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不值语文教学反思(5篇)_第1页
游园不值语文教学反思(5篇)_第2页
游园不值语文教学反思(5篇)_第3页
游园不值语文教学反思(5篇)_第4页
游园不值语文教学反思(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游园不值语文教学反思(5篇)第一篇:游园不值语文教学反思游园不值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著名绝句。诗篇描写了游园未遂,红杏出墙的情景,表现了春天有着压抑不了的蓬勃生机,流露了热爱春天的赞赏之情。诗人游园不值,未免惆怅、扫兴,但抬眼之间,却见一枝红杏越过墙头,报告着春天的讯息,使诗人尽管见不到满园春色,但也产生了稍许快慰之感!这一枝特别的红杏,不仅让诗人惆怅之情得以慰藉,更是把满园的春色尽情展现了出来。但是从字面上,学生无法真切感受到透过纸背的满园春色。如何让学生真正领会诗歌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呢?丰富的想象是一个好办法。从“一枝红杏”入手,大胆想象园内的美丽春光,把对春天的感受用具体的文字表达

2、出来。学生的语言是丰富的。【园内有一座假山,假山后面有一个大水塘,几只鸭子正在清澈的水中欢快地游泳呢。池塘周围肯定有许多垂柳,在微风中,柳树姑娘正在梳理她那纤细的秀发呢!】【园内百花争艳,万紫千红,许多蜜蜂、蝴蝶正在这万花丛中翩翩起舞呢】【许多树木都开满了鲜艳的花朵;大家都不肯相让,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各种各样的花真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坛。许许多多的蝴蝶和蜜蜂都闻到了花的香味,都不约而同地飞来采蜜,在半空中飞来飞去。】学生在细心观察插图的基础上,丰富的想象让他们理解了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从而进一步感受到美的事物是无法阻挡的。同时在教学中,我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把体会到得通过朗

3、读表现出来,从而受到美的熏陶。第二篇:游园不值教学反思游园不值教学反思游园不值教学反思(一)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春景图,诗人抓住景物的特点,抓住重点,以少总多,景中有情,情中寓理,是陶冶学生情操和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因此,教学这首诗,要在指导学生弄懂词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反复吟诵,从而领会一个道理: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切新生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是任何力量都禁锢不了的。我教这首诗主要抓住了两点:即理解词句这个难点和启发想象这个重点。关于词句的理解:这首诗有些词义和现代汉语差异很大,而且有些名词如“屐齿”、“苍苔”、“柴扉”等都是学生感到生疏的,我利用学

4、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基本了解意思的同学,说说从哪看到的,加强直观教学,效果较好。对差异大的词,我放在句中去理解,如“应”作“大概”讲,“扣”作“敲”讲。首句是全诗的难点,我帮助学生弄懂两个问题,一是本诗中有一个字直接表达了人物的感情,请学生找到,学生很快找到了“怜”字,二是着重对“怜”字理解:(1)“怜”字从字面上怎么理解?(2)“怜”什么?谁“怜”?(3)从哪看出来?对于次句,我引导学生理解,“小扣”、“久”的意思,并设想当时的情形,懂得诗人识礼知趣,后两句浅显易懂,我重点引导孩子们展开想象。二、关于启发想象:这首诗结构严谨,分两层,第一层写看到的,看中有想,第二层写想到的,想中有看,两层意

5、思联系紧密。我启发学生想象,主要以理解诗意,导入意境为目的。前两句引导学生以久不开而想象园主人心情,想象诗人的心理活动,后两句启发学生想象园中的情景,把万紫千红的景象显示出来。想象越美妙、丰富,越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越能受的美的熏陶,从而体验出自然界中春天的生命是旺盛的,无私的,是关不住的。学生不仅体会到诗中表达的对美好春天的赞美之情,还进一步联想到生活的哲理:一切新生的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将冲破一切禁锢茁壮成长。游园不值教学反思(二)学完课文后,学生们意犹未尽,我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呤诵,进一步细细地揣摩诗意、诗境,有问题可以提出来。学生摇头晃脑地吟诵起来生:老师,我认为最后的一句诗可以改

6、一改,我想,万枝红杏不是更能代表满园春色么?全班学生议论纷纷师:你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是值得表扬的,那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吗?生:我想,当时正是春暖花开的日子,红杏树一定开得十分灿烂,不可能只有一树杏花探出墙来,所以我认为要用万枝不但更符合实际情况而且更能体现满园的春色嘛!于是,我有意把认为要用“万枝”的一方规定为正方,把同意用“一枝”的一方规定为反方。这样,一场小小的辩论在课堂上激烈地展开了。反方一:园子的墙那么高,不可能有那么多枝的红杏伸出来。正方一:万枝是夸张的写法,不一定非得有一万枝杏花呀!但是万枝红杏更能展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色,而且作者找不着园子的主人心里肯定很失望,如果看到万枝的

