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学案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学案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学案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学案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学案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6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单元课标】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者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了解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感受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清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知识梳理】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物种交流。公元前2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欧洲。公元前100年到公元前200年

2、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入中国,樱桃、杏等传入罗马。此后,物种交流进一步发展,中国的粟传入波斯,越南的占城稻引入中国,棉花、水稻等从印度传入埃及和地中海国家。一、美洲物种的外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16世纪初,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1、粮食作物的传播:(1)欧洲:(2)中国:2、蔬菜的传播(1)番茄:(2)辣椒: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3、畜禽的传入: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2、改变

3、了人们的饮食习惯。3、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一定影响。【重点阐释】一、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范围内人口的迁移与物种交换,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2、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3、对欧洲:开始殖民扩张,海外市场扩大,资本原始积累加速,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欧洲的主要商路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欧开始崛起;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4、对美洲:殖民者掠夺金银、原料和种族屠杀,使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5、对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

4、的场所,黑奴贸易,严重破坏非洲社会经济发展。6、对亚洲:大陆沿岸的一些岛屿为殖民者所侵占。 白银的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各国经济的发展。 7、对世界:新航路开辟,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城一个整体。全球性联系加强,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人类从此从各民族的分散孤立的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二、伴随这新航路开辟全球物种交换带来的影响有哪些?积极:1.丰富食物结构;2.增加粮食产量;3.促进人口增长;4.促进经济开发;5.促进文明交。 消极:1.带来人口压力 2.破坏自然环境 3.导致疾病传播 4.伴随殖民掠夺。【合作探究】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18年全国课标卷)4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

6、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合作探究】 参考答案1(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

7、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2)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3)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限时训练】1.作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之一是出现了“哥伦布大交换”,玉米从美洲移植到其他大洲。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中记载了这一作物种植经验的是()A.氾胜之书 B.齐民要术 C.农政全书 D.农书2.18世纪以前,欧洲人的食物主要来源于谷物的供应,而此后马铃薯取代了由面包与粥构成的

8、食物体系,且日益成为了餐桌上的新主食。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A.美洲地区的开发B.香料用品的大量输入C.商业革命的发展D.民众生活的不断提升3.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人种重新分布,物种频繁交流等。下面原本属于美洲特产的是()A.茶叶、丝绸B.烟草、瓷器 C.玉米、烟草 D.香料、甘薯4.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少数无关紧要的例外,凡是今天得到利用的动植物都是由史前时期世界各地区的人们驯化出来的。它们从各自发源地向外的传播一直缓慢地进行到1500年;这时,它们开始由横跨地球的人们在各大陆中间来回移植。”材料表明()A.新航路开辟开启了物种间的交流 B.1500年以来,动植物的迁移趋

9、缓C.近代以来,全球生态平衡被打破 D.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物种的交流5.下图是17世纪欧洲一本书中所记载的凤梨、马铃薯、木薯的插图。它反映出新航路开辟()A.促使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B.促进了洲际间农业物种的交流C.为欧洲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使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6.洲际物种交流约在1500年开始掀起新的高潮,它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这一变化的直接表现之一是()A.引起欧洲所谓“价格革命” B.促进饮食文化全球化推进C.提高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 D.改善食物供应的品种和数量7.16世纪初,欧洲的马和牛被引进到美洲;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18世纪初,原产自非洲的咖啡

10、传入美洲。据此可知()A.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 B.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重大进展C.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 D.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8.下面是部分原产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表。据此推断,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品种传入中国的时间备注玉米16世纪明后期引进,清初普及甘薯16世纪自菲律宾传入中国马铃薯17世纪清初福建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A.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 B.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9.18世纪以前,英国人习惯用自家的小园子供养自己。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的饮食水平随着工资水平变化,

11、工资较高的工人,特别是家里每个人都能挣点钱的那些工人,吃得较好;在工资最低的工人中,土豆成了唯一的食物。材料意在说明当时英国()A.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明显 B.工业革命摧毁了小农经济C.新航路开辟改变了饮食结构 D.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10.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7.84亿亩,清朝又增至1112亿亩。其中,新增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下列属于明清时期“瘠卤沙冈”“陡绝之地”成为耕地的重要条件是()A.政府极力推广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 B.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不断推广C.高产作物甘薯和玉米的引进与推广 D.明朝曲辕犁适应不同土壤的耕作11.新航路开辟后,原

