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瓶颈现象及反思_第1页
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瓶颈现象及反思_第2页
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瓶颈现象及反思_第3页
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瓶颈现象及反思_第4页
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瓶颈现象及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瓶颈现象及反思【内容提要】中西比较诗学的开展从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最新研究状况几方面说明它正存有着难以打破的瓶颈现象。通过分析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及意义,能更好地反思中西比较诗学如何才能继续切入进当今的文化转型和文学消费中,起到真正积极有效的作用。作为有效的知识消费,中西比较诗学研究曾置身于近现代中国文化建立的语境之中,使文学理论作为一种话语系统参与到了社会批判和社会设计中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研究特点并起到了相应的社会作用。虽然中西比较诗学现已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领域并仍在开展,但是由于学科旨趣的笼统抽象、研究范围的断裂、研究范式的停滞等因素使它未能与当下最前沿的文学理

2、论和文化现象衔接,也未能切入当代正在发生变化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消费中,故而目前的比较诗学没能再像其在20世纪初期与80年代一般获得辉煌成就和作用。笔者认为这种状况将会长期存在且难以打破,故将之比较为“瓶颈现象。那么,瓶颈现象是如何全方位表现的?何以导致此现象?又是否能有解决之途径呢?一所谓瓶颈现象,按其形象应具有两个相应特征:1、曾经获得过丰硕的成果。2、目前存在难以打破的“堵塞状态。细究中西比较诗学的开展和现状确有此特点。首先就开展历史而言,中西比较诗学曾经获得过的辉煌成就,笔者在此无需赘言。但是在这些成就之上,近十年来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却一直未能再有本质性打破,详细表如今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3、从研究范围来看,纵观百年来的相关研究便不难发现:所谓“比较一直存有裂缝和断层。中西方所有的诗学比较实际上都是在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古代、当代文论之间进展,这业已成为中西比较诗学不争的学科前提和范围。而中国当代文论与西方诗学的比较那么似乎永远理应被冷淡和缺席。这种不加反思的学科定位和研究视域是理所应当的吗?假如它不能涵盖中西比较诗学理应包括的全部范围,那么为何这种断层的比较现象并未在各种时髦文学理论被引进和盛行的当今引起重视和打破?第二,即使是在以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来比较的视域,在西方最新的理论开展趋势下,二者之间也并无“比较可言。从百年来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来看,中西比较诗学作为一门学科从发轫期

4、到顶峰期,逐渐形成了自己较有特色的研究方法:即把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中的术语、范畴进展异同比较;对中国古代诗学和西方诗学后面所蕴涵的理论体系和美学精神等进展宏观比较;将二者进展互相阐发和借鉴等。在海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努力下这些方法都获得了重要的理论和推进,产生了诸多有影响的著作和成果。但是,假如仅靠这些方法支撑比较诗学的持续开展空间,在当前宏大的社会开展和语境变迁面前便会显得后劲缺乏和固步自封。无论是上面所列的哪种比较方法,中国古代文论事实上都难以和上世纪60年代以后的西方文学理论进展对话和有效比较。在20世纪后半叶,西方后现代思潮风起云涌,文学理论观念不断受到挑战和变化,文化研究范式的兴起

5、等要素,导致诗学本身已难以仅在封闭的文学/文本内部展开。在西方当代“批评理论盛行和文化研究大行其道的同时,中国诗学与它们的关系仅能表现为引进与被引进,以及理论上的时间先后关系或许连引进和理论都还并不充分和完好,中国古代文论已很难直接和后工业社会、消费文化中的新兴文学现象和观念比较,这种研究的堵塞现象也是难以短期弥补或解决的。第三,从最近的研究情况来看,从1994年至2022年间在国内上公开发表的关于“中西比较诗学比较文论方面的学术论文共有180多篇,就笔者披览所及,从这些论文中可概括出以下三大研究特点:1、传统研究方法如前文所列举在个案上的理论有所减少,纯粹的中西彼此异同比较或阐发并不多,“中

6、西比较更多时候是被作为一种整体知识背景来帮助梳理和讨论某个详细的文学现象;2、比照较诗学进展学科总结和反思,剖析中西诗学“比较的意义、二者的可通约性和合法性等问题;3、针对当代文化和文学的转型,反思比较诗学开展的困境危机,以及提出相应的战略考虑等。这些最近的开展情况,一方面说明了比较诗学继续是学界所关注和讨论的热点,它受中国社会/文学开展的影响,也受西方文学思潮和文化研究的挑战而面临一定的困惑和危机。另一方面,学界看到了开展的危机和困境,但针对危机,除了在价值和战略上的总体呼吁外,并未产生真正详细的实际个案研究。虽然讨论云集不断,但是诸如比较诗学终究如何详细的和文化研究范式结合等根本性问题仍无