7、杏花更容易让作者从失望的情绪中转移出来反方二:我认为用“一枝”才更能表现出作者由失望转为欣喜的心情,而且我还看出诗人是一位性格开朗豁达、富有想像力的人。师 :哦?何以见得?反方二:嗯因为作者本来是想去朋友家赏花的,主人不在,屋门久叩不开,他很失望,但是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就让感到了春天的气息,这说明他是一个能把闪光点放大的人,是一个豁达的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从一枝红杏想像到春天万花盛开的。如果是万枝,那那就没意思了,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可以从万枝红杏想像到春天到了。掌声,最初提出问题的那位同学似乎有点失落,我走到她跟前,轻轻地抚着她的头说道:“老师特别欣赏你的机敏与勇气,敢于向千古流传的名句提出质疑

8、。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如果没有你这大胆的一问,哪有今天咱们班上这场关于一枝和万枝的精彩辩论呢?在今天的课堂里老师也感受到了满园的春色!”一阵掌声教学反思:上完课后,在兴奋之余我沉思良久:其实在课堂上常会有这样的“节外生枝”,如何让这“节外枝”开出“智慧花”呢?我想,作为老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个性,彰显个性,才能让他们开出各有特色的智慧之花来。今天,我巧妙地将这个“节外生枝”的问题延伸开去,引入一段小小的辩论,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一番激烈的“舌战”,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一个自由飞翔的时空,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场不失时机的小小辩论可以说是激发发学生思维兴奋点,使学生的情感、兴趣、

9、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呈现、撞击,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又何必去分清孰非?结论已显得不重要了,因为学生的口才在辩论中得到锻炼,个性在辩论中得到张扬,智慧在辩论中得到生长,生命在辩论中得到成长。名师于永正曾经指出:“语文”的课堂不仅仅生成知识,更是一个生成智慧,点化生命的课堂。是的,为人师者,要善于去关注孩子的关注,惊奇孩子的惊奇,思考孩子的思考,要善于营造民主融洽的教学环境和自由活泼的精神氛围,让学生投入到充满灵性的心灵感悟的对话之中,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去启迪智慧,点化生命。游园不值教学反思(三)游园不值是语文A版四年级下册第四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好诗,作者写得别具特

10、色,是一篇通过体会句子含义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这首诗整体上有一定的叙事性,还揭示了一个道理:美好的事物是压制不了的,必然会蓬勃发展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描述事件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写的意境。虽然教材对诗中的一些词作了注释,但有的词书上也没有解释,如 “ 应 ” 读第一声,应作 “ 应该 ” 解,但根据当时诗人想游园而不能进去的情况,只能作 “ 大概 ” 解,可无论是学生查的新华字典还是老师查的古汉语常用字典, “ 应 ” 字都没有 “ 大概 ” 的字义。这是师生发生争议的一个焦点。讲到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这一句时,要学

11、生结合插图,充分想象:在作者没有看到的花园里,春天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通过引导、启发、点拨,有的同学说:园中的杏花开得最灿烂,但园子里还有别的花,如桃花、迎春花等也争奇斗艳;有的同学补充道:还有柳树长出了嫩绿的枝条,小草探出了可爱的小脑袋,一棵棵小草仰着脸冲着太阳笑呢!还有的同学抢着发言:还有蝴蝶、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更有聪明的同学概括:是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的美景。借此机会,我动情地引导: “ 是啊,多美的景色啊!让我们拿出手中的笔,把你刚才精彩的描述写下来。 ” 课后我还布置了改写游园不值的习作练习,由于学生对原诗理解得较好,又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所以不少学生写得令人满意。不尽人意的是学生对

12、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这一句只能作表面的理解,不能体会出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我及时启发点拨,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才让学生感悟诗句的含义。古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首先要读好古诗、背诵好古诗,这是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是能够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对古诗进行 “ 翻译 ” ,对于关键字,必须知晓它的意思;第三则是对古诗的意境有所感悟,尽可能的走进诗人的世界,揣摩诗人的心境,对古诗的主旨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的学习能力还比较低,对于第一个目标的达成,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第二个目标要教师辅助完成,对于第三个目标的达成,则需要及时点拨,才能做到想象意境,体会感

13、情,明白道理。第三篇:游园不值反思游园路上的“值”游园不值教学设计石马中心小学杨燕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首诗中的一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并说出游园不值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通过品读,感受故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体悟心灵对大自然独特的审美,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悟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感受故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一、初读诗句,理解诗意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2、指名读诗,要求读正确。(相机评价字音朗读情况) 正音:屐齿苍苔柴扉释义

