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题西林壁教案汇编15篇 - 【导语】大文斗的会员“xiaoyue618”为你收拾了“题西林壁教案汇编15篇”范文,希翼对你有参考作用。题西林壁教案1 【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行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势谈游山感触。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视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外形、姿势各不相同。庐山毕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
2、壮美,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熟悉庐山真面目,只由于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视,就能熟悉庐山的全貌了。 游山西村是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通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体面习俗,刻画了农夫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招待客人,菜肴尽够丰富。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招待客人时尽其全部的盛情。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运河弯弯,正疑无路可走,骤然浮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3、“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逆境,似已绝望,忽而绝处逢生,浮现新的契机,增加克服困难的信念。 【学情分析】 对于四班级的同学来说,已经有了学习古诗的基础和办法,而且同学喜爱诵读这种节奏感剧烈的古诗。然而,两首古诗中都有富有哲理的诗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故引导同学联系实际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熟悉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味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触与他人沟通。 【教学重点】 引导同学观赏古诗文,堆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 体味含有人生
4、哲理的诗句。 【教法学法】 解诗题,知;抓字眼,知大意;多诵读,悟诗情。 【课前预备】 课件;搜集与有关的资料。 【教学时光】2课时 第一课时 题西林壁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办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2.初读感知 读通读正确:同学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读,然后抽读。 3.自主识字 三、朗读感悟 1.板书题目,并解题 题西林壁题:书写,题写。西林:江西庐山上的西林寺。壁:墙壁。题意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简介:(见附录) 3.理解诗句之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横看:从正面看。岭:山岭。侧:从侧面看。峰:山峰。远近凹
5、凸: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各不同:各种不同的姿势。诗句之意:从正面看,庐山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一座巍然矗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展现出各种不同的姿势。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不熟悉,不清晰。缘:由于。只缘:只由于,就是由于。此山:这庐山。诗句之意:(我)不熟悉庐山真面目,只由于自己在这座庐山之中。 4.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1)都是怎样观看庐山的?(位置:横看、侧看;距离:远眺、近观;角度:俯瞰、仰视)位置、距离、角度不同,同看一座山在观看时看到的山的容貌一样吗?(千姿百态) (2)“横看”是从哪个角度按什么挨次观察?看了什么?(“横看
6、”是正面,从“左右”或从“右左”观察。这样看整庐山就是很高的连绵起伏的山岭。) (3)“侧看”看到了什么?(从侧面时又成了矗立陡峭的山峰。) (4)从“远、近、高、低”不同的位置看,庐山的姿势一样吗?(不一样展现出不同的美好的姿势,气象万千,千姿百态,变幻无穷: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视则是重峦叠障。) (5)庐山到底有没有真正的面目?(应当有)为什么在庐山看不清庐山内的真面目?(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熟悉庐山真面目,只由于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视,就能熟悉庐山的全貌了。) 5.总结全诗,体味感情
7、。 (1你认为怎样才干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不同角度观看,结果各不相同。”你遇到过这样的状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如画杨桃,协助同学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看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2)师: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行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势谈游山感触。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视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外形、姿势各
8、不相同。庐山毕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美,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熟悉庐山真面目,只由于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视,就能熟悉庐山的全貌了。 (3)中心:题西林壁这首诗通过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告知我们一个人生的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熟悉,就必需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四、诵读背诵 指导朗读题西林壁:“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伸声音;“远近凹凸”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如,“远”稍强,“近”“高”强,“低”
9、又是稍强;或“远”稍强,“近”稍弱,“高”稍强,“低”稍弱。“真”“只”要读作重音。 五、作业布置 诵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题西林壁教案2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四班级上册其次单元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这是苏轼在游历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在诗中,通过对庐山宏伟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抒发了他“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感慨,其实就是告知了我们这么一个道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熟悉,就必需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 学情分析: 四班级同学对于学习古诗已初步把握了基本步骤,即:读解悟。而本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较难把握,
10、需要紧密结合同学的生活实际才干理解得更透彻。 教学目标: 学问与能力: 1、教会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够默写出来。 2、教会同学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办法: 引导同学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把握学习古诗的办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同学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懂得诗中蕴含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2、培养同学按照字面意思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同学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同学热爱祖国美妙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同学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能够将全诗背诵并默写下来。 教学难点: 让同学懂得体味诗中所含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1、 谈话导入 1、谈话:学生们,你们有没有爬过山?请曾爬过山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爬上山顶后看到的景象和在山下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 2、引入课题:是啊,山上看到的村庄还是本来的那个村庄,但是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景象浮现呢?大文豪苏轼也有过和你们一样的经受。今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写的一首诗题西林壁,看他是怎么为我们解开这个怀疑的。(板书课题) 二、解题 1、齐读课题 2、请学生们结合课文的解释,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设想:可能有学生不懂“题”的意思,可让学生们先组词,比如“题目”“题写”“问题”等,结合古诗,挑选正确的译义。) 3、板书课题意思: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文。 三、初读诗文,感知节奏 1
