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课件(47张PPT)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课件(47张PPT)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课件(47张PPT)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课件(47张PPT)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课件(47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目标1、了解熟语的特点及类型。 2、了解成语、惯用语、歇后语 的构成。3、能正确使用熟语,特别是成语。一、关于熟语定义 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短语或句子。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部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词法来分析。一、关于熟语基本类型基本类型含义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是一种相沿习用的特殊固定短语是人民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短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二、熟语的老大哥成语(一)主要采用四字格的形式。(二)不少成语是由古代寓言、神话传说

2、或历史故事浓缩而来。(三)比较完整地保留古代汉语词汇、语法、修辞等特征。(文字的珍品)(民族文化的精华)(古汉语的“活化石”)三、课堂活动看图猜成语气吞山河缺衣少食拍案叫绝化整为零三、课堂活动看图猜成语声东击西同床异梦自圆其说待字闺中三、课堂活动成语之最最遥远的地方最荒凉的地方 最昂贵的稿费最高的巨人最长的一天 最大的巴掌 最吝啬的人 最厉害的贼 天涯海角不毛之地一字千金顶天立地 一日三秋一手遮天一毛不拔偷天换日三、课堂活动成语接龙向隅而( )不成( )泪俱( )里巴( )欢马叫毛遂自( )贤举( )者为( )出无( )落孙山 老生常( )虎色( )本加( )兵秣( )到成功好景不( )歌当(

3、 )笑不( )天独( )颜无耻洁身自( )事多( )杵成( )锋相( )症下药泣 声下人荐能师名谈变厉马长哭得厚好磨针对辨析成语八角度1、注意关键词,防范“望文生义”防范“望文生义”(1)许多成语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的,有些来源于历史故事、神话寓言或古代诗文,有些具有深层的含义。(2)吃透关键词。(3)不熟悉的成语一定不能乱用,要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相关典故,透析其意思,才能游刃有余,运用自如。(4)了解词源典故。(5)整体把握词义。【解读】对一些成语,想当然地从字面上认定其意思,导致误用 。 【例1】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解析】“

4、万人空巷”是说人们都从巷子里出来到大街上,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例2】兴华实业公司与菇农的纠纷,有关方面调解无果后,不得不对簿公堂 。【解析】“对簿公堂”是指“到公堂上受审讯”,此误解为“到法庭对质” 。1、注意关键词,防范“望文生义”防范“张冠李戴”(1)是人是物要分清(2)特定对象记心中如“巧夺天工”形容的对象是人的技能或人工物品,不能用来形容自然美景。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关系。如: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琴瑟之好、破镜重圆有的专用于某一领域。如:美轮美奂,只用于形容屋舍高大华美,不能用来形容艺术品。2、注意使用对象,防范“张冠李戴”有的专用于群体。如:莘莘学子,只能指群体,不能指个体。

5、【解读】每个成语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对象,若使用不当,就要出差错。 【例1】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解析】“汗牛充栋”是形容“书籍”很多,此用于“人”,适用对象误 。 【例2】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常在纸上信笔涂鸦,现在他画的鸟已是栩栩如生。【解析】“信笔涂鸦”是指写字,不是画画 。2、注意使用对象,防范“张冠李戴”防范“褒贬误用”(1)具有褒奖、赞扬色彩的成语,用于正面、积极的人或物,如“危言危行”“凤毛麟角”等。(2)具有贬抑、批评色彩的成语,用于反面、消极的人或物,如“猫鼠同眠”“上下其手”等。褒义误用为贬义,如“目无全牛”“如火如荼

6、” 。贬义误用为褒义,如“天花乱坠”。(3)没有明显褒扬、贬抑色彩的中性词,适用范围较宽,如:“举一反三” “承上启下”等。3、注意感情色彩,防范“褒贬误用”【解读】不辨色彩主要表现在褒贬误用、语体色彩不当等方面 。 【例1】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 【解析】“无所不为”是指“什么坏事都敢干”,此误将贬义词用作褒义词了 。 【例2】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解析】口头语“半斤八两”常含贬义,且语体色彩也不妥 。3、注意感情色彩,防范“褒贬误用”防范“谦敬错位”(1)成语的使用有其特定的场合