14、:“屐齿”,出示图片“屐”,木底鞋;齿,痕迹;屐齿,木底鞋踩过留下的痕迹。“苍苔” (结合苍松、苍天理解“苍”。)苍苔,一般来说都是长在一些石缝里面潮湿的地方。路上有苍苔,应该是人迹长久不到的结果。“柴扉”(出示书本,理解“扉页”“心扉”)柴扉就是柴门。3、一首诗,大家把它读正确了还不够,还应该读岀节奏来,就像推敲里的贾岛那样吟哦。你能根据老师划分的节奏,试着读一读吗?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4、全班齐读。5、大家读得真不错,现在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了吗?自由说一说,同桌之间交流一下。6、指名连起来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设计意图】

15、这一部分的设计抓的生字新词,进而初步整体感知诗意。二、精读诗句,感悟诗情1、当我们趁着美好的春光,跟着叶绍翁一起“游园”,可是却吃了“闭门羹”,快速默读全诗,你从哪里看出诗人没有进园游览?(不值,不开,关)不值:没有遇到园主人;不开:门紧闭着;关:一扇柴门把满园的春色紧紧地掩藏了起来。2、自由读读诗句,你发现诗人看到了什么?3、品读“怜”。(1)让我们循着诗人的目光去看!这幅图片,石子中隐隐约约透出一点绿来;再看这幅,沿阶而上,因为春雨,绿了一地。给你怎样的感觉?(宁静、幽深、春天来了)(2) “怜”是什么意思?(出示选择义项:可怜;怜爱,怜惜)“怜”的是什么?(木屐鞋)木屐鞋有硬度,大概不要

16、太多的怜惜。再读读(范读:应怜屐齿印苍苔)怜的应该是什么?(“苍苔”) (3)不起眼的苍苔,一入了诗人的诗眼,就带上了浪漫的诗情。同学们,诗人“怜爱”的,仅仅是苍苔吗?(是苍苔,更是园子内人迹罕至的宁静)4、品读“小扣”(1)还有哪一处也倾注着诗人深深的怜爱?(小扣柴扉久不开)这样的柴门给你怎样的感觉?(简朴自然。)(2)“扣”的意思是(敲)换成“敲”好不好?(敲太重)讨论,指名答。“扣”体现了诗人对柴门的感情, “小扣”呢?(轻轻地扣),真是“小心翼翼”。“小扣”是指轻轻地敲打。(做“小扣”的动作) (3)诗人被挡在了“柴扉”之外,“久扣不开”,是不是要重扣一下呢?(讨论,交流:没有。诗人不

17、但细心,而且很有耐心,很“怜”柴扉,“怜”苍苔,更“怜”这园子的宁静。)一个“扣”字,扣出了对园主人的尊重,扣出了对园子的喜爱 路过花开的时候,希望穿行在葱郁的花丛树丛,在美好和快乐中穿花拂叶,一路缤纷,一路收获。5、品读:“一枝红杏”(1)过渡:尽管热爱宁静,但柴门久扣不开,是不是有些扫兴?但是扫兴就在一瞬间烟消云散,是因为(引读)一枝红杏出墙来。 (2)久扣的沉闷就这样被“一枝红杏”的惊喜所取代。同学们,看到红杏,你想到了什么?(指答)(3)“一枝红杏”是最早的报春使者。你们看,春天已经来了!让我们聆听春天的声音指名读(4)杏花在春天二月开放,二月就有了“杏月”之称。抬头仰望,这一枝红杏让

18、我们看到了(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让我们把自己的感受送到这一句诗中,一起读一读。(5)春天来了,这么美,这么突然。它“最早”和诗人不期而遇,刹那间,发现的惊喜撞击着诗人的心扉,于是他激动万分地吟诵到一“枝红杏出墙来。”6、品读:“出”(1)你们看,你们看,“一枝红杏出墙来”!想象一下,这支红杏是怎样出来的?(探出,伸出,挤出,挤出,静中有动。) 探出。你看到一支调皮的红杏! 伸出。你读到的是一枝自然而然的红杏! 挤出。你感受到一支可爱的红杏! 冲出。这是一只充满了生命力的红杏! (2)不管是哪一种“出墙”,流露出来的是对春天急迫期待的情感,怪不得有诗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它们闹嚷嚷的,如果你

