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代文学作品的多元文化形态_第1页
浅析古代文学作品的多元文化形态_第2页
浅析古代文学作品的多元文化形态_第3页
浅析古代文学作品的多元文化形态_第4页
浅析古代文学作品的多元文化形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古代文学作品的多元文化形态浅析古代文学作品的多元文化形态摘要:古代文学史上的很多作品都具有多元文化形态的特征。汉魏六朝小说表达了地理博物学、史学和宗教的多元文化特点,又具有文学想象、叙事、写人等小说文体元素。这种多元文化形态的存在在各个方面制约了作品的文学性。其情节、形式乃至艺术手法往往成为某种文化形式或著述动机的附着因素。文学史写作应格外注意这一特征。关键词:文学史写作:多元文化形态;汉魏六朝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这一概念的范畴比今天要大得多。章太炎曾说过: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凡文理、文字、文辞,皆称文。章氏此说,五四以来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因为它缺乏现代

2、的科学性,也和西方的文学观念不符,然而这正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文学理论的大量传人。学术界对于文学这一概念进展了深化的讨论,产生了后来影响较广的狭义文学和广义文学观念或日纯文学与杂文学观念的争论。狭义文学或纯文学的观念是在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下产生的,它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中国文学开展的实际,将其牵强地套用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那么有削足适履之弊。因此,本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分析和立论,以广义文学或杂文学的观念为基矗杂文学的观念意味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往往具有多元文化形态的特征。?诗经?、?楚辞九歌?都是诗、乐、舞的统一体,?左传?、?史记?等既是史学著作又是文学著作,?庄

3、子?、?孟子?等既是哲学著作又是文学著作,?水经注?、?洛阳伽蓝记?既是地理学著作又是文学著作,?西厢记?、?牡丹亭?等既是戏曲表演的剧本,又是出色的文学作品,而宋元以后的话本与拟话本、明清时期的长篇小说那么杂糅了历史、哲学、宗教、神话和说话艺术等文化形态。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应对这种情况予以充分的重视。一方面,不应该忽略作品的其他学科属性及价值;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种多元文化形态的存在也在各个方面制约了作品的文学性,对其进展考察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文学性,从而作出较为合理、客观的文学史表达。本文试以汉魏六朝小说为例阐述这一问题。首先,我们应确定汉魏六朝小说的文体内涵。小说一词,

4、最早见于?庄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2(P707),但这里?庄子?所说的小说与?论语子张?中子夏所谓小道,?荀子正名?中所谓小家珍说一样,都是指与本学派的大道相对的小道理、琐屑的言谈,并不具有文体意义。首次在文体意义上使用小说一词的,当推西汉末年的刘歆。刘向、刘歆父子校书秘府,刘歆总群书而奏?七略?(今亡),班固?汉书艺文志?(下简称?汉志?)即据?七略?删节而成。所以?汉志?中对小说家的著录及关于小说家的议论实出于刘歆。?汉志?小序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论语子张?作子夏日):虽小道,必

5、有可观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51(P1745)这是现存最早的小说专论,它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小说和小说家的概念。此后,第二个对小说进展专门阐述的是西汉末、东汉初的桓谭。他在?新论?中写道:假设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6(P1453)刘歆、桓谭、班固等人所说的小说,是短书的同义语,即所谓的丛残小语,其内容那么是琐碎的街谈巷语,乃道听途说者之所造。这实际上就是一些琐碎、驳杂的历史资料、遗闻逸事和百家之言,因此在文化形态上必然具有多元的特征,但与如今小说的文体概念是不同的。?汉志?

6、著录小说十五家,至隋时已全部失传。侯忠义根据其书名、班固自注、颜师古注与局部佚文考察、推测其性质、特点,将这十五家小说分为三类:第一类近史之书,包括?周考?、?青史子?、?天乙?、?臣寿周纪?四种;第二类似子之书,包括?伊尹说?、?鬻子说?、?师旷?、?务成子?、?宋于?、?待诏臣饶心术?、?百家?七种;第三类方土之书,包括?皇帝说?、?封禅方说?、?待诏臣安成未央术?、?虞初周说?四种。7(P7)可见这些小说还具有史、子或方士之书的文化形态。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根本内涵。汉魏六朝小说就是这种小说观念的典型代表。因此也具有多元文化形态的特征。当然,文人学者们对小说的认识和理解并不是僵化的