12、、请学生们用学过的朗读古诗的办法自己默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注重停顿。 2、老师范读。要求:学生们在听时要注重教师的节奏,在停顿的地方用“/”作上标记。 3、全班朗读,老师纠音。注重卷舌音平舌音的正确读法。 4、鼓舞个别起来展示读,大家一起纠音、评价。 过渡:学生们已经会读这首诗了,但是你知道诗中写了什么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它的意思 四、学习第一、二句诗意 1、全班朗读这两句。 2、猜测诗意:按照自己的理解,同桌间相互说说你猜到的这两句诗的意思。 3、谁来把自己理解到的诗意说一说? (老师按照同学的作答板书诗句意思: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庐山却变成了一座山峰,巍峨陡峭。
13、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景象都各不相同。) 4、在这两句诗中,它告知了我们什么? 庐山千姿万态,从每个角度都看到不一样的景象。(有岭又有峰) 5、延长:学到这里,你是否想起,我们在上一学期也学过这种描述了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发觉不同的样子的文章? (引导同学说出画杨桃中的话:“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6、谁来把庐山不同的景象画一画?(给时光让同学作画,画完后展示、评价) 7、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 过渡:就那么一座山,为什么会看到好多不同的景象呢?(引导同学说出最后一句诗) 五、学习第三、四句诗意 1、全班朗读这两句。 2、请你按照解释猜测一下这
14、两句的意思。 3、请你说一说,在这两句来应当注重哪些字的解释? 识:熟悉;清晰。缘:由于真面目:指庐山真切的景色。 4、谁来把自己理解到的诗意说一说? (老师按照同学的作答板书诗句意思:认不清庐山真切的景色,是由于我就身处在庐山之中啊!)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 六、深化体味 1、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为什么还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同学说出最后一句诗) 2、你认为怎样才干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3、老师归纳:诗人觉得没能够熟悉庐山的真面目,是由于本身就处在庐山之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视,就能熟悉到庐山的全貌了。 4、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前两句与后两
15、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触。) 七、拓展 1、从这首诗中,你觉得是要告知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路呢? (教学设想:生或会回答“看景象要看全面”、“看待事物要考究办法”、“不要置身在景物之中只看它的局部,要站在高处看它的全貌”、“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会有不同的发觉”等) 老师作归纳: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像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一样,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熟悉,就必需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即: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看法。 按照同学的作答板书:横看岭 远近凹凸各不同 侧看峰 不识真面目当局者迷
16、 只缘在山中旁观者清 2、谈感触:你能不能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你平常碰到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状况。 八、熟读背诵、默写 1、请你把自己当做诗人,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练习背诵 同桌间相互练习背诵。 分组比赛背诵。 师生互背: 老师出上一句,同学对下一句。 老师说意思,同学对出相应的诗句。 将诗句挨次打乱,让同学连接上句或下句,做到倒背如流。 谁情愿站起来给大家展示你的背诵? 自评、共同评价背诵状况。 3、练习默写 先说一说,在默写时要特殊注重哪个字的书写?“峰”不要写成“锋”,“各”不要写成“个”,“缘”的右边上头不要写成“互”。 同学练习默写。 谁情愿上黑板来展示你
17、的默写? 共同评价默写状况。 九、总结、延长 1、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作答诗句的意思。 指名谈出诗中包含的道理。 谈一谈你对庐山的了解。 2、提升感情:从诗中,我们知道,庐山是一个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所以苏轼通过多个角度、细致地观看了庐山,并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它的神奇景象。希翼学生们也能够像诗人一样,对祖国的漂亮河山有所感、有所悟,将你的心得体味记录下来。 十、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解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题西林壁教案3 班级:四班级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课题:九年义务教导六年制学校语文第八册第十九课题西林壁 教学目的: 1、
18、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了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看角度不同,观看效果不同; 3、培养同学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同学学习古诗的办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同学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柔美。学生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同学学习爱好,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学生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同学对庐山有
19、初步熟悉,吸引同学注重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同学对庐山的感性熟悉举行梳理,同时巩固熟悉。) 师:闻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欣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日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熟悉生字。 师:请学生们自读古诗,并把不熟悉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订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学生朗诵的能力十分精彩的,能不能为教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浮现的问题加以订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学生们朗诵得不错,假如能注重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考究的。普通来说,一句诗
20、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情愿听教师根据这个规章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学生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学生们再来朗诵一遍,注重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学生们有没有信念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同学)好,现在就请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假如碰到了难题可以向教师,学生求助。(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同学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方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离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
21、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需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老师按照实际状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状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同学沟通学习成绩。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同学浮现的问题加以订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体面。我希翼学生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察录像。 师:在看过了漂亮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学生来推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学生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
