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复习古诗词阅读训练:杜甫_第1页
2023届高三语文复习古诗词阅读训练:杜甫_第2页
2023届高三语文复习古诗词阅读训练:杜甫_第3页
2023届高三语文复习古诗词阅读训练:杜甫_第4页
2023届高三语文复习古诗词阅读训练:杜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杜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征夫杜甫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路衢惟见哭,城市不闻歌。漂梗无安地,衔枚有荷戈。官军未通蜀,吾道竟如何?【注】此诗于广德元年十月作于阆州。时吐蕃陷松、维二州,蜀人被征戍守,战事失败,死伤甚众,故有此作。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路衢”句写诗人的所见所闻,叙写家人与征夫生离死别的场景,催人泪下。B“城市”句与上句相对,写热闹的城市也听不到欢声笑语,更显景象之悲凉。C“漂梗”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战乱时期人们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状态。D“衔枚”句以征夫形象展示战乱给社会带来的灾祸,表达诗人对战乱的愤慨。2这首诗起

2、首两句格调沉郁,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岳阳楼唐 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宋 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晓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注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注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首诗皆为登楼抒怀之作,作者远眺想到国事之悲和个人之伤,感慨万千。B杜诗颔联意境阔大,与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异曲同工之妙。C陈诗“帘旌不动

3、夕阳迟”句由远及近,描绘出洞庭湖湖水的平静、傍晚的安详。D杜诗尾联展现作者对时局动荡的忧思,陈诗尾联因境生情,抒发身世之悲慨。4古诗文中常以物象来隐喻人世沧桑、世事变迁,借以抒发作者的情感,形成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请从两首诗中各选一例,分析这一手法在诗中的运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咏怀古迹其五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注】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祚:帝位。5下列对这首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时空共说,笔力雄放,凸显诸葛亮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形象。B颔联概括了诸葛亮的

4、才能、功绩,赞扬他如鸾凤高翔,独步云霄。C颈联用典,通过与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等功臣比较,来盛赞诸葛亮的才能。D全诗除“遗像”句是咏古迹外,余句皆以抒情为主,情感跌宕起伏。6有人认为此诗尾句“志决身歼军务劳”是全诗的最强音,请从情感角度加以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戏为六绝句杜甫其一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其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评价庾信的文章到其创作后期健笔凌云,纵横开阖,更加苍劲浑成。B“前贤畏后生”用反语讽刺了当时那些“后生”嗤点庾信作品的行

5、为。C诗人认为唐初四杰当时的作品是轻薄的,所以才被后世之人讥笑嘲讽。D诗人就事论诗,虽言“戏为”,但在轻松笔调中寓严正笔意,情味盎然。8杜甫对作家作品的评价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登岳阳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

6、,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寄予着许多感慨。B登高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C登高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D登岳阳楼尾联写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诗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却只能倚窗北望,涕泗交流。“凭轩”一句与题目“登楼”遥相呼应,收束全诗,从而使全诗浑然一体。10结合作者的境况,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

7、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1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B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D尾联“戎马”,采用借代手法,指战争。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痛,意境深远,余韵无穷,体现

8、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的大襟怀。至此,伟大诗人的形象突出了,作品的主题也得到了深化。12“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登岳阳楼 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1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

9、,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宾至杜甫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注释】漫劳:劳驾您。15律诗讲求押韵,这两首律诗押韵的字分别是()A四个四个B五个四个C五个五个D四个五个16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客至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B客至颔联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

10、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C宾至“幽栖地僻经过少”一句写自己住所偏僻,少人来访,表达诗人受到冷落的孤独与凄凉之感。D宾至一写客,一写己,在表现客人身份尊贵的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的清高。17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其一)宋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

11、无限悲。注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1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诗的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扩大了时空的领域,蕴含着强烈的今昔对比之感。B杜诗的后四句转写诗人孤舟老病之身世,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C陈诗的颈联写诗人历尽千辛万苦,不希望到岳阳楼的路途太远,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D陈诗的尾联中,“风霜”“老木沧波”一语双关,既有实指,也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19杜诗中的“吴楚东南坼”一句和陈诗中的“登临吴蜀横分地”一句各有妙处,请简要

