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法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1页
小数乘法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2页
小数乘法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3页
小数乘法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4页
小数乘法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数乘法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一篇:小数乘法教学设计与反思小数乘法教学设计与反思作者: 萨如力 (小学数学青海海西小学数学五班 ) 评论数/浏览数: 8 / 678 发表日期:2011-11-17 20:07:20小数乘法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的工具。2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会比较熟练地进行笔算。3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具、学具准备:将例1主题图制成课件,或用吹塑纸做好四种不同形状的风筝。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在买

2、风筝的活动中引入小数乘整数的学习)课件显示风筝专卖店的一角,动态、醒目地逐一闪动四种形状各异、价格不同的风筝。也可用吹塑纸剪好四种风筝一一贴在黑板上,同时标上它们的价格。 1看图叙事导入。老师用一段能撩拨儿童心弦的话语叙述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休息日,几位小朋友买风筝、放风筝的有趣活动。然后请学生观察画面上的4种风筝,提问:“如果你要买风筝,你准备买哪种形状的?买几个?”在学生争相说出要买哪种风筝、买几个后,教师将4位同学的不同选择用表格的形式写在黑板上(将四种风筝标上序号)。 2引入付款金额的计算。教师指着上述表格,提问:“买3个风筝(1),要多少钱呢?”请学生当一回售货员,算一算买3个风筝(1)

3、需要的总价。二、自主计算“3.5元3 =?”,体现计算策略多样化 1人人尝试计算。给足时间,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计算经验独立算出买3个风筝(1)所需的金额。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中的不同计算思路。 2交流、分享不同的计算智慧。在多数学生都完成的情况下,请几位不同解题思路的学生将自己的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学生的计算思路可能有以下几种: 3重点分析、研讨第种算法的算理。面对上述四种不同的解法,教师引导全班同学逐一进行分析、评价。在肯定前面三种算法后,着重引导学生分析第种算法。师:上述四种算法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单?这种算法的关键一步是什么?学生分析、对比、讨论后,多数会认为第种算法比较简单,

4、同时认识到这种算法的关键一步是将小数3.5元换成整数35角,也就是将小数乘整数换成整数乘整数来计算。教师边小结边在黑板上写出如教材所示的乘法竖式。 4课堂练习。 在上述表中增加一栏“总价”(课件动态显示,或在黑板上临时画出)。请学生算出买其他三个品种的风筝所需的钱数,并填在表中。三、教学例2(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1动态呈现小数乘整数的过程。出示算式0.725?,提问:“0.72不是钱数,怎样计算?”教师不作任何提示,给足时间让每一位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列出竖式。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采用说理与分析式同步进行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1)先将因数0.72转化为整数。转化

5、的方法是将0.72扩大到它的100倍。 (2)转化后的72*5=360 (3)由于因数0.72扩大到它的100倍。所以积360应缩小到它的1/100为3.60。2将积化成最简小数。请学生观察积3.60,提问:“与3.60相等的小数是多少?”(3.6)告诉学生,算出积以后,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积中小数末尾的0去掉。3小结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对照算式3.53、0.725,提问:“想一想,在做小数乘整数的乘法时,你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最后又干什么?”在学生依次说出小数乘整数的过程时,帮助学生理出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 先将小数转化为整数; 按整数乘法算出积; 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以上小结的方法

6、不要学生记忆,只要理解就行。四、巩固练习1完成例2“做一做”中的第1、2题。第1题完成后,应组织学生讨论:小数乘整数和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点?学生讨论后,应引导小结,不同点有二:小数乘整数中有一个因数是小数,整数乘整数中两个因数都是整数;小数乘整数的积中,若小数末尾有0,这个0可以去掉,但整数乘整数积中末尾的0是不能去掉的。 2完成练习一第13题。第3题可放在课后进行,应先让学生用较合理的方法估出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然后再来做第3题。五教学反思本课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到困难的不是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掌握,而是对算理的理解和表述。因此,教学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对计算的过程