19、们静心聆听,就会听到这“一枝红杏”在向大家将春天的消息播报呢,让我们来问一问红杏:红杏,你冲出墙头,想要向大家传递什么信息?(讨论交流,指名回答。)7、品读“满”(1)红杏真的会说话吗?(不会。)那我们是怎样感受到的呢?(想象出来的。)想象是读诗的好方法。(2)其实,园子还是这座园子,柴门还是“久不开”,我们压根儿都没有踏进园子。我们有的,只是对美丽春天的想象。这一刹那的惊喜,没有预约的欢欣,不仅仅是对大自然变化的发现,更是对自我的心灵的发现。至此,我们还有必要非进园子不可吗?(3)游园不值,但不值中却是有值的。诗人去游园,虽然没有遇到园主人,但“遇到”了什么?(指名回答:苍苔柴扉 红杏 春色

20、满园,评价:你们和诗人一样有一颗轻灵敏感的心!)(4)其实冲出墙头的岂止是“一枝红杏”!俗话说“水满则溢”,想想这满园的春色,还有谁也挤破了脑袋往外钻?(写话训练:我仿佛看到园子里的- - 。)(5)就这样,苍苔,染绿我们的眼睛;红杏,沁着我们的心脾。“风景这边独好”,让我们捧起书,再来美美地体会苍苔、柴扉、红杏以及春色满园带给我们的愉悦。(师生齐读这首诗),-,8、小结景色的美好固然动人,然而,人的惊异,对美的顿悟却更加动人。一枝红杏,在普通人的眼里只是毫不起眼的一抹红,但是在诗人眼里,却是春天的惊艳!看来,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三、延伸拓展,升华诗境(一)、出示诗句,

21、简单品读。许多诗人都曾用自己独到的视角、细致的观察和奇丽的想象,一次次为我们创造了动人心魄的美丽,我们睁大我们的慧眼,用我们的慧心一起来品读:(分四小组进行交流汇报)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经霜的枫叶,胜过春天最娇艳的鲜花。它表现了诗人精神的活跃,是一种艺术想象的突破。)2、“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田园之中的荠菜花,充满了乡村野趣,也隐含着诗人的发现与惊喜。)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巧妙的比喻,体现出诗人的锦心绣口。)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的草,更有一种心灵关注的价值,对春草的体悟,

22、也是诗人对自我的体悟。)(二)总结作业: 优秀的诗文总像一颗美味的橄榄,细读细品,满口生津!多读多悟,你也会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拥有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今天这节课,我们“游园不值”,但却巧遇了许多!这节课,我们有遇!值!1、背诵古诗;2、收集、自学有关春天的古诗,体会诗人独特的发现。板书:教学反思:游园不值教学反思选择游园不值这课,缘于去年与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游园不值教学实录的“偶遇”。怎么会有这样美丽的“不遇”?记得当时那份实录给我的震撼简直是爆炸性的。我想尝试古诗教学的念头已久,但在几年前上过一节古诗公开课后,就再没有勇气尝试第二次。看到窦桂梅老师能把这短短二十八个字精彩演绎四十分钟

23、,充分挖掘了教材的深度与广度,引领学生与文字“相遇”,与文化“相遇”,不由得折服她“三个超越”“主题教学”等前卫精深的教学理念与精湛自如的教学技艺。当时,我已经上过这课,颇感遗憾,总觉得如果不把这么精妙绝伦的教学设计奉献给我的学生,那简直是一种“罪过”。基于这样的心态,我又一次选择了古诗教学,选择了当一回窦桂梅的追随者。性格外向直爽的窦桂梅说“激情是她的一种状态。”而我则性格比较含蓄,教学风格也相应比较恬淡平和,再说,她的学生都是城市实验小学的学生,而我们的孩子一直住在农村,文化底蕴、文学素养、接受能力等稍逊城市学生。如果照搬她的教学设计,一定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于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和

24、班内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思考:一、多种渠道解词链接生活、利用插图、结合诗意这些都是学生能够接受的解词好方法。 苍苔,城市学生不常见到,相对农村学生就有优势,果然,一个女生生动地描述了她所看到的“青色的苔藓”,教师在表扬她“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时,也不能忽视其他大大咧咧不注意观察周围的学生,于是,我出示了两张不同角度的图片,引导学生由远及近地观察苍苔,感受它的蓬勃生机,感受春天的气息。观察插图理解“屐齿”“柴扉”,用我们现代的门与“柴扉”比较,感受“柴扉”的原生态和带来的自然气息。感受“红杏”的美,我没有出示图片,因为他们在四年级时,已经学过第一朵杏花,肯定领略过杏花的魅力。而且,如果是实