7、,而是始终处于开展和变化之中。仅以?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下分别简称?隋志?、?旧唐志?、?新唐志?)对汉魏六朝小说的著录而言,除?燕丹子?、?笑林?、?郭子?、?世说新语?、殷芸?小说?等都一致地著录于三?志?的子部小说家外,?列异传?、?搜神记?、?幽明录?、?续齐谐记?、荀氏?灵鬼志?、?孔氏志怪?、祖台之?志怪?、?冤魂志?、?冥祥记?等在?隋志?和?旧唐志?著录于史部杂传类,在?新唐志?中那么著录于子部小说家类;?列仙传?、?汉武内传?、?神仙传?等在?隋志?和?旧唐志?著录于史部杂传类,在?新唐志?中那么著录于子部道家类;?神异经?、?十洲记?等在?隋志

8、?和?旧唐志?著录于史部地理类。在?新唐志?中那么著录于子部道家类。此外,?汉武故事?著录于?隋志?史部旧事类、?旧唐志?和?新唐志?史部故事类,?博物志?著录于?隋志?子部杂家类、?旧唐志?和?新唐志?子部小说家类,?洞冥记?著录于?隋志?史部杂传类、?旧唐志?史部传记类、?新唐志?子部道家类,?西京杂记?著录于?隋志?史部旧事类、?旧唐志?史部杂传类、?新唐志?史部故事类,又见史部地理类。这种变化说明当时的小说观念出现了一些起伏,但主要是因为图书分类法的变化。?汉志?采用六分法,?隋志?和两?唐志?采用四局部类法,更为系统和细致,因此由于分类时着眼点的不同而产生了著录上的差异,这也说明了这

9、些作品的多元文化形态特征。论文联盟.Ll.详细而言,汉魏六朝小说较为突出地具有地理博物学、史学和宗教等多元文化形态,下面分别论之。汉魏六朝小说系统中最先开展并繁荣起来的是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它成熟并繁荣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继续开展,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如?神异经?、郭宪?洞冥记?、?十洲记?、张华?博物志?、郭璞?玄中记?、任昉?述异记?等。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源于先秦的地理学和博物学。地理博物学受巫术方术、阴阳五行学说及社会心理等的影响而趋于志怪化,产生了大量的地理博物传说。最后导致了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的产生。一般认为。战国时代闳诞迂夸,多奇怪做傥之言81(P541)的?山海经?的问世,标志

10、着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的产生。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鲜明地带有地理博物学著作的形态特征。如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全书分东荒经、东南荒经、南荒经、西南荒经、西荒经、西北荒经、北荒经、东北荒经、中荒经等九章,同样托名为东方朔的?十洲记?记载了八方巨海中的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等十洲及沧海岛、方丈洲、蓬莱山、昆仑山的情况,而张华?博物志?(依通行本)前三卷全记地理动植,形成地理博物学的名目、范畴。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的内容大致是殊方绝域、远国异民、草木飞走之类,它运用充分扩大的空间观念来构建梦想空间并利用这种梦想空间编织关于四海八荒、远国异民、奇异动植的梦想,其创作目

11、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无垠的空间世界的向往之情。如?括地图?奇肱民记奇肱民能为飞车,从风远行,其国去玉门四万里。?神异经西南荒经?记西南荒中出讹兽,其状假设菟,人面能言。常欺人其肉美,食之言不真矣。?十洲记?记炎洲火林山有火光兽,其大如鼠,毛长三四寸,此兽能发光,状如火光,晦夜可见此山林。以其毛缉为布,时人号为火浣布,衣服垢污之后,以火烧之,其垢自落,洁白如雪。显然,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的写法也是从地理博物学著作开展而来的,即以方位的移换为依托,重在说明远方珍异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意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把握对象9(P102)。它更加注重的是表达空间里的景象平列,生动的描写较之曲折

