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上 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高中历史必修上 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上 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上 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上 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若想获得研究他们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A. 神话传说B. 史书记载C. 学者推断D. 考古发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了解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途径。在原始人类生活的年代,没有文字,所以只能靠考古发掘来了解原始人类的生活情况,故D选项正确;神话传说一定程度上反映原始人类的生活情况,但口说无凭,不能成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故A选项错误;史书记载也一定程度上反

2、映历史,但只能作为对考古发掘的情况提供旁证,而不能成为第一手资料,故B选项错误;学者推断中含有很多学者个人的想法和推测,不能成为第一手资料,故C选项错误。2.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 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B. 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 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D. 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答案】B【解析】【详解】“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说明大多数墓葬中没有精美的玉

3、器和陶器随葬,由此可证明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B项符合题意;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只能证明早其农业的出现,排除A项;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只能证明当时的城市建造技术,排除C项;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只能证明历史的悠久,排除D项。3.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A. 姜寨遗址B. 良渚遗址C. 二里头遗址D. 殷墟遗址【答案】C【解析】【详解】考古学家在河南堰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最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故C正确;姜寨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聚落遗址,良渚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殷墟遗址是商朝的文化遗存,

4、ABD不符合题意,排除。4.史记正义记载:“周封以五等之爵,蓟燕二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地足自立国。”与此记载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 禅让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周封以五等之爵,蓟燕二国俱武王立”反映的是分封制,故C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举部落首领的制度,故A项错误;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分配政治权利的制度,故B项错误;郡县制是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故D项错误。5.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 家族和睦B. 等级秩序C. 贵族世袭D. 宗法观念【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

5、宗法观念。材料“长兄如父冶”“小儿不及长孙冶”体现了血缘与等级关系,反映的是宗法观念,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家庭管理问题,没有涉及家庭和睦问题,故排除A选项;材料强调的是“长”字,而不是等级问题,所以排除B选项;C项反映的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故排除。点睛:材料长兄为父,老嫂比母阐明了在子女中当老大的就有承担家庭的责任,就应当关心爱护弟弟妹妹,帮父母拉扯这个家。“为父”隐含了当兄长的不仅要照顾弟妹,还要肩负教育、培育的责任。弟妹与老大感情上不仅是一种兄妹、姐妹亲情,还含一丝类似父母之间的那种养育之情。诸弟对长兄之尊敬仅次于父,故有长兄为父之说。6.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

6、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候宾会。”以上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西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中原王朝与边境少数民族融合 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外因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周王室衰微,晋国内乱,秦国偏安一隅,楚国自置,只有齐国到中原地区举行会盟,一些诸侯小国便欣然应允,材料内容体现了周王室衰微,但不代表西周王室对诸侯失控,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周王室衰微,晋国内乱,秦国偏安一隅,楚国自置等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诸侯争霸的局面,正确;材料内容

7、主要体现了当时齐、楚、秦、晋的状态,没有体现中原王朝于周边少数民族的融合问题,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所述其他几个强国没有参与争霸,导致齐国一国参与中原会盟而称霸,体现了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外因,正确;综上所述,正确,故D选项正确;排除A、B、C选项错误。7.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 民贵君轻的主张B.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 克己复礼的思想D.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答案】B【解析】“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的是进入一个国家去辅佐国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的建议

8、,故选B;题干没有提到君与民的关系,故排除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8.商君书说:“富贵之门必出于兵。”造成这一现象的制度是A. 世卿世禄制B. 军功爵制C. 三公九卿制D. 九品中正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时期实行军功爵制度,因由于军功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所造成的富贵家族对官位的垄断,使秦国出现“富贵之门必出于兵。”的局面,B选项符合题意。世卿世禄制度强调世袭,强调血缘关系,A选项错误。三公九卿制度是秦朝首创,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排除。九品中正制度强调门第和族望,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合,D选项排除。【点睛】军功爵制出现和确立,在先秦军事史上具