7、法得到解答和理论,这无疑更加有力地证明了笔者所描绘的瓶颈现象。那么,为什么会产生以上这些现象呢?二瓶颈现象的第一层表现,即中西比较诗学只看重和进展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的比较的定势观念背后实那么暗含了两层逻辑:1、只有中国古代的诗学思想才是真正的中国文论,才能代表中国;2、中国当代没有文论,或者中国当代的文论不屑一顾,没有比较的价值和意义。这二者本质上共同表达了中国当代没有诗学思想的普遍观念,更表达了学界对传统/现代、中国/西方等二元对立思维形式的普遍认可承受。在此笔者且不去讨论终究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什么样的诗学方能真正代表“中国?因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尚需另属文论之。但是中国现当代

8、肯定有文学思想,尽管它可能是“失语的、“西化的或是“僵硬、“畸形的,至少我们可以在时空上给以肯定,这些历时性的文学理念和思想曾经内存或正出如今当代中国,中国当代有其文学思想值得与西方比较。比方从20世纪50年代开场,中国文论很长一段时间呈现出绝对“一元化的独特现象,有着苏俄文论中国化的“独特文论思想和话语。虽然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文论是被不加选择和鉴别地把前苏联文论生搬硬套的结果,所导致的文论“外乡化和“独特化是革命专制社会的独特意识形态表现,但我们不能就此而否认它是“中国当代文论,不仅不能否认,还更应分析这段时期文论的独特文化表征和内省价值意义:比方它如何典型反映了无视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论开展的

9、特殊性,盲目夸张某种理论的普遍有效性,将之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诉求。假如对之加以中西中俄文论的梳理和比较分析,无疑更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关于文论与社会、与政治、与国民性等关系的讨论,使其能作用于当代文论的开展和建立。再例如,既然杰姆逊能以西方当代诗学的价值旨趣对老舍的?骆驼祥子?、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文本作出新的解读和意义阐释,那么将他的批评方法同中国当代学者对这些作品的研究进展比较,想必也一定能从中受益匪浅,这其实也内属于“比较诗学。同样道理,当代中国诸如女权主义文论、少数民族文学思想、后殖民主义思潮等同样有其自身风貌和特点,难道这些就不能与西方当代的文论思想比较吗

10、?看来,造成研究范围断层的原因还并非当代中国与西方没有文论思想或是现象可比,而是研究者从观念上就忽略了整个20世纪中外文化交流中所产生的新现象和变通范畴,往往将其视为西方的产物而“悬置其中所包含的具有中国特点的现代性因素,漠视中国文论在当代的自然发生和开展尽管这种发生和开展可能是不尽如人意的,因此中西方当代文论无“比较可言也在情理之中。进而分析,这种普适性的认识又是由“比较背后的特定民族心态和身份价值取向所决定的:百年来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是在西方冲击下进展的,并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西方化,这使得中国当代社会的根本开展倾向不仅表现为古/今矛盾冲突,而且也表现为中/西价值冲击。详细到文论思想,中国

11、古代传统文论从话语形式到学术规那么、审美诉求等都非现代社会形态,而中国的当代文论在很大程度上又带有西化色彩,所以在寻求“现代性和“民族性的诉求中,我们既无法割舍传统文论的独特价值意义,同时又认可当代正在与西方共时开展的文学现象和思想。中国文人所企盼的是拥有一个既现代又民族的文化和文论,但如何建构一个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文论与文化形态,却一直是苦恼了中国文人/学界一个世纪之久的文化难题。所以,在文化认同和文学研究中突出中国文论的民族性详细表现为古代学术规那么、凸现中国传统文论的非现代性意义,希望依此来弥补或拯救当代中国现代性社会追求中的缺陷和危机,甚至希望以此拯救当今全球现代性诉求中所面临的人文

12、精神等危机,让古代文论作为一种价值资源能与西方文论比较,从而有效参与到中国当代乃至世界的文化与文论的建立中,成为中西比较诗学背后真正的动机和价值旨趣。所以只要论及中西比较诗学,就仅指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西方的比较也就理所当然了。当然,这样的研究视域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发挥过作用,并且实在参与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建立,成为非常有效的社会知识消费。自晚清的梁启超、王国维开场,到鲁迅、周作人、吴宓等一批学者,他们对中外文学思想的比照研究被视为比较诗学的第一个显赫时期。20世纪初有影响的这批著作并不是自觉的学科建立,而是应时所需,在更重大的文化价值追求下用西方文论来理解诠释中国文学和文论。这在当时中西文化相