12、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0登高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这首诗中包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21后世评论家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是诗人用“一生辛酸化出的”。请根据你的理解试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枯棕1杜甫蜀门多棕榈,高者十八九。其皮割剥甚,虽众亦易朽。徒布如云叶,青青岁寒后。交横集斧斤,凋丧先蒲柳。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嗟尔江汉人,生成复何有?有同枯棕木,使我沉叹久。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啾啾黄雀唪2,侧见寒蓬走。

13、念尔形影干,摧残没藜莠。注释:1本诗写作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百姓负担沉重。2“唪”,同“啄”。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蜀中棕桐高大、种植广,然而因被人过分取用,所以境况堪忧。B棕榈在岁寒之后还能保持青色,说明它耐寒,生命力比较顽强。C连年战乱,百姓生活艰难,流离失所,只能像蒲柳一样荀且偷生。D作者运用“伤”“苦”“嗟尔”“沉叹”“念尔等词语表达内心情感。23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其皮割剥甚,虽众亦易朽”,紧扣题中“枯”字,说棕桐被频繁割剥而更易朽坏。B“交横集斧斤,凋丧先蒲柳”,棕榈经冬不凋以致遭多次砍伐,反比柳树早衰谢。C“嗟尔江汉人,生成复何有”,诗人

14、批评蜀中百姓既然养成棕榈又何必取之殆尽。D“念尔形影干,摧残没藜莠”,寒天中的黄雀形容枯槁,失去生命活力,没于荒野。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小寒食舟中作杜甫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注】此诗是杜甫(712770年)于770年春羁留长沙时所作。鹖冠,隐士之冠。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吃着冷食,透露出漂泊中勉强饮酒过节的心情。B颔联写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诗人年迈多病舟中观景的实际。C近看舱前蝴蝶

15、翩翩起舞,穿空而过;远看鸥鸟轻快飞翔,时而落在湍急的江流上。D全诗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下到上,由近到远,转换非常自然,境界小巧别致。25“愁看直北是长安”,说说全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兴八首(其二)杜甫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注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画省香炉:指在尚书省值班。伏枕:卧病。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以“孤”来修饰“城”,显示夔州是一座地势高迥而荒

16、僻的山城,烘托强调了诗人长期羁旅的孤寂心情。B本诗语言凝练,对仗精工严整,颔联前句按意义排列应为“听猿三声实下泪”,因声律关系而颠倒了词序。C“奉使虚随八月槎”是化用典故,以民间传说表明自己回朝愿望落空,回长安如同乘槎在天,茫茫不可达。D本诗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眼前景与心中情融为一体,语简意繁,心情苦闷,意境恬淡,结尾直抒胸臆。27试结合诗句,赏析本诗所蕴含的对家国的深深眷恋之情。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释】鄜(f)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在长安。28本诗的题材是_。29本诗

17、风格是()A清新淡远B豪放飘逸C含蓄蕴藉D朦胧隐晦30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颈联的写作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鹦鹉杜甫鹦鹉含愁思,聪明忆别离。翠衿浑短尽,红嘴漫多知。未有开笼日,空残旧宿枝。世人怜复损,何用羽毛奇。【注】杜甫因抗疏直言,断送前程,一生饱尝流离之苦。此诗写于代宗大历元年(766),时作者正流寓夔州。残:余。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代鹦鹉抒发心意,写其自伤翠羽凋伤形貌憔悴,红色的巧嘴徒然多知善语。B“未开笼”写鹦鹉苦于拘束,“残旧枝”悯其远离,诗人为其受制于人而感伤。C尾联直抒胸臆,感慨世人怜惜鹦鹉却又伤害它,难道都是因为它羽毛奇特美丽?D这

18、首咏物诗,借吟咏鹦鹉,指责统治者对人才的迫害,诗中满是告诫规劝之语。32有人说,诗的前半部分句句写别离,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促 织杜甫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注】这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天所作。当时杜甫还在秦州,远离家乡。放妻:一说指妻子,一说指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感激:感动,激发。天真:这里指促织自然真切的鸣声。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正面点明促织,叫声虽然十分细微,但那哀婉的声音多么动人。“甚细微”与“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哀音的不同寻常。B颔联写促织在野

19、外草根里、在屋内床底下,总是鸣声不断;而不论在什么地方鸣叫,总是和诗人的心情互相接近。C尾联将“悲丝”“急管”与促织的鸣叫对比,而以促织叫声“天真”作结,把促织的哀音放在乐器演奏无法达到的效果之上,把“哀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D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语言平实,感情丰富,联想自然,音在促织,哀在衷肠;以哀心听之,写出了人民生活的愁苦艰辛,更写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34诗歌颈联中的“放妻”有两种解释,一说指妻子,一说指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你赞同哪一种解释?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各题。公安县怀古杜甫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维舟

