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安徽省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安徽省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安徽省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安徽省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安徽省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做刀笔吏的在这种社会里是没有地位的。可是在都市里讼师改称“律师”,之上还要加个“大”字;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正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也就是礼治社会变为法治社会。

在都市社会中一个人不明白法律,要去请教别人,并不是件可耻之事。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

礼治秩序的性质,我可以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他的责任是在察看每个球员的动作不越出规则之外。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意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难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城市是个陌生人社会,人们之间无法用乡土社会里熟悉社群里的“礼”来规范生活,要有一个普遍性的规则对大家一律平等,就是法律。而都市生活又是大规模的复杂体系,一个人不可能对各种法律如知礼一样熟悉,就需要专门学习法律的律师帮助了。

乡土社会里的“知礼”,更多的是说道德伦理,违规也多从道德问题上来说是非曲直。而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这些权利的维护不再是靠“良心”,而是靠国家法律和相关的机构来保护。在执法上,法官判案要讲证据,法治社会的法庭是根据法律辨别权利的地方,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

事实上,在法治社会里也不是动不动就打官司的。可以法庭外调解的事情人们是不会去打官司的,庭外调解依然是很重要的途径。至少在成本上,庭外调解要低得多,在一定条件下,大家也会选择庭外调解,除非双方达不成一致了。

法治社会也是要有传统的,传统的形成需要时间。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结合情理与法治的信访制度不失为可以选择的——已经为实践所检验的——不错的制度,通过信访机构的调解可以把好多民众的问题解决、吸纳掉。接待上访的人要有很好的策略,有好多信息(包括法律知识),经过接访员的一番解读,上访的人通常就会把怒气和问题化解了。信访制度,如果实行得好、恰好把传统的情理和现代法治结合在一起,作为庭外调解的一个途径,确实是值得重视的。

当然,重大的权利问题,必须要法律来解决。接访员毕竟不是律师。在乡土社会的蜕变过程中,坚持法治的精神和实践,一天一天,一年一年,法治就会形成扎了根的文化传统。经过了现代的华丽转身,“律师”成了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不再是令人嫌弃的拨弄是非的“讼师”了。

(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乡土社会里,“讼师”会让人有不好的联想,而在都市里,讼师改称“律师”,一系列名词的改变意味着礼治社会变为法治社会。

B.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让人们知礼懂规,不能破坏传统规矩。

C.礼治就是人们对生活各方面的传统规则的服膺,这些规则是人们从小就熟习而知其理由的。

D.乡土社会通行“连坐”,“子不教”会成“父之过”,甚至教师也难辞其咎,从一个角度说明教化的重要性。

2.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都市生活有着大规模的复杂体系,一个人不可能完全熟悉各种法律,需要专门学习法律的律师提供帮助。

B.执法时,法官判案需要讲求证据,法庭上根据法律辨别权利,刑罚的用意在于保护个人权利和社会安全。

C.法治社会里并不是动辄打官司,毕竟打官司的成本远高于庭外调解,双方通过庭外调解若达成一致,就不用打官司了。

D.信访制度值得重视,是庭外调解的好途径,它能把传统情理和现代法治巧妙结合起来,从而解决问题。

3.下列对材料论证方面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讼师”说起,阐释了乡土社会中礼治秩序的性质、特征等,最后归结到教化的重要性。

B.材料二先引入法律,再论述乡土社会和现代都市社会的道德伦理、个人权利,指出法治社会解决问题的一些途径。

C.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如乡土社会和现代都市社会的对比,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的对比。

D.两则材料看似对立,实则统一,礼治社会也有“官司”,法治社会也存“情理”,只是材料的侧重点不一样。

4.材料一中用譬喻说明了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性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些性质。(4分)

5.马路上的“车让人”地标,指的是在斑马线上机动车需礼让行人。结合材料内容与相关现实,说说“礼让行人”更适合采用礼治还是法治。(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父亲的影子

陈永林

村里人都极喜欢我,谁家有好吃的,如炒了蚕豆、花生,就大把大把地往我口袋里塞,不装满不罢休;谁家饭桌上有两条鱼,非得夹一条给我吃。

村里的小孩都极羡慕我。他们都问我:“他们为啥都喜欢你,不喜欢我?”我说:“不知道。”