13、对缺乏交流和影响的情况下,其开拓意义不言而喻。更为重要的是,晚清社会风雨飘摇,中国千年文明受到西方文明的严重挑战,在不断遭遇西方国家的枪炮和文化的侵入与影响下,寻求民族自强是必然的时代诉求,“别求新声于异邦的理论从工业、商业到哲学文学思想屡可见之,“比较成为重要的思想方法和认识手段参与到了当时社会兴败的脉搏跳动中去。因此“比较诗学本身不仅是为了满足文学理论话语的内在完美诉求和欲望,更不是被关闭在学院内的体制化的学科建立和学术消费,而是中国文人自发地对传统文化/文学的反思,期望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文论建立做出有效的分析,对自己所处的历史空间具备认识和批判的才能的结果。从王国维到鲁迅,现代中国历史上一

14、大批知识分子对西学领会的精深与娴熟,显然是当代中国读书人望尘莫及的。而其中的差异不仅是学术修养与功力之别,更是研究者个体对历史经历和文化政治意识的紧张程度不同所致。这种对“天下的“己任热情和张力绝非当代学科化、学院化、技术化的学术习气所能弥补与替代,“比较也因此被不同时代的学者注入了不同的解读与理论成效。20世纪80年代重新复苏的比较诗学之所以能再次获得辉煌成就,背后的深层原因同样是因为文学作为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和武器,参与进了当时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建立。70年代末开场问世的一批比较诗学巨著:如钱钟书的?管锥编?、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和宗白华的?美学漫步?等等,一方面对“文革期间被压抑和扭

15、曲的传统文化给予了重新审视和解读;另一方面,中西融会、积极比较和鉴戒的研究方法,对50、60年代只能接触到苏俄文论的封闭中国思想界来说有着极为积极重要的解放与创新意义。80年代的中国社会文化盛行的思想解放和新启蒙运动呼唤对“人的重新定义,要求对人类普遍价值进展重估,反响在文学观念上那么是对“主体性和“文学性的追求,渴望重新发现文学的自在构造特征和美学价值,从而将文学和文学观念从僵硬机械的意识形态附庸地位中挽救出来,成为“人的文学并能参与到新一轮的文化解放和重建中。当时中国学界如饥似渴的对西方各派文学理论加以介绍和吸收,如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流派、法国解构主义等文论思潮更是作为重新认识和理解

16、文学的有效武器而被看好和重视。因此,“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在欧美比较文学界走向衰败之时,却在80年代的中国繁茂兴盛起来并一时成为显学,产生了一批开拓奠基之作。这些理论和著作有着较为明确的学科意识和较为成熟的方法论,对进一步理解西方文论、深化认识传统诗学的内涵和意义,促进比较诗学学科的建立开展等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如今仍需在此根底上继续深化拓展相关工作,但是我们更应看到背后所暗藏的缺乏与危机。在新的社会开展景况下,时代给予文学的是另外的特点和开展土壤,对文学的非本质主义,外在性构造因素研究已逐步取代了以文学内部规律为目的的本质主义研究,用GeraldGraff的话来说,文学研究中发生了所谓

17、“理论的爆炸,在此大环境中,即使在西方比较文学界也呈现出学科危机。正如北美著名比较文学学者斯帝文托塔塞所说,“在传统比较文学大国,如英国、法国、美国,由于理论批评越俎代庖,由于文化研究的影响,由于比较文学教授席位的减少,比较文学研究正在变化,它在学术领域和体制领域都丧失了原有地位。90年代以来的中国学界大体与之相当。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世界文化,西方各种后现代思潮和“文化研究理论从80年代后期被源源不断地介绍进中国,并被运用于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成为9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批评的主要话语资源之一,对传统的文学观念与研究方法产生了极大冲击。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中,尽管有不少学者尝试用最新的理

18、论和方法分析中国外乡的文化现象,可是这些做法仅是将西方当代文论局部“中国化,比较诗学还并未因此而获得新的研究范式和成绩。所以,我们不能总把目光局限于总结和梳理、传承前人的治学得失,更不能在狭小的学科藩篱中画地为牢,否那么无法真正推进比较诗学的开展,所谓瓶颈现象也就在所难免。那么,如何打破此堵塞状态呢?转贴于论文联盟.ll.三首先,最需要的就是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学科旨趣渲染,例如追求“共同性和“普遍性等理念。始于对学科成立和开展的自觉,中西比较诗学现已确立了自己的研究目的和价值意义,一般都将其归纳为对“世界诗学、“共同诗学的追求,欲寻求跨民族-国家、跨文化的文学共同规律等。这样的诉求从钱钟书