20、倚前浦,长啸一含情。注: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3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D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36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

21、杜甫雀啄江头黄柳花,鶄鸂鶒满晴沙。自知白发非春事,且尽芳樽恋物华。近侍即今难浪迹,此身那得更无家。丈人才力犹强健,岂傍青门学种瓜?【注】此诗作于乾元元年春,时杜甫在左拾遗任上。郑八丈,朝廷史官。南史是春秋时齐国的史官,以不畏强权、直书史实而著称。鶄(jio jng):水鸟。鸂鶒(x ch):水鸟。近侍,即左拾遗。才力,一作“文力”。汉朝初年,故秦东陵侯邵平,秦亡后沦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东门,其门青色,故称青门。37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江边黄柳花开、雀儿啄食、水鸟曝沙的清新之景,展现江边动人的春色。B颔联抒发诗人自叹人生迟暮之悲和及时行乐、借酒消愁的豁达,含蓄而

22、委婉。C“近侍即今难浪迹”一句写诗人居官左拾遗而难得浪迹江湖,处境进退两难。D本诗首联写春景,颔联写陪郑,颈联自叙,尾联又提到郑,起承转合,层次分明。38尾联“丈人才力犹强健,岂傍青门学种瓜”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清明二首(其一)杜甫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注】这首诗是769年春作者在湖南所作。焦举,冬至应寒食一月,平民不堪其苦,周举为并州刺史时,作书置子推庙,言盛

23、冬去火,非贤者之意,故改为三日。严君,即严君平,汉易郡人。卜筮于成都。日得百钱足以自养,扬雄曾从其游学,称为“逸民”。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清晨赶路,清明新火正升起缕缕新烟,天宇明净,湖水澄澈,反衬了诗人心中的阵阵苦痛酸愁。B第二联写飞翔的小鸟,游乐嬉戏的儿童,动静相照,取景由高及低,由水及岸,时空的勾画宽远阔大。C第三联着眼于现实,书写眼前,因为战乱,楚地已经很难看到少数民族的儿童,到处是生活贫苦的女子。D定王、贾谊失宠于皇帝,不遇于时运,被驱逐到偏僻湿远的地方,诗人是借古人而抒发自己内心的郁怀。4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子规【注】杜甫峡

24、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注】此诗作于永泰元年(765年)客居云阳(今重庆市东北部)时。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一个“齐”字写出了云安县江楼的整齐划一,显示出了云安县的建筑风貌。B山树相合,天色晦暗,风声萧萧,夜色凄凉,以此衬托诗人客居在外之愁。C客居在外,羁旅含愁,子规偏偏傍人低飞悲鸣,表达了诗人对子规啼号的厌烦。D全诗借景抒情,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整齐,体现了杜甫一贯的诗歌风格。42“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一联表达巧妙,请从表达技巧和效果方面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25、泊岳阳楼下注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注此诗是杜甫晚年流离漂泊时乘舟初到岳阳所作,此时国破家衰,诗人贫病交加。4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国”指江河纵横之地,诗人初到岳阳,感慨浩瀚的“江国”距离京城有千里之远。B首联写出了诗人对岳阳初步的整体认识,岳阳气势不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C首联到额联,由远及近,由大及小,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形成了鲜明对比。D尾联化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表达了前途虽不可预料,但诗人志向不改。44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

26、想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白帝【注】杜甫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注】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这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4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B颔联对句工巧,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C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做铺垫。D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百姓哀愁恸哭的悲惨场面,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46诗歌的颈联表达了

27、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诸葛庙杜甫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虫蛇穿画壁,巫觋缀蛛丝。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注翊戴:辅佐拥戴。“欻忆”句: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4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蜀相比较接近。B“屡人”说明杜甫多次拜谒诸葛庙,体现诗人对诸葛亮景慕之深。C“君臣”句由实转虚,由眼前之景转入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追溯。D“欻忆”一联化用典故,表现了诗人归