7、做出合理性的解释。针对小数乘法的教学,谈几点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感受:1、 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学习小数乘法应从生活经验开始,采用校园内丰富多彩活动,选择“买风筝”、“换玻璃”活动为背景,这样的背景不但能激发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元、角”之间“米、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的联系。学生接受起来感到亲切。2、淡化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突出计算的教学。在谈话中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一本数学本的价格是0.52元,每位同学开学的时候都发到了4本数学本,请你算算每个人一共要多少钱?提出要求:怎样列式?为什么可以这样列?(0.52+0.52+0.52+0.52 0.524 或 40.5

8、2)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3、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教学时紧抓住将未知转化为已知,例0.725可提出转化性的问题,“你能将转化为已知学过的乘法算式吗?学生经历将未知转化为学习过程,同时获得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去探索新知的本领。4、引导学生对几种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行分析。学生解答后,应将主要的几种解法有序地、整齐地显示在黑板上,或用实物投影显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法做出评价,并从中选出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如35角3)进行重点分析、说理。先让用该法解答的学生说:然后教师帮助学生用简洁的话总结、概括:先把3.

9、5元转化为35角再计算35角3最后将结果105角换成10.5元。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为学生自主的探究知识提供条件。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即加强了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又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变式练习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思维和探索的空间,学生

10、在自主迁移和强化巩固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建构。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在探究计算方法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和多向探索,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法的算理和不同的算法,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在排竖式时,教师有意思的点拨排竖式的技巧,并提供时间讨论怎么排竖式更合理,让学生在尝试和验证的过程中了解去掉小数点数位多的因数放在竖式的上面。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

11、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第二篇:小数乘法 教学设计与反思小数乘法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1)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

12、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3)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3 3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10倍105角就等于10.5元(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

13、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2 5(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3) 示范: 0. 7 2 扩大100倍 7 2 5 53. 6 0 3 6 0 缩小100倍(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专项练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14、3.5 0.201 5.02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l计算 7 4 0.74 257 2.57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 专项练习 练习一 4二、运用1、填空。45 ( ) 0 .7 4 ( ) 3 3 2 2 ( ) 1 3 5 ( ) 1 4 82、做一做 书p3 2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四、作业: 练习一1、2、3

15、五、教学反思小数乘法这个单元的知识是在三、四年级整数乘法和小数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我在教学中本以为学生会轻而易举的掌握知识,可是教学下来学生做题的情况却令我出乎意料。总结起来学生出现问题的情况大致有两种:1、方法上的错误:不会对位;计算过程出错。小数乘法的对位与小数加减法的对位相混淆;而不是末位对齐。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花样百出的现象较多,如在竖式计算过程中小数部分的零也去乘一遍;每次乘得的积还得去点上小数点,两次积相加又要去对齐小数点等。2、计算上的失误:做题马虎、不仔细。看成整数乘法算好后,忘加小数点;或小数点打错位置;或直接写出得数(如2.152.1的竖式下直接写出4.515,无计

16、算的过程),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等。面对这种严峻的情况,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对此深刻的进行了反思:一、教师主导性太强在学生做题中出现错误时,我总是急于给同学分析做错的情况,而没有让同学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让他们先想想小数乘法的法则,然后再跟错题比较一下,这时候有的同学可能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题时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或者还可以把学生所有的错题的形式集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会诊”,找出错因。二、新授前相关复习不够到位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学生的基础掌握不好的情况下,就应该先为学生作好铺垫,提前让学生作好整数乘法和小

17、数初步认识的复习,而不应该急于按教学计划开课。如果在开始教学新知识时就把好计算关,给学生夯实基础的话,就不致于出现正确率较低的现象。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多加强口算题的训练,以提高计算正确率。四、忽视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根本区别。小数加减法和小数的乘法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小数点的位置情况,在开课之前我没能作出预料,可是在学生的做题中,我却发现了好多同学在学完小数乘法的末位对齐后,加减法就忘记了小数点对齐。我想如果我能在课前作好充分的预设,在课上作好强调,学生的出错率也会降低。经过此教学,我找

