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_第1页
上海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_第2页
上海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_第3页
上海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_第4页
上海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上海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点绛唇高峡流云清王国维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岭上金光,岭下苍烟冱。人间曙。疏林平楚。历历来时路。(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写出了一种类似杜甫“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那种攀登到半山高处所特有的景象。“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人在雨里攀登,静静地看着“着雨”的青山,凄苦之情难以言表。“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本词前半写景,后半抒发感受,词的境界中都含有对人生之了悟的成分。(2

2、)词的最后三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答案】(1)B(2)意为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表达了词人凭高远望的感受,即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见到光明时的回顾和反省。【解析】【分析】(1)B项,“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是说因为对面青山一直就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人在云雾里攀登,而人却是在穿过半山的云雾之后才注意到这“着雨”的青山。青山虽然不会说话,却在以雨后的美丽令人惊喜。故选B。(2)“人间曙,疏林平楚,历历来时路”这三句诗意思是: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

3、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其中“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这样可看出深层含义是只有在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彩见到光明时才能够有这种“历历”的回顾和反省。故答案为:B;意为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表达了词人凭高远望的感受,即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见到光明时的回顾和反省。【点评】(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古诗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

4、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然后将内容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结合内容分析。译文:高峻的峡谷中,烟云缭绕活动。人的眼光随着峡中飞鸟,穿云而去。几座经历风雨的青峰,相对而立,寂然无语。朝阳照在峰顶上,深谷中苍烟凝结,云雾缭绕。随着太阳升起,幽暗的山谷景色渐渐能看清了,刚才攀登过的路径现在都已经在自己的脚下了。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黄钟】人月圆雪中游虎丘(元)张可久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老僧同醉,残碑休打,宝

5、剑羞看。【注】虎丘:江南名胜之一,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秦始皇东巡时曾来虎丘寻找阖闾殉葬的干将、莫邪、湛卢等宝剑。张可久,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多次担任下级官吏,时官时隐。真真:唐代美女。打:拓。“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运用了和两种修辞手法,描绘了雪中盛开的梅花美丽动人的姿态,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层次分明是这首元曲的特点。试从景和情的角度作简要分析。【答案】(1)比喻;拟人(2)全曲可分三层。开头五句为第一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见(触景)。描绘出一幅清寒素洁的虎丘冰雪图。六七八三句为第二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感(怀古)。无情的历史长河,把与虎丘有关的风云人物都变成一丘黄

6、土,只有青山长在,千古不朽,抒发了人世沧桑、兴亡遗恨之感。结尾三句是第三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叹(伤己)。因为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借酒浇愁,与“老僧同醉”,抒发了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羞愧与悲愤之情。【解析】【分析】(1)“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雪后的梅花红润娇艳仿佛仙女真真姣好的脸面,吸引我凭依着栏杆久久流连。表现对雪中梅花的无限赞美和喜欢之情。把梅花比喻成美女,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梅花娴雅高沽的芳姿,又写出其悠闲淡泊不慕荣华的神韵。(2)小令可分三层,开头五句写虎丘雪后的美丽景色。“梅花浑是真真面,留我倚阑干”,表现对雪中梅花的无限赞美和喜欢之情。把梅花比喻成美女,既写出了梅花

7、娴雅高沽的芳姿,又写出其悠闲淡泊不慕荣华的神韵。“雪晴天气”三句写眼前实景,“玉”、“冰”紧扣雪字来写。“松腰”与“泉眼”可谓巧对。泉眼为俗用的现成的词语,而松腰则显然是作者精心选择和锤炼的语言,虽有斧斫痕迹,但并不生硬晦涩。后半部分由实转虚,抒发历史盛衰兴亡变化无常的深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则用吴王阖间的丰功伟绩早已成了过眼烟云,而虎丘的青山却亘古永存这一现实来委婉地说明人生短暂,宇宙无穷这一直困扰着古人的深沉的人生哲理。这是第二层。最后三句是第三层,表现自己已完全被这里的美景所陶醉,又陷入到对宇宙与人生之奥秘的思索之中,敞对一切部不感兴趣了。不要说残碑无心去拍打,就连著名的剑池也无心再