那时的我成了孩子王,村里的同龄小孩都听我的话,我想欺负谁就欺负谁,我甚至敢欺负长得比我高半头的小孩。他们都不还手,

父亲也总骂我,说积攒了半辈子的好名声要毁在我手里了。父亲有时气得要打我,母亲便把我搂在怀里,与父亲转着圈。父亲便对母亲说:“你会害了他的。”

父亲要我跟他学医,我看不上赤脚医生这一职业。母亲也劝我,可我就是不想做赤脚医生,觉得做赤脚医生一点也不好,有时半夜都得被村人叫醒,觉都睡不安稳,尤其是刮风下雪的冬天,得从热窝子里爬出来去给人家看病,真是活受罪。

父亲说:“苦一点,累一点,怕啥?我赚到了好名声。”

其实我不跟父亲学医主要一点还是不想活在父亲的影子里。担心别人总拿我同父亲比,我也知道我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超过父亲。

父亲的影子却时时追随着我,甩都甩不掉。

为了逃出父亲的影子,我便来到县城。我不会再听到叹气声,再看到怪眼神了。我们几个人疯狂地玩,县城里玩的东西比镇上多。但玩要钱,吃也要钱,身上的钱花完了,我们只有铤而走险地偷。

第一次偷就被抓住了。那男人要报警,我们都很害怕,怕坐牢,更怕家里人知道我们做小偷儿的事,都跪下求他。他仍报了警。后来,他仔细看了一下我的脸,说:“你不是陈医生的儿子吧?”我不出声,同伴兴奋地说:“是,他是陈医生的儿子。”警察来了,那人给警察一个劲儿赔不是,说我们同他是一个村的人,来他这儿玩,他以为是小偷儿,误会了。警察便走了。他掏出一百块钱递给我,说:“你们走吧。今天放过你们是看陈医生的面子,陈医生是个好人,是个好医生。那时我家穷,连看病的几块钱都拿不出,可你父亲见我没去你家,想我准是没钱,他便来我家了,给我药,还给我打了针。”那男人竟然掉眼泪了,“我一辈子都记得你父亲,但我没想到你一点也不像你父亲。你应该做你父亲那样的人。”

我便来到市里,市里总没人认识父亲吧。

但我错了。我们喝多了酒,三个人坐一辆摩托车兜风。摩托车撞在一棵树上,我们都受了伤。医院竟要先收五千元押金,可我们只有几十块钱。马悦一见医生就说:“认识陈茂林医生不?”一连问了十几个,才有一个医生说:“你是说鄱湖嘴村的陈茂林医生?他怎么啦?”马悦说:“他儿子出了车祸,因交不起押金正躺在医院门口。”那医生忙叫护士把我们推进了急救室。

我醒来后,那医生对我说:“你父亲是个好医生,小时候我发了三天高烧,烧成肺炎。你父亲一边骂我娘,一边背着我就往镇医院跑。要不是你父亲,我可能已不在人世了。我学医同你父亲有很大的关系,我想做一个像他一样的好医生。”

出院后,我来到了省城。

我不想再混日子,便四处找工作。小偷小摸的事,我再也不愿干了。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我只有捡破烂卖,晚上就睡在立交桥下。

后来我看到一个招聘仓库管理员的广告,便去应聘。公司负责人见了我,只说两个字:不要。我说了许多好话,可他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我最后试探地说了句:“你认识陈茂林医生不?我是他儿子。”说这话时我一点也不抱希望,只是病急的人乱投医。哪知奇迹出现了,他说:“你真的是陈医生的儿子?”我点点头,他很激动,“想不到你是陈医生的儿子,真想不到。你爸真是个好人。记得我没钱交学费,一个人站在学校门口哭,你爸知道后,给我交了学费。”他的眼里泪光闪闪。

我便留下来了。

过年时,我回家了。我对父亲说:“爸,我要跟着你学医,成为一个像你一样的人。”

我知道父亲的影子会一辈子紧紧跟着我。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小时候欺负别的小孩,父亲要严格教育我时,遭到母亲的阻拦,父亲对此也是很无奈。

