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教八年级上册(2023年更新) 中国的自然环境笫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_第1页
初中地理人教八年级上册(2023年更新) 中国的自然环境笫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_第2页
初中地理人教八年级上册(2023年更新) 中国的自然环境笫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王锐老师帮刘明波老师上传的教学设计笫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刘明波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分布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征。2.了解我国各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阶梯分分界线的名称。学会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3.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了解我国地势特点。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我国地势特征,了解我国国情,树立科学的人地观。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读图分析总结我国的地势特点,难点是读图分析我国地势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教具: 地理课本、地图册等课时 : 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上

2、节课内容:我国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纵横交错的山脉之间镶嵌着众多的地形区。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就是哪边高,哪边低的问题。读我国地势分布图,分析我国地势有何特点。二、讲解新课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点: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读图“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北纬36剖面)”,讨论: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大约是多少?读图分析中国地势哪边高?哪边低?通过你的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西部:4000米以上 中部:10002000米 东部:500米以下结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是我国地势的特点。仔细观察图“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北纬36p剖

3、面)”,联系前面所学思考:每级阶梯上都有什么主要地形呢?阶梯的界线又在哪里呢?答:第一级阶梯上主要是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第二级阶梯上主要是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坡陡、准噶尔盆地,第三级阶梯上主要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等。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三级阶梯的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我们明确了阶梯的界线,再来看一下阶梯内部的状况: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高原为主。第二级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以高原、盆地为主。第三级阶梯: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为主。2、我国地势对

4、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气候:西高东低的地势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河流: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大河多滚滚东流,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大,水能资源极为丰富。交通:江河沟通东西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关系。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得我国的江河大多自西向东流,古诗曰“大江东去”,又有“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联系。三、课堂练习:P23 1、2、3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通过读图分析,大家掌握了读图的方法,理解了我国地势的特点。五、布置作业:填图训练 自主学习练习册板书: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点: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以高原为主。 第二级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以高原、盆地为主。第三级阶梯: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为主。2、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气候:西高东低的地势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部,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河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