9、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春秋以前列国普遍存在世卿世禄制度。国家在选拔人才,包括军事将领时,实行亲亲尊尊路线,主要在奴隶主贵族中选取。平日村社各级首领,战时也就是各级军官。战场上军功一录于村社首领名下,普通士兵无论在战争中立下多大功劳都被看作是因村社土地关系而产生的义务,军功不会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战国时列国推行的变法运动,有力地打击了旧贵族特权。而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就为新的军功爵制出台准备了社会条件。秦是推行军功爵制最彻底的国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也最大。9.春秋战国之际,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突出表现在从宗法分封到中央集权铁制农具和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从世卿制发展到任官制专制体制在全国

10、范围内得以确立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伴随各国的变法运动,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推动了铁犁牛耕技术的形成,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世卿制逐渐被军功爵制取代,正确;专制体制在秦朝统一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得以确立,错误;正确,故选A;专制体制在秦朝统一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得以确立,错误,排除B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春秋战国之际,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联系所学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解答。10.下列主张与“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A. “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B.

11、“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C.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D.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答案】D【解析】【详解】“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体现的是法家与时俱进的主张,D项主张法治,属于法家观点,故答案为D项。A项是儒家主张,B项是道家主张,C项是墨家主张,均排除。11.秦朝的统一,对后世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A. 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政治局面B. 使全国有了统一的法律制度C. 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D. 拓展了疆域,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所谓“最深远的影响”指的是对后

12、世产生的较长时间的影响。由此可知,秦朝的统一对后世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应该是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故C项正确;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政治局面、使全国有了统一的法律制度以及拓展了疆域等都是对当时的影响,故ABD错误。1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在政治上,“秦,虽死犹存”是指A.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B. 焚书坑儒C. 修筑长城D.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军事上,修筑长城;思想上,焚书坑儒。因此,在政治上,“秦,虽死犹存

13、”是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故D正确,ABC错误。13. 下列官职,其职责为“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的是A. 御史大夫B. 太尉C. 丞相D. 参知政事【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指辅助皇帝,管理百官,料理各种国家大事。结合所学,秦朝初年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排除A;太尉掌全国军事,排除B;丞相为百官之长,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故选C;参知政事是副宰相,设于宋代,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排除D。14.示意图能够直观地反映历史现象。对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作用解释准确的是A. 加速了国家分裂B. 加强了中央集权C. 增强了诸侯势力D

14、. 扩大了王国疆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的信息“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子弟分封为列候,归所在的郡管辖”可知是推恩令,推恩令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选项符合题意。容易导致国家分裂的是郡国并行制而非推恩令,A选项错误。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选项错误。推恩令实施后,王国实际控制面积变小,D选项错误。【点睛】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15.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

15、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A.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铸币权收归中央与空前强化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次实现了国家统一的是秦朝,排除B;铸币权收归中央不会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排除C;材料“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可知,表明汉武帝铸造货币的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16.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诸子“百家争鸣”B. 始皇帝焚书坑儒C. 汉武帝独尊儒术D

16、. 司马迁撰史记【答案】C【解析】【详解】诗、书由孔子的私学教材最后位列汉代官方史书的第一大类,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故选C项;诸子“百家争鸣”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始皇帝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大受打击,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司马迁撰史记明显与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无关,故排除D项。17.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中唱到: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反映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纷争。结束这种局面的事件是A. 司马昭灭蜀B. 司马炎代魏C. 孙权称帝D. 西晋灭吴【答案】D【

17、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曹魏大臣司马懿之孙司马炎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统一全国,因此西晋灭吴是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纷争,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纷争,而不是司马昭灭蜀,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因此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是西晋灭蜀,而不是司马炎代魏,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权称帝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而不是结束,故C选项错误。18.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省嘉峪关地区魏晋墓葬中的两幅壁画。这

18、可以用来直接研究A. 江南开发B. 政权并立C. 民族交融D. 经济重心南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体现了魏晋时期甘肃省地区的铁犁牛耕的现象,说明铁犁牛耕的技术传播到甘肃地区,这体现了当时的民族交融,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甘肃地区不属于江南,无法得出江南的开发,故A选项错误;材料图片主要体现了当时甘肃地区的铁犁牛耕的现象,没有体现政权并立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甘肃地区属于北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经济重心的南移,故D选项错误。19.北魏孝文帝曾被“民族交融的推手”,主要是因为他A. 支持胡汉通婚B. 具备儒学修养C. 实施全面汉化政策D. 迁都中