B.“我”不想跟父亲学医的主要原因是,自己不想活在父亲的影子里,担心别人拿自己和父亲比较,感觉自己比不上父亲。

C.第一次偷东西被抓,“我”因告知被偷者“是陈医生的儿子”而被放过,这是因为父亲无私帮助过那个被偷者。

D.“我”从家里到县城、市里、省城,想逃脱父亲的影子,却一直在父亲的“佑护”中,最后决定跟父亲学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标题为“父亲的影子”,文中多处内容与文题相呼应,结构巧妙,由“逃脱影子”变成最后的“紧跟影子”。

B.小说开头说村里人“极喜欢我”,小孩“极羡慕我”,甚至受欺负也不还手,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我”从逃出家一直到省城,父亲“时时不在又时时在”,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鲁迅在塑造祥林嫂形象时也用到了这一手法。

D.一个人的美好品质会影响后代,润泽四方,这是好的家风,本文便彰显了这样的主旨,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主旨一致。

8.小说中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6分)

9.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都是写父亲,都有“影”字,但“影”的含意和蕴含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早卒,马公素善郭子兴,遂以后托子兴,马公卒,子兴育之如己女。于兴奇太祖,以后归焉。

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子兴尝信谗,疑太祖,后善事其妻,嫌隙得释,陈友谅寇龙湾,太祖率师御之,后尽发宫中金帛犒士。尝语太祖,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太祖善之。

洪武元年正月,太祖即帝位,册为皇后。每对群臣述后贤,同于唐长孙皇后,退以语后。(1)后曰:“妾闻夫妇相保易,君臣相保难。陛下不忘妾同贫贱,愿无忘群臣同艰难。且妾何敢比长孙皇后也!”

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帝廉之,果枉,帝尝令重囚筑城。后曰:“赎罪罚役,国家至恩,但疲囚加役,恐仍不免死亡。”帝乃悉赦之。帝尝怒责宫人,后亦佯怒,令执付宫正司议罪。帝曰:“何为?”后曰:“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赏。当陛下怒时,恐有畸重。付宫正,则酌其平矣。即陛下论人罪亦诏有司耳。”

一日,问帝:“今天下民安乎?”帝曰:“此非尔所宜问也。”后曰:“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遇岁旱,辄率宫人蔬食,助祈祷;岁凶,则设麦饭野羹。帝幸太学还,后问生徒几何,帝曰:“数千。”后曰:“人才众矣,诸生有廪食,妻子将何所仰给?”于是立红板仓,积粮赐其家。太学生家粮自后始。

帝每御膳后皆躬自省视平居服大练浣濯之衣虽蔽不忍易,妃嫔宫人被宠有子者,厚待之。命妇入朝,待之如家人礼。(2)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谢曰:“爵禄私外家,非法。”力辞而止,然言及父母早卒,辄悲哀流涕。帝封马公徐王,郑媪为王夫人,修墓置庙焉。

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群臣请祷祀,求良医。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疾亟,帝问所欲言。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帝恸哭,遂不复立后,是年九月庚午葬孝陵,谥曰孝慈皇后,宫人思之,作歌曰:“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怀德难忘,于万斯年,毖彼下泉,悠悠苍天。”赞曰:高皇后从太祖备历艰难,赞成大业,母仪天下、慈德昭彰。

(《明史·孝慈高皇后马氏传》)

链接材料:

至年将及笄,出落得一副上好身材,模样端庄,神情秀越,秾而不艳,美而不佻;还有一种幽婉的态度,无论如何急事,她总举止从容,并没有疾言遽色。的确是国母风范。

(《明史演义》)

善良简朴领风骚,规劝夫君有妙招。封赏国戚成泡影,斩杀功将止屠刀。匡扶社禝扬仁爱,保护太医抛药疗。正气满身千载颂,母仪天下万年高。

(江山文学网)

10.给下列语句断句,共断三处,选择对应字母。(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帝每御膳[A]后[B]皆躬自省[C]视[D]平居服[E]大练[F]浣濯之衣[G]虽敝不忍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槊,是一种古代兵器,类似于长矛,与《赤壁赋》中“横槊赋诗”的“槊”意思不同。