28、隐田园、躬耕度日的决心。48学者陈贻掀认为杜甫有“诸葛亮情结”,请结合本诗与蜀相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杜甫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注】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对杜甫的思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此诗作答。何逊在扬州:何逊在扬州见梅花盛开,作有咏早梅一诗,何逊是杜甫所喜爱的南朝梁代的诗人。此时:指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末、二年(761年)初,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多难之际,裴杜二人又都来蜀中万里作客。49下

29、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将裴迪与何逊相比以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以此来表达对裴迪和他所赠之诗的推崇。B“此时对雪遥相忆”是说裴迪送客时雪中遇梅,突出梅之洁白,衬托裴迪的高洁情操;颔联承“动诗兴”而来,遥想裴迪对自己的相忆,突出了诗人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谊。C颈联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加倍思乡,渴望与亲人团聚。D尾联描写江边梅花,渐趋吐蕊,朝朝暮暮,催得作者白发丝丝,繁霜染鬓。50诗歌尾联中“朝夕催人自白头”,诗人“白头”因哪些复杂的情感而催?请结合全诗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至后杜甫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青袍白马有何意

30、,金谷铜驼非故乡。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注释】此诗作于安史乱后第二年冬至之后,当时作者在蜀地做好友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幕僚。剑南:这里指蜀地;作者曾在洛阳长住,视之为故乡。青袍白马:指幕府生活。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棣萼: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萼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棣萼,比喻兄弟。5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内容判断,这首诗与蜀相写作的季节一致。B“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写出自己当前的处境,闲官卑位。C金谷园、铜驼陌皆是洛阳胜地,但遭到战争破坏,物是人非。D诗人运用典故,以棣萼比喻兄弟,引发读者

31、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52作者在尾联中写道“诗成吟咏转凄凉”,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凄凉心境的具体表现。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遣兴【1】杜甫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天寒落万里,不复归本丛。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注释:【1】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因谏丢官,曾流寓陇右。这首诗写于此时。53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蓬生”四句描写风急蓬飞的景象,奠定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B“客子”两句写出诗人飘零异地的人生处境和久别思乡的心情。C“怅望”两句将个人境遇与社会现实联结,并运用了细节描写。D全诗以比兴起笔,继而以赋展开,结尾以问答形式,直抒

32、胸臆。54本诗中多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是A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C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55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此诗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

33、,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注】后主:刘备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梁甫吟:古乐府中的一首葬歌。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56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上述两首诗歌的一书是()A乐府歌辞B格律诗萃C诗余汇编D古风拾贝57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诗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表面流露出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实则抒发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愿望的感伤。B后诗首联领起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C后诗颔联上句从时间维度驰骋遐思,下句从空间维

34、度开拓视野,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D两首诗都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和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境壮阔,寄意深远,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58请根据登岳阳楼鉴赏范例,分析杜甫在登楼中是如何表达情感的?【鉴赏范例】:登岳阳楼抒发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伤心之情。首联“昔闻”“今上”两相对照,写出初登岳阳楼的复杂情感;颔联一“坼”一“浮”,写出洞庭烟波浩渺,其大既分裂吴楚,又包罗乾坤,境界顿开;颈联一“无”一“有”,写出作者身世飘零,前途迷茫,唯有孤舟与之相伴,更增强其孤独之感;尾联直抒胸臆,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力感油

35、然而生。登楼鉴赏:_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小寒食舟中作杜甫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注】 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此诗是杜甫(712年-770年)于770年春羁留长沙时所作。鹖(h)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5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寒食节那天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杜甫如子一般隐居不仕。B“鹖冠”运用典故,点明诗人去官离朝的

36、身份特征,既概括了诗人此时的遭遇,也蕴含他一生的无穷辛酸,刻画了诗人的孤寂形象。C“天上坐”“雾中看”写舟中所见所感。远眺舱外江水浩浩荡荡,岸边百花盛开,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充满美的享受。D全诗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下到上、由近到远,转换非常自然,将舟居的观感与对时局多难的伤感凝缩在“愁”字上,自然流转中显出苍茫沉郁的特色。60诗的颈联写到“蝶”“鸥”两个意象,对抒发作者情感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6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

37、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秀丽可爱,“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B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C作者以“无兼味”和“只旧醅”表现了生活贫困,表示歉意的同时,也透出心中的无限伤感。D本诗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写得很细腻,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62本诗原有副题“喜崔明府相过”,请简要分析首联是怎样为全诗表达“喜”服务的。阅读下面唐代杜甫的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