12、的叙事更为重要,而情节性和故事性并不是它主要的追求目的。当然其中也有一些颇富故事性的内容,如?博物志?卷十?杂说下?的八月槎、千日酒等。八月槎所记的是一个流传很久的传说,写人乘八月槎遨游太空,到达了银河系的牵牛宿,充满美妙的奇思遐想。千日酒写刘玄石饮千日酒,一醉千日,情致盎然。这两个故事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以描写为主的表述方式,而以叙事为主。并且设置悬念,跌宕生姿。但这并不是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的主流。因此,当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观照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的时候,更多应该注意的是它到底包含了哪些小说的因素,为后世小说和其他文体的开展提供了哪些借鉴,而不是用现代的小说观念来对其进展衡量,指出它的种种缺乏

13、。一定不能忽略其受到地理博物学文化形态的制约这一客观事实。小说的源头之一是史传。对于后世的小说而言,史书的影响主要在形式、内容和艺术手法上。而汉魏六朝小说本身就具有史书的性质。刘叶秋说:魏晋南北朝小说,无论内容和形式,都受到先秦两汉的影响,实际是史传的一股支流。10(P20)这个论断是很有道理的,汉魏六朝小说具有较为突出的史的特征。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其所描画的神鬼精怪世界在今天看来是荒谬不经的,但对当时的作家和人们来说却是真实可信的。郭宪?洞冥记序?云:或言浮诞,非政教所同,经文史官记事,故略而不取,盖偏国殊方,并不在录。愚谓古曩余事,不可得而弃。11(P123)显然郭宪认为那些看

14、似浮诞的神仙、珍异等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正统的史学家们出于偏见才将其摒弃。而这种论调也是当时的志怪小说作家们一致的认识。鲁迅说: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表达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例如干宝?搜神记?的写作,其直接原因是父婢及兄复惹事。?晋书?本传引录干宝?搜神记?自序云:虽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选于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亦安敢谓无失实者哉!卫朔失国。二传互其所闻:吕望事周,子长存其两说,假设此比类,往往有焉。从此观之,闻见之难一,由来尚矣。夫书赴告之定辞,据国史之方

15、策。犹尚假设兹,况仰述千载之前,记殊俗之表,缀片言于残阙,访行事于故老,将使事不二迹,言无异途,然后为信者。固亦前史之所玻然而国家不废注记之官,学士不绝诵览之业,岂不以其所失者小,所存者大乎!今之所集,设有承于前栽者,那么非余之罪也。假设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愿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及其著述,亦足以明神道之不诬也。群言百家不可胜览。耳目所受,不可胜载,今粗取足以演八略之旨,成其微说而已,幸将来好事之士录其根体,有以游心寓目而无尤焉。由干宝自序我们可以看出,干宝是以著史的谨严态度撰著?搜神记?的。他首先成认,在客观上?搜神记?的记述不可能是完全真实的,而这一点其实也是历史著述的通病,但在主观上

16、,他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搜神记?的记述尽可能做到真实、客观。?搜神记?的材料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承于前载,即取自前代典籍的记述;二是通过采访近世之事、访行事于故老即干宝的亲自采访、搜集得来的。这与司马迁著?史记?的情况很相似。而?搜神记?的功能或价值在于明神道之不诬、演八略之旨。干宝虽自谦?搜神记?为微说,然而对其功能和价值却是充分肯定的。这充分说明了?搜神记?的写作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史的著述。事实上此书的相当一局部内容本身就取自史书如?史记?、?汉书?、谢承?后汉书?、司马彪?续汉书?、?三国志?等,或与史书的记载相类。如今本卷六到卷十所记为妖祥卜梦之事,其根本思想是阴阳五行及灾异符

17、命之说,古代的史籍,从?左传?到?史记?、?汉书?及后代的史书,多有这方面的内容。其中卷六、卷七专记天灾地妖,很多内容取自?汉书五行志?和司马彪?续汉书五行志?,卷八、卷九主要记瑞应符命,卷十记梦事,皆与史书中的相关记载相类。以?世说新语?(下简称?世说?)为代表的琐言类志人小说,古人亦以史视之。仅举数端:第一,?世说轻诋?第24条记裴启?语林?录谢安语不实而书遂废事,说明当时人们对于?语林?是以史对待的。而?世说?与?语林?为同类著作,时人的态度亦应一样。第二,唐修?晋书?,多榷世说?。第三,宋人董棻刊?世说?,跋云:晋人雅尚清谈,唐初史臣修书,率意窜定,多非旧语,尚赖此书以传后世。16(P