19、、宗白华、刘假设愚到叶维廉之观点,以及现存的各种比较文学概论的论说中都可找到。但是正如前文所分析,在钱钟书和宗白华的时代,重新发现文学的自主性价值是社会开展的趋势和内涵,而重新迈向中西交流和互释,特别是让国人认识到传统学问的价值,接触被封闭了几十年后的西学开展状况,打通中西方的文化交流的障碍,这些都是当时迫在眉睫的时代任务和意义所在。因此,在70、80年代着眼于宏观诗学精神、范畴比较、双向阐发等理论都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然而,正如王国维与朱光潜在进展研究时的“问题意识与“设身处境不同,钱钟书与刘假设愚所关注的焦点和旨趣也不尽一致,这些殊异反映出的不是个别私人的研究兴趣、态度和方法问题。深而论之

20、,不同的研究旨趣和方法差异往往说明了不同的历史语境和社会条件下有着不同的研究任务与意义。没有一个恒定性质不变的历史观,也没有在历时和共时中保持本质统一的西方或中国诗学精神,这二者之间更没有跨时空的、绝然的二元对立与区别。王国维和鲁迅,甚至宗白华与钱钟书都没有如我们今天这般处在一个信息化、全球化的后工业时代和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都市文化中,他们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旨趣与我们今天既有重合但又有很大分野。所以,这种所谓的“普遍性和“同一性诉求背后的思想价值资源其实是很空洞乏力的,它只能让“比较停留在空疏的异同区分上,缺乏真正作用于文学理论和开展的动力。在详细的理论中可以在文本、术语范畴或者宏观精神上比较异

21、同,但是欲就此建构一个共同的,纯客观的、完全超越现实文化的理论框架难以想象。无视这点存在,而继续陶醉于去寻求虚幻的“共同诗学等文化乌托邦,继续封闭性的对文本和文论术语、范畴或是所谓的普遍精神加以比照和研究,那么必将无法进入当下的社会实景和言说理论中去,无法再继续发挥“比较应有的特色和作用。在找寻着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世界性普遍美学和诗学的同时,虽是在以高举文论的民族特性为始,但是却只有以消解了文论的民族特性为终。比较诗学也因此将自己的学科意义和视野从广阔的参与社会文化作用,收敛为相对狭隘的文学意义和追求,不自觉的从当下的文化转型中“退席,自囿于一定的学院派研究领域,缺乏社会反思和批判的才能,在

22、当今的社会转型开展中难以再显示出它曾经所拥有的意义。其次,对瓶颈现象的打破还必须从内拾比较的方法论意义开场。正如前文分析,假如“比较只是将西方与中国古代进展单纯对立和比附,抽空了二元现象内在的时空关联及其互动性,便失去了研究者对日常生活和理论过程的复杂存在的感知才能,通过“比较而进展的文化文明价值优劣判断,不仅不能摆脱“趋同来彰显“异趣,而且恰恰假定和进一步加深了将西方文化理念视为唯一的内在矛盾。这种“虚拟的“比较只能是把当下从历史时间的厚度上剥离,把知识及其属性从它们所在的历史情景和主体建构中孤立出来,并作简单化、类型化的处理,把一个复杂的历史和文化演进过程简单化为静止封闭的类型。其实,比较

23、诗学的研究是一个详细到学者个体或是文本个案对话中的“言说过程。在这里,不可能有一个全能的“本民族代言人或“发言者来顾及所有的方面。不同的学者只能具备一定的“在场效应,他所进入的对话空间必然具有经历局限性。从当今的外在环境而言,无论是侧重于西学或中学的研究者,首先都无法分开西方思想文化的强烈影响,也不可能追求完全封闭文化中的外乡自主性和独立性。即使是“中国的诗学研究,也很可能陷入不自觉和非批判地承受西方思想的某些隐含预设中,忽略了西方思潮、西方汉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意识和兴趣指向。不同的学术规那么、政治文化身份和详细的历史境遇决定了不同文化圈中研究者的根本旨趣,假如缺乏对西方学术文化共同体根本旨趣的

24、批判检讨才能,那么中国文学理论就难以有打破性的开展,既无法有真正的外乡化,更无法涉及重建。注释相关归纳总结可参阅曹顺庆:?比较诗学研究的方法?,见?比较文学论?,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49页。单篇论文:程亚林:?中西文论比较方法辨析?,载?学术月刊?2002年第2期;蒋述卓、阎月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西比较文论研究评述?,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第4期等。较有代表性的有:李庆本、张华:?西方浪漫主义阐释的有效性对屈原作品的个案考察?,载?文史哲?2001年第6期;方汉文:?“神思新释:艺术心理与语言文心雕龙的比较诗学研究?,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