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涉江采芙蓉》限时练习(带答案解析)_第1页
《静女》《涉江采芙蓉》限时练习(带答案解析)_第2页
《静女》《涉江采芙蓉》限时练习(带答案解析)_第3页
《静女》《涉江采芙蓉》限时练习(带答案解析)_第4页
《静女》《涉江采芙蓉》限时练习(带答案解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静女涉江采芙蓉限时练习一、课内阅读(一)(2020崇明县民本中学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1、以上这首诗,体现了诗经中的哪一种表现手法_。赋 【解析】诗经常用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赋,陈直叙,即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 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以彼物比此物,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 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静女是一首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诗 歌,写的是主人公喜爱一位温柔娴静又美丽无比的女子,他早早地赶到了约会地点,却看不 到

2、心上人的倩影,等待中的他急得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抚弄着姑娘送给他的彤管,还有荑草, 它们在主人公的心里都格外的美丽,表现了男子热烈而纯朴的恋情,主要运用了赋的手法。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C无论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生动活泼,富有情趣。C 【解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 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

3、诗句,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 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C 项,无中生有。“无论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错 误。诗中说“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 贻”,意思是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 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诗中没有提到“无论赠彤管,还是赠荑草, 都发生在同一天”。故选 C 项。3、以本诗为例,分析诗经重章叠句的写作特点。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是诗 经中常用的手法。此诗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如“静女其

4、姝”“静女其娈”,只变换了一个字,“贻我”与“俟我”结构相似,表现出主人公对女子的 赞美和爱恋之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解析】重章叠句是诗歌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 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诗 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和情 感的变化。诗经中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有的在同一诗章里叠用 相同或相近的诗句。本诗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 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体现了重章叠句的特点,增强了诗歌

5、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二)(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根据静女一诗答题。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 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 呼之欲出。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 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

6、对姑娘的挚爱之情。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 纯美。D【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 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 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 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 项,“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 法错误。“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的意思是姑娘从郊外采来茅草芽送我作为信物,真是美得

7、 特别。以“荑”之美比喻“静女”之美;“荑”草美,人更美用双关的手法表达青年男女的 爱恋。所以,“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比喻、双关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 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D 错误。故选 D。2你认为女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女主人公是一个美丽、调皮、可爱、勇于追求爱情的女子。“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 丽、调皮、可爱,“贻我彤管”“自牧归荑”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追求大胆直率。【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相当于分 析概括人物性格,结合

8、诗歌内容用两个字的词语或者四字短语概括出来,一般用形容词。这 类题的设题角度一般有两大类,一是简要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这类题只需简要总结性格特点 即提炼出关键词句。二是问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并简要分析。这类题做答案时应该包 含两方面,首先提炼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关键词,然后用诗中相关诗句或词语来证明。本题 属于前者只要求概括形象,所以结合诗句分析的内容可有可没有,写上也不占分数。这里按 照第二类提供答案。开头用“静女其姝”描写女子,“姝”写出了女子的美丽,表示了男子 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了一种十分倾慕的感情;“俟我于城隅”一句,男子依约而至, 到了会面地点, 却不见那女子,“爱而不见” 是

9、写那女子见男子, 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 隐藏起来了。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天真活泼的调皮的姑娘。“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诗中写 当那位调皮的姑娘,终于露面了,郑重地把一支彤管作为礼物送到男子面前;“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女子又把从郊外带回来的一支荑草赠给一男子,赠给他的这棵荑草,实在美得 出奇。女子赠送“彤管”“荑草”,而“荑草”是爱情的信物,爱情的象征,表现静女追求美 好的爱情。二、课外阅读(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各题。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阝贵。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10、【注】采采:不断地采;另一说,采采,茂盛貌。卷耳:即苓耳。形如鼠耳,叶青白色, 白花细茎,蔓生。可食,但滑而少味。盈:满。顷筐:浅筐。彼:指顷筐。周行:大路。 行,道路。虺阝贵(hu tu):马疲劳生病。金罍:青铜酒器,比酒樽大,是青铜时代 贵族所用的器物。玄黄:生病。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陟彼崔嵬”一句是说采卷耳的人因思念远方人儿走上高高的山岗。B“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是说文中的“我”以斟满酒杯来消除对远方人的思念。C诗人用了“虺阝贵”“玄黄”“瘏矣”等词语,把旅途中马的疲劳的神情刻画了出来。 D诗人用“崔嵬”“高冈”“砠”等词语,表现了旅途的艰难和自己采卷耳的