22、绵起伏而又挺立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漂亮的风景,你十分的兴奋,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同学体味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学生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学生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学生们思量一个问题。普通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学生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的感触的。(同学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触。)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醒:诗人站在庐山的
23、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惟独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学生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状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由于观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知我们一个道理,观看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学生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学生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比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欣赏庐山明了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
24、必需全面的举行观看,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翼学生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看的 远近/凹凸/各不同。实写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效果察 不同。 题西林壁古诗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看问题应客观全面,假如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始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25、。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味。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切面目,是由于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定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囫囵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阅历、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熟悉。游山所见如此,观看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盛的内涵,它启迪人们熟悉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因为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动身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熟悉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熟悉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需超越狭小的范围,挣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
26、和沉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熟悉。因为这种熟悉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逻辑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分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非常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样深奥。深化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爽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耀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盛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规律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
27、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精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亮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缘由。 假如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浮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题西林壁教案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味诗人在庐山时,观看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
28、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味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触与他人沟通。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办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味诗人的心境。 2.引导同学掌握好朗读的节奏,把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味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触。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预备 1.橡皮泥。 2.同学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凹凸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教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日,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奇特的自然体面。请全班打开课
29、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学生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日,我们就要用学过的办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 1.师:请结合课文的解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沟通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闻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崎岖,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
30、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思量,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沟通,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宛然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凹凸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如果你现在就面向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看到
31、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由于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教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描写庐山?(爱慕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看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神奇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那赞美之情用柔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爱慕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办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爱慕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32、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学生们十分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教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由于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看法。)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3、”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理解诗题。 (1)同学相互沟通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老师补充。 (2)按照解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办法学生首一首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就读成诵。 题西林壁教案5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宏伟壮观的景象。通过写观看庐山的各种不同感触,提醒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扬。由于在人们非常认识、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殊是这个道理一经