B.或,此处是“或许、可能”之意,与《师说》中“或师焉,或不焉”的“或”意思不同。

C.太学,即国学,是古代的最高学府,而“谨庠序之教”的“庠”和“序”,指地方学校,也可泛指学校。

D.活人,意为“让人活”,此处“活”的用法与“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的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马皇后(即高皇后马氏),父母早亡,其父好友郭子兴收养,视如己出,后将其嫁给朱元璋。

B.明太祖很看重马皇后,常常在大臣面前称赞她,还说她跟唐代的长孙皇后一样有贤德,而马皇后对此回应很谦卑。

C.马皇后对生死看得很淡,卧病在床时拒绝求医,她认为生死由命,担心服药无效,不如顺其自然。

D.宫里有人在马皇后死后为其作歌,深表颂赞与怀念之情,这也能说明马皇后的高尚品行感染了周围的人。

13.请把文中两处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4.文本和两则链接材料都有对马皇后的高度评价,请在链接材料中的“国母风范”“正气满身”两个评价中选择一个,在文本中找出两处佐证,简要概括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小题。

秋莲

刘因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

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

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注]刘因是南宋入元的遗民,宋亡后他一度被迫仕元,任赞善大夫之职,不久借口母病辞归。

秋塘败荷

宋祁

去时荷出小如钱,归见荷枯意惘然。

秋后渐稀霜后少,白头黄叶两相怜。

15.下列对两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诗首联描绘了秋莲挺立、细弱的姿态,渺远、清淡的香气,这让诗人产生了一些联想。

B.宋诗体现出了荷由“小”到“枯”的变化,这种变化让诗人有惘然之感,不由想起了自身年岁已老。

C.刘诗颔联营造了一种萧瑟清冷的意境,类似于《红楼梦》中林黛玉与史湘云的联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意境。

D.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对比的艺术手法,赋予秋荷以人的情思,凸显出荷的盛与衰带给诗人的内心触动。

16.两首诗都写了秋日衰败之荷,都流露出凄凉伤感之意。但诗人的思想情感有不同之处,请结合刘诗的后两联与宋诗的后两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注重自己的言行,向优秀的人学习,能更好地匡正自己,提高素养,《论语·学而》里“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的就是此意。

(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其中传达出人类生生不息,而“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之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在《将进酒》中发出时光无情流逝的感叹,与“一夜秋风秋叶落,两处秋霜明镜悲”异曲同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诗词是中华文明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近年来,各种以诗词为切入口的文化类节目____________________,《经典咏流传》原创“和诗以歌”,《诗画中国》使得诗画合璧,《中国诗词大会》做到以诗会友……共同讲述着浩荡的文明长河里,诗与各类艺术、人民生活的和谐共生。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沃土和思想根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诗画中国》的开场白说得好:“中华文明如同万古江河,(2)。诗笔与画笔,共同记录着发展历程,传承着精神血脉,共同描绘了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根植中华文明血脉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经由文化类节目生发出直抵人心、穿越时空的文化力量,

一档好的文化类节目能否被人们夸赞、记住,关键就在于是否向观众传递出一种向上向善的主流价值观。《经典咏流传》横空出世之时,清朝诗人袁枚所作的“冷门”小诗《苔》,搭乘着音乐的翅膀飞入千家万户,观众无不感动于作品散发出的在平凡中超越自我的精神;《长安三万里》的爆火,同样离不开那份流淌于文明长河中的“诗心”,观众由此体会到诗人哪怕人生无常,也要坚守理想主义的浪漫;通过《诗画中国》,人们更是从“活”起来的唯美画卷中,追寻画者与诗人寄托在一笔一画中的崇高品格与执着追求……这些文艺作品,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明的____________________,感动于中国文化的弦歌不,更帮我们找寻到契合时代要求的一系列价值准则。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连同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连接点,更好地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能为人们提供更为丰富、更为深沉的文化滋养。

18.请在材料中画横线的三个空白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根植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经由文化类节目生发出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

B.根植在中华文明血脉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经由文化类节目生发出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

C.根植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经由文化类节目生发出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

D.根植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经由文化类节目生发直抵人心、穿越时空的文化力量。

