) 1.分生孢子盘 2.刚毛 3.分生孢子(放大) 三、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病菌主要随病株残余遗落土壤或肥料中越冬,亦能以分生孢子沾附于种子表面或以菌丝在种子内部越冬。这些都是苗床期发病的主要初次侵染来源。在病组织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靠风、雨等传播引起再次侵染。 三、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病菌主要四、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病菌对温度适应范围颇广,据研究,日平均温度在
48、12以上,夜间最低温度不低于5,就能发病。发病最适宜温度为2530,在这种温度下,潜育期仅48小时。 对病害的发生、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雨水。由于病菌的分生孢子带有粘液,互相粘着,靠雨水冲溅传播,同时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水滴也是一个重要条件。因此,苗期多雨,病害常比较重。苗床低湿或大水漫灌都会引起病害的发生。大田土壤低湿,排水不良,成株发病亦重。 四、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五、防治(control)1.使用无病种子 从无病地或无病烟株上选留种子。种子如有带菌嫌疑,在播种前用l硫酸铜浸种1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进行催芽播种。 2.加强栽培管理 苗床不可设在烟茬地、菜
49、园地、烤房和烟棚附近,应选择无病菌污染的土地作苗床。并注意不施用带菌的肥料。烟田畦面要平整,作好排水沟,防止雨后畦内积水。播种密度要适宜,不要过密,早间苗、稀定苗,促使幼苗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烟苗出土后宜采用小水勤灌,防止大水漫灌。 3.喷药保护 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射0.30.5波尔多液、50退菌特500800倍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 五、防治(control)1.使用无病种子 从无病地或无病第三节 烟草黑胫病一、症状(symptom) 幼苗发病,多数先在根、茎部近地面处发生黑色斑,病部向上下扩展,延及全部茎、叶及主根。受病茎基部细缢,易引起猝倒。在高湿多雨时,病苗全部腐烂,表面产生
50、白色绵毛状霉,并迅速蔓延到附近的苗上,造成烟苗成片烂死。如果天气干燥,则病苗干枯呈黑褐色。幼苗受病轻微时,症状不明显。烟苗移植大田后,遇到高温多湿环境,极易发病。多数先在根茎交接近地面处开始发黑,并向上扩展,往往可高达o.61尺,因此有黑胫病之称。有时在茎杆中部发病变黑,使烟株枯死;有时茎部不呈现病斑而枯萎死亡,拔起病株,则见主根及支根变黑腐烂。此病虽有各种症状,但共同的特点是,发病株的叶片都是自下而上逐渐发黄下垂萎蔫,发病初期,过夜晚后能恢复。45天后全部叶片萎凋,最后全株枯死。病株因细根大部腐烂,故很容易拔起。纵割被害的茎部,除皮层变黑外,髓部亦变成黑褐色,且干枯瘪缩呈迭片状,片与片之间生
51、有稀疏的白霉。如遇多雨潮湿的天气时,在病组织外表也生有白霉。 成株的叶片亦可受害,多在生长后期天气潮湿时发生,形成很大的绿褐色或黑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扩展很快,能穿过叶脉,直径可达34厘米以上。在病斑上隐约可见浓淡相间的轮纹,周围呈水渍状。干燥时病斑扩展较慢,中心碎裂,甚至脱落。待达中脉时,数日内即可通过叶柄蔓延到茎部,引起“腰烂”,造成全株枯死。在高湿的环境下,病斑上也生有白霉。 第三节 烟草黑胫病一、症状(symptom) 烟草黑胫病(疫病) 1.病株 2.病茎基纵剖面 3.病茎纵剖面 4.病叶 烟草黑胫病(疫病) 二、病原物(pathogen) 寄生疫霉烟草致病型( Phytop
52、ht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 Tucker),为卵菌纲真菌。 病菌菌丝无色透明,粗细很不一致,直径311微米,内含泡沫状颗粒,有分枝,孢囊梗从病组织气孔中伸出,无色透明,无隔膜,单生或23根在一起。孢子囊顶生或侧生,梨形或椭圆形,顶端有一乳头状突起,大小为3528微米,无色透明,内含有颗粒。孢子囊成熟脱落后得到足够的湿度即萌发,生出530个7一11微米的游动孢子,它们呈圆形,不整圆形或肾形,内含许多颗粒,有侧生鞭毛两根,能在水中游动。经过一个短时期后或遇适宜寄主,鞭毛收缩进入静止状态,然后萌发抽生芽管,侵入寄主,在高温等不适宜条件下,孢子囊也能直接萌发产生芽管。
53、由气孔、伤口或穿透幼嫩表皮细胞的角质层侵入寄主。病菌在病组织中尚能形成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卵孢子球形,黄色,直径2737微米,膜很厚,萌发时在芽管先端产生孢子囊。厚垣孢子的形态与藏卵器相似,萌发时产生芽管形成菌丝。 二、病原物(pathogen) 寄生疫霉烟烟草黑胫病菌 : 1.孢囊梗及孢子囊 2.孢子囊萌发溢出游动孢子 3.藏卵器、卵孢子及雄器 烟草黑胫病菌 : 1.孢囊梗及孢子囊 2.孢子囊萌发溢出三、病害循环(disease cyclic) 病菌以菌丝体、卵孢子及厚垣孢子在遗落土壤或混杂堆肥中的植株残余组织上越冬。同时病菌能在土壤中腐生,特别有寄主残余组织存在时,腐生时间更长,可达2年以上