34、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行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同学观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同学想象能力、观看能力的好教材。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教学目标 【学问与能力目标】 熟悉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过程与办法目标】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味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触与他人沟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味观看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办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味诗人的心境;引导同学掌握好朗读的节奏,把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味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触。 教学过程 一
35、、激情导入 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柔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堆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闻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欣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日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1、请学生们自读古诗,把不熟悉的自勾出来。 2、指名读。正音 3、再读,注重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学生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日,我们就要用学过的办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36、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惟独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展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如果你现在就面向着庐山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从远处看庐山,像_;从近处看庐山,像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 师:扫瞄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精心观看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还专心去思量,你从哪看出来的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由于我站在庐山中 想象一下,怎样才干看清庐山的“真面
37、目”呢? (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看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神奇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的赞美之情。你能不能用柔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师:刚才学生们十分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熟悉,就必需站在多个角度,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也就是俗语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四、背诵 五、课外拓展:登飞来峰 六
38、、总结。 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色,后两句是由景所悟出的道理。借观赏庐山的感触,告知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看、去体味,这样才干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平的评价。 题西林壁教案6 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学校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宋朝闻名诗人苏轼在巡游庐山后采纳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将自己的所看所感记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成为不朽的佳作。本设计对古诗的教学举行了大胆的创新,主要教学程序如下: 一、谈话与导入 、师生谈话: 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师板书: 庐山。 生跟读两遍。 、请同学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 、师生共同观察体面片庐山。 、小组沟
39、通观后的感触。 、请同学用一个词语描述一下庐山,并把词语写在黑板上。 二、初学与感知 、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闻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光巡游庐山,对庐山的熟悉还不够全面,他感触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多媒体出示西林寺的图片和题西林壁这首诗,师配乐朗读。 、同学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教音: 岭(lng) 峰(fng) 不识(b sh) 只缘(zh yun) 、指名两生和两组读。 、熟悉“缘”字: 请同学自己通过部首查字典来熟悉该字。 完成填空: “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 部首,再查 画。第四笔是 ,名称是 ,第五笔是 ,名称是 。 多媒体演示“缘”字的书写
40、挨次,同学再跟写一遍。 同学在自己纸上练写“缘”字。 、再读全诗,要求读流利。 、同学练习后,小组竞赛读。 、请同学把全诗分成两部分,并说说理由。 三、理解与感悟 、学习第一部分: 齐读一、二句诗。 自查字典,理解“岭”“峰”的意思。 按照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在纸上画出“岭”“峰”,请两生在黑板上 画。 (岭: 峰:) 说说“岭”“峰”的区分。 小组研究: 同样的山,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分?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 继续研究: 分离从哪些角度来观察庐山的? 体味“横看”“侧”“远近凹凸”的意思。 协作相应的风景图片,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 ;从上往下看,庐山是 ;从远处看庐山,像 ;从近
41、处看庐山,像 ;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 ;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 。 在小组中沟通这两句诗的意思。 、学习其次部分: 自读。 同座研究,完成填空: ,是由于 。 由于 ,所以 。 ,所以 。 之所以 ,是由于 。 指名同学自主挑选其中的一种句式来说。 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想象一下,怎样才干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质疑。 四、朗读与背诵 、按自己的理解来读读这首诗,注重读出感情。 、请同学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读后评价。 、提供四段背景音乐: 古琴曲高山流水; 古筝曲渔舟唱晚; 二胡曲二泉映月; 江南丝竹茉莉花),同学自主挑选音乐,配乐朗读。 、同学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把这首诗按照自己认识、爱慕