38、倒新停浊酒杯。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6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高首联着重刻画眼前的具体景物,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以冷暖色调渲染而成的充满意境的图画。B登高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萧萧木叶,俯视滚滚江水,表达着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C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同是写岳阳楼的壮阔意境、浩大气势的名句。D作者“凭轩涕泗流”是因为心忧“戎马关山北”且“亲朋无一字”,在“老病有孤舟”的映照下,一个贫病交加中仍不忘国家安危的爱国诗人形象

39、跃然眼前。64登高颈联和登岳阳楼首联都从时空角度写作,但略有差异,所蕴含的情感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65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祠堂之景。首联一问一答,写出了诸葛亮祠堂的位置和特征。颔联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庄严肃穆的气氛。B“寻”字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自春色”“空好音”则以衬托手法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虔诚。C后四句写诸葛亮的功绩: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尾联对他的壮志未酬表

40、示出深深的遗憾之情。D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出兵伐吴因兵败而死于白帝城。“身先死”指诸葛亮。“英雄”指杜甫。66蜀相颔联中哪两个字最为传神?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注释:玉垒:山名,在今茂汶羌族自治区。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还祠庙:意思是,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享受后人香火,暗讽唐代宗宠幸宦官招致祸患。梁甫吟:古乐府中一首葬歌。梁甫,一作梁父,传说诸葛亮写过一首梁父吟。67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41、是()A首联写诗人在繁花似锦、“万方多难”之际,满怀愁思地登上高楼,倍感忧伤。B颔联写诗人登楼所见,将自己的丰富感情寓于“锦江”“玉垒”的壮丽景色中。C颈联是诗人登楼所想,主要写国家正在经历战事,流露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D尾联是诗人以史鉴今,抒发了空怀济世之心,表明他对朝廷的极度失望和不满。6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的“伤”,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B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诗歌意境的立体感。C颔联的“来”,展现了锦江逐人春色,有时光催人之感;“变”,引发无穷的想象。D全诗借景抒情,情与景巧妙地融为一体,

42、对仗工整,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禹庙杜甫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注: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杜甫在代宗永泰元年出蜀东下,途中参谒了禹庙。桔柚:禹治洪水后,人民安居乐业,东南岛夷之民也将丰收的桔柚包好进贡。龙蛇:指壁上所画大禹驱赶龙蛇治水的故事。四载: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用的四种交通工具。6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期战乱使人民苦不堪言,山“空”庭“荒”是当时社会面貌的写照。B秋风虽劲,落日虽残,却更显禹庙的巍然独峙、庄严肃穆,令人敬慕。C

43、这首咏史怀古诗,旨在歌颂禹公而忘私、严明法度、民族至上的精神。D本诗风景形胜、庙貌功德无所不包;语言凝练,章法严谨,气象宏丽。70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本诗写景部分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韦七赞善杜甫乡里衣冠不乏贤,杜陵韦曲未央前。尔家最近魁三象,时论同归尺五天。北走关山开雨雪,南游花柳塞云烟。洞庭春色悲公子,鰕菜忘归范蠡船。【注】魁三象:组成魁星的四颗星两两相近,成三对邻近星象,旧以之喻国之三公。71下列对这样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以“不乏贤”“未央前”来凸显韦、杜两家在长安人才辈出,家世显赫。B“尺五天”运用夸张手法,既言书、杜两家离皇宫很近

44、,也渲染了两家权势大。C尾联写“洞庭春色”,借乐景写哀情,表达自己的惜春之情以及对友人的不舍。D诗人借范蠡的典故和“忘归”二字,表达了诗人身在异乡不得归去的漂泊之悲。72此诗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梅雨杜甫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注】此诗为杜甫寓居成都时所作,范成大吴船录我:“蜀无梅雨,子美熟梅时经行,偶值雨耳。恐后人便指为梅雨,故辩之。”犀浦道,属成都府,治所在今郫县犀浦镇。安史之乱,唐玄宗避蜀,因定成都为南京,实未进驻。7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5、A首联两句点明作者的经行之处、时间及天气情况,既点了题,同时,也引出下文对蜀中“梅雨”景色的描写。B颔联描写蜀中四月“梅雨”景象:细雨“冥冥”、江水“湛湛”;一“来”一“去”,迅捷轻快而自如。C颈联侧面描写细雨,突出连绵细雨带来的结果卷走并打湿屋顶的茅草,山间云雾弥漫,狂放中显静柔。D此诗描写蜀中四月的风景,壮美纤丽互见,宏观微观俱陈。细雨迷蒙,密雾难开,春水盈野,意境壮阔浩渺。74本诗与春夜喜雨同为诗人写雨的名篇,而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尾联加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