8、去观看了。全篇景起景收,情景交融,很有韵味。全篇由写景、怀古、伤今三部分组成,分别写出游虎丘时的所见、所感、所叹,意脉清晰,结构谨严。遣词造句都很精到,值得仔细回味和借鉴。故答案为:比喻;拟人;全曲可分三层。开头五句为第一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见(触景)。描绘出一幅清寒素洁的虎丘冰雪图。六七八三句为第二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感(怀古)。无情的历史长河,把与虎丘有关的风云人物都变成一丘黄土,只有青山长在,千古不朽,抒发了人世沧桑、兴亡遗恨之感。结尾三句是第三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叹(伤己)。因为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借酒浇愁,与“老僧同醉”,抒发了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羞愧与悲愤之情。【点评】此题考查辨析

9、修辞手法的能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手法的鉴赏能力。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

10、,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注)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兴元,汉中。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

11、,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答案】

12、(1)D(2)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解析】【分析】(1)D项,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抒发了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错。“君思我

13、,同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一句,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孤独的友人望雁寄情,寓情于景;“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一句,从白己思念友人出发,写留别苦情和别后相思。故选D。(2)上阙开篇点题,首句词人提到“汉中”,自然地联想到汉朝基业的建立。他满怀报国之志,渴望光复故土。接着“想剑指三秦”三句,词人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然后词人笔锋一转,由“追亡事,今不见”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最后抒情:“

14、胡尘未断”和“塞马空肥”,既写出严重的民族危机,又抒发报国无路的悲愤。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写起,表达词人心中对友人不舍的离愁。“更草草离筵”三句,以“更”字领起,纵笔直抒沉恨离愁,充分揭示出别离时的愁苦心境。接着以“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于是“安得车轮四角”,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留别苦情;“不堪带减腰围”,从自己思念友人出发写别后相思。综上分析,本篇结构颇为紧凑,可以这样回答本题:上片只有两层意思,其问以“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过渡,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

15、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这样,就使怀古与伤今浑然联成一体,可以全面地表达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片在结构安排上也有相似之处,即从张仲同写起,以“回首处”二句过渡,接写作者的愁怀。故答案为:D;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

16、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此类题解答,第一步:点明结构技巧的类型名称。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第三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作用。这首词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

17、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夜宿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注释】怪生:怪不得。使风;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1)下列对两首

18、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舟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被一艘小船上孩子们的行为触动有感而作。夜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舟诗中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船桨都收放起来了,令人感到奇怪。夜诗描写了初春时节乡村里盎然的春意和天真可爱的儿童。舟诗中的后两句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诗人明了真相后的恍然,读完全诗,我们仿佛可以感知到诗人的豁然开朗和哑然失笑。两首诗语言浅白,形象鲜明,作者描绘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了同样高超的艺术构思。(2)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答案】(1)B(2)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

19、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收篙停棹”,“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渔船向前行驶。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夜宿徐公店先写田园风光,再描绘儿童扑蝶图。“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无处寻”写出了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引发人想象。两首诗对儿童稚态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解析】【分析】(1)B项分析不当。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无语都张伞”;“树头花落未成阴”,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由此可知,夜诗描写的是暮

20、春农村的景色。选项说“初春时节”是错误的。故选B。(2)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他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夜宿徐公店主要描写乡村田园风光,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无处寻”三个字给读者以想象,在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两首诗中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童

21、心不泯。对儿童稚态的描摹,点活了全诗。故答案为:B;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收篙停棹”,“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渔船向前行驶。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夜宿徐公店先写田园风光,再描绘儿童扑蝶图。“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无处寻”写出了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引发人想象。两首诗对儿童稚态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点评】(1)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

22、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2)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整体理解诗歌内容,分析各个句子,组织答案。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夜宿徐公店主要描写乡村田园风光,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石鼻城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注释】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

23、项是()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答案】(1)B(2)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解析】【分析】(1)本题中,颔联的

24、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故选B。(2)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

25、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故答案为:B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

26、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把握诗歌情感,可以从诗歌的注解了解诗歌背景,从诗歌选取意象,诗歌情感语句把握诗歌情感动向。赏析诗句的思想情感应从结构作用、景情关系、象征意味、情感表达等方面来分析。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南康望湖亭苏轼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注释】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1)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2)简要概括诗歌后

27、两联所蕴含的情感。【答案】(1)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2)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漂泊异乡的孤苦;思归不得的忧伤。【解析】【分析】(1)“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颔联中“片帆”“一山”,一动一静,“急孤透露出诗人的情感,景中含情,结合注释分析,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2)“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表明作者有为国效力之意,然而面对自己不断贬谪的命运,却报国无门,济世无术;“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则表达诗人漂泊异乡,思乡而无法归去的悲苦之情。故答案为: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借景抒情,秋风劲吹

