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理念初探_第1页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理念初探_第2页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理念初探_第3页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理念初探_第4页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理念初探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理念初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理念初探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根底课。作为传统性较强的根底课程,它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形式和方法,而这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并不完全适用。而且,现如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着明显的矛盾,那就是教学内容的庞杂与课时数有限之间的矛盾。因此,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原有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应该是课程改革探究的首要任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应该在文史结合的根底上,以文为主并实行经典诵读,以此回归文学本位;教学中要尽量做到贯穿古今,

2、并把审美教育提升到相当的高度,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一、实行经典诵读,回归文学本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受到一直以来文学史形式以及史学本位的课程观念影响,很多都是讲文学史必讲作家生平、思想、艺术成就和影响,讲文学作品必讲创作背景、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对文学作品本身的文学性、审美性重视不够,导致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直观体悟才能和审美才能的逐渐丧失,导致文学作品已经失去了在文学学科中应有的根底性功能,而处在一种知识传授的辅助地位。1尤其是受课时被压缩等因素的影响本文由论文联盟搜集整理,许多老师在教学中一味注重对中国古代文学开展历史规律的把握,而忽略对文学作品细微的情感、艺术和审美质素的阐发,往往将鲜活的文

3、学作品变成了注解文学史的史料,这样的教学理念不仅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适宜,更不适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笔者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不应该以文学史为主,而是需要在文史结合的根底上的以文为主,回归文学本位。要想真正让学生回归文本阅读,实行经典诵读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文学经典是历经了几千年风雨历练和时间考验的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作为民族传统文化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积淀着广博深沉的传统文化和民族之魂,充分表达了祖先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尤其是那些反映积极进娶忧国忧民、识礼重义等儒家人文传统的作品对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平复急功近利的心态,塑造健全

4、的人格很有启发和帮助。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从道德修养、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等方面受到熏陶,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无疑比直接对他们进展说教更有效,而且可以产生持久的影响力,这对学生才能和素质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详细来说,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文学开展和历史文化的背景上,对一些经典文学作品进展更加深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诵读和根本分析、鉴赏的文学作品的才能。与此同时,老师在教学中,尤其是在作品讲读、分析的时候,多运用描绘性、抒情性的语言,重视意境的感染和心灵的触发,并注意加强诵读指导。经典诵读不仅仅可以进步人文素养、夯实专业根底,同时也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知识视野,培养敏锐的感知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理解力,进

5、而磨砺思想、提纯情感、积蓄能量、放飞理想,而且,文学经典是民族语言艺术的典范,诵读经典同时也是对汉语言精妙境界的至高体验,可以说,经典诵读的过程就是对语言艺术的精微训练,这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打好专业根底很有助益。目前,一些高校采取以经典诵读为辅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并以背诵默写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的方式进展考核,这种做法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或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中都值得推广。学生一开场可能会感到难以承受,感到不适应,而他们一旦真正进入作品,形成诵读习惯,就会逐渐被吸引。而一旦这些经典所承载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在学生的思想中确立了主流地位,这对于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塑造健全的人格均有

6、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二、弘扬中华灿烂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它更是一个贯穿古今的过程。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用性、现代性,努力想方法注入更多的时代内容,拉近学生和古代作家作品的间隔 ,引导学生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蕴及其历史变化的角度去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老师还应该努力开掘中国古代文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的人文价值,以创造性的解读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当代意义,让学生深化感受到这些经典作品与他们不是遥不可及,而是血脉相通的,尤其要注意开掘这些作品经过时代的大浪淘沙后,对他们的思想、情感、价值建构起到的重要意义,以此启发学

7、生的思辨才能,拓展他们人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与传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有些办学者和研究者似乎有意无意地把详细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和汉语言专业完全等同视之,在一定程度上无视了学科教学和专业教育的区别,只注重语言的学习和训练,无视文化知识的传授。2尤其是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每人都是荣耀的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传承者。那么,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传承使命感。通过与作家和作品穿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可以建立起与前贤今哲对话的平台,拉开与现实世界的间隔 ,看到一个有别于现实功利世界的更加丰富博大的精神世界,使

8、学生在功利追求的人生中看到一种更加高尚的人生,懂得更多处事做人的道理,懂得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与此同时,因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将来很可能成为跨文化的交流人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世界范围内关注中国古代文学,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余秋雨先生曾经指出,文化在精神层面上是人类共通的精神价值,把民族的价值置于人类价值之上,是我们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碍;文化以差异并存为美,以消除差异为丑,文化上的差异,绝大多数构不成冲突。3所以,老师要注意中外文学比拟时的态度问题,并引导学生在将来的教学和文化交流中以开放、宽容的心态对待各国文化,包括可以指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勇于过滤其中的

9、糟粕。三、把审美教育提升到相当的高度,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作为艺术结晶的文学作品,它不是简单的再现现实,而是表达了经提升之后的理想的精神境界。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承载了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感受,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美学特质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之所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大多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是对学生进展审美教育的极好材料。然而,现如今的教学大多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无视了学生个性化的文学体验,以及心灵的感悟和审美的熏陶,把本来生动的、立体的文学变成了缺少生气的、平面的知识。很多老师在讲授

10、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时候,往往是直接灌输给学生一些死记硬背的条条框框,根本没有进展真正的审美阐释,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长此以往,学生会渐渐失去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对此,老师首先应当努力进步自身的审美素养,使自己成为一名成功的文本鉴赏和阐释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试着先撇开围绕作品的外在说明,直接把学生领到作品面前,并努力为学生创设自由的审美气氛。比方使用一些诗性的、形象性的语言,或音乐等多媒体等手段,把学生带进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之中,帮助学生进入一种自由的审美状态,鼓励他们对作品本身的构造、语言艺术等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重新唤起学生的文学感觉。例如唐诗名篇张假设虚

11、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极富诗情画意的诗篇,假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是按部就班地讲授作者生平、师生朗读作品、分析诗歌内容、师提问生答复等传统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对这首诗的审美感受。假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专业人士的朗读录音,并让学生充分朗读作品,再加上老师在讲解中运用富于感性和诗意的语言,可以丰富学生的视听,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绝非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它更是一个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详细来说,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领悟那些蕴含在各种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包括经世报国的博大胸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豪迈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等,使他们懂得更

12、多做人的道理和自己身上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比方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写的是日常生活中偶遇风雨这样一件小事,苏轼却赋予了它深化的人生哲理,那就是人生的起伏是多变的、是突然的,是无法预知的。在人生的风雨中,重要的是心态,假如能以乐观洒脱的态度去面对坎坷,泰然处之,总会有云散日出的时候。老师由此可以联络苏轼在黄州的经历,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苏轼在这种超然物外的旷达背后,仍然坚持对人生、对美妙事物的追求之精神。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古代文学知识的传声筒,更应该肩负起传道的责任,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文学教育者最重要的责任。总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应该在文史结合的根底上,以文为主并实行经典诵读,实行经典诵读,以此回归文学本位;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