18、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为我在下一部分的教学提了一个醒,使我越来越认识到:没有精心的备课,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没有了反思,就没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永远成不了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教师。第三篇:小数乘法反思课教学设计小数乘法反思课教学设计林秀军学习目标:通过对本单元疑难问题的梳理和解决,使学生掌握学习这类知识的方法。学习过程:一、课前三分钟:内容:口算,每人一道口算题。二、导入新课:经过第一单元的学习,还有同学们刚才的回答,看得出大家已经掌握了很多有关小数乘法的知识,但是在解决综合问题时难度也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掌握和应用这些知识呢?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有关小数乘法的疑难问题反思课。板书课题:疑难问

19、题反思课。三、查疑解惑,找到方法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在教材,学习资料,纠错本上找一找还有哪些问题是弄不懂的,有疑惑的,现在就请大家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师:哪位同学先来说?师:刚才大家所提的问题都是和概念有关的问题,那么大家在学习这些概念的时候,怎样才能更好的掌握呢? 生:多读。 生:多写,记忆。师:对,熟记,理解。(板书:熟记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概念,在应用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但是老师还发现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还存在一些问题。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小朋友,大家熟悉吧。这两道题就是在合作考试中的两道题,我们有很多同学都做错了。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这两道题,老师给大家4分

20、钟的时间,请小组长组织 本组成员,认真讨论解答,关键是找到这些错误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师:好,计时开始。 小组讨论题:1.用简便方法计算:4.80.25 2.根据6539= 2535,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数。 你能想出几种填法?23.35 =()()2.535 =()()=() ()=() () 师:时间到。谁愿意到前面来讲给大家听?师:大家在认真听的时候还要想一想,你的思路和他的一样吗?做错的同学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呢?生:讲解。师:哪位同学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师:合作考试时谁做错了,为什么错了?做错的原因是什么呢?在遇到这类问题时该这样解决呢?生:先找到从哪里入手。生:仔细观

21、察,找到方法,解决问题。刚才大家不但能正确的解答提出的问题,还能很清楚的讲给大家听,这说明我们很出色的完成了第一个任务,我们找到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下面呢,老师要想个办法来验证一下,看大家是不是真有收获。 下面我们就来进行闯关比赛。第一关:火眼金睛判对错。1. 0.357的积是两位小数.()2. 48 0.2 = 96 .()3. 9.276保留一位小数大约是9.3.()4. 1.25 (0.8 + 1)=1.250.8+1.()5. 两个小数相乘的积一定小于1.()6. 一个数的1.5倍一定比原数大.()第二关:用智慧巧计算根据1328=364,很快地写出下面各式的积。1.32.8=0.1

22、30.28=132.8=0.01328=0.132.8=1.30.028= 第三关:实践平台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5(3.80.04)7.691018.8 1.25460.33+540.33 统计分数。师:老师想采访一下获胜的小组和落后的小组,看大家有什么感想,请大家做好准备,接受采访。你们小组获胜了,你有什么感想呢,你的心情如何呢? 你们小组没取得名次,你有什么想法呢?四、盘点收获,寻找不足师: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呢?第四篇:小数乘法教学反思小数乘法教学反思刘 平小数乘法这个单元的知识是在三、四年级整数乘法和小数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我在教学

23、中本以为学生会轻而易举的掌握知识,可是教学下来学生做题的情况却令我出乎意料。总结起来学生出现问题的情况大致有两种:1、方法上的错误:不会对位;计算过程出错。小数乘法的对位与小数加减法的对位相混淆;而不是末位对齐。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花样百出的现象较多,如在竖式计算过程中小数部分的零也去乘一遍;每次乘得的积还得去点上小数点,两次积相加又要去对齐小数点等。2、计算上的失误:做题马虎、不仔细。看成整数乘法算好后,忘加小数点;或小数点打错位置;或直接写出得数(如2.152.1的竖式下直接写出4.515,无计算的过程),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等。面对这种情况,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对此深刻的进行了反

24、思:一、教师主导性太强在学生做题中出现错误时,我总是急于给同学分析做错的情况,而没有让同学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让他们先想想小数乘法的法则,然后再跟错题比较一下,这时候有的同学可能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题时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或者还可以把学生所有的错题的形式集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会诊”,找出错因。二、新授前相关复习不够到位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学生的基础掌握不好的情况下,就应该先为学生作好铺垫,提前让学生作好整数乘法和小数初步认识的复习,而不应该急于按教学计划开课。如果在开始教学新知识时就把好计算关,给学生夯实基础的话,就不致于出现正确率较

