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PAGE14 页 共 NUMPAGES14 页2023年最新的济南的冬天微课教案 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微课教案。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该文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发表在齐大月刊欧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下面是济南的冬天微课教案,欢迎阅读。 济南的冬天微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会读会写会理解生字。 体会比喻、拟人等修
2、辞方法在写境中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2、能力目标 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理解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 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清生字词,整体阅读文章,感知文章的整体大意以及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
3、入 师:同学们,在讲新课之前,老师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一年四季中,同学们喜欢哪个季节”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冬天太冷了,人们都希望春天快点到来,他们整天都生活在在对春天的盼望中,再者英国诗人济慈在西风颂中也说过: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所以我说冬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老舍先生的看法跟老师一样,同样地喜欢冬天,特别是济南的冬天,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别之处让老舍先生那么钟情于它。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著名作家。是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著名作品有骆驼祥子龙
4、须沟茶馆四世同堂等。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老舍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他称为“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三、整体感知 1、听文章录音 2、解决生字 (1)注音 济南(j) 镶(xing) 水藻(zo) 贮蓄(zh)发髻(j) 澄清(chng) 着落(zhu) 看护(kn) (2)释义 响晴:文中指天气晴朗、燥热。 设若:假若。 秀气:文雅,不粗俗。 贮蓄:储存积蓄。 澄清:清澈
5、明亮。 空灵:清净透明。 2、学生默读,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下面的问题: 、济南的冬天与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 点拨:无风、响晴、温晴 、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点拨:济南的山、水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点拨:作者对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分段讲解,逐段击破 在每讲一个自然段之前都请一位学生朗读一下该段,其他同学太听的过程中思考一些与该段有关的问题: 第一自然段:在写济南的冬天的同时还写了哪些地方的冬天,这些地方的冬天又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用了什么手法 点拨:还分别写了北平、伦敦、热带的地方的冬天,这些地方的冬天的特点分别是刮风、多雾、响亮,而济南的冬天则是没风声、响晴、温
6、晴的。作者用了对比的说法突出济南的冬天的温晴的特点,以“奇迹”“怪事”引出“宝地”,直抒胸臆赞美济南是个宝地。 第二自然段:济南的冬天为什么是温晴的从那几个角度描写济南,并用几个词语概括这几方面的特点。为什么要写济南人的感觉:“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点拨:济南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所以是温晴的。从老城、小山、人们三方面描写济南,老城暖和舒适,小山可爱、充满温情,人们面上含笑、不着急。写人们的感觉是为了突出济南冬天温暖舒适的特点,只有温暖舒适的特点才能有山草绿起来的幻想。 第三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这
7、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妙在雪色,妙在雪光,妙在雪态;比喻,拟人。 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
8、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第四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分别写了阳光照耀下的山以及薄雪覆盖下的山,那么第四自然段写的是怎样的山 点拨:写的是城外的山,带着淡淡的典雅色彩的山。 第五自然段:济南冬天的水有怎样的特点 点拨:在绿藻上冒着点热气:暖;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绿;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清。 板书: 异地之冬 对比 济南之冬 北平 刮风(奇迹) 没风声 伦敦 多雾(怪事) 响晴 宝地 热带 响亮(害怕) 温晴 阳光照耀下的山 可爱 薄雾覆盖下的山 秀气 冬山 城外的山 典雅 暖、绿、清
9、冬水 课后作业: 摘抄文章中你认为语言优美的句子,并写出理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体会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的作用以及语言的优美。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顶:因为在树尖上,这点明雪少,位置高。 2、“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镶:因为“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远远望去山尖积雪犹如给蓝天划了一道银圈,用“镶”就恰如其分。 3、“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露:因为有的地方雪厚点,山被覆盖着,雪薄的地方草色就只有显现出来了,这与下文的“花衣”照应。 二、细节分析
10、 默读文章,回答问题: 1、第一自然段中作者连续用了两个“像我”,为什么要加上这两个“像我” 点拨:两个“像我”点出了作者的亲身感受,更有说服力。 2、“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与上文提到的济南冬天的那个特点相照应 点拨:温晴 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连续用了两个“卧”,“卧”在这里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连续用两个“卧” 点拨: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4、找出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并把
11、它转化为一般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对比两者的差别。 例如:(1)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 声 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点拨:甲句中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晴。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而乙句的直白叙述则传达不出寄寓的赞美深情。 (2)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
12、出点粉色。 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点拨:甲句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而乙句则少了那份美感。 (3)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 还 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点拨: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
13、,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传神之妙是乙句用一“倒映”所不及的。 三、归纳总结 本文善用比喻和拟人,准确而恰到好处,予人美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直接抒情,或创设意境,流露深情,或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济南的喜爱,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同时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学到一些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这对同学们以后的写作有一定的帮助。 济南的冬天微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品味精妙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资料共享平台济南的冬天微课教案()。 【学习重点】 品
14、味精妙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 品味精妙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说到冬天,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能用诗句或者词句说一说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更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同样是北中国济南那里的冬天却是与众不同。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走进济南的冬天,去感受一下它特有的温馨吧。 二、走进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