18、933)第四,宋人秦果?续世说序?云:史书之传信矣,然浩博而难观;诸子百家之小说,诚可悦目,往往或失之诬。要而不烦,信而可考,其?世说?之题欤?17第五,刘孝标为?世说?作注,有纠缪、录异、补证、评议等体例,皆为注史之法;又刘注征引古籍四百七十五家,其中史部典籍三百零六家18(P28),假设非注史,不可能涉及如此众多的史书。因此对于?世说?,孝标实以史视之。确实,?世说?是研究魏晋历史的一部重要资料,它的内容虽亦有文学性的虚构和戏剧性的夸大之处,但总体上不离历史大格。其中所记录的相当一局部内容可以在史籍中或通过其他手段找到证据19。饶宗颐云:自?晋书?粗加甄采,俾作史材;?隋志?列于小说,误当

19、谈助。乃校孝标之注,用招子玄之讥,遽以委巷琐记目之,于此书大旨,失之远矣。20还有一些作家直接声称其书是正史未收的史料,有补充正史的价值。如葛洪?西京杂记跋?:洪家世有刘子骏?汉书?一百卷,无首尾题目,但以甲乙丙丁纪其卷数。先公传之。歆欲撰?汉书?,编录汉事,未得缔构而亡,故书无宗本,止杂记而已,失前后之次,无事类之辨。后好事者以意次第之,始甲终癸为十帙,帙十卷,合为百卷。洪家具有其书,试以此记考校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刘书,有小异同耳。并固所不取,不过二万许言。今抄出为=卷,名曰?西京杂记?,以裨?汉书?之阙尔。葛洪细述此书来源,亦不过欲证其可信度及价值之高。实际上,汉魏六朝小说确实具有相当的史

20、料价值,而当时的学者也是把这些小说当做史料来运用的。如裴松之?三国志注?所征引的众多文献中就有?列异传?、陆氏?异林?、?博物志?、?神仙传?、?搜神记?等小说;梁刘孝标?世说注?那么征引了?列仙传?、?汉武故事?、?搜神记?、?孔氏志怪?、?幽明录?、荀氏?灵鬼志?、?异苑?、虞通之?炻记?、郭澄之?郭子?、裴启?语林?等小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也征引了?神异经?、?列仙传?、?搜神记?、?汉武故事?等小说;隋杜公瞻?荆楚岁时记?征引了?神异经?、?玄中记?、?异苑?、?续齐谐记?等小说;唐修?晋书?于汉魏六朝小说如?搜神记?、?世说新语?等有大量采录。综上,汉魏六朝小说的著述比拟明显地受

21、到了史传的影响,求真、务实那么成为其首要的创作诉求,在此根底上才可能有限度地考虑其游心寓目的功能。因此,当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审视这些作品时,一定要考虑史学文本形态对其从内容到写人叙事手法等方面的制约。汉魏六朝的志怪小说还突出地具有宗教文化形态的特征。鲁迅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人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12(024)这个论断非常精当,宗教迷信的昌炽正是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繁荣的根本原因。鲁迅的论断还指出了这一时期的三种宗教文化形态:原始宗教、道教和佛教。汉魏六朝时期,原始宗教、佛、道观念流行,宗

22、教迷信的规模、声势、影响都大大超过前世,迷信的内容愈来愈丰富、精微,鬼神观念深化人心。这种情况造成大批鬼神传说的出现和流传,不仅前代产生的旧传说会得到进一步的传播时机,而且产生了大量的新传说。这样,志怪小说就有了极为丰富的题材来源和梦想根底并因之而大量产生。六朝文人普遍承受佛、道及原始宗教思想,宗教迷信观念极大地支配着他们的写作。佛教徒和道教徒出于自神其教即宣扬法旨和自神其术的目的,纷纷著书立说,记鬼神之事。这种情况在佛教徒中尤为突出。所以南北朝时期释氏辅教之书特多。原始宗教是宗教的早期或原始形态,人类社会初期就已产生,包括对神、精灵、鬼魂的信仰及崇拜仪式等,对人们的思想生活一直发生着影响。进