28、,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漂泊异乡的孤苦;思归不得的忧伤。【点评】(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写景艺术主要包括:修辞(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借代、设问、反复、用典),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多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两个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空间的角度(远近上下高低)等。如果没有特别突出的手法,就一定要考虑“借景抒情”手法,这是最基本的手法。(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注意运用知人论世和抓关键词句法回答此题。注意注释和关键词句“孤”“许国心犹在”“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7阅读下面这首

29、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山中寡妇杜荀鹤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注释】杜荀鹤: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柘:树木名,叶子可以喂蚕。旋斫:现砍。(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首联抓住“衣衫”“鬓发”等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的刻画出寡妇贫困痛苦的形象。颔联“犹”“尚”二字与尾联“任是”“也应”前后呼应,不管百姓如何困苦,横征暴敛依旧无处不在。此诗虚实结合:前三联虚处着笔,具体形象的写出寡妇的

30、不幸遭遇和悲惨生活,尾联谊感慨升华主题。颈联“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采用加倍强调的艺术手法,极力渲染了寡妇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2)此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C(2)同情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揭露控诉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横征暴敛无处不在。【解析】【分析】(1)C项,错在“前三联虚处着笔”,前三联是对山中寡妇的形象和困苦的生活做了描写和叙述,应该是实处着笔。故选C。(2)本题中,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麻苎衣衫鬓发焦”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强调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寄寓了

31、诗人对山中寡妇的同情。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表达了对不顾人民死活、横征暴敛的统治者的控诉。故答案为:C;同情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揭露控诉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横征暴敛无处不在。【点评】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

32、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联系诗人境遇、所用典故、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进行综合解读。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读老杜诗集王令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镌鑱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来江滨。【注释】镌鑱(junchan):雕刻,刻画。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I旨)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

33、正确的一项是()王令认为杜甫虽然有堪与诗经比肩的诗才,但却平生碌碌,怀才不遇,不被时人所重。杜甫生逢乱世,国家危难使他在情感上受到巨大的触动,他的诗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道出了诗道”的规律。“三千与“四百都是约数,颈联极言杜甫诗篇牵涉的内容广阔,意象丰富,成就卓异,流传久远。(2)请从诗人“读”的角度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答案】(1)C(2)杜诗气吞风雅”,诗人对杜甫诗歌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表达诗人的敬佩之情。杜诗因“发愤而作,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杜甫当年“碌碌”,表达诗人

34、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杜甫虽然名垂后世,其诗流传千古,但毕竟是“寂寞身后事”,诗人代鸣不平。【解析】【分析】(1)C项,“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错误。“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进一步表明杜甫诗歌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时代的动乱,人民的苦难,国事的艰危,都使诗人在感情上受到巨大的触动。这就是杜诗创作力量的源泉。诗人的生活,大多是穷困的,但王令认为不能因此说他们的诗是因“穷而后工”,更不能说是“诗道可以穷人”。作者并没有认为古代诗人大多是困窘的,也没有认为写诗使人困窘。故选Co(2)读老杜诗集这首七律,既对杜甫诗歌作出高度的评价,又

35、对诗人一生悲辛的遭际,寄予真挚的同情。“气吞风雅妙无伦”,作者赞叹杜诗的成就,是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又气吞风雅,达到精妙无比的程度。“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进一步表明杜甫诗歌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碌碌当年不见珍”,结合注释内容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lei)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分析可知,表达诗人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家来江滨”,作者感叹杜甫虽然大名辉耀后世,诗篇流传千古,但是这“千秋万岁名”,毕竟是“寂寞身后事”。所以有惟余孤冢耒

36、江滨的感叹,这是就杜甫身后萧条的情况而言,以增加对杜甫的悼念之情,且代鸣不平。故答案为:C;杜诗气吞风雅”,诗人对杜甫诗歌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表达诗人的敬佩之情。杜诗因“发愤而作,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杜甫当年“碌碌”,表达诗人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杜甫虽然名垂后世,其诗流传千古,但毕竟是“寂寞身后事”,诗人代鸣不平。【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逐句翻译,理解诗歌内容,再阅读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

37、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蝶恋花北宋)晏几道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注释】终了:纵了,即使写成。(1)全词抒写(之情)。用词典雅精致,如下阕为避免直白重复,分别以、指代书信。(2)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称晏几道是“古之伤心人,请从上阕赏析词人是如何抒写伤心语的。【答案】(1)相思离别之苦;尺素;浮雁沉鱼(2)借事抒情(虚写、想像),梦中进入烟雨迷离的江南,寻找离人而不得,渲染相思离别之苦。直抒胸臆,用消魂”与惆怅”直