25、低的现象。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多加强口算题的训练,以提高计算正确率。四、忽视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根本区别。小数加减法和小数的乘法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小数点的位置情况,在开课之前我没能作出预料,可是在学生的做题中,我却发现了好多同学在学完小数乘法的末位对齐后,加减法就忘记了小数点对齐。第五篇:小数乘法教学反思小数乘法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情感、意

26、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开学的第一节课,学生学习小数乘法中“小数乘整数”这一节课。新课程的教学在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意义的同时,强化了算理的研究与算法的探索。在新课开始后,让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这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当学生发现自己对“小数乘法”这个新知识还不理解时,就会产生求知的渴望,都希望自己成为“探索者”,把做题的方法弄个明白,于是我让学生动脑想想“怎样计算58.6 6” ,他们就会去思考、去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寻求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就象种子一样,生长成新的知识。接下来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用连加的方法计算的,针

27、对这一算法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这种方法太麻烦;还有学生把“58.6 6” 看作“586 6” ,然后再把所得的积缩小10倍。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一方法大胆质疑,有学生问:“为什么要把58.6看作586来乘”、“为什么要把积缩小10倍”?将这些问题直接抛给了学生,目的是引起学生的争论,在争辩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了学生与学生直接交流的空间,让学生与学生直接对话,加深学生的印象,明确了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旧知识来解决,感受到了比数学知识更重要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另外还有学生想出了课本上没有给出的方法,把58.6分成58和0.6两部份,分别和6相乘:586=348、0.66=3.6、3.

28、6+348=351.6。在这里,不但看到了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多的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理解。俗话说两个人每个人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两个人每人有一种好的解题方法,相互交换,那么每人就有两种方法.这就是我们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的目标所在,只有多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散思维,互相交流,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一题多解,经过日积月累也会有多题一解的效果.小数乘法教学设计一、情境引入师:秋天到了,人们都在广场放风筝。有三个小同学也想去放风筝,他们想买一样的风筝(展示例题图)。大家仔细观察,

29、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二、自主探索1说一说如果是你,想买哪种风筝?2、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提出:xx同学说想买3.5元一个的风筝,那么买这样的三个估计需要多少钱呢?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 可能可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1:连加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 方法3:竖式笔算35角3=105角。 方法4: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在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

30、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了解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竖式笔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比较看这个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0。725 使得同学们自己体会脱离元角分怎么计算理解算理算法。师: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3点:怎样把乘数转化乘整数;乘积如何处理;积末尾的如何处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三,最后互动交流,总结概括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

31、解算理。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计算方法,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练习的设计上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加强了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又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第一篇:西湖教学设计及反思定稿西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2.在自读自悟、教师点拨、合作交流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的习作方法,感受文章中的优美语句。3.

32、通过朗读品味,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4. 体会西湖的自然美,感悟文章的语言美,陶冶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难点1. 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2. 感悟语言,体会意境,丰富语言及文化积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视频引入: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这么美,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让学生欣赏西湖美景录像。2引入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湖这篇课文,亲自去享受一下吧!二、细读课文,理解文意。(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你知道了什么?2、指导感情朗

33、读,读出西湖的迷人。3、指导学生质疑。估计学生会问: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二)学习课文的第二段。1、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山,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美?(品读重点词句,感情朗读。)3、自由试读,边读边想象:静静的湖面上飞掠过点点白鸥的情景。4、作者站在湖边眺望,远山近水皆有情。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称它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了吗?请用朗读告诉老师。(三)学习课文的第三段。1、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象?为何说它是人间仙境呢?指名读。2、“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你在哪儿见过?3、那么你们想看看西湖仙境吗?师生对读,十里西湖中,孤山白堤和苏堤三个小岛4