25、景图片的话,势必与书上插图中水墨杏花有所区别。权衡再三,大胆舍弃。二、舍弃教学环节窦桂梅老师的课堂实录中,还几次引用陆游的诗,“杨柳不争春色,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体会陆游诗中的红杏与本诗中的红杏有何不同。因为考虑这首诗学生不熟,而且本人没有特级老师丰厚的人文素养,缺少炉火纯青的巧妙引导,另一方面担心课的容量过大,学生会如走马观花,收获不多。所以,干脆把它删掉了。省下时间,让学生练习扎实的朗读。先读好词,再读好句,继而读好整首诗。三、寻“诗眼”悟诗情“文章的眼睛是文眼,题目的眼睛叫题眼,而诗的眼睛叫诗眼。”这样的说法只是一家之言,不知是否合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26、我想寻找诗的“眼睛”定能感受作者的情感。但,没想到的是,一个语文素养较好的女生,却撇过了“怜”,而找了个“春”字。看来或许是我的讲解误导她以为作者所要赞美的是什么?现在想来,我可以因势利导,是呀,诗人对春天,对春天的这些景物,饱含怎样的感情呢?相信这样一启发,她一定能找到。而不是马上叫另一个学生来回答。再次告诫自己:耐心,再耐心些,或许精彩就在下一刻。四、感悟“留白艺术”为什么“一枝红杏”就能想到“满园春色”呢?当我反复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时,忽然脑海中闪现了多年前读过的一则故事。“有个考官出题踏花归来马蹄香,考画家。很多画家画了一地的花瓣,而一位高明的画家,却只画了几瓣,他在马蹄的周围,画

27、了几只翩翩飞舞的蝴蝶。”有时,越少的事物反而越能引发人们的想象。那不是跟古诗中的红杏有异曲同工之处。至于“留白艺术”在这里揭示是否恰当,自己也不得而知。意外的是,班上竟然有两个学生听过这个故事。看来是我太低估他们了。五、板书“丰富多彩”不知道窦桂梅老师的板书是怎样的?这是我根据自己改动的方案而设计的板书。绿色的苍苔,咖啡色的柴扉,粉红的红杏,我试图用五彩的粉笔向学生勾画出一个五彩的春天。不知道对于学生来说,是否比以往单色的板书来得丰富生动?今天的古诗教学就权当是一枝探出墙外来的“红杏”吧。或许生涩,或许稚嫩,或许模仿的痕迹还有,或许自我的突破有限但我相信,这“一枝红杏”一定会绽放在教师与学生心

28、中。第四篇:游园不值教学反思游园不值教学反思游园不值是第十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赞美春天的著名诗篇,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诗中描述了诗人原想访友赏花,不料轻敲柴门却许久未开,遗憾之余揣测大概是园主人怕外人践踏青苔,印上痕迹吧!正待离去时,猛然发现一枝粉红的杏花越墙而来,诗人因此而惊喜异常,不遇朋友的惆怅一扫而光。整首诗风流韵藉,情趣盎然。其重点是在朗读基础上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的意境,难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1、别样诵读,感悟诗韵几乎每位学生都读过这首诗,甚至能流利地背出来,指名读肯定毫无难度,也无新意,因此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古人吟诵讲究平仄,读出别样的韵味。尽管一开始学生还是不太适应,但随着对诗

29、意的理解,孩子们也读得渐入佳境。与此同时,我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在一次一次地朗读中,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2、图文结合,理解诗意对于五年级的学生,结合参考资料可以自主理解古诗。为了避免冗长沉闷的串讲,我采用链接生活、利用插图等方式,让学生自读自悟,从图悟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如:观察插图理解“屐齿”“柴扉”,用我们现代的门与“柴扉”比较,感受“柴扉”的原生态和带来的自然气息。讲到“苍苔”时,一男

30、生生动地描述了他所看到的“青色的苔藓”,并出示了两张不同角度的图片,引导学生由远及近地观察苍苔,感受它的蓬勃生机,感受春天的气息。3、咬文嚼字, 品悟诗情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上,孩子们在比较“怜”与“嫌”中,感受诗人对园子的喜爱,对苍苔的怜惜;在“扣”与“敲”中,感受对园主人的尊重,对春天的热爱;在“关”和“遮”中体验“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艰辛;在“一”和“满”中,明白水满则溢、留白想象的道理。4、大胆想象,体悟诗