38、接点明内心凄苦(或:用行尽”二字,极写求索之苦,反映思念之深之心切;“不与离人遇”,语气哀怨,满含遗憾怅惘)。“江南”和“消魂”反复出现,前后重叠,加强抒情力度。【解析】【分析】(1)结合“离人”“惆怅”“情书尺素”“别绪”分析,这首词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和离愁别绪。立足下阕内容,“尺素”,书写用之尺长素绢,借指简短书信。古人为书,多写于白绢上。“浮雁沉鱼”,古代诗文中常以鸿雁和鱼作为传递书信的使者。(2)“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梦中走向了烟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与离别的心上人相遇。借事抒情。这是说梦游江南,梦中始终找不到离别的“心

39、上人”。“行尽”二字,状梦境倏忽和求索之苦;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出于梦中的潜意识活动,深更可知。“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直抒胸臆,上片后两句是说,梦境里黯然销魂何处诉说,醒后惆怅不已全因梦中消魂误。这两句写得最精彩,它表示梦中找不到“心上人”的“消魂”情绪无处可说,已经够难受;醒来寻思,加倍“惆怅”,更觉得这“消魂”的误人。“消魂”二字,也是前后重叠;但在重叠中又用反跌机势,递进一层,比“江南”一层的重叠,更为曲折,自然也就倍增绵邈。故答案为:相思离别之苦尺素浮雁沉鱼借事抒情(虚写、想像),梦中进入烟雨迷离的江南,寻找离人而不得,渲染相思离别之苦。直抒胸臆,用消魂”与惆怅”直接

40、点明内心凄苦(或:用行尽”二字,极写求索之苦,反映思念之深之心切;“不与离人遇”,语气哀怨,满含遗憾怅惘)。“江南”和“消魂”反复出现,前后重叠,加强抒情力度。【点评】(1)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暑旱苦热王令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

41、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1)从本诗的尾联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宏愿与胸襟。(2)这首诗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答案】(1)与天下同忧乐(与天下人共苦难)。(2)“人固已惧江海竭”是“苦热”心情的实写,“天岂不惜洒汉干”想象上天也应忧虑河汉因热而竭,是虚写。“昆仑”两句则联想到常年积雪的昆仑山与留有寒气的蓬莱仙岛两处清凉世界,是虚写,与前文的实写苦热结合。虚实结合渲染出暑旱之烈以及对清凉的迫切希望。【解析】【分析】(1)“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意思是“我不能够携带天下人一起去避暑,又怎能忍心独自一个,到那儿去逍遥徜徉”。诗歌结尾运用反问的句式来表达情感。诗歌标题是

42、“暑旱苦热”,交代了当时的情境,诗歌颈联说“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诗人说即使有神山仙岛、清凉世界,但不能与普天下人一起享受,自己决不会独个前往,尾联直接展示诗人广大的胸怀,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完全一致,也是他“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助于天下”的品质的表现。同时,“手提天下”,又展现了诗人勃勃壮志,及睥睨天下的豪情。(2)首先明确“虚实结合”这一概念,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与拟人不同。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

43、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然后到诗中圈出虚写的内容和实写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诗歌标题是“暑旱苦热”,交代了季节及天气状况,“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这两句借助景物来具体写“热”,属于实写的内容;颔联“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前一句写人面对“苦热”的心境,人们担心连江海也将枯竭,这是实写,后一句“天岂不惜河汉干”,“河汉”指“银河”,难道老天就不怕耿耿银河被晒干,这是诗人的想象,属于虚写;如“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现实中既然没有可以躲避的清凉世界,诗人的思绪便飞向了虚幻的神仙世界。他想到神仙居住的昆仑山顶常年有雪,那海上仙山

44、蓬莱岛,四季阴凉,由冰雪而进一步扩展到神仙所居地的高寒,这属于想象,是虚写。故答案为:与天下同忧乐(与天下人共苦难)。“人固已惧江海竭”是“苦热”心情的实写,“天岂不惜洒汉干”想象上天也应忧虑河汉因热而竭,是虚写。“昆仑”两句则联想到常年积雪的昆仑山与留有寒气的蓬莱仙岛两处清凉世界,是虚写,与前文的实写苦热结合。虚实结合渲染出暑旱之烈以及对清凉的迫切希望。【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

45、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分析诗句的手法理解诗句是第一位的,做题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手法的作用。本诗由人间苦热而联想到天上情景,由人境而联想到仙境,丰富了内容,升华了悲天悯人的主旨。11.阅读四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云郑准片片飞来静又闲,楼头江上复山前。飘零尽日不归去,点破清光万里天。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岭上云白居易岭上白云朝未散,田中青麦旱将枯。自生自灭成何事,能逐东风作雨无?