7、,有的还要区别尊卑、长幼、主宾、男女等。(2)敬辞用于对方,而不是他方(第三方);谦辞用于自己。常见的敬辞有:鼎力相助、不吝赐教、虚怀若谷、大驾光临、高抬贵手、高朋满座、卓尔不群。常见的谦辞有:抛砖引玉、蓬荜生辉、不情之请、狗尾续貂、敬谢不敏、信笔涂鸦、不足挂齿、姑妄言之、一孔之见、雕虫小技。4、注意用语得体,防范“谦敬错位”【解读】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 【例1】你放心,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换房子的事我一定鼎力相助。【解析】“鼎立相助” 即大力相助,是敬辞,误用为谦辞【例2】 在这里,我就不吝赐教,谈点看法,跟你商榷。【解析】

8、“不吝赐教” 用于请教别人指教自己的客套话,是敬辞,误用为谦辞了。4、注意用语得体,防范“谦敬错位”防范“重复累赘”(1)弄清成语的真正含义,其已含的意思在句中不能再有部分阐述。(2)在使用的时候可以借助“代入法”。所谓“代入法”,就是用成语的准确解释取代成语放入句子里,结合上下文,阅读几遍,就可以发现问题,从而避免赘余。如“安居乐业”意为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不能说“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5、注意准确简洁,防范“重复累赘”【解读】与成语相同意思的在句子上下文已有表述,导致语意重复 。 【例1】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顺便帮了一下别人,没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 。 【解析】“不虞”就是“没料到

9、”的意思与“没想到”重复【例2】看到黄宏表演的小品,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解析】“忍俊不禁”就含有“笑起来”之意 。5、注意准确简洁,防范“重复累赘”防范“搭配不当”(1)有的只能做谓语。(2)有的只能做修饰语。如“深思熟虑”。6、注意语法功能,防范“搭配不当”(3)有的不能带宾语。(4)有的只能与否定词搭配。如“大名鼎鼎”“津津有味”。如“出奇制胜”“漠不关心”“司空见惯”“求全责备”。如“一蹴而就”“同日而语”“望其项背”“相提并论”“一概而论”。【解读】成语与句中其他成分搭配不当(既有主干的搭配,也有修饰语的搭配)。【例1】当登上黄山天都峰的鲫鱼背时,人们都常有如临深渊,

10、如履薄冰的那种恐惧之感 。 【解析】“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表示小心、谨慎、不能修辞“恐惧”这一中心语 。 【例2】兄弟俩原来关系亲密,好得不可开交,但是自从弟弟结了婚,不知怎的,两兄弟渐渐形同路人。【解析】 “形同路人”表现的是一种结果,不能受“渐渐”限制。6、注意语法功能,防范“搭配不当”防范“轻重不分”(1)准确把握语境描述的程度;(2)准确把握成语词义的轻重程度;7、注意词语程度,防范“轻重不分”(3)对常见易错的、轻重有别的成语做归类整理,经常温习。【解读】成语与上下文描述的情景相比,夸大其辞,轻重失调 。 【例1】刚一起跑,我班的胡艳艳就滑倒了,他爬起来奋力追赶,离终点20米时终于成

11、为后起之秀,夺得3000米跑的第一名。 【解析】“后起之秀”所指后出现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此大词小用 。 【例2】洪水冲垮了李老汉的房子,全村人都很难过,村前村后,哀鸿遍野 。【解析】“哀鸿遍野”比喻旧社会到处是呻咛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程度太重 。7、注意词语程度,防范“轻重不分”防范“近义误用”8、注意细微差别,防范“近义误用” 有些成语彼此相似,在使用中极易混淆,如果辨析不精细,就会错用。对于此类词语,需要把握各自词义的重点,用心辨析两词中相异语素的含义,进而弄清两词的区别,才能避免误用。【解读】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使用时极易混淆。【例1】过去的

12、上海滩是鱼目混珠之地,以前人们在那里做事情格外小心。【解析】“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一般形容物,不指人。应为“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例2】2014年1月14日,习近平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解决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不可能一挥而就,要常抓不懈。【解析】“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 。应为“一蹴而就” 指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完成。8、注意细微差别,防范“近义误用”四、成语误用的类型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褒贬误用敬谦错位重复累赘搭配不当轻重不分近义误用补充关于“马”的成语塞翁失马: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意义:比喻事物的祸与福都是具有转