34、、读了哪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仙境?结合理解“飘浮、掩映、典雅“等词语。相机出示图片并指导朗读。5、师小结: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两条翠绿飘带,迎风飘逸;蓝天、绿岛、白云在水波中晃动,时时发出变幻莫测的光泽,反映出飘渺神奇的湖光,仿佛传说中的仙境。(四)学习课文的第四段。1、月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播放第四自然段录音。2、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月光下的西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图文结合)3、指导感情朗读。4、配乐感情朗读。5、师:从大家的朗读声中,从大家的神情,我看得出你们已经陶醉在西湖的美景中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试着感情背诵。学生用各种形式认读。学生交流

35、:杭州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学生交流后指名23人感情朗读。指名读课文第二段。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讨论交流。学生交流,估计:(西湖三面是山,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仿佛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学生感情朗读。学生自由试读,边读边想象。学生再次感情朗读。1、指名读课文第三段。学生交流;估计:仙人住的地方,像天宫一样。师生对读。学生自由再读课文后交流。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相关语句。齐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如仙境一般的西湖美景。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学生交流,估计: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学生感情朗读。在音乐中体会西湖的迷人夜色。学生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引导反复诵读

36、,结合欣赏课文插图来体会。对于重点部分,引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整体把握,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来展示来体会。(五)陶冶情操,拓展延伸1.多媒体出示西湖美景图片,让学生再次欣赏体验。2.多媒体出示描写西湖的古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让学生品读。3.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课后写一处你熟悉的景物。板书设计6 西湖远眺西湖近赏湖中月下游赏美妙、迷人教学反思西湖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秀丽的景色,抒发了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谓字字句句是景,字字句句流露情。多媒体与品读感悟巧妙结合,细细品味,仿佛聆听悦耳的音乐,又如观赏秀

37、美典雅的画卷,身临其境之感随之而来,了解西湖的愿望、热爱西湖的情感油然而生。整节课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同时能适时利用多媒体来组织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多媒体课件与学生朗读品味紧密结合,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上课伊始,我用视频播放西湖美景,随着西湖美景的展现,把学生带入优美的画卷中,学生了解西湖的兴趣盎然,自然而然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之中。课文作者广泛采用打比方的手法,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出西湖秀丽的景色,景色美,语言更美。教学过程中,应重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出作者的情感,感

38、受到西湖的美丽,同时适时进行了写法指导。然后让学生学做导游,既巩固了知识与积累,又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再通过归纳总结,畅谈感受,对知识进行梳理,强化了本课知识要点。最后,陶冶情操,拓展延伸。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再次欣赏西湖美景图片及有关描写西湖的古诗,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拓展学生知识面,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布置了课后习作,是课文的延伸,是检测学生知识与积累的学以致用。我觉得如果能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西湖的资料,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第二篇:西湖美教学设计与反思西湖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六年级音乐第五单元姑苏风光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

39、感受江南文化及越剧音乐的风格特点。2、学会由越剧填词的歌曲西湖美。教学重点:在越剧欣赏中能学唱越剧调填词歌曲西湖美。 教学难点:能用越剧语言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练声 连音练习 模唱练习2、复习太湖美二、感受西湖1、在太湖美的歌声中继续我们的天堂之旅,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们告别苏州,又将去哪里呢?学生回答。2有同学去过杭州西湖吗?请谈一谈对西湖的印象。学生交流3、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见证一下,观看课件(背景音乐西湖美)4、感觉怎样?你想说点什么?5、历代的文人雅士来到西湖禁不住诗兴大发,留下千古名句,让你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有关西湖的诗句)6、配乐朗诵西湖美歌

40、词三、体验学唱1、初听范唱2、复听歌曲3、听旋律,注意间奏 4 、填词演唱5、重难点教唱6、集体演唱四、越剧欣赏1、怎样让歌曲唱出越剧的味道呢?同学们了解越剧吗?2、欣赏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3、学生交流自己品出来越剧味道,师小结简单介绍越剧特点。4、在歌曲西湖美中找一找越剧的影子,从歌词的字数、间奏来体会歌曲的戏曲特点,学生交流。5、师生运用吴侬软语学唱歌曲,配伴奏音乐6、学生表演五、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师小结! 师生再见!春天举行音乐会课后反思本节课我尝试由浅入深,通过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发现、感受春天。整个教学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通过听、动、唱等教学活动,让