23、入阶级社会后,原始宗教观念继续向前开展,天命鬼神、祖先崇拜等都是其显著特征。到了汉代,董仲舒对传统的宗教思想和神学观念进展改造。又进一步开展出一套结合祥瑞、灾异、符命等神学观念,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理论根底的天人感应神学理论系统。这一切都成为志怪小说产生的土壤。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混乱,人民生活困苦,因此可以为人们的苦痛心灵提供慰藉的宗教思想包括原始宗教的观念非常流行,淫祀成风。相应地,很多志怪小说中充满着精怪神鬼、阴阳符瑞、灾异变化的内容。曹丕?列异传?、干宝?搜神记?、刘义庆?幽明录?等是反映原始宗教观念的代表作品。?列异传?细腰写金、银、钱和杵都成了害人的精怪,但智力程度较低,最终

24、为人所收。?搜神记?卷十八苍獭写一个苍獭化为妇人,数媚年少者。其衣缴皆荷叶所化。在这些小说中,有生命的蛇、鼠、鸡、狗、猪、鹤、狐狸、苍獭,无生命的金、银、钱、杵等,皆可为精怪,这是原始人类万物有灵观念的遗存。?搜神记?卷六建安人妖记汉献帝时有男子化为女子。周群认为将有易代之事。卷十孙坚夫人记孙坚吴夫人梦月人怀而生孙策,又梦日入怀而生孙权。?异苑?卷四京都火灾记晋义熙十一年,京都火灾大行,乃天为之灾,识者知晋室微弱之象也。以灾异祥瑞为特色的天人感应理论将日食、地震、火灾、水灾、梦境等自然、社会的异常变化与人世的盛衰祸福等联络起来。而众多的神鬼故事更是志怪小说中的主流和常态。战国、秦汉至魏晋以来,

25、神仙家观念盛行,这在汉魏六朝小说中多有表达。?神异经?、?博物志?、?洞冥记?等描绘了神山仙境、仙丹灵药、奇花异木、珍禽怪兽的景观,?列仙传?、?搜神记?(卷一至卷三)等那么向我们展示了神仙、术士的风姿及其法术的变化莫测,?汉武故事?也表现出很强的神仙家色彩。汉末魏晋六朝时期道教盛行。道教依托道家思想和一些经过穿凿附会的观念,混合秦汉以来的神仙思想和种种方术而形成,以修真悟道、羽化登仙为终极目的。其说多无稽妖妄之谈,但由于长生不死、消灾灭祸的谎话颇能迎合当时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及一局部陷入人生苦闷希冀得到解脱的士大夫的特殊心理,也给了辗转泥涂的穷苦百姓以许多梦想,故颇有市场14(P219),一些

26、志怪小说也因此而产生。?十洲记?、?汉武内传?都有意显扬道术,具有浓郁的道教意味。而葛洪的?神仙传?那么是反映道教思想的代表作品。葛洪认为神仙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世人浅薄无知,无以知之罢了(?抱朴子内篇论仙?)。其?神仙传?的撰著目的就是为了宣扬仙化可得,不死可学的神仙之说和神仙幽隐之事22(?序?),反对莫信神仙之事,谓为妖妄之说23的看法。?神仙传?比拟完备地网罗、记述了众多神仙的事迹,着笔细致,篇幅较长,有不少想象丰富、记叙生动的出色篇章,如卷二皇初平记牧羊儿皇初平入山学道,四十年后叱白石成羊;卷三王远写麻姑手爪皆似鸡爪。称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卷九壶公写壶公常悬一空壶于坐上,日入之后公辄转

27、足跳入壶中,人莫知所在,而壶中别有洞天,都是流传广泛的名篇。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云:魏晋好长生,故多灵变之说;齐梁弘释教,故多因果之谈。24佛教于东汉时期传人中国,很快就获得了广泛的信仰并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反映出来。这些小说的创作。其本意并不在宣扬佛法,但小说的一些内容客观上却与佛教有着相当的关联,如陶潜?搜神后记?、刘义庆?幽明录?(刘义庆信奉佛教,但?幽明录?并非宣教之书)、吴均?续齐谐记?等。?搜神后记?卷六历阳神祠写群鬼见到二沙门时两两三三相抱持,在祠边草中伺望,皆有怖惧。?幽明录?新死鬼写一新死鬼向友鬼讨教索食之法。不料在奉佛事道之家接连碰壁,最后通过在没有宗教信仰的百姓人