31、境学生在理解了诗意后,我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枝冲出墙头的红杏,谈谈自己在园子里和园子外分别看到了什么?并追问“你为什么能够出墙头?”让学生感悟到红杏的力量。诗的后两句还揭示了一个道理:美好的事物是压制不了的,必然会蓬勃发展的。课堂上点悟得不够,学生的理解也不够深刻。课的最后,本来想让学生和园主人进行一次谈话,从整体上说说诗人游园的过程,由于时间安排前松后紧,缺少完整感。纵观本堂课,语言节奏、赏析节奏都稍偏慢,导致整体口语训练落实不够。课堂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关注全体”仍是一句口号。但愿自己就是那枝探出墙外的“红杏”,不断摸索,收获更多。第五篇:游园不值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

3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3.体会人物特点,感受浓浓亲情。二、基础知识1.生字:枣 落叶灌木或乔木,枝有刺,叶卵形,开小黄花,核果称“枣子”或“枣儿”,椭圆形,熟时红色,可食:枣红、枣泥、囫囵吞枣(喻读书等不加分析辨别地笼统接受)。仁 果核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核桃仁儿。沸 开,滚,液体受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发生气泡,表面翻滚,变成蒸气:沸点、沸水、沸涌、人声鼎沸。沸腾(亦喻事物蓬勃发展或情绪高涨)。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唾 口腔里的消化液:唾液、唾涎、唾沫。肿 皮肉浮胀:肿胀、肿瘤、肿痛、浮肿、红肿、脓肿。胀 体积变大:膨胀

33、、肿胀、热胀冷缩。拣 挑选:挑拣、拣择、拣选、挑肥拣瘦。2.会写的词语:唾手可得、腊月、挑拣、浓稠、仁至义尽、肿胀、沸腾、红枣3.解词:(1)唾手可得:唾手:往手上吐唾沫。动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极容易得到。(2)仁至义尽:至:极,最;尽:全部用出。竭尽仁义之道。指人的善意和帮助已经做到了最大限度。三、教材分析1教材特点:本文是腊八粥一文的节选。围绕八儿特别想吃腊八粥展开故事情节,通过对八儿与妈妈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孩子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2教学重点:结合文章对人物细致描写,体现人物特点,感受深深情感。3教学难点: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体会浓浓亲情。4教

34、学突破点:以“腊八粥”为切入点,结合文章中对腊八粥的描写,深入体会文中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之情,从而感悟一家人的情感。四、教法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大概,学习生字新词,扫清文字障碍。教学过程:1.导入揭题。(1)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几天,天气很冷。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2)你们对腊八粥还有什么了解?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腊八粥”的文章。 2.初读课文。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习生字新词。(1)指名读课文,订正字音。 (2

35、)小组内自学生字新词。 4.再读课文。在文中找一找,这是什么样的腊八粥?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浓浓亲情。教学过程:1.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什么的心情?3.结合文章中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4.从文章中对妈妈与八儿的对话中,除了能看出八儿嘴馋,十分想吃腊八粥以外,你还能感受到什么?5.课外拓展,找到腊八粥原文,继续读一读,从中深入感受一下这一家人的浓浓亲情。五、板书设计腊八粥喜得快要发疯了八儿 急得眼睛都红了 幸福惊得喊了起来了教学目标1. 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2. 能

3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4.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文中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准备建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有条件的可以找来沈从文腊八粥的全文,仔细阅读,对小说全文的大概内容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读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二、初读课文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请其他同学们认真在心里跟着读。 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三、默读课文,圈画批注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2“

37、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3学生圈画后汇报。4教师及时总结: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四、总结升华1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如第一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2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3当堂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腊八粥 沈从文主人公:“八儿”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美妙的猜想亲见时的惊讶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38、(2009-02-20 10:38:02)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语文教学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具体的字词和诗句的理解。 3.依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体悟古诗的意蕴和诗人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依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体悟古诗的意蕴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词语导入,激发情感1.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词,(小黑板出示词语) 春暖花开春光烂漫万紫千红桃红柳绿姹紫嫣红鸟语花香 2. 从这六个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3春天在同学们心

39、中应该是怎样的?过渡: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都用诗文来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游园不值设计意图: 以成语导入,既帮助学生积累了词语,又为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古诗 1 解读诗题A 生齐读课题B“值”什么意思? 游园不值呢?C谁去花园游玩没有遇到主人呢?引出作者叶绍翁简介 2 自渎全诗A 诗人这次未遇主人的游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好好读一读,注意读准生字读音。 B 生自渎C 指名读,齐读设计意图: 以疑问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三 突破重点,读懂全诗 1探寻“不值”的原因A 哪一句话告诉我们作者没有遇到主人呢? B 出示