46、云郭震聚散虚空去复还,野人闲处倚筇看。不知身是无根物,蔽月遮星作万端。请从四首诗中指出感情倾向不同的一项()云郑准B.云来鹄C.岭上云白居易D.云郭震请述评第二首来鹄云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两句。【答案】(1)A(2)答案示例:田间禾苗枯焦得奄奄一息,然而它却优哉游哉,无所用心,变幻出与人间痛痒无关的奇峰模样。作者同情、关心困于久旱的农民,对着美妙的云彩毫无赏心,心焦如焚。/作者借云反讽不关心民间疾苦的统治者,指责他们故作姿态,不能造福一方百姓。/作者借云反讽生活中口惠而实不至的人,指责他们徒托空言,令人失望。【解析】【分析】(1)郑准的云,写出了云舒缓悠闲的姿态,自由轻盈的白云,一

47、天到晚的在天上飘来飘去不会回家,一旦被太阳穿透,就会照亮万里的天空,让人过目不忘忘;来鹄的云,描写了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的云朵,与干枯的禾苗亟待降雨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借云反讽不关心民间疾苦的统治者,指责他们故作姿态,不能造福一方百姓;白居易的岭上云,诗中作者希望白云化作甘霖,大济苍生,表现出诗人暮年不忘兼济天下的思想。郭震的云,诗人轻蔑地哂笑云彩,不知道自己是飘浮无根的东西,借浮云蔽月遮星这一形象,来讽刺社会上那些为所欲为、横行霸道而无自知之明的人。综合四首诗的情感倾向可以明确答案:郑准的云写的是自然界的云,而其他三首均有其讽刺和象征意义。故选A。(2)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

48、闲处作奇峰意思是“一边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边的云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诗中“云”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中夏云的特点,又概括了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特征;那千变万化,似乎给人们以洒降甘霖希望的云,其实根本就无心解救干枯的旱苗;当人们焦急地盼它降雨时,它却“悠悠闲处作奇峰”。不言而喻,这正是旧时代那些看来可以“解民倒悬”,实际上“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尊容;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人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如此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故答案为:A;答案示例:田间禾苗枯焦得奄奄一息,然而它却优哉游哉,无所用心,变幻出与人间痛痒无关的奇峰模样。作者同情、关心困

49、于久旱的农民,对着美妙的云彩毫无赏心,心焦如焚。/作者借云反讽不关心民间疾苦的统治者,指责他们故作姿态,不能造福一方百姓。/作者借云反讽生活中口惠而实不至的人,指责他们徒托空言,令人失望。【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以选择的题型考查,内容涉及量很大,需要考生分析四首诗的情感。赏析诗歌情感,一般需要通读全诗,首先关注标题和注释,然后抓住诗中人、事、景等情感的载体,发掘诗歌背后蕴涵的情感,整体了解诗人大概的情感意图。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本题要求“请述评第二首来鹄云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两句”;然后熟读全诗,试着翻译诗句,整体把握诗歌

50、内容,作者的情感以及诗中体现的艺术手法等。作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准确理解诗中所描写的“云”的形象,进而由“云”去联想,去思索。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唐柳宗兀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注释】作者元和九年在永州时作。莳:种植。(1)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作者跟随崔中丞应邀造访郊外居住的卢少尹一事。首联点明郊居之地是在湘江岸边,四周无邻,渲染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古代称甘草为国老,浊酒为贤人,此处既写药、樽照应,又暗示崔中丞的身份。尾联

51、自然高妙,语意双关,“为五禽戏”既写实,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2)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D(2)颈联描绘了一幅环境清幽的闲居画面。清泉浅浅,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而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闲适、诗意、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解析】【分析】(1)D项,“为五禽戏既写实,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错误。“五禽戏”,后汉名医华佗创造的一种强身运动,因动作模仿五种禽兽的姿态而得名。听说你还善于作五禽之戏,难怪出门时鸥鸟都与你亲密无间。这里是指胸中没有机心的自然无为状态。领悟了某