42、的曲调唱出来。 五、升华与拓展 、观察成语故事片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说说观后的感触。 、举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介绍有关庐山的诗: 望庐山瀑布登庐山庐山诗。 题西林壁教案7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爱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堆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味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同学对祖国山河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味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预备: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43、导入,读题释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在咱们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我们一起去领略庐山体面吧!(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 2、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巡游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诗题叫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3、释题。“题”是什么意思?(提醒同学借助解释是学古诗的一个重要办法)“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 二、初读,读通读顺 1、同学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重读准字音,其次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同学评价。相机正音,如:“岭”“此”等。练读诗句。 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谁能试一试?其他学生注
44、重聆听。 4、老师相机范读,同学评议。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同学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分。 5、师生合作读。 三、再读,感触“不同”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读多了,你就会对诗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们再轻声读这首诗,一行行地读,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的意思。 2、同桌沟通。(把握办法:查子典,结合诗后解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 3、问题检测:苏轼身在何处?(详细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看庐山呢?) 4、理解“横看”:怎样看是横看?看我的五指山(老师以手暗示),怎样看是横看?也就
45、是正面,前面。苏轼还身在何处?理解苏轼身处位置不同。 5、老师: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远方,身在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无论在哪儿,他都身在一个范围之内,那就是庐山之中。老师范读,引导同学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6、出示课件,真实感触“不同”,引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 7、苏轼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让我们沿着苏轼的踪迹到庐山去看看吧!闭上眼睛,随着教师的朗读,你宛然来到了何处?你宛然看到了什么? 8、理解身处不同位置看到的庐山景象也不同。 出示课件,老师引读。 四、品读,感悟“不识” 1、看到庐山的这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指名读。 2、
46、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3、链接简介:他是唐宋八人家之一的苏轼,他是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他还是学识渊博的“苏学士”,他不肯停歇在“不识”,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不识”。于是,他问自己,他问山中游客,他还问你们:孩子,我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可是,我都身在庐山之中认仔细真仔认真细地观看了呀,怎么还会“不识”呢?(感悟因“不同”而“不识”。)揭示哲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5、于是,苏轼文思泉涌,挥毫在西林壁上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同学读全诗) 五、升华,堆积运用 1、结合生活经受运用诗句谈感触。 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诗句。 3、练习背
47、诵。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苏轼(宋) 横 侧 远 近 各不同 客观全面 高 低 不识 只缘 熟悉事物 ( 果 ) ( 因) 题西林壁教案8 班级:四班级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课题:九年义务教导六年制学校语文第八册第十九课题西林壁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了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看角度不同,观看效果不同; 3、培养同学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同学学习古诗的办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同学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
48、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柔美。学生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同学学习爱好,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学生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同学对庐山有初步熟悉,吸引同学注重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同学对庐山的感性熟悉举行梳理,同时巩固熟悉。) 师:闻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欣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日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熟悉生字。 师:请学生们自读古诗,并把不熟悉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订正读
49、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学生朗诵的能力十分精彩的,能不能为教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浮现的问题加以订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学生们朗诵得不错,假如能注重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考究的。普通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情愿听教师根据这个规章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学生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学生们再来朗诵一遍,注重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学生们有没有信念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同学)好,现在就
50、请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假如碰到了难题可以向教师,学生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同学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方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离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需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老师按照实际状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状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同学沟通学习成绩。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同学浮现的问题加以订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体面
51、。我希翼学生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共3页,当前第1页123 生观察录像。 师:在看过了漂亮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学生来推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学生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立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漂亮的风景,你十分的兴奋,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同学体味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学生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学生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学生们思量一个问题。普通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学生们在朗诵时看看