12、产于美洲的玉米传入非洲,逐渐适应了当地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这()A.影响了非洲气候环境B.有利于全球人口的增长C.推动了当地经贸发展D.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12.有学者在评论15、16世纪的欧洲菜肴时,称其“完全消失在调料(以胡椒、桂皮、豆蔻花为主的香料)里了,食物本身已经无足轻重,它成了稀奇古怪的调料的附庸”。这说明()A.欧亚贸易的拓展影响欧洲人的口味 B.美洲的开发改变了欧洲的饮食风尚C.价格革命使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下降 D.新航路开辟使民众消费观转向奢侈13.明朝中后期,新航路开辟,带动了物种的交流,美洲独有的物种先后传入中国,除土豆、辣椒之外,还有玉米

13、、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刺激了当时中国()A.生产工具迅速革新B.农业商品化发展C.白银成为主要货币D.朝贡体制的终结14.据记载,乾隆六年(1741年)第一次全国人口统计的数字为1.434 1亿,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时增长到2.969 6亿,远超此前历史上任何朝代。为清朝人口激增奠定物质基础的外来因素是()A.垦荒卓有成效,粮食作物实现丰收 B.丝绸之路畅通,吸引大量人口定居C.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 D.国家废除丁税,隐藏人口失去意义15.农作物物种的种植与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17世纪传入中国的三种粮食作物学名别名(部分)原产

14、地传入途径(部分)玉米番麦御麦美洲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甘薯番薯金薯美洲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马铃薯洋番薯荷兰薯土豆美洲由荷兰殖民者带进台湾,再从台湾传入大陆材料二乾隆在看到陆耀写的甘薯录后,令示隶总督刘峨、河南巡抚毕沅把此书广为传播,令彼等“当即转饬各属,劝谕民人,广为栽种,接济民食,亦属备荒之一法”。摘编自邓书杰中国历史大事详解清史(上)材料三乾隆年间人口统计(部分)年度人口数(单位:人)乾隆九年(1744年)166 808 604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218 743 315乾隆四十年(1775年)264 561 355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279 81

15、6 070据清高宗实录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1617世纪三种粮食作物传入中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它们传入中国的国际背景。(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甘薯“广为栽种”对当时社会的影响。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多数人并没有选择吃的权利。不过,这一情况随着人类社会步入近代而发生了巨大变化。15世纪末,新大陆被发现后,美洲特有的农作物被带到了欧洲,进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像玉米、土豆、红薯等作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与习惯,更成为人们在饥馑之年的救命口粮。到1800年左右,取材于美洲的蔗糖已经成为欧洲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同时,旧大陆的一些农作物和家畜

16、被欧洲人带到了美洲;不过,家畜的过快繁殖也引发了美洲的生态危机。至少在欧洲,新旧大陆之间的食物大交换间接促成了一个更为平等社会的出现。当然,欧洲这种平等的背后是上千万背井离乡的黑人奴隶的血泪史。工业化食品的出现,解决了食物的保存和运输两大问题。1835年、1874年,美国人雅各布珀金斯和德国人卡尔冯林德在大西洋两岸先后发明了制冷机和冷冻机;同时,借助同时代铁路和航运技术的发展,大宗肉类食物的跨国和远洋运输不再是问题。大型屠宰厂、肉类加工厂、罐装食品厂纷纷建立,之前手工烹制食物的“温情脉脉”被标准化大规模生产所追求的效率和价值所取代,但总体而言,民众尤其是日益扩大的社会中下层人士从食品的工业化中

17、还是得到了好处,因为获得了更多吃的权利。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今天,麦当劳金色拱门的标志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象征。西方食物在向全球挺进的同时,必须经历一个被“地方化”的过程,也就是必须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如肯德基公司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推出了粥、油条和大饼等产品。随着西方快餐和工业加工食物的传播,肥胖、心脏病、糖尿病等与不健康饮食有关的疾病也在扩散,一系列新的健康风险抵消了工业化食物的好处,也让人们开始警觉快餐和工业化食物的弊端。摘编自张旭鹏舌尖上的世界近代以来食物从区域到全球的传播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以来食物的传播与人类社会发展”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历史时期或全面综合考察皆可,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 1-5:CCCDB 6-10:DBDAC 11-14:DABC15、(1)特点:传入的物种原产于美洲;名称中大多带“番”字;主要是从海路传入中国。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2)影响:缓解了因人口增长而带来的粮食问题(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粮食结构和人们的饮食习惯。16、参考答案示例 论题:近代以来食物的不断传播深刻地影响着世界。论述:自新航路开辟开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