52、种道理后,就可以锻炼形体、修身养性为已任,忘却机心,胸中坦荡,这样就真正地融人大自然。而不是“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故选D。(2)“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清泉萦回在浅浅的石滩上,高高的柳树也种植在周围;小路弯曲在青藤之间,时时有绿竹相衬。写一路上的景色,泉、径、石、藤、高柳、绿筠,诸种景致都显示出一种田园雅趣,身处其中的诗人一行自然也觉得心清神爽,飘然尘外。这两句也有提起下文的作用:在如此环境中归隐田园、忘却尘世,也应该是必然的选择吧。结合标题“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及注释内容“此诗是作者元和九年在永州时作”等分析可知,诗中极力描摹卢遵摆脱尘网后的欣悦生活,虽然其居所清冷寂寥,但

53、可以心无挂碍、悠然自得。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故答案为:D;颈联描绘了一幅环境清幽的闲居画面。清泉浅浅,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而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闲适、诗意、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

54、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画面、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和卢国华辛弃疾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庭草自生心意足,榕阴不动秋光好。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还

55、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濩落我材无所用,易除殆类无根潦。但欲搜好语谢新词,羞琼报。【注释】卢国华:丽水县志:“卢彦德,字国华。”时任福建提刑使。福建通志职官志:“卢彦德,丽水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绍熙间任。”汉代置绣衣使者,均衣绣持节,捕逐盗贼。宋代提刑使即为其官。(1)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塑造卢国华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2)本词表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答案】(1)白描:描写卢国华出行时的隆重场面;比喻:将卢国华比喻成能为人民带来福泽的福星;用典:写卢国华的住处如同传说中的蓬莱仙岛。(2)对卢国华仕途显达的歆羡之情;对卢国华能够兴邦立国的殷切期待;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

56、愤之情;对仕途的厌倦。【解析】【分析】(1)开篇两句“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汉节东南”是指东南方来的汉家使节,指卢国华,“驷马”指四匹马拉的车子,这是描写卢国华出行时候的隆重场面,借助场面来烘托人物形象;接着“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七闽”,福建简称闽,因古时闽有七族(部落),故称七闽,这是把来到闽的卢国华比作“福星”,说明能给人们带来福泽;“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这是说卢国华的落脚之处,“蓬莱岛”本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是以用典的方式来说明卢国华居住之地。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2)从词题来看,这是一首和词,和的对象是卢国华,再根据注释“时任福建提刑使”这一身

57、份介绍以及词上阕开篇对卢国华出行隆重场面的介绍来看,卢国华的仕途应该是显赫的,对此,词人流露出的是歆羡之情;从把卢国华比作闽地的福星来看,词人希望卢国华能够给闽的百姓带来福泽,这里流露出的是期待之情;从下阕“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这四句可以看出,词人由卢国华想到自己的仕途不顺,“空有恨”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悲愤;“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一个“厌”字流露出对仕途的厌倦。考生可以围绕这几个方面分析概括。故答案为:白描:描写卢国华出行时的隆重场面;比喻:将卢国华比喻成能为人民带来福泽的福星;用典:写卢国华的住处如同传说中的蓬莱仙岛。对卢国华仕途显达的歆羡之情;对卢国华能够兴邦立国的殷切期待;

58、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对仕途的厌倦。【点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屯田词(唐)戴叔伦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麦苗渐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

59、枯牛冻死。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注释】屯田:自汉代以后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称为“屯田”。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这里指民屯。隋以后,“屯田”又称为“营田”。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本诗依次叙写了屯田农民种麦、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期人民悲惨命运。这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答案】(1)捕蝗;伐木(2)作者用以第三者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客观、冷静。诗歌按照时间顺序,从春耕种麦、十月移屯到冬季草枯牛死,脉络分明,使读者印象深刻。前面十二句详写屯田者春耕种麦,遭遇旱灾、蝗灾,被迫伐木,层层铺叙、渲染。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这首诗叙事屯田农民的艰辛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屯田者生活艰辛的同情。【解析】【分析】(1)这首诗开头四句写一些驻屯兵在戈壁滩上春耕种麦,老的少的都欢欢喜喜。可是等到麦苗渐长,天却不下雨,以致土地干燥得无法下锄。以下四句写种榖子的地方。庄稼没有熟,就闹了蝗灾,所有的青苗都被蝗虫吃尽,只留下满地桔茎。于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