2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粉刺是痘疮的早期皮损表现,可以分为闭合性粉刺和开放性粉刺。闭合性粉刺就是人们常说的“闭口”,指的是白头粉刺,用手挤压会有豆腐渣样的物质冒出;开放性粉刺俗称“黑头”,指的是黑头粉刺,里面含有脂栓,主要由皮脂氧化引起。_____________,都是由毛囊皮脂腺开口堵塞、导致皮脂排出不畅引起的。粉刺进一步发展,感染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炎症反应,升级出现丘疹、脓疱甚至囊肿,就是痤疮了。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脸上长痘是正常现象,不需在意,这个看法是错误的:痤疮虽然很常见,_____________,需要治疗。护肤品可以控制油脂分泌、保湿,多是针对症状较轻的粉刺,如果粉刺已经发展到相对严重的炎性丘疹、脓疱,(),而且,在痤疮严重时乱用护肤品;还会给病菌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导致其大量繁殖,从而加重病情。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得了痤疮不仅需要及时治疗,更要注意日常的调养。“战痘”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在治疗时不要着急,通过治疗痘痘养成健康科学的护肤方法,可以受益一生。

21.请在材料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句不超过12个字。(6分)

22.下列选项中的双引号用法,跟材料中“三分治,七分养”的用法相同的是(3分)

A.今天,要制服“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B.把灾难当作“磨刀石”,把教训当做“铺路石”,方能筑就发展进步的坚实阶梯。

C.米考伯先生的事,虽然渡过了最危急的关头,但是由于过去有张“契据”什么的,所以依然还有纠葛。

D.早年做新闻记者的经历,使海明威拥有了一种“非同寻常的艺术自觉”。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写作。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是《老子》中的话。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这是《南严经》注文中的话。

思训中学逻辑班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对此进行了深入讨论。有人认为“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说得好,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定会成功;有人认为“慎终如始,不一定就能成功”,尽人事,听天命,淡化最终结果;还有人认为既然“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就不要活得太辛苦,人生短短几十年,还是要松弛一点……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假设你是逻辑班的学生,请写一篇发言稿,向全班同学表述你的见解。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文题;体现发言稿的文体特点;不得出现真实姓名等相关信息;800字以上。

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参考解析

1.C[解答]“知其理由”表述不当。材料一第4段相关表述是“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

2.D[解答]表述不严谨。材料二第4段说的是“如果实行得好”,选项漏了条件。

3.B[解答]“乡土社会和都市社会的道德伦理、个人权利”表述不当。材料二第3段表述为“乡土社会……更多的是说道德伦理”“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

4.(1)乡土社会有现成的“礼”,即各种传统规矩(规则)。(2)人们从小熟知并自觉遵守各项规矩(规则)。(3)如有违背规矩(规则),那是教化没有做好,是可耻之事。

(也可分两点解答。根据足球比赛的球员、裁判、规则、犯规等喻,结合上下文加以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5.示例1:“礼让行人”更适合采用礼治。(1)符合“礼让行人”的文明倡导,“礼让”即以礼相让。(2)车主“礼让行人”,能彰显文明程度,营造和谐氛围。(3)“背礼”会让车主遭受指责,产生羞耻感,反过来促使其“守礼”。

示例2:“礼让行人”更适合采用法治。(1)礼治需依靠车主的修身克己,都做到“礼让行人”只是一种理想状态。(2)法律对人一律平等,不“礼让行人”会让车主承担责任,增加违背成本。(3)对不“礼让行人”的车主,处以刑罚,能更好保护行人权利和社会安全。

(也可分两点解答。本题为开放题型,能答所问、言有理即可,酌情赋分)

6.C[解答]“‘我’因告知被偷者‘是陈医生的儿子’而被放过”表述不当。原文表述为“我不出声”,是同伴回答的。

7.D“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主旨一致”表述不当。后者是表现焦裕禄的无私奉献以及对兰考人民的影响,未表现出“家风”“影响后代”。

8.(1)性格较温和。父亲教育顽劣的“我”时,受到母亲阻拦,没有采取强硬方法。(2)职业素养高,不怕苦累。父亲做赤脚医生,有时夜里或是风雪天气,也去给人看病。(3)内心善良,无私助人。父亲主动到贫穷病人家中给看病,背着烧成肺炎的别家孩子跑到医院救治,帮上不起学的孩子交学费,都是不求回报。