54、。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很强,能在土壤和肥料中存活3年以上,因此,土壤是最主要的侵染源;其次,用病株残余作成的堆肥,亦是病菌的侵染来源。苗床发病主要由土壤和肥料带菌而引起。大田发病除大田土壤及所用肥料带有病菌外,还可能由于苗床存有病菌,移植时把病苗及附在苗上的病土带到大田中。除了由于人、畜传带病土和施用带菌肥料传播病害外,最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地面流水。病菌的孢子囊可借流水广为传播,因而下暴雨时地面积水漫流或洪水都有利于病菌传播。此外,风雨也是传病媒介,如叶部受害和茎部的“腰烂”,大多是病原经风雨传播后所致。三、病害循环(disease cyclic) 病菌以四、发病因素(epidemi
55、c factor) 1. 气候 黑胫病的流行条件主要是雨水。发病的适宜温度为3035,气温在20以下时病害发展极慢。 2. 土壤 沙质壤土不易积水,发病均较轻;粘质土壤容易积水,发病较重。 3. 栽培管理 病区在重茬地、菜园地、低洼地育苗,或苗床播种过密,加上浇水过多,以及烟田连作,用烟草秸作肥料或排水不良等情况,都容易诱致发病加重。四、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五、防治(control) 1.选栽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 在栽培方面应发展春烟,提早移栽,使感染阶段避开雨季。实行三年以上轮作;起垄培土,开沟排水,保证烟田不积水,不流“过水”,起垄后地面流水不与茎基部接触,以
56、减少传染机会;施用净肥,保持流水不被病菌污染,拔除的病株和摘下的病叶应集中处理。 3.药剂防治 根据黑胫病菌以游动孢于在表土层活动进行再侵染,主要侵害茎基部,以及移栽后和现蕾前为感染阶段等三个特点,进行药剂防治,一般可收到60以上的防治效果。这对一些优质、抗病性差的品种尤为必要。目前可使用敌克松,施用量每亩七两,与干细土3040斤拌匀,于封窝及起垄前各施一次药土,撒在烟株四周,并立即复土,以免敌克松见光失效。五、防治(control) 1.选栽抗病品种第十二章 果树病害(4学时)第一节 梨黑星病一、症状(symptom) 叶片和果实受害严重。叶片:发病初期现在叶片背面产生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57、黄白色病斑,病斑沿叶脉扩展,产生黑色霉状物,发病严重时整个叶背面,甚至叶正面布满黑霉,叶片正面常呈多角形或圆形褪色黄斑。果实:受害幼果常不能长大而脱落,较大果实受害,病部木质化、停止生长而形成畸形果,后期果实受害则不畸形,而在表面产生大小不等的黑色、圆形凹陷的病疤,病疤坚硬,常产生星状开裂。 第十二章 果树病害(4学时)第一节 梨黑星病一、梨黑星病:1.健果; 2.病果; 3.病叶及其病部放大 梨黑星病:二、病原物 (pathogen) 有性态:子囊菌亚门梨黑腥菌(Venturia pirina Aderh)无性态:半知菌亚门梨黑腥孢菌(Fusicladium virecens Bon) 分生
58、孢子梗粗而短,暗褐色,无分枝,直立或弯曲,其上可见有许多疮疤状突起物。 分生孢子淡褐色或橄榄色,两端尖,纺锤形,单胞。 假囊壳圆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子囊棍棒状。子囊孢子双胞,上大下小。 病菌存在生理和致病性分化的现象。 二、病原物 (pathogen) 有性态:子囊菌亚门梨黑腥菌梨黑星病病菌1.子囊壳; 2.子囊及子囊孢子; 3.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梨黑星病病菌三、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1.梨树的不同品种对黑性病的抗性具有明显差异。寄主最易感病的是幼嫩组织。2.降雨的早晚、降雨量的大小和持续时间长短是左右年度间病害流行波动的主导因素3.地势低洼、树冠茂密、通风透光不良、湿
59、度较大的梨园,以及肥力不足、树势衰弱的梨树均易发病。三、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1.梨树的不同四、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病害循环:四、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病害循环:五、防治(control)1.喷药保护: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70%甲基拖布津可湿性粉剂 、75%多菌清可湿性粉剂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消灭病菌侵染来源。3.加强栽培管理:选择园艺性状良好、抗病性较强的优良品种种植,增施有机肥料,合理修剪。五、防治(control)1.喷药保护: 50%多菌灵可湿第二节 梨锈病一、症状(symptom) 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新
60、梢和幼果,叶片正面产生性孢子器,背面产生锈子腔,转主寄主上形成冬孢子角。 第二节 梨锈病一、症状(symptom) 1.病叶前期 ;2.性孢子器 ;3.病叶及病果后期; 4.锈子器 ;5.锈孢子 ;6.桧柏上的干燥冬孢子角; 7.吸水膨胀后的冬孢子角; 8.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 。1.病叶前期 ;二、病原物(pathogen) 担子菌梨胶锈菌(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pd)。 病菌在整个生活史上可产生4种类型孢子:性孢子器(性孢子,受精丝) 、锈孢子、 冬孢子、 担孢子。 二、病原物(pathogen) 担子菌梨胶锈菌(Gymn三、发病因素(epidemi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