52、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的感触的。(同学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触。)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醒: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惟独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学生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状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由于观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知我们一个道理,观看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
53、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学生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学生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比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欣赏庐山明了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需全面的举行观看,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翼学生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看的远近/凹凸/各不同。 同,观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凹凸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
54、身在此山中。 解释 1、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缘:由于。 3、此山:指的是庐山。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巡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看问题应客观全面,假如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始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
55、说理,谈游山的体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切面目呢?由于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定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看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盛的内涵,它启迪我们熟悉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因为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动身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熟悉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熟悉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需超越狭小的范围,挣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谈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触,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化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56、,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课堂实录: (生均能正确、流利的朗读此诗) 师:现在大家出出点子,该怎么学习这首诗? 生:可以通过看解释理解诗意。 生:可以用查字典的办法理解词义。 生:还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 师:请学生们挑选适合自己的办法理解诗意,可以自学,也可以找同伴合作。 (生自学,师随机指导) 师:现在我们一起沟通自己的收获,好吗? 生:我知道第一二行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都不相同。 生:我知道第三四行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貌,是由于身在庐山之中。
57、 生:这是我按照诗意画的画。 师:自己理解了诗意,轻声把诗句读一次,想想:有什么疑问吗? 生:怎样才干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师:请刚才画画的学生把你的画展示出来,这是六个角度看庐山,教师请教大家:苏轼只在这六个角度看了庐山吗? 生:他只选了六个有代表性的角度。 生:“六”在这里是虚指。 师:请学生们认真观看这几幅图,试着用一句话说说图意。 生: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生:每个角度,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师:那么怎样才干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生:从多角度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生:从各个方位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生:全面的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师:看山如此,看事如此,看问题也一样。该怎么
58、看问题? 生:惟独全面地看,才干看清事物真面目。 生:惟独多方位看,才干看清事物真面目。 案例分析: 课标指出:“阅读是同学共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同学在主动乐观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量,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首古诗的教学中同学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一个平等的参加者,体现在:让同学挑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敬重同学的自主挑选,培养了同学的学习能力;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同学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会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层层深化,很有层次感。同学通过乐观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59、,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题西林壁教案9 师:岭和峰有什么区分? 生:岭就是山岭,峰就是山峰。 师:那山岭和山峰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谁能用一些词语来表达一下? 生:山岭是无边无际的。 师:无边无际? 生:一望无际。 师:一望无际?谁能表达得更确切一些呢?它其实是 生:山岭是长的,一排的。 师:一排的,高凹凸低的,所以可以形容它“连绵不断”;那山峰呢? 生:高耸入云。 生:直插云天。 师:好的,山峰是高耸的,这两个词形容了山峰的特点。那连起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诗第一句,一边用手势来表示:横着看,庐山的山岭 生:连绵不断(引导同学徐徐张开双臂,又做波浪状,表示山岭起伏); 师:侧过身来欣赏,庐山
60、的山峰 生:高耸入云(直插云天)(引导同学双手搭成一个尖角,快速上举)。 师:呵,可以挑选你认可的词汇。那“远近凹凸各不同”,从其他各个不同的角度观看庐山又分离会是什么印象呢?闭上眼睛,一遍一遍吟诵这两句诗,你想象自己就在庐山道上跋涉巡游,远远地望凑近了看抬起头俯下身你的眼前宛然看到 师:远远地看 生:无边无际的山。 师:唉,这个词用在这里比较合适了。你远远看到了什么? 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是啊,庐山水汽丰盛,庐山云海可是天下一绝啊。远望庐山,云雾缭绕;走在山道上,近看又如何?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无数树长在陡崖上,还有草。 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新技术行业月度个人工作计划
- 五年级上册英语单词青岛版
- 邢台学院《物流运筹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邢台学院《工艺基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融资合同模板三篇
- 文化活动与展示策划计划
- 西京学院《C语言程序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华师范大学《量子力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快餐店的运营规划
- 2024年01月11054流通概论期末试题答案
- 2024年秋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第二节 细菌
-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试卷全套含答案
- 2024年江西省宜春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编外招聘11人历年高频500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EASL-EASD-EASO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临床实践指南解读幻灯
- 2024年秋季新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期末复习 第3课时 图形的认识
- 华中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 4.2信息的合理存放-文件及文件夹的合理存储 教案
- 初中主题班会人际交往
- 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 第10部分:油田开发工程
- 单位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记录1
- 防雷与接地作业指导书
- 施工组织设计-汽研中心风洞试验室工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