46、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注】明妃:指王昭君。紫台:汉宫。青冢:指王昭君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画图: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宫人都贿赂画工。王昭君不肯行贿,被画工丑化,不得皇帝召见。7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首联点出昭君生长之地,借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烘托昭君的不同凡响。B第四句中的“向”字写思汉之心,大漠中黄昏下独留一座青冢孤独地遥望家乡。C第六句中的“环珮”用象征的手法,表明王昭君的魂灵会思乡心切而月夜归来。D诗人最后强调“怨恨”,流露了“帝始不见遇”的“怨思”和怀念乡土的忧思。76前人论此诗,认为诗人“以此自喻,固与己同”。对此你是如何理解

47、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潼关吏杜甫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注释: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西都:指长安。桃林战:指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进攻潼关。守将哥舒翰本想据险固守,但唐玄宗听信杨国忠之言,不断促战。哥舒翰被迫出战,大败,潼关失守。7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潼关守军修关筑城辛勤备战的景象及潼关的雄姿。B“

48、连云列战格”句,运用比喻手法,凸显了潼关的险峻。C本诗叙述中有问答,人物对话具体表现人物心理和形象。D本诗语言平实,用韵自由,与陶潜归园田居都属古体诗。78请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潼关吏的形象,并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79诗人以“慎勿学哥舒”作结,意蕴丰富。请结合诗句和注释,简要概述蕴含的深意。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其一)【宋】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注】

49、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8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诗的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扩大了时空的领域,蕴含着强烈的今昔对比之感。B杜诗的后四句转写诗人孤舟老病之身世,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C陈诗的颈联以“万里”与“三年”对举,表达诗人无处躲避国家的灾难的愤懑之情。D陈诗的尾联中,“风霜”“老木沧波”一语双关,既有实指,也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81杜诗中的“吴楚东南坼”一句和陈诗中的“登临吴蜀横分地”一句各有妙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

50、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宾至(唐)杜甫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注释】钟惺评曰:首联第二句,“惫语,尽傲尽狂。”沈德潜评曰:颔联第一句,“自谦实自任也。”客至(唐)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82列关于两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诗均采用情景交融、景中融情的写作手法。B二诗皆包含见客而喜以及主客相得两个层次。C宾至来客身份尊而客至来客关系近。D客至较宾至更含蓄自然、语意蕴藉。83两

51、首诗歌字里行间隐藏着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与相关注释作多角度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其二)宋陈与义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84下列对杜甫的登岳阳楼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今”对照,虚实交错,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B颔联是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滔天,浩茫无际,写景如此壮阔,令

52、人玩索不尽。C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D尾联“戎马”,采用比喻手法,指战争;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的大襟怀。85两首诗均有一“浮”字,请从炼字角度分别赏析其妙处。参考答案:1C2首联两句一问一叹,描绘出一片凄凉、荒无人烟的景象,反映了战争频繁的混乱时代,老百姓因苦于征战远戍,或流落他乡或被抓当兵或饥寒而死,造成人口急剧减少的状况。“几人在”与“空自多”形成强烈对比,突出战乱带给人民生活的巨大改变和无穷苦难。首联叙述战争造成的混乱和人口急剧减少的状况,诗人以极为沉痛的语气,表现了朝廷征召壮丁

53、带给人民的巨大创伤和无穷苦难,表达出诗人对国家未来前途的深深忧虑。首联以极为沉痛的语气,为全诗奠定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漂梗句运用拟人手法”错误,应该是比喻手法,把自己比喻为漂浮在水中的断枝枯藤,写自己漂无定所,形象地映衬出战乱时期人们四处漂泊的生活状态。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首联“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意思是:你看十户人家还有几人在?无人相看,纵有千座山峰也白白地夸耀其多了。使用了设问修辞和对比手法,写出了战争频仍的混乱时代,老百姓因苦于征战远戍,或流落他乡或被抓当兵或饥寒而死,造成人口急剧减少的状况。十户人