19、原洛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建立后,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内容包括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语、通汉婚,这些措施的最大的作用是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曾被称为“民族融合的推手”,主要是因为他的全面汉化政策,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曾被称为“民族融合的推手”,主要是因为他实行全面汉化政策,加强了民族大融合,而不是支持胡汉通婚,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具备儒学修养与其被称为“民族交融的推手”无关,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迁都洛阳从属于孝文帝实施全面汉化政策

20、,故D选项不全面。20.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A. 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B. 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C. 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D. 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北方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改进,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故C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南方的农业发展,而不是南方的商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租佃关系

21、,故D项错误。2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提到某种制度:“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材料中体现的这一制度盛行于A. 汉朝B. 魏晋南北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可以看出,这一制度是以“门第”为选官标准的九品中正制,该制度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答案为B项。汉朝实行察举制,唐宋时期实行科举制,排除A、C、D项。22.九章算术的编纂者认为,“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

22、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点是A. 注重实验B. 理论探究C. 注重实用D. 适可而止【答案】C【解析】“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体现出古代科技实用性的特点,故C项正确;“注重实验”、“理论探讨”是西方近代科技的特点,故AB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23. 唐王朝为改善民族关系,曾对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和亲。这里所说的少数民族是A. 匈奴B. 吐蕃C. 鲜卑D. 女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唐朝唐王朝为改善民族关系与少数民族吐蕃实行和亲政策,

23、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到吐蕃,与赞普松赞干布结婚。其后还有金城公主下嫁赞普赤德祖赞,并结成联盟,将唐朝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吐蕃。【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蕃关系(课标外)(华东师大版)。24.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A. 设立三省,分散相权B. 设置三司,分割相权C.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D. 设立内阁,强化相权【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A正确;宋朝设置三司,分割相权,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4、C;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后没有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D错误。25.唐朝赋税制度中有关“庸”的规定是A. 农民可以交纳绢或布代替服徭役B. 农民每年要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或布C. 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为官府服徭役D. 农民可以向政府交纳钱或粮代替交纳绢或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庸则是力役,每年替政府服劳役二十日,这项制度原本在隋朝开皇二年试行,原是役期一个月,三年减为二十日,也可用物品折抵役期,即农民可以交纳绢或布代替服徭役,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赋税制度中的“庸”是力役,可以交纳绢或布代替服徭役,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或布是“调”,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C

25、选项是王安石变法内容中的免役法,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庸则是力役,也可用物品折抵役期,没有规定农民可以向政府交纳钱或粮代替交纳绢或布,故D选项错误。26.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 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 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 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

26、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排除B。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事实上唐代宗室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途径入仕,仍然享有一定特权,排除C项。27.盛唐时代,可算得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文学艺术达到鼎盛。后人歌咏唐代灿烂文化星空中“双子星座”的典型诗文是A. “颜柳二公书尤多”B. “唐之文章称韩柳”C. “奔放雄杰有若苏辛”D. “李杜诗篇万口传”【答案】D【解析】【详解】“李杜诗篇万口传”指的是李白与杜甫的诗,二人可以作为唐代诗歌发展的代表之一,故D项正确;“颜柳二公书尤多”是指颜真卿与柳公权的书法,

27、不属于诗文,排除A项;“唐之文章称韩柳” 是指韩愈、柳宗元,其主要成就是散文,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奔放雄杰有若苏辛”指苏轼、辛弃疾,二人是宋朝人物,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28.以下史实中哪一项反映了唐代的民族交往?A. 鲜卑族的拓跋氏改姓元氏B. 胡床、胡服、胡食传到中原地区,并为汉人所接受C. 大祚荣被封为渤海郡王D. 中央设宣政院兼管吐蕃事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有利于民族融合和交往,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族的拓跋氏改姓元氏与孝文帝改革有关,故A选项错误;胡床、胡服

28、、胡食传到中原地区,并为汉人所接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表现,故B选项错误;中央设宣政院兼管吐蕃事务是元朝的史实,故D选项错误。29. 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 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B. 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C. 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D. 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史学常识的掌握程度。历史研究分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而一手史料可信度

29、最大。而一手史料指的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史料来对待,但是必须谨慎使用。所以B正确。AD过于绝对;C在中国这种方法早有了。考点:史学常识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30.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该赋税制度的实行表明租庸调制已无法维持 征税标准不再以人丁为主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势头 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说明唐初的租庸调制已经无法维

30、持,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说明两税法征税标准不再以人丁为主,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但不能说遏制了土地兼并,错误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但没有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错误;综上所述,正确,故A选项正确;排除B、C、D选项。31.中国古代的一个王朝推行“崇文抑武”“强干弱枝”的国策,通过“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派文臣任知州”“设置通判”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个王朝是A. 汉朝B. 明朝C. 唐朝D.