40、“小扣柴扉久不开”“柴扉”:柴门用草和木头编成的门,(结合插图理解。)“小扣”:轻轻敲,作者很有礼貌。C 诗人如此“小扣柴扉”而柴扉却“久不开”,这是什么原因呢? D 交流预设主人不在家因为轻轻敲打,所以主人没听见 主人在睡觉主人在院子里欣赏春色,被园子里的花草树木陶醉了,所以没有听到敲门声过渡: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那么诗人心目中是如何想的呢?引导学生用诗句回答。 E 出示“应怜屐齿印苍苔”苍苔:绿色的苔藓(结合图理解) 屐齿:木头做的鞋子下面的横条。(结合图理解) 怜:是可怜的意思吗? 应:大概 可能F 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G 看来同学们都理解了这句诗,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小扣柴扉久不开”

41、了吗? 你能用“因为 所以”的 句式说一说一二两句的意思吗?F 诗人专程来朋友家欣赏美景,却没有遇到这就是 引说(游园不值) 这时诗人的心情如何?(结合回答相机板书:失落) 2 欣赏红杏,感受春意A 诗人失落的心情并没有持续太久,突然间他抬起头发现了 (引说:一枝红杏出墙来) B 发挥想象动笔写一写满园春色. C 交流D 看到这满园的春色作者的心情怎样? E 指导朗读 (相机板书:兴奋) 设计意图 : 采用由果溯因的方法,让学生发挥想象,为什么“小扣柴扉久不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 拓展升华,体验诗人情感 1 集体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过程一、导入:1请学生说一说对“腊八”或腊八粥的了解

42、。2教师导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腊八粥这一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1学生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然段记号,划出读不准音的词语。2正音,并反复读关键词语。3同桌一起读重点段落。三、再读课文:1学生围绕课后题默读思考。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3学生汇报:第1小题: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先适当提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围绕“妈妈”和“八儿”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先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第2小题:这一题旨在训练学生对“八儿”这一人物是否理解。是在梳理文章大意后关注作者的表达。聚焦到主人公“八儿”身上,因为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

43、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文章随处可见“八儿”急切想吃腊八粥的情形。第3小题: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景。表达了一家的其乐融融。4教师相机总结。四、分析人物特点:1“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结合文中语句加以说明。2师生交流。3文中的母亲呢?用刚才的方法。4师生交流。五、指导朗读: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六、作业: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板书设计腊八粥沈从文“八儿”母亲其乐

44、融融教学目标1. 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4.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文中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准备建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有条件的可以找来沈从文腊八粥的全文,仔细阅读,对小说全文的大概内容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读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二、初读课文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请其他同学们认真在心里跟着读。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三

45、、默读课文,圈画批注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3学生圈画后汇报。4教师及时总结: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四、总结升华1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如第一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2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3当堂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腊八粥 沈从文主人公:“八儿”

46、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美妙的猜想亲见时的惊讶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三四单 3民俗块教学提示:本板块由沈从文的腊八粥和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二篇文章构成。无论是腊八节的腊八粥还是元宵节的元宵都是中国传统佳节的传统食品。本板块正是凸显“民俗”这一主题。 民 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 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 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让我们借助沈从文和汪曾

47、祺两位现代文学大家的作品,引领学生走近“民俗”,感受“民俗”。31腊八粥 教学目标1. 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4.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文中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准备建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有条件的可以找来沈从文腊八粥的全文,仔细阅读,对小说全文的大概内容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相关资料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徒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

48、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当过上士司书。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自身来到北京,升学未成,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于艰苦条件下自学写作。1924年,他的作品最早载于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1928年,与胡也频、丁玲相继来到上海,曾共同创办红黑杂志。1929年在上海中国公学教书。这时期的作品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所描写的湘西乡俗民风和鲜明的生活,引起人们的注目。萧萧、牛、柏子、阿丽思中国漫游奇境记显示了他早期小说较成功的乡土抒写和历史文化思考。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还有重要的选本从文

49、小说习作选。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抗战爆发后,经武汉、长沙,取道湘西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第1卷)。后至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5年后回京,在北京大学教书。问时编大公报、益世报文艺副刊。1949年以后,长期从事文物工作。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1978年调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他以作家身份被邀参加第三次全国文代会,增补为全国文联委员。1980年曾赴美国讲学。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设计方案一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一、读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

50、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二、初读课文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其他同学们认真在心里跟着读。 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三、默读课文,圈画批注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 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 3学生圈画后汇报。 4教师及时总结: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四、总结升华1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如第一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

51、,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2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 3当堂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腊八粥沈从文 主人公:“八儿”迫不及待 苦苦等待 美妙的猜想 亲见时的惊讶 设计方案二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一、导入:1请学生说一说对“腊八”或腊八粥的了解。2教师导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腊八粥这一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1学生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然段记号,划出读不准音的词语。 2正音,并反复读关键词语。 3同桌一起读重点段落。三、再读课文:1学生围绕课后题默读思考。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第1小题: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