41、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春天的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上完课,我就有很多的感触。最大的感触是不能低估学生的能力。孩子都是聪明的,我们老师往往想民主教学,但又不敢真正做到民主。担心学生放了收不回,又担心学生不能胜任民主的学习方式,还担心自己控制不了民主的教学局面。其实,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例如在探索春天的音响时,让学生用人声来模仿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电声、流水声等等。学生的模仿真实惟妙惟肖、五花八门。因此,越是民主的课堂教学,越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也越会表现自己。只有课堂上真正做到民主,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才会愿意由衷地和你配合。第三篇:西湖教学反思西湖教学反思我总是觉得描写得越美的文章有时

42、越不容易教。所以在教学西湖时,我就觉得难度有些大,不仅是因为文中有很多难写难读的生字词而且课文用非同寻常的语言文字描写了西湖的美。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 具体描绘了西湖的主要景点。而课文对孤山、白堤、苏堤、湖心的三个小岛的文字描写却不多,但融进了柔柔的江南之美,对这样的美可以利用文和图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因为学生总体说来还是缺少感性认识,让他们选择一个景点进行想象性描述,是很不容易的,更别说做导游式的介绍了,那肯定是难上加难。在第一课时,我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使学生能全面直观地了解西湖的美。可是尽管我精心设计了,学生在课堂中却仍然表现平平,少有深层次的体验。反思课堂教学,我想到,对

43、于我们的学生来说,离我们江阴不远的西湖还是个比较陌生的地方,从课堂的表现来看,很多学生是一无所知,所以在面对课堂如此精彩的描写显得是无动于衷。这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无法与教师、文本产生共鸣的原因。如果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有比较深入的了解,那就可以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来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如在教学前先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所以,在教学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准备了不少西湖美景图,让学生能沉浸其中,再来体会文章中语言文字的灵动描写。这些图片也许与课文内容有出入,但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可以让学生对西湖有个初步认识,苏堤春晓、平湖秋月、花港观鱼、断桥残雪、三潭印月,一张张图片足以让学生叹为观止。就在学生惊叹不已时,让学

44、生带着这些初步印象去读文,让语言文字与图片形成对应,从而构画出西湖的轮廓。此时,教师就不必多说,让学生带着这种喜悦之情读文,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他环节也可以很顺利地开展,接着再分别给予相应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练习说话,再给予较多的练习、准备的时间,效果可能会好些。其次,反思整堂课我还发现,由于自己过分注重了对课文的朗读,因此不少环节都没能很好地完成,比如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来到西湖边最想干什么?”那也许学生的回答会绚丽缤纷,表现出无限的欣喜和激动。如果我设计一个说话练习:“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如果你想画画,那么在你的画中会有什么?如果你想作首小诗,那么在你的诗中会有什么?如果你

45、想当小导游,那么你会介绍西湖的什么?”也许用了这样一个结果,能够更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能引导学生作广角度探索,多方位思考。看来这些遗憾,我得再用上一节课进行训练了。以后的课文教学也要多吸取这一课的教训,千万不能错失对学生的说话训练。总之,通过教学西湖这一课,让我感受颇多,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他们才会有智慧的火花迸发,才会有真挚的感情流露。第四篇:西湖教学反思西湖教学反思邗江区杨庙镇中心小学 张姣君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6课西湖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畅、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

46、。一、图文结合,重视朗读,感受景色的美教学时,我抓住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西湖景色的美。如第二自然段“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闪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首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看看图,再请学生说说西湖的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由于多媒体图片的直观形象,学生们很快就能说出了西湖的山很美。接着教者追问:西湖的山什么美?学生们又会说出颜色美。教者抓住这一机会进行朗读的指导,让学生读出山的颜色美,“青一些、绿一些、再浓些、可以再淡些”。体会出山的颜色美之后,继续引导学生体会西湖的山的多。可以提问: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西湖的山很

47、多?“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两个词语学生也能很快感悟得到,朗读的效果不言而喻。而对词语、句子的朗读的指导始终贯穿于整节课中。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根据这一要求,教者就应抓住文本,挖掘教材,抓住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的价值取向,努力让学生体验到语言文字的意境美和遣词造句的准确,而反复的朗读就是最好的途径了。二、抓住文本空白处,利用图片进行语言训练,丰富文化积累课文的第3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教者抓住“仙境”一词,引导学生说说仙境一般是什么人住的地方?那这个地方应该是什么样的?