31、北宋【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推行“崇文抑武”“强干弱枝”的国策,实行“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设置通判”的朝代是北宋,故D项正确;汉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故A项排除;明朝不符合“设置通判”,故B项排除;唐朝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故C项排除。3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32、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A.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 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 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秦王,还没有登基称帝,排除A;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西讨元帅,排除B;四则材料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处叙述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排除D。33.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

33、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答案】B【解析】【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的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故C项错误;表格体现不

34、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故D项错误。34.“街市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其中有不少被成为秦楼楚馆、瓦舍勾栏的娱乐场所。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材料表明A. 词由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发明B. 词的格调不高,为士大夫不耻C. 词的繁荣与商业的发展有关D. 词的出现标志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兴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可知,词是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说明词的繁荣与商业的发展有关,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词的繁荣发展与商业活动的发展有直接关系,没有体现由谁来发明的问题,故A选

35、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词的发展与商业活动的发展有直接关系,没有强调词适合的群体,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词的繁荣与商业的发展的关系,没有强调词的出现标志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兴起,并且不符合史实,故D选项错误。35.“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源自宋代政府告示。当时的“州官”A. 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B. 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C. 拥有封地,官位可世袭D. 由文官担任,受通判节制【答案】D【解析】宋代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并且受受通判节制,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是转运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州官”不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州

36、官”不拥有封地,官位不可世袭,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州官”是指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的产物。36.朱熹认为:“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虏骑”当指A. 辽B. 西夏C. 金D. 元【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靖康之祸”指的是北宋末年(1126-1127年),金军南下侵扰,掳走宋徽宗、宋钦宗的“靖康之变”,因此“虏骑”是指金军,故C项正确;辽军在北宋前期南下袭宋,两国签订了“檀渊之盟”,故A项错误;西夏位于西北,材料和西夏无关,故B项错误;元建立于1271年,和材料无关

37、,故D项错误。37.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变化,对政治制度影响甚大。宋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是A. 推行三公九卿制B. 确立三省六部制C. 增设三司D. 设立内阁【答案】C【解析】宋代分割宰相权力,把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分别由参政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别负责行政、军事和财政,故C正确;A是秦朝设立;B是隋唐时期实行;D是明朝时期实行。38.隋唐时期我国科技进一步发展,体现在黄帝内经编定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出现九章算术 出现雕版印刷术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末时期火药开

38、始应用于军事,正确;九章算术是汉朝时期的成就,错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正确;综上所述,正确,故D选项正确;排除A、B、C选项。39.下列属于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A 颁布“推恩令”B. 设置节度使C. 派文官担任知州D. 开创行省制【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A项错误;节度使是唐代的官职,最终导致了藩镇割据,B项错误;派文官担任知州、文武牵制是宋代做法,C项错误;元代开创了省制,D项正确,所以选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设问“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即可。40.大夏国葬舍利碣铭为西夏碑铭,记载了元昊为安放佛舍利而建造连云

39、宝塔之事。碑文由元昊重臣汉人张陟署名“右仆射兼中枢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元昊所用臣僚均为汉族儒士B. 西夏的相权威胁皇权C. 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D. 西夏仿宋建立官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右仆射兼中枢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即西夏,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西夏模仿宋朝制度建立官制,没有体现元昊所用臣僚的特点,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西夏效仿宋朝官制的问题,无法得出西夏相权

40、威胁皇权的信息,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西夏通过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的信息,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第卷(共40分)41.疆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时,秦朝已经拥有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部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朝鲜半岛北部的辽阔疆域。而且秦朝在全国普遍实行郡县制,中央政府通过郡的行政长官郡守管辖所属各县的县令(或县长)。公元前22l年在全国设立了36个郡,以后随着疆域的扩大和局部的调整,到秦朝末年全国约有50个郡,下辖近千个县。能在这样大的范围里建立起一个统一国家,在中国历史上还是首