11、辛苦。【答案】D【解析】D 项中没有指明表现了谁在旅途中的艰难,同时,表现了“自己采卷耳 的辛苦”也是错误的,诗中没有反映出采卷耳有多么艰辛。2对这首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卷耳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男子 的口吻来写的。B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重复,带有变化的重复在诗经中并不常见。C首章女子的独白呼唤着远行的男子,“不盈顷筐”的卷耳被弃在“周行”而去寻找他。 D诗歌开头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将自己比喻成丢弃在路边的卷耳被丈夫抛弃。【答案】A【解析】B 项后半句是错误的,“带有变化的重复”在诗经中是经常出现的, 如采薇;C 项,诗中并没有看出要将采卷

12、耳的筐放在路边去找思念的人,所以是错误的; D 项诗中开头只是运用了起兴的表现手法,并未有比的表现手法,更没有将自己比喻成卷耳 的意思。3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意在表明一位采卷耳的女子被其丈夫抛弃后的心理变化。B该诗多处运用反复,强烈地表达了情感,反映了女子的心理变化过程。C卷耳为中国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怀人诗”开了一个好头,其深远影响光泽后世。D诗的最后是以一种自问自答体收场,以“吁”一字对全诗进行总结,点明“愁”的主题, 堪称诗眼。【答案】A【解析】该诗并没有表现女子被丈夫抛弃的内容。4对于“我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我马”是想象的,并非实际存在,作者想以此来

13、说明采卷耳人的辛苦。B作者通过“我马”的反复,意在刻画怀人思归的惆怅。C古人外出皆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作者借此以说明远行的人所受的漂泊之苦。D为寻找心上人,女子骑马远行,以马的疲劳和生病来说明女子寻找心上人的辛苦。【答案】B【解析】A 项中说通过“我马”来说明采卷耳人的辛苦是错误的,“我马”应 是思家念归男子的马;C 项说“漂泊之苦”是错误的,诗中没有表达出漂泊的意思;D 项说 女子骑马远行是错误的,并未说明她要骑马远行,这些都是作者想象的。(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2 题。阊门外登溪船五首(其一)杨万里步下新船试水初,打头揽载适逢予。一椽板屋才经雨,两面油窗好读书。剩买春风木芍药,乱篸

14、棐儿竹籧篨。清溪浮取松亭子,赏遍千山不要驴。【注】篸(zn):通“簪”。籧篨(q ch):粗竹席。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首联中,“试水初”,刚刚试水;“打头揽载”,才开始招揽船客,由这两处就可见溪船之 新。B颔联对仗工整,“一椽”“两面”写出溪船之简小,“才”“好”则抒诗人对溪船的喜爱之 情。C颈联中,诗人用盛开的芍药装点溪船,但溪船太简陋,只能随意胡乱地摆放或插在棐几 竹席上。D尾联先描写了乘舟所见到的青松山亭伴水而来的奇妙,后以夸张手法感叹了水路溪行的 方便。【答案】C (“乱”字意在描写诗人随心随意的状态,体现轻松愉悦的情感,而非胡乱之意。)2.杨万里的

15、诗被称作“诚斋体”,风格纯朴风趣。请结合本诗简要谈谈你的理解。(6 分)【答案】描写的事物、叙述的事件,富有生活气息,营造出朴实自然的风格。板屋、油窗、 芍药、榧木小几和粗竹凉席,为日常之物,既不华贵也不精致;乘船溪行,是水乡常见之事, 这些为诗作增添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口语入诗,直白风趣。“打头”“适逢予”“剩买”“不 要驴”,这些白话口语,通俗易懂,增添了诗作的诙谐幽默之趣。(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 题目。赠卖松人于武陵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诗歌前两联是说,卖松人把生长在深山大谷中耐寒的松树送到长安卖与那些住在翠楼中的 富贵人家,诗人能理解卖松人的这种求利心情。B.诗歌的后两联是说,松树的“瘦叶”“淡花”是不被欣赏的,因为长安富贵人家喜欢的是 妖艳媚俗的桃李。C.诗人对卖松人的不合时宜的做法进行了嘲讽,也对长安富贵人家不识松树价值的鄙薄进行 了批判。D.本诗写法上多用对比。比如“寒涧”“翠楼”的对比,“瘦叶”“淡花”与“桃李”的对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