48、引导学生说出“美”。再利用多媒体西湖图片的辅助作用,进行语言训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看着图把句子说具体,生动,有一定意境美。如:云儿在什么样的天空中飘动?什么样的湖水倒映着什么?等等课文全部学完后,我这样总结了全文:学完了课文,西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西湖呢?抓住文章的总结处进行拓展,丰富学生的词汇。学生的答案很恰当,“山清水秀、美不胜收、湖光山色、水平如镜、如诗如画”等等。词语、句子得到了积累,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指出 :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学生虽然不能亲眼目睹西湖的迷人景色,但多媒体图片却

49、能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能口头表达自己的所得。在说与听的过程中丰富了语言的积累。三、由“扶”到“放”学习比喻句,进行语言的深化在远眺西湖描写西湖湖面时,把湖面比作了一面硕大的银镜。教者便利用这个句子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比喻句:这句话中把湖面比作了什么?湖面和镜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接着向学生介绍这样的句子叫比喻句,“犹如”是比喻词。新课程标准提出孩子要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而西湖这篇课文运用了很多比喻句来描写景色的秀丽。如:西湖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苏堤和白堤像两条绿色的绸带,明净的湖水中的绿岛和白云的倒影让西湖像仙境,华灯像无数的银蛇等。教者专门安排了一个这样的环节,以小组

50、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习文中的其他比喻句,自己去读读课文,画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答案。最后老师公布答案,反馈学生画出的比喻句。有了对比喻句的理解,学生的正确率还是很高的。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实践、运用的过程了,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比喻词说一个比喻句,答案很精彩:阳光照在橡树身上,仿佛给橡树披上了一层金黄的外衣;太阳像一个大火球?比喻句由“扶”到“放”学习过程同时也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地位。 当然,由于本课是写景的文章,如果不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技术,学生对文中的很多用语言文字所描绘出的景色是难以理解的,也不能在课堂上就能看到闻名遐迩的“西湖十景”。就不会入情入境地欣赏西湖的夜景,

51、也不能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美美地朗读课文了。本节课也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板书要与课文进行紧密结合,教师要耐心听学生的回答并及时给予学生客观的评价等。篇二:西湖教学反思6、西湖教学反思西湖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那秀丽的景色, 可谓句句是景, 字字都美。 可西湖一课上 下来却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教完以后感触还真是颇多。感触一:文中有着较多的比喻句。这篇课文中有四个用得十分巧妙的比喻句,这些比喻句生动准确的体现了西湖景色的美丽,也反映出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妙处。于是我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就挑出文中最打动人的多处比喻句去细细体会:“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

52、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感触二:文章至美,但这还需要学生对西湖有深刻的直观了解和一定程度的语言积累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十里明湖”、“秀美典雅”、“掩映”、“轻风徐来”、“湖水荡漾”、“泛舟”这些词是多么精练,多么抽象,又岂是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能感悟得出的? 再加上一类两类生字共有31个, 更给课文增加了难度. 因此这篇课文虽美是美极了, 但难又是难极了。第一课时上的时候虽说课前布置了学生预习,但是学生初读读得并不尽人意,所以又花了一些时间指导学生如

53、何将长句读好,如何将文章读流利。文章篇幅较长,几次指导,就占用了本节课的不少时间,最后也就只能简单地学了课文第一小节,并没有按计划学到第二小节。感触三:每一个自然段的重点各不相同。由于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变化,我又重新设计了西湖一课的第二课时。我试着引领学生看着图,在西湖边走一圈,让学生对西湖的全景有了大致的了解,并通过朗读、说话进一步去感悟西湖独特的美丽。课文的每一段落都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侧重点,第一自然段换词造句,第一课时已经训练过了。第二自然段在看图基础上进行读的练习,刚通过朗读来体现西湖山水的美。第三段自然段在读的基础上做导游式的介绍,清楚地了解西湖的几个著名景点及其特点。第四自然段在美