(答“重视名声”“心思细腻”“重义轻利”等,合理即可,酌情赋分)

9.(1)“影”的含意。《背影》中指的是朱自清在现实中看到的父亲攀月台时的背影,是实实在在的“影”;《父亲的影子》中指的是“我”心中父亲的美好形象、高尚品质,是看不见的“影”。(2)蕴含情感。《背影》的“影”饱含朱自清的心疼、愧疚、眷恋;《父亲的影子》的“影”,流露出我的敬佩以及想逃离但终被吸引的感动与心安。

(需结合文本内容作答,意蕴和情感答完整,言之有理即可)

10.ADG[解答]A处“后”作主语,此前断开;D处前面句意完整,“平居”即平时,作状语,前面断开;G处后“虽”为关联词,“即使”意,前面需断开。

11.A[解答]“横翼赋诗”的“槊”也是指长兵器,两者意思相同。

12.C[解答]“担心服药无效”表述不当。由原文最后一段可知,马皇后担心的是,如果服药无效,皇帝很可能会因此而怪罪医生。

13.(1)马皇后说:“我听说夫妇相保全容易,君臣相保全却很难。您不忘记和我共同贫贱过,希望也别忘记和臣子们共同艰难过。”

(2)太祖每次吃饭,马皇后都会亲自察看着。平时都是穿洗过很多遍的白绢衣服,即使破了也不忍心换新的。

(不设置得分点,酌情赋分即可)

14.示例:选择“国母风范”。(1)太祖带兵抵御陈友谅时,马皇后拿出宫中的金银锦帛犒劳将士,有体恤士兵辛苦的国母风范。(2)马皇后曾问太祖百姓是否安乐的事,认为皇上是“天下父”,自己是“天下母”,有关心百姓生活的国母风范。(3)病重时,马皇后希望太祖能寻求贤士,接纳谏言,有安邦国定天下的国母风范。

(能答出两处并有恰当依据即可。选择“正气满身”的示例略,能据文本体现出为国为民为帝之正气,即可)

15.D[解答]“凸显出荷的盛衰”表述不当。宋诗“小如钱”是荷叶刚冒出水面之貌,不是盛期。

16.(1)刘诗颈联表述秋荷难以保全晚节的遗憾,以及对自己仕元、晚节不保的悔恨;尾联表述对盛衰变化的感慨,以及追求逍遥自乐生活的慰藉。(2)宋诗后两句表述诗人与秋荷共残年的相惜相怜,以及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无奈。(3)面对秋日败荷,刘诗有超脱之意,宋诗有共悲之情,这是主要不同。

(能合理分析两首诗后半部分的情感即可,总结两者的不同之处不作要求)

17.(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8.(1)遍地开花(2)奔流不息(3)博大精深

(填其它成语酌情赋分。如第一处可填蔚然成风、百花齐放等,第二处可填奔腾不息、源远流长等,第三处可填厚德载物、千姿百态等)

19.C[解答]“根植”不能直接带宾语,后缺少介词“在……中”(或“于”);“直抵人心”和“穿越时空”语序不当,从逻辑关系上看,“穿越时空”需在前。

20.(1)拟人。“搭乘”是乘坐之意,赋予《苔》以人的行为,生动表现了《苔》借音乐为人熟知。(2)比喻。把音乐比喻为翅膀,形象表现出诗歌通过音乐传播的速度之快。(3)拟物。“飞入千家万户”,赋予《苔》以鸟的姿态,新颖别致,突出《苔》为千万家所知。

(能答出两种并恰当分析即可。既可分条分析,也可综合分析)

21.(1)无论黑头粉刺还是白头粉刺(2)但它是一种疾病(3)单靠护肤品很难见效(上下文能衔接上,无语病,意思相同或相近即可)

22.D[解答]“三分治,七分养”和D项中的引号都是表直接引用。A项中表特殊称谓,B项中表特殊含义,C项中表强调。

23.略。

(需符合发言稿的文体特点;不能脱离所给材料;对材料中的观点,可认同,可批驳,也可辩证看待;适当体现思辨性)

文言文参考译文: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是宿州人。父亲是马公,母亲是郑媪,郑媪很早就去世了。马公素来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