15、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三、解题 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 1930年前后,老舍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 四、检查预习 1、注音或写字 (1)注音: 济南(j) xing( )嵌 水藻(zo) 贮蓄(zh) 发髻(j)
16、 清chng(澄 ) 看护(kn) 绿ping(萍) (2)释义: 响晴:文中指天气晴朗、燥热。 设若:假若。 秀气:文雅,不粗俗。 贮蓄:储存积蓄。 澄清:清澈明亮。 空灵:清净透明。 朗读课文 (1)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教师点拨、明确: 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 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 第2段开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在分写山水之前,先给人以济南的总体感,用拟人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
17、界”。作者紧扣住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 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第5段写冬天的水色。作者极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段意:写济南的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自然段。段意:细写济南冬天的山景。( 又分为三层) 第一层: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第二层;写雪后的山景。第三层:写城外远山。 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段意:写济南冬天的水色。 4.探究质疑: 1、第一自然段怎样写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 2、 “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改为
18、“没有风的”行不行,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通过三组对比来写。 北平的寒济南的暖 (北平的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伦敦的暗济 南的明 (伦敦的冬天要是能看得见太 阳,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热带的热济南的温 (热带地方的日光永远是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济南有温晴的天气。 探究质疑:这里运用对比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讨论并归纳通过三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由“奇迹”、“怪事”、“害怕”、引出赞誉“济南真算个宝地”。文章紧扣这一天气特点,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 探究质疑:“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改为“没有风的”行不行,为什么 讨论并归
19、纳:没有风声不等于没有风,只是风小而已。如果改成“没有风”,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由此可见作者的用词是十分准确的。 四、小结 文章一开头,就紧紧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这一天气特点,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下文描绘的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 五、作业 完成课后研计练习一。 选用教案后课时作业设计。 济南的冬天微课教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体会本文抓住特征生动描写景物的特点; 2、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3、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 二教时 教学设计: 1、整体感知; 2、讲练结合; 3、错读法。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导入新课;作者简介;朗读分析;
20、学生小结。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了(初冬) 2、提问:初冬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提示:太阳、风、草色、树木、雾、人的活动) 明确:冬天在人们的心目中,总是与“衰草”、“枯叶”、“寒风”、 “严霜”等联系在一起的,如唐代诗人柳宗元写冬天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他的眼里,冬天是萧条的、冷清的、孤寂的;但同样是写北中国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冬天却显得那么温情脉脉,风情万种,他写的是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 小结:写景要抓住季节特征、地域特征,并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3、大家看了课题,你得到了那些信息(地点是济南,季节是冬季) 自然,“济南的冬天”不是北京的冬天,也不
21、是伦敦的冬天,它有它的特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济南的冬天。 (二)本文作者简介: 1、本文的作者是谁 (老舍) 2、能不能请一个同学介绍一下老舍的情况 (阅读注解一,指导学生“圈点勾画”。) 3、教师补充: 老师还要补充一点,1930年,作者从英国经新加坡回国,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老舍先生的眼里,都是那么美,都是那么温情。作为游子,他真切的感觉到了祖国的亲切与温暖,这种感受,在文中流露的很充分。 (三)读课文 问题: 1.听了老师的朗读,大家能不能概括一下济南的冬天的特征(温晴) 2.写了那些景物(板书:山、水) (四)分析课文的第一部分 好,下面我们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 先
22、请同学们合上书,听老师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看与原文有什么不同并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揭示济南冬天的特征的 (提要求:合上书本专注的听)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个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奇迹),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好地方(宝地)。 明确: 1)两个“像我”,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强。 2) “没有风”说得绝对了,只是听不见风声罢了。 3)还用“奇迹”与上文重复。 4)“北”字,突出
23、济南的地域特征,以区别于南方城市的冬天,如昆明、广州等。 5) “宝地”更突出了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 6)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五)、小结 启发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明确: 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 2)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六)、布置作业。(小作文) 写一篇“初冬的早晨”的写景散文,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理清写景的层次;用词讲究,富有表现力;寓情于景。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温习旧课,导入新课(略)。 (二)整体感知: 1、老舍是一位名家,但对于名家,我们也要有怀疑的精神。对文章的思路安排,你们有没有自己的看法(学生速读课文)(提要求:1.速读。2.限时2分钟) 明确: 1、“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可以另起一段。因为它的作用是结束全篇课文。 2、教师引导:上一节课我们感知作者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主要是抓住了山、水。那么,在文章中,哪句话对有山有水的济南美景做了总体的概括描写。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既然是总体的概括描写,那么有没有必要单独作为一节,独立成段呢 (教师明确:“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人们由天上看到了什么阳光,如此晴朗,如此温暖,感到虽然身在冬季,却宛如生活在春光明媚之中,这一部分描绘了阳光朗照下的山景,而”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一个理想的境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中国工商银行天津宁河县支行春季校招笔试题带答案
- 2024年中国工商银行四川巴中支行春季校招笔试题带答案
- 2024年中国工商银行广东佛山支行春季校招笔试题带答案
- 2024年中国工商银行安徽蚌埠支行春季校招笔试题带答案
- 电缆行业市场分析-全面剖析
- 教学情感分析-AI在教育中的情感支持-全面剖析
- 2025旧货交易合同模板
- 大学课件高等数学下册9-5
- 2025房产中介服务合同范本
- 2025精简的汽车销售合同范本
- 砼工程技术交底
- 煤矿污水处理站制度(完整版)资料
- 光伏储能一体化充电站设计方案
- 双语 -【白皮书】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
- 康复医学科全新笔记汇总
- 学校食堂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样表
- 剑桥英语PET真题校园版
- 土方开挖及基坑支护工程安全监理实施细则
- 土木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控制措施
- 中国台湾茂迪MT4090 LCR测试仪 数字式电桥
- 农业银行反洗钱知识竞赛培训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