28、家作怪才大得食,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续齐谐记?中的阳羡书生,自佛经故事改编而来,情致跌宕。总体看来,这类故事并非由严格的宗教信仰而产生,因此没有教徒的忠诚执迷,反而别有一番风味。随着佛教的广泛流行,信徒也越来越多,其中就包括很多文人、士大夫。这些人都笃信佛教,相信因果报应。配合佛教教义的传播,弘扬佛教义旨、佛法灵异的释氏辅教之书大量产生。此类书大抵记经像之显效,明应验之实有,以震耸世俗,使生敬信之心,顾后世那么或视为小说12(P32)。主要作品有诸家?观世音应验记?(谢敷?光世音应验记?、张演?续光世音应验记?和陆杲?系观世音应验记?)、刘义庆?宣验记?、王琰?冥祥记?、颜之推?冤魂志?等。

29、?宣验记?宣传因果报应,其内容以信奉佛法得福、不奉佛法受惩的故事为主。如沈甲写沈甲犯死罪,临刑时日诵观音名号,心口不息,结果刀刃自断,因此被放。李零写李零毁佛像,佛像显灵,李零后来被诛。?冥祥记?除宣传佛法灵验,还致力于与道教争胜。如葛济之写葛洪后人葛济之世事仙学,而妻纪氏心乐佛法,后见天西方有如来真形,及宝盖旖幢,蔽映天汉。济之亦见。让一个道教徒见到如来真形,显然是为了打击道教,显示佛法的广阔。?冤魂志?的内容多为冤魂复仇的故事,宣扬释家报应之说。如徐铁臼写徐铁臼后母陈氏凶虐,志灭铁臼,于是捶打铁臼,备诸苦毒,饥不给食,寒不加絮,铁臼竟以冻饿病杖而死。时年十六。不久铁臼冤魂归来,进展了剧烈的

30、复仇。这些小说的作者认为形体虽死,精神犹存,三世之事,信而有征125(P43),佛法神奇而广阔无边,故不厌其烦地宣讲此类故事,不惜千篇一律。总之,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在不同程度上都涉及到了古代原始宗教、神仙家言和道教以及外来的佛教,当其作者抱着某种宗教的忠诚和自神其教的目的进展创作时。枯燥的重复就不可防止了。虽然其中也产生了一些优秀的作品,但在整体上其艺术性必然大打折扣,对此我们应予以理解和承受。不过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应该忽略这些作品的文学史意义,宗教文化形态的小说为后世的小说和其他文体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其宗教思维与瑰丽的想象在文学史上更是影响深远。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汉魏六朝小说较为突出地

31、具有多元文化形态的特征。有时一部小说中甚至包含几种文化形态的因素,如除小说形态外,?十洲记?还有地理博物学和道教的文化形态,?搜神记?还有史学、神仙家言和原始宗教的文化形态,?神仙传?还有史学和道教的文化形态等。相应地,汉魏六朝小说也就具有地理博物学、史学及宗教学等方面的价值。对于我们理解汉魏六朝时期的历史、思想、风俗、宗教、地理、物产、语言等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事实上,这一时期的小说作者们本来就不是在有意为小说,而是在从事地理博物学的著述、史的著述和宗教的宣传。这就决定了汉魏六朝小说著述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即它具有直接的现实功利目的,而文学方面的情节、形式、内容、艺术手法等往往成为某种文化形态或著述动机统率下的附着因素,不是最根本的,其有无取决于完成小说的功能或使命的需要。但尽管如此,汉魏六朝小说在艺术上还是获得了不俗的成就,其记事简约。生动传神,语言优美,许多描写细致入微,富于想象力和表现力,塑造了一些生动的人物形象,令人回味无穷。后世论者往往认为汉魏六朝小说篇幅短孝情节简单、开展得不够成熟,甚至有人直接将其排除在小说系统之外。就整个中国古代小说的开展看来,汉魏六朝小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