54、家没有几人是活着的,在这样一个战乱频发的年代,黎民百姓已经剩不下什么了,家里山外到处都是荒无人烟、一片凄凉景象。诗人以极为沉痛的语气,描写出了朝廷征召壮丁带给人民生活的巨大创伤和无穷苦难,“十室几人”“千山”“空自多”暗含少和多的对比,启发读者思考,让人感受到了战乱带给人民的伤痛与无奈,诗人痛恨这没有休止的战乱与征戌,表达了深深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首联叙述战争造成的混乱和人口急剧减少的状况,诗人以极为沉痛的语气,表现了朝廷征召壮丁带给人民的巨大创伤和无穷苦难,表达出诗人对国家未来前途的深深忧虑。3C4杜诗中“吴楚坼”、“乾坤浮”既是指吴楚两地在这里被分割、整个天地恰似在湖中日夜浮动,也是隐喻唐王

55、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稳定,抒发作者忧国忧民之情。杜诗中“孤舟”既是指作者老病之时只有一叶孤舟相伴,以舟为家,飘流湖湘,也是隐喻人如孤舟在动荡的时局中漂泊无依,无处安身,无可告慰,寄寓了深切的身世孤危之感。陈诗中“风霜”既指自然风霜严寒,也是隐喻当时严峻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寄寓国事难为之悲悼。“老木苍波”既指眼前所见的衰老的枯木、苍凉的湖面,也是沦落天涯、饱经沧桑,憔悴悲愁的自我隐喻,抒发了年华空老、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由远及近”错误。“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所以是由近及远。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物象及其作用的

56、能力。杜诗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意思是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先写湖东与南吴楚两地地势如裂,后写天地日夜浮动在湖水上。意境壮阔,气势极大。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抒发作者忧国忧民之情。“老病有孤舟”意思是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诗中“孤舟”既是实指只有孤舟陪伴的漂泊孤独,也是隐喻人如孤舟在动荡的时局

57、中漂泊无依,无处安身,无可告慰,寄寓了深切的身世孤危之感。陈诗中“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意思是,头发花白的诗人在风霜之中登楼吊念古人,看到那一片老木和无际烟波,让他感觉格外悲伤。联系前句的“三年多难”可知“风霜”一词具有象征意义,既指自然风霜严寒,也是隐喻当时严峻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寄寓国事难为之悲悼。据说作者写此诗的时候才39岁,虽然对于古人来说39岁已不再年轻,但也不至于满头白发。可是作者当时的形象却已是白发苍苍,这当然要归于亡国之痛和流离之苦。“老木苍波”既指眼前所见的衰老的枯木、苍凉的湖面,也是沦落天涯、饱经沧桑,憔悴悲愁的自我隐喻,抒发了年华空老、国破家亡的无

58、限悲痛。5D6尾句诸葛亮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未能实现复汉大业。尾句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叹,也是对他虽有恢复汉朝大业的决心,但未遂平生之志的深切哀惋,所以是全诗的最强音。【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的能力。D.“余句皆以抒情为主”错误,全诗除“遗像”句是咏古迹外,余句皆以议论为主,而非“抒情”。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分析思想情感的能力。“志决身歼军务劳”,是说诸葛亮依然坚决献身竭尽忠心。尾句情感是在前几句情感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升华,这句话长叹尽管有诸葛亮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最终未能成功,反而因军务繁

59、忙,积劳成疾而死在征途上,没有能够实现恢复汉朝大业的愿望。尾句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的赞歌,也是对他虽然怀有恢复汉朝大业的决心,但最终没能实现自己志向的深切叹惋之情。至此,尾联蓄势已足,发出空谷传响“志决身歼军务劳”全诗就结于这动人心弦的最强音上。7C8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作家作品,如看庾信的文章,要看到他老年时的风格更加苍劲浑成;不要自以为是,随便去嗤笑、点评别人的作品;要创作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唐初四杰当时的作品是轻薄的,所以才被后世之人讥笑嘲讽”错误。杜甫原意是唐初四杰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他们的作品已经达到最

60、高的造诣。四杰的文章被认为是轻薄的,被守旧文人讥笑。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其笔力高超雄健,文思如潮,文笔挥洒自如。据此得到启示: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作家作品,如看庾信的文章,要看到他老年时的风格更加苍劲浑成。“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当今的人讥笑、指责他留下的文章,如果庾信还活着,恐怕真会觉得你们这些后生可畏了。据此得到启示:不要自以为是,随便去嗤笑、点评别人的作品,不能效仿其一中的“今人”。“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你们这些守旧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