41、次。秦朝开拓的疆域构成了此后历代中原王朝疆域的主体,成为中国统一的地理基础。葛剑雄疆域与人口(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秦朝疆域是如何形成和如何管辖维系的?秦朝疆域的确定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材料二 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无为”之实则为“因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司马

42、迁史记平准书(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无为之实则为因循”的说法?(3)汉初七十余年的“无为”给汉武帝留下怎样的历史遗产?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汉武帝的“有为”?材料四 宰相、丞相或相国之成为官名,始于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秦国都有此官职作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辅佐君主治理国家政事。秦汉时期的宰相,位高权重,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冲突,导致两汉皇帝不断调整、削弱宰相职权,结果就是以尚书台为代表的中朝官的崛起,国家行政权力的中心从三公逐渐转至三省。王成等中国政治制度史(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说明从秦汉到隋唐中央机构的主要变化,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答案】(1)形成:秦灭六国;击匈奴,收复河套;

43、征服百越地区。管辖维系:通过郡县制维系管理大一统的帝国。意义:莫定了历代王朝疆域的基本格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提供生存空间。(2)汉承秦制,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等都是因循。但又不完全承秦制,如沿袭周朝的分封制,造成郡国并行的局面;且政令实施宽简舒畅,与秦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3)汉初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复苏,财富日臻丰厚,为汉武帝的“有为”提供了经济基础。但汉初的王国势力依然膨胀,贫富分化、土地兼并等民生问题严重,有待汉武帝解决。针对王国势力,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大体解决了汉初郡国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又设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有关汉初以来的民生问题,汉武帝未能“有

44、为”,如未能采纳董仲舒的“限田”、官吏不得经商货殖等建议。(4)变化: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演变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原因:三公制下宰相位高权重,皇帝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重用身边侍从;中朝官权力不断增大,并逐渐演变成三省制度。【解析】【详解】(1)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朝最终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据材料“秦朝已经拥有北起河套”可得出收复河套;据材料“南至今越南东北部和广东大陆”可得出征服百越地区。管辖维系,据材料“秦朝在全国普遍实行郡县制”可得出通过郡县制维系管理大一统的帝国。意义,据材料“秦朝开拓的疆域构成了此后历代中原王朝疆域的主体,成为中国统一的地理

45、基础”和中华民族发展史可得出,秦朝疆域的确定奠定了历代王朝疆域的基本格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基础。(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是指汉统治者认识到要取得一个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政治局面,就必须努力缓和阶级矛盾,与民休息,实行无为而治。材料中的“因循”是指汉朝对秦制的继承,秦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西汉承袭秦制,虽略有所改,但在汉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郡县制,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此外,汉朝还承袭了秦朝的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3)历史遗产,根据材料“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

46、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可归纳出汉初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王朝的经济得到恢复,国力已蒸蒸日上,为汉武帝盛世局面提供了经济基础;根据材料“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可知,经济恢复发展的背后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汉初王国势力强大、土地兼并等问题亦亟待解决。看待,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分析汉武帝的“有为”,同时要注重积极与消极影响并重。汉武帝推行推恩令,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兴办太学;曾多次派卫青、霍去病率兵攻

47、打匈奴,巩固北方边境;重用身边侍从、秘书,让其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制是主要内容;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进行监察,级别不高,可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等。汉武帝在“有为”的同时也犯下了很多过错。他晚年由于连年用兵打仗,并由于举行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加重徭役,捐税提高,致使农民大量破产,逼得人民起义。(4)变化,根据材料“秦汉时期的宰相,位高权重,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冲突”“结果就是以尚书台为代表的中朝官的崛起,国家行政权力的中心从三公逐渐转至三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设置三公九卿,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到唐朝时期三公九卿逐渐发展为三省六部;原因,根据材料“秦汉时期的宰相,位高权重,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冲突,导致两汉皇帝不断调整、削弱宰相职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公制下宰相位高权重,皇帝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重用身边侍从和近臣,逐渐形成中朝;根据材料“结果就是以尚书台为代表的中朝官的崛起,国家行政权力的中心从三公逐渐转至三省”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中朝官权力不断增大,并逐渐演变成三省制度。4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在唐代,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就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