13、换性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寓言故事原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一马平川宋苏轼东坡诗卷二十三游径山:“势若骏马奔平川。”偏正式;作定语、宾语;含褒义。平川:地势平坦的地方。能够纵马疾驰的一片广阔平地。指广阔的平原。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来的清 昭连 啸亭杂录山舟书法:“惟公兼数人之长,出入苏米 ,笔力纵横,浑如天马行空。

14、”天马行空,意指天神之马来往疾行于空中。比喻思想行为无拘无束。亦形容文笔超逸流畅。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来的天马行空:天马行空: 相传汉武帝时期,在西域有一匹马叫做天马。那匹马四肢健壮,腿脚灵敏,因此没人可以抓住它。后来人们在山脚下放了一匹五彩马,不久它与天马配对生出了很多匹小马。据说这种马出的是赭石色的汗,马蹄踏在石头上就可以形成深深的坑。不久这个消息传到汉武帝耳中,汉武帝十分高兴,便派使者通过丝绸之路送去百匹绸缎以换得一匹小马。可是西域人认为这马万万不能送,于是就将使者赶了回去。汉武帝十分生气,于是下兵攻打西域。快马加鞭解:给快跑的马再抽几鞭,使它跑得更快。用来形容:快上加快,疾弛飞奔,或用以比

15、喻不断努力,继续前进。从历史故事中来的马到成功指战马一到,立即成功。比喻成功容易而且迅速,一开始就取得胜利。语出 元张国宾薛仁贵楔子:“凭着您孩儿学成武艺,智勇双全,若在两阵之间,怕不马到成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行军总要:“自 金田 起义以来,由 湖南 、 湖北 、 安徽 诸省直抵 金陵 ,战胜攻克,马到成功。”从历史故事中来的老马识途出处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释义 “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 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车水马龙出处:后汉今明德马皇后纪前过灌龙门上,

16、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士口游龙,仑头衣绿,领袖正气顾视御者,不及远矣。 指鹿为马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盲人瞎马这个成语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后人把“盲人骑瞎马”简化成“盲人瞎马”也作“瞎马临池”,比喻瞎撞乱闯,非常危险。盲人瞎马 东晋时,桓玄、殷仲堪和顾恺之聚在一起闲谈,比试谁说的话惊险。桓玄首先说:“矛头淅(x)米剑为炊。”意思是:用长矛的尖头淘米,用剑烧火做饭。殷仲堪接着说:“百岁老翁攀枯枝。”意思是说年纪很大的老头悬挂在一根干枯的树枝上,自然险得很。这时有人接着说了一句:“井上辘轳(l l)卧婴儿。”说井台上的辘轳上睡着一个婴儿,似乎

17、更险。顾恺之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一只眼睛失明的殷仲堪听后吓了一跳,脱口而出:“这太可怕了!”你想想,一个盲人骑着一匹瞎马,深更半夜走到一个深水池边,能不危险吗?下马威原指官吏初到任时对下属显示的威风,后泛指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自己的威力。也指灭人威风。“下马威”出处:汉书叙传:“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意思是说他们担心班伯初到任时要对下属显示威风,所以有所收敛。这里的下车,并非指从车上下来的动作,而是指官员初到任。古人有用下马、下车表示官员到任的习惯,所以后来“下车作威”便被“下马威”代替。加上下马威读来顺口,意思简约明白,便广为流传。成语故事:西汉时期,豪门贵族少年班伯主动请缨到混乱的定襄去做太守。他刚到任,当地的豪绅大姓把以前的犯事的人全都藏匿起来。而班伯一上任就大肆宴请豪绅大姓,与他们交朋友,待了解犯事的人藏身之处后立即下令捕杀,定襄很快就安定了。风马牛不相及【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做丞相,在管仲的治理下,国力强大。楚国不向齐国朝贡,齐桓公就派兵攻打楚国,楚国使臣说:“你们齐国与楚国一南一北,相距很远,风马牛不相及,为何要发动战争呢?”经谈判,楚国与齐国修好。 风马牛不相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