54、丽的图片引导下练习想象说话,感受西湖夜景的美。应该说这节课教学的层次和目的相当清楚,如果能比较完整地按要求上完这堂课,那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可以得到一次比较好的培养。我让学生多次品读,然后配上清雅的音乐去朗诵,由始至终,我想带给学生一种令人深深陶醉的“美”课文美、音乐美、课件美、朗读美,带着学生到“人间天堂”去走一走、看一看。感触四:理解感悟过后,学生在背诵练习上还不够深入。文章美,就应当引导学生积累,背诵便是最好的积累方法。课后的要求是背诵其中的一段,但是,文章的第三自然段由于方位词多,好词佳句也多,但这些好词佳句和学生平时说的话有些不同,学生背起来就有些吃力。例如:葱绿的孤山显得十分秀美典雅。

55、几个好词在一起了,学生反而觉得难了,只有读得滚瓜烂熟才可以达到熟读成诵。课堂的时间有限,怎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效率呢。我思考着。篇三:诵读品味,感悟内化西湖教学反思 江苏省教科院教科所优秀教学案例参评申报表注:l、教案分类请参见以下“类别填写”;2、本表一律装订在文本的首页,一式一份寄(送)指定地点评审。 类别填写:小语、中语、小英、中英、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书法、小数、中数、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电教、政治、思品、幼教、劳技、综合实践等 教案课题格式填写:小学(幼、初中、高中)+学科+课题,(不用副标题;有关本教案所采用的教材、所用的课时等信息,可另作说明。) 诵读品味,感悟内化西湖

56、教学反思南京市天景山小学 许华银阅读教学的重点应是“强化诵读,注重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下面案例给人这方面的启迪。 西湖案例: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学习掌握本课生字词,会用“犹如、想、仿佛、宛如”等词语造句。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美丽景色,感受西湖的清雅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

57、西湖的美丽。 教学过程:一、初读感知1、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指哪儿?(杭州)师:提到杭州,人们自然会想到哪儿?(西湖)师:今天,我们就随作者一起浏览美丽的西湖。(板书课题:西湖)师:读课题,你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课文会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美丽的西湖呢?(学生简单交流回答,教师总结)点评:课题的导入,让学生质疑,窥见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领学生进入文本。2、 自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3)、读通读顺文中长句子。课件出示: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

58、,一闪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轻地漂浮在碧水之上。师:将这两个长句子放到课文中,相信你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加通顺流畅。(4)自读自悟,整体感知。师: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是怎样将她的美展现在人们眼前的?点评:给学生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学生三次读课文,触摸文本语言,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让学生享受自主阅读的快乐,并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在阅读中学会表达美。3、 交流读书的感受。4、 师:刚才大家自己读了几遍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机点评)点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各自交流自己

59、的读书收获,学生会对文本的语言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在珍视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自主阅读的价值,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与了解。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 师:(启发)我们初读课文,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初步体会了文中的美景。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2、 学生提问: 生:为什么说西湖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是人间仙境呢? 生:月下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 生: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 师: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是由文章产生的,还应从文中去寻找答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体会体会,看有谁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3、 读课文,讨论,理清思路。4、 师:(小结)同学们

60、说得非常好,通过读书讨论,理清了文章的思路,说明你们会读书。那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现在老师就带你们步入西湖,去欣赏西湖的美景。5、 教师就此抓住“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这一核心问题引领学生品读文本的语言,感悟西湖的美。点评:课堂除了给学生充裕时间去读外,还给学生大量时间去思考。学生通过读,从无疑到有疑,理清思路,激发了阅读的兴趣,再一次形成阅读期待。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1、 精读第二自然段。 (1)、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你站在西湖边看到的山与湖各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写出山湖的美的?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有关词句。 (2)、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推荐代表汇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