52、先适当提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围绕“妈妈”和“八儿”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先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第2小 题:这一题旨在训练学生对“八儿”这一人物是否理解。是在梳理文章大意后关注作者的表达。聚焦到主人公“八儿”身上,因为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 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文章随处可见“八儿”急切想吃腊八粥的情形。 第3小题: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景。表达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4教师相机总结。四、分析人物特点: 1“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结合文中语句加以说明。 2师生交流。3文中的母亲呢

53、?用刚才的方法。 4师生交流。五、指导朗读: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六、作业: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板书设计 腊八粥沈从文“八儿”母亲其乐融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古诗,能说出诗句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3通过学习,能给古诗配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作者访友未成却还高兴的豁达情怀。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古诗的内在涵义;2感受作者豁达的情怀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设置故事情境宋朝诗人叶绍翁在一

54、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怀着愉快的心情匆匆到好朋友的家里,但他来到朋友家门前,却发现朋友不在家。请问:此时,叶绍翁的心情该是怎样的?2板书课题 游园不值3读课题并利用字典理解课题4简介诗人:叶绍翁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1复习七言古诗的节奏。2划分节奏。3小组检查并自由读古诗。三、播放录音,体会古诗节奏四、自由读古诗,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五、带着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学生利用新华字典等工具书)六、交流学习情况,师相机板书应怜:应,大概。怜,爱惜。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小扣:轻轻地敲。柴扉:柴门。七、理解诗意,想像画面1小组串讲诗句意思竞赛。2学法反思:串讲诗句意思应注意什么?(词序、补充)3

55、出示挂图,学生进行观察;播放录音,想像画面。八、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1引导讨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2你能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吗?3多种方式朗读。九、巧设练习1给古诗配画。2结合古诗,编写故事。板书设计游园不值宋 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相关资料【诗人介绍】:叶绍翁 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生卒年不详。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注释】:1.游园不值 : 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 古时游园,是游私园,和后世的公园不同.这里是说没

56、有进园游赏。2.应:可能,大概。3.怜:爱惜:这个词在此不是“可怜”。4.屐: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5.苍苔:青苔。6.小扣 : 轻轻地敲。7.柴扉 : 柴门。8.屐齿 :木屐底的锯齿,可以防滑。【今译】园主人大概是怕我木底鞋下的两屐齿踩坏了绿色的苍苔,所以我轻轻地敲着柴门,门却久久不开。但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地探出墙来,报告者春天的信息。【赏析】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此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首句又作“应嫌屐齿印苍苔”,我却嫌这“嫌”字不好,它似乎在表现园主人闭门谢客、远离尘嚣的清高,但

57、清高得有点做作。倒是“怜”字有情致,高齿的木板鞋(屐,音j击)不避苔滑路僻,去探访春天消息,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怜惜、同情,尽管它吃了“闭门羹,轻拍木编门扇(柴扉,音fi非)而久久不见打开。“嫌”是从推测园主人感情的角度落笔,“怜”则是从探访春色者的 游兴的角度落笔,后者更贴合“游园不值”、无缘进门的诗题。无缘 进得园门,游赏的愿望受阻,未免有点扫兴。但扫兴之余惊喜地发现奇遇、奇兴,由一枝红杏出墙,想象着墙内满园春色灿烂夺目,这就把“屐齿游园”转化为“精神游园”了。失望后的意外精神补偿,弥足珍贵。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到底

58、自然界比园主人更能体贴游人的情趣,这就不仅是游人怜屐,而且春色派遣红杏使者也 来怜屐了。从某些语句上看,此诗点化了陆游的马上作一诗:“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过陆游此作未免平展,有点马上观花,不及叶绍翁之作那么精神专注,在深挚的精神体验和心理波折中,迸发出春光难锁、喜从天降的生命力度,以及情趣盎然的精神哲学的启悟了。可见名家之诗不一定都能省心地成为名作,非名家一旦对生命与诗进行精诚开发,也可能出现奇迹。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生卒年不详。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名句

59、赏析】“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可是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想。他想,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的缘故罢。短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但这首诗更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后两句。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中心思想】游园不值这首七言

60、绝句描写了作者游园未遂,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表现了春天有压抑不了的生机,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附】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本作的韵脚是:十灰;可九佳(半)十灰(半)通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美好的事物,一切充满生命的新鲜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yng lin j ch yn cng ti应 怜 屐 齿 印 苍 苔 ,xio ku chi fi ji b ki小 扣 柴 扉 久 不 开 。chn s mn yun gun b zh春 色 满 园 关 不 住 ,y zh hn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